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死亡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資料類別 | 圖片 |
人物 | 警察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印籍警員看管擔枷示眾犯人
香港即使已成為殖民地,英國人仍採用華人傳統方法來懲治犯人。圖中所見為一名在印籍警員看管下擔枷示眾的犯人。罪犯的姓名、所犯何罪、犯案地點,均詳列在掛在身上的木牌,以儆效尤。圖片攝於1910年代。
日期 | 1910年代 |
人物 | 警察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香港歷史博物館,檔案編號:P2008.268.49 |
儲存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005 |
Copyright © 2012 Hong Kong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