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瀛

吳超瀛
衙前圍村吳俸高祖後人

性別:
出生年: 1956
受訪時年齡: 56
教育程度: 碩士
主要職業: 銀行職員
訪談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祖輩和父輩的出身背景: 教育、婚嫁和職業

吳超瀛祖父幼時務農,讀書不多,其後出洋行船,在開往紐約的客輪上做廚工。祖父娶妻兩名,正室生超瀛的父親和二叔;妾待是鄉村婦女,生三叔和四叔。超瀛出生時祖父和正室已逝,妾待已70、80歲,超瀛以「婆婆」稱呼她。

父親生於1910年代,畢生好學不倦,中學時就讀喇沙書院,後入讀本地的師範學院,在師範肄業時認識妻子,兩人日後都成為教師。超瀛的母親祖籍湖南,在她祖父一代已來港定居,母親及3名舅父在香港出生。母親家境不俗,超瀛有兩位舅父任職恒生銀行的經理。吳超瀛父母育有四子三女,他排名第六,有三兄、二姐和一妹。父母在1940年代初結婚,未幾長兄誕生。日軍開入衙前圍時,父母手抱襁褓中的長兄,走往沙田避難。吳超瀛生於1956年,當時與父母及兄弟姐妹住在跑馬地。

超瀛的二叔讀書用功,早期在太古太古船塢學習機械工程,並在太古任職。二叔懷抱建設祖國之理想,和平後行路上廣州,任職廣州造船廠,直至退休,二叔全家在廣州落戶。三叔、四叔長年住衙前圍,並在村成家立室,直至近期拆村才遷出。三叔、四叔學歷較低,覓工謀生不易,三叔任職衙前圍至德公立學校的校工,四叔則長年任職九巴司機。




標題 祖輩和父輩的出身背景: 教育、婚嫁和職業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8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1
日治時期走難逃往小瀝源。和平後居住地點的變化。本人和兄弟姐妹的教育、工作和遷移概況

日治時期吳超瀛父母為逃避日軍,從衙前圍走古道拐過獅子山,到小瀝源投靠嫁入當地的吳超瀛姑媽。衙前圍和沙田的鄉村關係密切,村民走鄉村小路往返兩地。姑媽下嫁姓蔡人家,蔡氏是小瀝源的大族。小瀝源是傳統鄉村,姑媽家務農維生,自給自足,種植稻米、蕉樹、薯仔和蕃茄。超瀛的婆婆(即祖父妾待)、姑媽、三嬸、四嬸是農村婦女,學歷低,不識字。婆婆和姑媽講鄉村話,超瀛半懂不懂。三嬸、四嬸住市區,講今日通行的本地話。超瀛家在小瀝源居留至和平,戰後返回衙前圍,父母從事教學。其後全家搬入福佬村道,父母薄有資財,在衙前圍附近的福佬村道置業,新居庇鄰街市和九龍城寨,街道人流興旺。超瀛的兄姐曾在福佬村道居住,其後父親參加公務員建屋合作社,該社在跑馬地興建公務員宿舍,吳超瀛全家便搬入跑馬地的新房。當時父親在教育司署出任官校教師,及後升任校長。父親在跑馬地居住至離世,數年後吳超瀛和兄弟姐妹賣出住所。

吳超瀛父母任職教師,重視7名子女的教育。超瀛的大哥中學時就讀皇仁書院,後赴美留學和定居。二姐中學時就讀英華女校,後升讀香港大學,主修社會科學,畢業後在社會福利署從事領養工作,近年移民温哥華。三哥與大哥同讀皇仁書院,後赴美國留學,近年在温哥華定居。四姐在跑馬地的瑪利諾書院肄業,畢業後升讀香港大學,主修文科,隨後供職於香港商界,10多年前移居上海。五哥就讀於花園道的聖約瑟書院,後赴美國留學,近年在温哥華定居。超瀛與五哥同讀聖約瑟書院,大學時在香港大學主修理科,後在中文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畢業後任職本地的銀行,從事商業借貸的業務。七妹在瑪利諾書院肄業,後在港大主修醫科,畢業後在公立醫院工作,10多年前移居星加坡。

 




標題 日治時期走難逃往小瀝源。和平後居住地點的變化。本人和兄弟姐妹的教育、工作和遷移概況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2
父親的家庭背景和職業。父親在衙前圍村的角色

吳超瀛父親有4位姐姐,超瀛的姑媽嫁往不同地方,本地的有沙田,外地的有山打根。吳超瀛家族的學歷較高,在衙前圍算是少數。父親在師範學院畢業後,一直在官立學校教書,從老師升至校長,退休前任職筲箕灣育才小學,退休後他間中返回衙前圍。父親在教育界和商界有不少朋友,活躍於教師工會。父親亦參與不少鄉事,曾捐資重修衙前圍天后宮,出任過至德公立學校的校董,協助村民排難解紛,間中出面與政府談判。超瀛的母親亦是教師,但她要在家負責照顧7名子女,只能間中教學,曾在堅道培中英文書院任教。 




標題 父親的家庭背景和職業。父親在衙前圍村的角色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3
幼年隨父母返回衙前圍過節、探親和收租。圍村的房屋和週邊環境

吳超瀛家搬到跑馬地後,主要靠他父親跟衙前圍村維持聯繫,每逢農歷新年、清明、重陽和天后誕,全家都返村過節;母親有時自行回村收租和探親,吳超瀛與兄弟姐妹亦隨母同行。父親每次帶家人回村時,直接從跑馬地開私家車前往;超瀛等隨母回村時,則坐巴士到中環,再乘天星小輪到尖沙咀,最後搭巴士去衙前圍。超瀛幼時回村時,週邊仍有不少菜田,種植白菜等易種、快熟的蔬菜,但部份田地已見荒廢;附近的公屋和新蒲崗的工廠大廈在1960年代落成。超瀛不覺得九龍城的田野風景有趣,因九龍城的農業發展,遠不及姑媽所住的沙田。

當年衙前圍村屋的排列與今天相近,房屋窄小而衛生差,入村時臭味可聞。圍邊屋只有100至200呎,比圍內的村屋更簡陋,只由幾塊木和鐵皮搭建,有些更沒有水電供應,下雨時屋頂便漏水。南邊街圍邊屋(編按: 今東隆道)大多是工場和店舖,包括小五金、傢俬、修理收音機等小型工場,以及理髮、士多、賣衫、賣鞋等店舖,這些小租戶幾年便轉手。吳超瀛家有一間圍邊屋,曾租與一名象牙廠商開工場,僱用3、4名工人,月租100至200元。每隔3個月母親攜子女收租,超瀛讀中學時已單獨收租。

吳超瀛隨母回村探親時,主要在三叔、四叔和金妹家中聚談。母親帶超瀛問候親屬,入屋喝茶聊天,但超瀛不太聽懂「阿婆」(編按: 超瀛祖父的妾侍)的口音。「金妹」是母親好友,兩人年紀相若,同屬嫁入衙前圍的媳婦。金妹是前鄉長的親戚,她的住屋較寬敞,居住環境較舒適。她是傳統的鄉村婦女,每日要打水煮飯,養成一種「鄉下脾性」,雪櫃擺放食物和晾曬衣服皆是鄉下的方式,不太講究衛生和條理。超瀛童年時期缺少玩意,回村探親已算是娛樂。他在村內缺少相熟的玩伴,每次收租後便離開,圍村對他的吸引力不大。




標題 幼年隨父母返回衙前圍過節、探親和收租。圍村的房屋和週邊環境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1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4
童年時期衙前圍村的農歷新年

吳超瀛認為在衙前圍最開心的日子是農歷新年,每逢初二或初三他隨父親回村過年,跟三叔、四叔、阿婆、金妹、村長等長輩拜年。當年父親與族人團拜,超瀛與兄弟則自行玩樂,在村前空地放炮仗,買各式各樣的玩具,又找相熟的人家逗利是。村民過年時裝修住屋,有些住戶煎年糕和蘿蔔糕。超瀛與家人清早入村,逗留約一小時後便離開。他認為衙前圍屬於較城市化的鄉村,相對沙田小瀝源而言,後者保留更多鄉村的傳統。他姑媽是小瀝源的有錢婆,擁有一幢高3層方700呎的標準村屋,又有不少田地,姑媽喜歡耕作和養雞,過年時製作茶果;農作物供自家食用,餘糧分給鄰居。小瀝源的村屋寬敞,房屋密度比衙前圍低,衛生條件較佳,每戶都有清理大小便的化糞池。 




標題 童年時期衙前圍村的農歷新年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5
衙前圍祖屋的居住環境。近年與重建局的收購談判

吳超瀛祖父行船賺美金,薄有家財,算是衙前圍的有錢人。吳超瀛父親及其兄弟擁有4間祖屋,3間位於三巷中段,圍邊另有1屋。父親條件改善後遷出,超瀛的三叔和四叔仍留村居住,兩人各住一間祖屋,其餘兩間出租。衙前圍的村屋狹小,每間面積約100至200平方呎,村民在門外用火水爐煮食,屋內沒有正規廁所,排污差,臭氣熏天,昔日村民擔井水,超瀛幼年回村探親時,他們的屋已接駁了水喉。三叔和四叔的住屋佔地100多呎,兩屋都搭了閣仔以增加空間,放樓梯供上落。兩間屋有收音機和電視,下層放床、櫈和摺抬,廁所和廚房相連。三叔生兩子,長子早逝,幼子從事雜工;四叔生兩子,長子做過幾年警察,後來從事小生意。超瀛的堂兄弟都在衙前圍附近上學。

吳超瀛家族的四間祖屋在3、4年前賣出,主要由超瀛兄長超鵬經手,買家是市區重建局。4間屋的業權複雜,其中3間由父親及3名弟弟擁有,每屋的業權分佈不同,最後一間由父親個人擁有。超瀛的二叔早年已移居廣州,交易時重建局要求二叔簽字,二叔一家要在廣州另外請律師,引起一番周折。超鵬跟重建局主要談論價錢,4間屋一併談判。談判時三叔和四叔兩家仍未遷出,後來三叔與重建局談妥,領取賠償金和搬上公屋;四叔當年已逝,其家人獲配公屋。超鵬另與圍邊屋的租客談判,由租客自行解決安置問題。超瀛兄弟與重建局談判歷時2、3年,因衙前圍的業主需求不同,各自與重建局談判收購之事。

 




標題 衙前圍祖屋的居住環境。近年與重建局的收購談判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45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6
吳氏族人前往沙田和慈雲山拜祭祖墳的習俗

吳超瀛家每年拜山1至2次,拜祭沙田和慈雲山的祖墳。往沙田拜山的族人眾多,例如去年有百多人出席(編按: 即拜祭吳氏十一世祖先日玄祖),祖墳獲政府許可興建,鄰近今沙田富豪酒店,與小瀝源村相距約10分鐘車程。當天部份族人在衙前圍的吳氏宗祠集合,集體乘車往沙田,部份則自行前往墓地。拜山前先推舉祭主,一般由各家(編按: 應是各房)輪流出任,有時祭主經競爭產生。祭主調度拜山開支,購買蠟燭、香燭、燒豬、麵包和飲品,並要事先往墳地視察,清除路上的雜草和樹木。正午12點儀式開始,祭主帶領族人輪流拜祭,燃點蠟燭和香燭。多年來拜祭儀式簡單,毋須論資排輩。

拜祭過後族人分發食物,到場者不論男女每人一份;當年購買燒豬的數量按出席人數而定,族人在墳前斬燒豬分肉。昔日住在墓地附近的小孩和乞丐亦來討食,族人來者不拒,照樣分贈食品,以求祖墳的安寧。每年族人撥一筆拜山專款,扣除購買祭品和交通等開支後,餘款由男丁分發,不論出席與否,每男丁可獲一份,缺席者事前要上報祭主,當天請人代領;分錢時長者有優待,凡滿60歲者可額外多獲一份,每年長10年便有額外獎賞。拜山歷時約1個多小時,昔日小孩在山頭玩樂,吳超瀛喜歡放炮仗;女人亦可拜山,但不能參與分錢,現時老人最踴躍拜山。俸高祖的山墳位於飛鵝山和慈雲山一帶,面向沙田馬場,領有政府牌照,要走一段陡峭的山路前往,拜山形式與拜日玄祖相近,由固定的一組人參拜(編按: 吳超瀛家族屬於吳俸高祖一房)。




標題 吳氏族人前往沙田和慈雲山拜祭祖墳的習俗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7
衙前圍村歸屬感的來源和表現(一)。近年吳氏宗親的聯絡方式。兄弟充當白沙灣祖父母墓地的祭主

吳超瀛從小受父母的影響,養成對衙前圍的一份心結,雖然自幼在跑馬地生活,仍認同衙前圍是自己條村。他知道祖父母出自衙前圍,該村有600年歷史;他跟大學同學聚會時,不隱瞞衙前圍的出身背景,並向同學講述圍村的近況。近年圍村被長實和重建局收購發展,超瀛感到無奈和不捨,圍村如得以保留,他將十分高興。祠堂是他對衙前圍歸屬感的來源之一,即使日後祠堂搬遷,他仍堅持攜兒孫祭祖。他長年與父親同住,直至1995年父親去世,其後才移民加拿大。移民後超瀛定期回港,大多在重陽節返港祭祖;有時亦在天后誕期間回港,抽空出席天后宮籌委會的會議,了解籌備情況。

吳超瀛父親在世時,族人只聯絡父親,商討和知會宗族事務。衙前圍吳氏族人分為四大房,各房推選一名司理,負責聯絡本房的族人,有事則發佈通告,此乃正規的聯絡方法。超瀛移民後主要靠相熟的族人,了解近期村中大事,有時他要主動詢問村長等人。近年眾兄弟中以超瀛回港較頻密,成為兄弟的中介人。他感慨近年衙前圍村民逐漸散居,對鄉事的興趣不復當年,對故里的關注反而不及移民海外的宗親,如同孫中山時代熱心國家大事的華僑。大哥離開故鄉有年,有時有思鄉之感,隔年買機票回港,甚至即興回港,五兄超鵬亦熱心族事。

吳超瀛自幼每年拜祭3個山墳,其中一個是祖父母的墓地,位於西貢白沙灣,父親在世時每年必往掃墓,父母去世後超瀛兄弟仍秉持這種傳統,每年重陽節回港拜祭。白沙灣墓地主要由他和兄弟姐妹打理,每次拜山他們是必然的祭主,墓地野草生長迅速,不足半年便高及半身,超瀛兄弟僱用墓地鄰近的村民打掃,但有時要自己動手,花費1至2小時清埋,遭受蚊叮蟲咬,切身體會到擔當祭主之艱難。近年超瀛兄弟已移民海外,大家對墓地的管理常感苦惱。




標題 衙前圍村歸屬感的來源和表現(一)。近年吳氏宗親的聯絡方式。兄弟充當白沙灣祖父母墓地的祭主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0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8
衙前圍村歸屬感的來源和表現(二)。祠堂和祖堂的功能和觀感

吳超瀛對衙前圍的歸屬感主要來自父母,但他自問認同感不強,只在空閒時間關心村務。昔日父親回村拜見父老時,甚少帶同子女前往,超瀛只偶然見過長老一兩次。小時候他很少跟別人講自己來自衙前圍,近年才看淡此事,並告知女兒圍村即將清拆,要把握時間參觀留念。對賣掉衙前圍的祖屋,吳超瀛略感不捨,但7兄弟姐妹更着緊賣出跑馬地住宅之事,畢竟大家自幼在此長大。幼時超瀛認為鄉公所外觀不佳,不習慣狹窄的樓梯。鄉公所的外貌至今變化不大,村民聚集打紙牌和麻將。雖然衙前圍清拆在即,但祠堂得以保留,吳超瀛對此感安慰。他認為祠堂是擺放祖先神主牌的地方,族人裝香拜神;同時是族人聚會之所,族中有大事在祠堂開會。吳氏的部份祖先有嘗產傳世,形成不代世代的祖堂,例如成達祖、日玄祖和俸高祖等,各祖堂有各自的成員和司理,管理各自的嘗產。日玄祖在鳳凰新邨有唐樓物業,租金是祖堂每年的收入來源,日玄祖在政府註冊為非牟利社團,財產屬於集體資產,由司理負責帳目,不能隨便瓜分。祖堂每半年更新人口記錄,族人可即時上報生死大事,或趁登記期間呈報。 




標題 衙前圍村歸屬感的來源和表現(二)。祠堂和祖堂的功能和觀感
日期 26/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4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Y-SEG-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