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Hong Kong, Benevolent City: Tung Wah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CommunitiesHistory of Tung Wah ServicesTung Wah's Repatriation of Remains Service for Overseas Chinese
特藏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東華服務源流東華與海外華人的歸葬服務
東華與海外華人的歸葬服務

1. 移民社會、苦力貿易與華人殮葬問題

鴉片戰爭後,香港成為自由港,中外轉口貿易暢旺,吸引大批外來人口,其中包括洋商、傳教士、冒險家,以及到這裏尋找生計的華人。開埠初年,香港政府撥地興建灣仔天主教墓園及跑馬地墳場,以安葬在港逝世的外籍人士。貧苦華人大多無力支付殮葬費用,死後只能在山坡或荒地上草草下葬。不少墓地與民居接近,對環境衞生構成威脅。直至1856年港府才設立兩個華人墳場,但往後的建設工程,仍不時發現無人認領的遺骸需要遷葬於「義山」。

香港同時是華工出洋的重要轉運站,華工死後回到原籍安葬,亦會途經香港。1855年已出現華人骸骨經香港運往內地的報導。當時香港因需要暫時安放這些骨棺,遂出現「義莊」和「運棺艇」。隨着出洋華工數目增加,這類原籍歸葬的個案亦有增無減。

2. 東華醫院的喪葬服務

東華醫院地處太平山區,施工期間曾掘出一批骸骨,後移送到港島西環牛房公地上安葬,這是東華施棺代殮服務的開端。東華後來又在前往美洲的客輪上設置「金山棺」,以存放病逝旅客的遺體,免得棄於大海。而最終無人認領的遺體,亦會交由東華代殮。

東華醫院所設立的義塚,包括為1874年風災死者而建的「遭風義塚」、安葬1918年馬棚大火死者的「中西士女之墓」,以及安葬1947年西安號客輪火災死者的「西安墓園」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政府每每把市區發現無人認領的骸骨,交由東華醫院安葬於義山。1950年代,東華為配合市區發展計劃,將部分義山的骨殖轉葬於沙嶺墳場及和合石墳場。直到今日,東華三院繼續透過轄下的萬國殯儀館和鑽石山殯儀館,為市民提供明碼實價的殯儀服務,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免費殯儀服務。

文武廟於1875年興建牛房義莊,後轉交由東華醫院管理。1899年,東華醫院獲政府撥地,於大口環興建「東華義莊」。義莊除了是本地華人身故後寄厝之所外,亦是海外華人遺體運送回鄉前的停放之處。後來火葬日漸普及,東華義莊於1974年加建靈灰庫,提供骨灰存放服務。至今義莊仍提供存放靈柩和骨灰的服務。

3. 原籍安葬服務

早期的海外華人維持固有風俗,希望死後能夠得到後人供奉,再加上華人在當地受到歧視,亦害怕墓地受到破壞,故此海外同鄉組織安排,把遺體運回家鄉安葬。東華醫院成立前,海外華人遺體運回香港,會由內地慈善機構或鄉鎮組織在香港的代表接收,但東華成立後,遺骸運回原籍安葬的工作則交由東華統籌,並受香港政府的相關法律約束。遺骸存放在義莊期間,毋需繳付莊租。東華醫院更刊登廣告,讓死者親友或有關慈善機構認領先人棺骨。如棺柩長期無人認領,東華醫院便會將棺柩葬於義山。

原籍安葬在香港淪陷時一度停頓,戰後才恢復。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因內地政治形勢改變和聯合國對內地實施禁運,棺柩長時間無法運回內地,東華的原籍安葬服務亦告一段落。

4. 原籍安葬在環球網絡中的角色

原籍安葬涉及的海外團體和代理人,遍及五大洲,包括亞洲的日本旅神戶廣東敦善堂、泰國暹京廣肇別墅;北美的美國三藩市美洲金山致公總堂、羅省台山寧陽會館、美國紐約中華公所;南美的古巴灣城中華總會館、巴拿孖三邑同善堂、秘魯旅秘華僑通惠總局;大洋洲的澳洲雪梨四邑會館、雪梨正埠同善堂、大溪地中華會館等,以至歐洲和非洲都有代理人。與東華醫院有聯繫的海外組織數目逾百。

東華義莊一直扮演中介角色,和本地及內地的相關組織聯繫,在香港認領棺骨的組織有同鄉會、善堂、商會和商號,如台山商會、風采堂、永安公司等,而東華醫院亦會通知內地的相關組織,如善堂、鄉約組織、方便醫院等。過去與東華醫院有聯繫的內地組織主要在廣東一帶,而接收棺柩的地方則逾40處。透過原籍安葬服務,這些海內外的團體聯結在一起,構成一個遍及世界各地的環球慈善網絡,而東華醫院則為這個網絡的中心。



  • 東華義莊內的中式棺木

  • 堅尼地城一別亭

  • 薄扶林華人墳場的永別亭

  • 西環牛房義山碑石
東華服務源流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