劉的華

劉的華
江濱實業有限公司董事

性別:
出生年: c.1950s
受訪時年齡: 50-60
教育程度: 大學
主要職業: 工業家
訪談主題: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創辦人的背景和入行經過。彩虹實業有限公司的創辦。江濱的創辦和早期發展

江濱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劉斌祖籍台山,童年時被舅父帶往上海讀書,抗戰爆發後返回家鄉。1947年劉斌在廣州結婚,1948年來港定居。劉斌來港後在南康貿易公司任職「行街」(外勤推銷員),南康經營美國入口的奢侈品,包括香水、化妝品、玻璃絲襪、指甲鉗等,客戶是中環的百貨公司。劉斌口才了得,擅於交際,曾在蘇杭街認識郭得勝和林百欣等同業。

1955或1956年劉斌與人合伙創辦「彩虹實業有限公司」,生產PVC薄膜製品,廠房位於旺角豉油街的唐樓。劉斌認為經營實業穩妥,加上缺少資金做貿易,故決心向朋友借款開廠。彩虹股東是劉斌和李先生,創業資金約數千元,另請一名機器師傅和數名工人。早期PVC原料從台灣入口,劉斌透過德國領事館的協調,買入一台德製超音波高壓機,並以高價聘請翻譯,解讀德文的機器說明書,最後用一個月的時間組裝全港首部高壓機。尚屬幼齡的劉的華對新機器嘖嘖稱奇,留下深刻印象。公司首個客戶是鱷魚恤,訂單是1萬個假鱷魚皮銀包,供工展會售賣之用。劉李兩人皆為商界出身,沒有技術基礎。劉斌認為女性喜好手袋和銀包,此類產品易於獲利;他在蘇杭街結交廣泛,有助公司覓訂單。創辦彩虹後劉斌開始自學英語,以便聯絡客戶。

隨後劉李兩人對彩虹的發展意見不一,劉斌希望擴大規模和利潤,改善下一代的生活,但李先生滿意現狀。 1963年劉斌離開彩虹,創辦「江濱實業有限公司」,開業資金約16萬元,另有兩名合伙人江先生和黃先生;家底豐厚的江先生出資8萬,劉斌出資8萬,他自籌1萬元,其餘7萬元是舅父的貸款。黃先生是小股東,他是劉斌在南康公司的同事,懂英文的黃先生負責書信事務,平日兼職工作,他其後離開江濱,劉江兩人另聘專人替補。劉斌決心創業,聲言「不成功便成仁」。「江濱」一名乃劉斌所創,既含兩名股東的名字,又表達了創業的宏願,饒有深意。




標題 創辦人的背景和入行經過。彩虹實業有限公司的創辦。江濱的創辦和早期發展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4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1
1960年代江濱的擴充。第二代經營者的成長背景

江濱實業有限公司最初在大角咀設廠,廠房兩千呎,1965年劉斌租入長沙灣麗昌大廈6樓,全層12,000呎,該大廈業主是他好友郭得勝和林百欣,兩人曾拉攏劉斌投資地產不果。1966年江濱在大角咀擴建廠房,面積擴至大27,000呎。1967年暴動後江濱斥資99萬元購入麗昌大廈6樓,當年公司已坐擁兩大廠房,規模冠於手袋業的同行。創業初十年江濱與彩虹營運和產品接近,只是江濱規模較大,客源較廣。由於本地市場有限,公司產品出口為主,早期要透過利豐等洋行接單,直至1975年劉的華加入公司,營運才有重大轉變。

劉斌育有四女一子,劉的華排行第二。劉的華生於1950年代初,在港升讀小學和中學,原打算中學畢業後赴美留學,當年江濱尚處於草創階段,劉斌夫妻艱苦經營,並無十足把握支持她留學,劉的華以兼職教書幫補家用,輾轉在1968年赴美,留學時要繼續兼職賺錢,支付高昂的學費。1968年後公司生意起飛,家境才逐步改善。由於台山人普遍重男輕女,劉的華最初沒有打算繼承家業,只計劃扮演一個輔助角色。




標題 1960年代江濱的擴充。第二代經營者的成長背景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塑膠業| 工業家| 企業經營| 工廠
記錄總長 6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2
1970年代初的營業危機。第二代接班後的革新: 市場開拓和銀行融資

江濱實業有限公司第二代接班人劉的華在美國留學,入讀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劉的華留美期間深入瞭解美國商界,收集大型零售商的情報,父親認為供她出國留學是成功的投資。父親赴美出差時,不時經過三藩市,劉的華主動陪同父親洽商,照顧他的起居。最終她在1975年加入江濱,她入職前數年公司正經歷重大波折。1971年劉斌與南亞塑膠公司創辦人王永慶合伙在台北設手袋廠,由對方出地建廠房,江濱則從香港抽調骨幹人員赴台。1973年江濱發展如日方中,和記提出以換股形收購,最終劉斌因不捨多年經營心血而婉拒。未幾石油危機爆發,塑料漲價,台廠產量大跌,面臨營業危機,劉斌用人不善,被台藉員工虧空公款,損失慘重。同時美國不少入口商倒閉,其中與江濱往來的數名商家重組新公司,劉斌主動賒貨救濟,維持產品供應鏈的運作。因目睹父親經營困難,劉的華主動返港接任,隨即在市拓和集資兩方面推行改革:

1.) 1970年代初手袋廠不流行直接銷售,業內不流行代工生產模式。廠家通常在黃頁登廣告,客戶從而與廠家洽談。本地廠家一般將產品售與本地和美國的貿易公司或美國入口商,再由他們轉售美國K-Mart等少數大型零售商,廠家要負擔高昂的中介費。江濱從創辦起亦奉行此種營銷手法,劉的華認為公司的客源太狹,建議父親直接與最終客戶交易,但父親認為此舉不合道義,不敢得罪入口商。適逢K-Mart亦有意直接貿易,約於1975、76年在港設採購寫字樓。劉的華主動接洽K-Mart,她參考市面流行的貨色,設計多種樣辦,再請K-Mart挑選貨辦落單,江濱從而走上自主貿易之路,經營情況好轉。自K-Mart來港設代理點後,JCPenny等大企業亦相繼彷效,此後代理公司在交易中佔主導地位,廠家要努力與之打關係。美國零售商大量落貨,以平價貨種為主,一張手袋訂單動輒70萬、80萬個,促成大規模生產,不少廠家因此發跡。手袋業大廠包括「源成」、「偉仕」、「偉雄」、「利文」等,當年同行相處融洽,彼此交往頻繁,互通消息。

2.) 江濱從美國大企業直接交易後,流動資金的需求大增,劉的華擴大融資渠道,勸父親向大銀行借貸。劉的華慨歎銀行有如廠商主顧,當年客戶不流行付訂金,銀行貸款的批放將決定廠商生死。當年銀行不以現金借貸,廠家一般先向銀行出示客戶的落貨單,再由銀行批給信用狀或信託收據,以便廠家向原料商入貨,或支付其他生產成本。由於劉斌作風正派,長年勤於廠務,週轉困難時銀行樂意支援,例如替江濱的客戶支付貨款。

1977年劉的華赴紐約與雅芳洽商,成功開拓雅芳的生意,江濱成為對方第一間落單的香港廠家。自此江濱業務更上一層數,因訂單應接不瑕,公司開展外發生產,將工序交託6、7間細廠負責。細廠要求預支貨款,劉斌要四處向好友借貸週轉,有時劉的華代父出面,借貸經歷辛酸。江濱與雅芳建立伙伴關係後,財力大幅改善,終於還清銀行貸款。




標題 1970年代初的營業危機。第二代接班後的革新: 市場開拓和銀行融資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30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3
第二代接班的磨擦與融合。尋找美國大客戶: K-Mart和雅芳

劉的華加入江濱實業有限公司時,父親原打算安插她出任秘書,但劉的華希望負責設計或管理工作,策劃公司的全盤發展,不接受父親的安排,父親只好委任她為私人助理,帶她一同應酬,她名片上職銜是「董事長助理」。劉的華主動到辦公室和工場各部門學習,盡快熟習各個工種。初期劉的華與公司的資深員工有不少磨察,她從美國學成回港,銳意提升公司業績,強調品質和效率,不滿員工因循苟且。資深員工認為劉的華擺架子,又認為女性不懂工業,無法妥善接班,彼此矛盾叢生。

1970年代中期,江濱從K-Mart及雅芳等美國大企業接得大量訂單,品質即使未盡完善,仍可以數量搭夠,因此企業缺乏改進動力。劉的華認為經濟不景時,廠家要從品質入手,才能脫穎而出,她座右銘是「不進則退」。江濱大股東江先生負責保管資金,平日少參與公司運作,但江濱有不少員工是他的同學和親戚,江先生待人寬容,不願開除失職和懶散的員工。入職初期劉的華經常發脾氣,曾因品質問題與廠長吵架;又以父親不願革除曠工員工為由,憤而要脅離職。由於劉的華入職後有重大貢獻,例如覓得雅芳等長期美國大客戶,為公司帶來巨額生意。

雅芳主要經營化妝品、人造首飾、皮包、手袋等,1983年向江濱訂購300萬個銀包,這是公司業務最好的一年。劉斌認為女兒精明幹練,其作用對公司不可或缺,逐步接納其改革意見。同時劉的華遊走於各部門,向老臣子和工人虛心學習,不抱階級觀念,很快掌握各個工序,漸得員工認同。她在工業家庭成長,自幼從母親身上學會車衣,有志於日後從事時裝設計。她熱誠參與公司運作,加上父親亦是開明之人,勇於創新,逐漸給予她更多發揮空間。




標題 第二代接班的磨擦與融合。尋找美國大客戶: K-Mart和雅芳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7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4
第二代接班後公司穩步上揚。1993年江濱與法國品牌公司的合作

1975年劉的華入職江濱實業有限公司後,公司接危為安,業務重上軌道,當年關鍵是覓得雅芳及K-Mart兩名美國大客戶。此外,公司仍保持與一些美國入口商交易,在德國亦有客戶,但訂貨量遠不及美國大客。1993年是江濱另一個轉捩點,某法國著名品牌公司主動與江濱接洽,邀請後者替其生產化妝袋等禮品。劉的華認為法國公司出價理想,訂貨量大而穩定;反之當時雅芳落貨量不穩,公司缺乏安全感,決意改變策略,以法國人為主要客戶,逐漸疏遠雅芳。劉的華認為與歐州公司合作不易,要重新適應歐州人的做事作風,例如品牌公司頻繁修改貨辦,中途多人參與批核,不像美國公司的一言堂風格,產品由落單至零售隨時長達一年時間。

江濱與法國人合作曾面臨重重波折,主動接洽江濱的是法國公司的採購部,但市場部對此頗有微言,認為華人知識水平不足,不願與他們談生意。劉的華初次赴法洽商時遭遇冷待,不獲法國高層接見,但她堅持到底,逗留在公司耐心等候,終於以誠意打動市場部主管,該主管與劉的華言談甚歡,對她的廣博品牌知識印象深刻,亦對華人公司改觀,認為雙方有一定溝通基礎。彼此建立穩定合作關係後,對方進而要求江濱生產珠寶盒,並授意另一間合作中的盒廠,支援欠缺相關經驗的江濱。

劉的華邀請丈夫幫忙開盒廠,總投資接近兩百萬元,丈夫原來經營手袋廠,創辦盒廠後調走部份袋廠工人。自1993年從法國公司接單後,江濱擴大設計團隊,增聘一名設計師,頻密觀察潮流產品的發展,起辦師傅亦加強新意念落實到生產的潛力,避免公司虧蝕;江濱轉型後加強工人教育,提供更嚴謹的職前培訓,確保客戶滿意品質。此外,江濱曾生產真皮產品,但因原料價格過於波動,沒有堅持下去。江濱創辦至今已達47年,現時第三代已加入公司數年,劉的華認為公司是家族心血,加上是不少員工的就業保障,希望下一代可將公司延續,即使出租廠房仍可確保相當利潤。劉的華不主動要求女兒接班,但她女兒對產品設計有興趣,主動提出加入公司。




標題 第二代接班後公司穩步上揚。1993年江濱與法國品牌公司的合作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1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5
內地設廠的進程: 由廣州、上海至花都

1979年劉斌策劃江濱實業有限公司北移生產,帶同劉的華姐弟到廣州考察,探望他舊同學和老朋友,九個月後在同伴的協助下,劉斌與廣州市區的公社大隊合作開廠,由江濱提供機器和師傅,對方為真皮銀包加工。由於穗廠只有200名工人,加上出口歐美的銀包品質要求高,江濱對穗廠的質量不滿意,劉斌考慮到上海工人手工較佳,改往上海設廠,由劉的華打點一切。江濱與上海市政府的畜產部合作,採取來料加工辦法設廠,由江濱提供機器和技術,與之合作的國營廠負責加工。上海國營廠頻密上調加工費,劉的華嘗試以誠意打動對方,但數年來無功而還,心力交瘁,最終在1984年結束合作關係,返回廣州花都設廠。江濱的花都廠房高峰期有800名工人,加上劉的華丈夫的工廠亦於1989年搬上東莞,江濱在內地可動員1400名工人,部份手袋同業在內地聘用多達3、4千人。劉的華認為生產北移進程艱辛,內地設廠的條規和程序繁複,每事講求人事關係。

花都廠房在1984年策劃,1985年正式投產,江濱約於1年半後結束香港的生產線。港廠結束前夕只有80名工人,由於工資高而起貨慢,江濱年度虧蝕高達300萬元;當年工人老化,難在外面覓工,反觀內地工人工資低至100元,但劉的華對內地信心不足,未有一下子結束港廠,只逐步將生產轉移。江濱北移設廠後,本地的外發工序亦結束。江濱早於1970年代初已有少量工序外發,至接得雅芳的訂單後,公司廠房產能不足,適逢有山寨廠敲門問生意,江濱遂向對方提供原料和技術,將部份工序外發生產,高峰期接單的外發廠多達15間。由於外發廠承接美國訂單,品質要求不高,江濱主要考慮細廠的車工手藝,每廠只負責一款產品,避免生產和交貨的誤差。訂單實在應接不瑕時,劉的華甚至邀請規模相同的大廠幫忙,但整體而言工序外發在手袋業普不遍及,生意額較大的公司才採用此模式。




標題 內地設廠的進程: 由廣州、上海至花都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6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6
生產工序和男女分工。女性投身工業的困難

劉斌創辦彩虹實業有限公司初期,主要以啤機生產手袋,其後引入衣車,電壓與縫紉並行。劉的華入職時公司正值低潮,全廠工人只有200名,前數年高峰時高達400名;當年江濱的工序有開料、黏貼、電壓、縫紉、剪線頭、入膠紙、掰邊等,原料包括帆布、皮革、PVC薄膜、PU薄膜等,各種原料涉及的工序接近。廠內兼用男女工人,男工負責開料、電壓等粗重工作,女工負責縫紉、黏貼、包裝等工序,技術要求較低。工人由組長管理,組長隸屬於管工,每名管工下轄數名組長。管工大多是男性,劉的華入職初期全廠只有一名女管工。管工不一定精於技術,只是擅長人事,另有辦房師傅指導技術。

劉的華是公司管理層,平日較少接觸個別工人,遇事多與管工聯絡,她上任初期積極視察車間,熟習生產工序,但不少工人歧視女性高層,認為她們早晚要結婚生子,不能專注於廠務,她感嘆女性投身工業甚具挑戰性。劉的華弟弟比她小5年,弟弟學成返港時,父親已讓她接管公司多年,生意已上軌道;於是父親派弟弟到江濱附屬的五金廠鍛鍊,以便發揮他在機械工程的專業。在五金廠做事2、3年後,劉的華有感江濱人手不足,請弟弟返回總公司,姐弟分工經營。




標題 生產工序和男女分工。女性投身工業的困難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7
嚴謹廠規管理工人。推行獎勵計劃提高效率

劉斌嚴格管理廠房,工人不能隨便請假,甚至上廁所亦要向領班申請,不過寫字樓員工的管理則較鬆弛。江濱香港廠房最多曾聘用400名工人,大部份是車衣女工,1970年代主要聘請年輕未婚女工,1980年代後招工困難,公司放寬用人標準,只需具備手藝便可。北移前夕港廠仍維持嚴謹廠規,廠方出告示要求加班時,工人必須遵守,除非有合理原因,否則視為曠工,3次曠工即行開除。女工每月領底薪,另再計件支薪。

1979年劉的華曾推行獎勵計劃,對象是廠房和寫字樓的管理層,包括開料、貨倉、包裝等部門的領班和組長等,彼等屬於長工,基層工人則屬散工。該計劃是每月定下落貨額基數,例如500萬隻產品,如超出基數若干數量,則可以貨款若干百份比分紅,產量越高分紅的百比分則越大。董事、廠長和總管定期開會,按表現給每名長工單獨評分。當年管理層聚會頻繁,曾有某星期開會3次。獎勵計劃推出後,員工更積極生產,領班和組長各出其謀,如編定日程表、找出拖累進度的瓶頸位等,促使車間工人提高效率。公司業績高峰時,長工獲發17個月薪水,包括4個月的獎金;部份長期評分不合格者被革退,促使領班為公司領導獻策。




標題 嚴謹廠規管理工人。推行獎勵計劃提高效率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9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8
員工福利和勞資關係
早期江濱實業有限公司每年7月舉辦廠慶,邀請員工「到會」(來廠聚餐)。每年春秋兩季,公司為員工安排旅行,春日遊船,秋天遠足,員工平日經常加班,對旅行感興奮。當年員工對加班沒有怨言,一般希望多賺錢,其後勞工法例出台,加班時間慢慢減少。早期廠方提供員工伙食,但為節省成本,每圍只是2、3道菜,由10多名工人共享。江濱第一間廠房位於大角咀海邊,聘用不少避風塘的蛋家女工,她們一般回家用膳,至於男工多在廠食宿。男工睡在裁床上,裁床長達20、30呎,可供7至8人睡眠。江濱是手袋業的「少林寺」,日後不少工人離職創業,大多從事手袋業。有些員工創業前徵詢劉的華意見,她亦鼓勵員工開廠。員工創業後賓主依舊融洽,他們的工廠規模較小,不少成為江濱的外發廠家,與老主顧維持合作關係。



標題 員工福利和勞資關係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4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09
創辦以今公司產品的演變。1990年代開展代工生產業務

劉斌創業初期主要生產手袋和銀包,劉的華入職江濱後,擴大產品種類,推出不同功能和年齡層的手袋,款式日趨年輕化,例如富趣味的兒童手袋。江濱開始從雅芳接單後,推出女帽和絲巾等手袋週邊產品。江濱曾計劃發展皮帶產品,曾聘用師傅指導生產,但技術傳授成效不大,最終放棄此業務;公司又考慮生產表帶,後因利潤過低而放棄。1975年劉的華入職時,公司沒有專職設計師,她親自設計產品,直至1985年江濱才聘用第一名設計師。劉的華接班初期甚為吃力,同時兼顧設計、接單和廠務。1993年江濱與歐州品牌公司合作,開展代工生產業務,歐客對品質要求高,促使公司提升生產水平。1995年起接美國公司的代工生產訂單。

江濱的代工生產業務主要有兩大模式。1.) 由客戶設計產品,再請江濱按該設計投產。2.) 由江濱設計產品,客戶買入設計版權,再由江濱生產,類似代工設計模式。江濱未曾發展代工設計模式,劉斌認為投資過高;公司亦曾聘請顧問,評估發展自家品牌的開支,後因推銷成本過高而卻步。目前公司以代工生產為主要業務,佔公司9成的營業額,部份品牌客戶要求隱藏合作關係,只有9名客戶願意公開。




標題 創辦以今公司產品的演變。1990年代開展代工生產業務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9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10
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接班。1990年代初公司的巨變。人生和事業回顧

劉斌從不強求後人接管公司,只希望子女按個人志向發展,掌握謀生技能、養活自己便可。1975年劉的華自願接班,早在大學選修時已考慮公司的需要。她最感興趣的是時裝設計,但該科一般不設學位課程,不利日後就業,她最終在留美時主修工業設計,只修讀一些時裝設計科目作彌補,該主修科多為男生修讀,以繪製機器和樓宇圖則為主。劉的華興趣多元,對法學和建築亦有所涉獵,並曾兩次修讀工管碩士。劉的華與父親一樣不強求後人接班,現時女兒自願入職已數年,公司開展第三代接班,她遺憾沒有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幼年時她公務繁忙,每年約有3個月離開公幹,在上海設廠初期出差時間更長,幸得丈夫和子女的支持。

1992至1993年是公司發生巨變。1992年父親去世,對劉的華打擊甚大。劉斌於1980年代已淡出公司業務,平日只略為巡視廠房,江濱已由劉的華全面接管。劉的華仍視父親為精神支柱,遇有大事必與之商討,遇有挫折必與之傾訴,父親的安慰說話是她力量泉源,因此父親離世她頓感孤軍作戰,這是她加入公司多年最艱難的時刻。1993年江先生退休,劉家買入他股份,公司人事出現重大變動,正式走完了新老交替的進程,期間同一職位由一老一新員工出任,劉的華感慨此乃奇景;當年公司利潤豐厚,足以負擔雙重職位的額外開支。

回顧多年事業,劉的華認為自己屬於全面的生意人,掌控公司的宏觀發展,熟識設計、生產、管理、銷售等領域,她對自己組織的設計團隊引以自豪,成員既有專業知識,又顧全公司大局。劉的華不認為自己是「企業家」,她認為企業家特點是拚搏和冒險精神,她自問野心不夠,投放在公司的時間不足,不像企業家無時無刻關注公司的未來和利潤,她坦言生意不是生命的全部。她認為工業經營雖不像金融投機,但仍有一定冒險元素,例如現時江濱與品牌大客交易時,與對方簽訂賒帳式合同,批準對方收貨後才付款,事前不用交訂金,對公司而言風險甚大,不過此舉是行內常規,加上她對大客戶有信心,故只怕對方不收貨,不擔心對方賴帳。劉的華較少參加社團,自言「閉門造車」,與同業交流不多,認識的行家有限。




標題 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接班。1990年代初公司的巨變。人生和事業回顧
日期 24/01/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5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DW-SEG-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