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博剛

吳博剛
衙前圍村吳成達祖第三房司理

性別:
出生年: 1951
受訪時年齡: 61
教育程61度: 大學
主要職業: 公務員 (物流工作)
訪談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祖父是村中少數讀書人雖住在圍外仍具影響力
吳博剛在1951年出生,懂事時已在九龍城居住。據說戰前剛博家在衙前圍有兩間屋,與吳展鴻家的房屋庇鄰,兩間屋在日治時期賣出;家族另有不少田地出租,但因長輩坐吃山崩,田產漸漸失去了。博剛祖父在皇仁書院讀書,畢業後沒有工作,靠收地租、耕田和養豬過活。祖父算是兩手悠悠的「二世祖」,祖母負擔全部家事和農活。祖父在村民中讀書較多,他可能自視較高,住在衙前圍的外圍。博剛小時候經常探望祖父,其住所位於東頭村附近的中心南街。博剛認為家裡長輩是讀書人,不願過問村事和族事,很少跟村民來往,但村中如有要事,村民會找祖父決策。圍內讀書人地位高,祖父又是長輩,在村內有無上權威,村民對祖父不敢有微言。祖父主張在新祠堂(編按: 即今日的吳氏宗祠)後面的空地租給士多舖或水果舖,租金歸他本人,如是者收租數十年。祖父在1975/1976年過世後,改由父親收租。後來村事的透明度提高,有人提出異議,租金其後歸公,但每月仍撥數百元作博剛祖母的生活費。



標題 祖父是村中少數讀書人雖住在圍外仍具影響力
日期 22/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4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PK-HLT-001
祭祖時由婦女籌辦祭品男性主祭
博剛父親很少對子女談及族中事務,只對博剛偶然提及,但只是零零碎碎的片段。昔日吳氏拜吳成達祖時,博剛全家返祠堂拜祭,包括堂兄培森。博剛記得年幼時女性不准進入祠堂,只能在旁觀看儀式,並要準備祭品;小孩入祠堂亦被長輩趕走,但博剛仍入內搶燒肉,帶出來分給母親。成達祖分為四房,各房輪流主祭,主祭負責買東西,亦有一些報酬。輪到第三房泰玄祖主祭時,由博剛家籌辦,但博剛未見過祖父主持儀式,伯父亦很少參與族事,大多由父親做主祭,但他只屬掛名,實際做事的是吳水泉妻子,由她準備豬肉、雞肉等祭品。正式拜祭時由父親帶領上頭炷香,各房的同輩叔伯在旁,不太計較先後。



標題 祭祖時由婦女籌辦祭品男性主祭
日期 22/06/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3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PK-HLT-002
博剛這一家

祖父先後娶過4名妻子續弦。第一位太太生博剛的大姑媽、二姑媽和大伯;第二位太太姓陳,南丫島人,生博剛的三姑媽。第三位太太姓王/黃,井欄樹人,生博剛的父親,是博剛的正式祖母。第四位太太生博剛的兩位叔父和兩位姑姐,叔父比博剛還年幼1歲。博剛大伯在九龍華仁書院畢業,任職警察部的翻譯(俗稱「師爺」)。大伯有兩位太太,首位太太生一子三女;第二位太太住在錦田,生一子二女,當地亦有一條「吳家村」。大伯與首位太太結婚後住旺角西菜洋街。堂兄小學畢業後輟學,後來加入警察部,退休後移民美國。博剛見過大伯第二位太太的兩個女兒,她們曾到衙前圍參觀打醮,跟其他叔伯見面。博剛沒有見過早夭的二伯。

父親生於1928年,是家中排第三的男丁。小學畢業後,入讀大同中學,中一時香港淪陷,輟學後做過電器學徒,後在中華電力公司負責維修和鋪設電線。母親原籍南海,戰時從內地來港,她較父親年長2歲,生5名子女。博剛中學會考後投考公務員,1971年入職,從事物流的職位。二弟在英華中學預科畢業,隨後投考公務員,1970年入職。三弟在無線電視第8期訓練班畢業,扮演一些2、3線的角色。家有兩位妹妹,但家中重男輕女,女兒要謀生養家,供家中的男丁讀書。




標題 博剛這一家
日期 22/06/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5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PK-HLT-003
我是市區圍村人
吳博剛認為自己是「市區圍村人」,已脫離圍村傳統的習俗。他沒有為兒子辦點燈,甚至沒有這個想法,只在族譜補上他的名字,亦不清楚自己出生時有沒有點燈。祖父和父親很少參與村事,但父親是三房司理,必定在天后誕和打醮時返回衙前圍。父親沒有帶子女出席天后誕,只讓他們回村祭祖和參觀打醮。博剛對昔日的天后誕沒有印象,近年出任三房司理後才開始參與。他小時候不明白打醮的意義,只見有木頭公仔戲、巡遊、食齋等活動。博剛的家人信奉天主教,他出生時已受洗,母親和弟妹是虔誠教徒。他自謂是家中的「黑羊」,因他是三房的代表,天后誕時曾上香拜天后,違背了不可拜偶像的教義,但他認為拜山是表達對祖先的尊敬,與天主教的信仰沒有牴觸。



標題 我是市區圍村人
日期 22/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PK-HLT-004
我對衙前圍的回憶
 吳博剛小時候不向別人說自己是衙前圍人,只說是「香港人」。他在學生手冊的籍貫欄上填「寶安」,但不寫「衙前圍」,他好奇為何不像其他人有祖籍。博剛年輕時忙於工作,退休後時間多,慢慢引發尋根的念頭,從父親口中得知自己在衙前圍有條根,他自覺有責任承繼父親,出任三房司理,保留衙前圍的回憶。他保留了一個關於圍村的回憶,祖父、父母等長輩慣用「糞箕粒」形容女童,這是「圍頭話」用詞,是個帶可愛和責備之意的稱呼,弟弟的女兒出生後,博剛仍用此語呼喊她們,弟弟卻不明所以。



標題 我對衙前圍的回憶
日期 22/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PK-HLT-005
我在衙前圍住過幾日
博剛出生後跟父母住在九龍城南角道,但他幾歲時因親友喜慶事,曾在衙前圍住上數天,住在姑婆、姑姐等親戚家中。入夜村內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博剛當時十分驚恐。圍村對出有條大坑渠(編按: 今啟德明渠),他小時候曾跟兩位叔叔玩樂,在大坑用罐頭捉魚仔和蝌蚪仔。大坑像一條小河,兩邊沒有圍欄,可直接走進水中。



標題 我在衙前圍住過幾日
日期 22/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PK-HLT-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