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90 Years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Hong Kong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History
特藏光影流聲——香港公共廣播九十年本地文化歷史的傳承及推廣
本地文化歷史的傳承及推廣

記錄風俗 推廣文藝

電視部創立初期,首先發展了時事、戲劇兩大範疇,反應良好,於是開拓另一路線,致力記錄香港本地歷史、文化及風俗。

1981年推出《百載鑪峯》,追蹤香港開埠以來社會狀況如衣食住行的變遷、典故和風俗沿革。隨後,又推出富代表的節目系列包括《吾土吾情》、《吉光片羽》及《香港歷史系列》等。而《傑出華人系列》則透過人物專訪,訴說中西文化滙流下華人的成就。

在推廣文藝上,1987年推出的《小說家族》開創了本地文學電視的先河,1995年緊接推出《寫意空間》,選材集中香港文學,涵蓋南來作家包括張愛玲、馬朗、劉以鬯等,亦有七十年代以降,逐漸成熟的本地作家,如西西、也斯、鍾玲玲、黃碧雲、李碧華、鍾曉陽、董啟章和韓麗珠等,映照香港人的感情,及自五十年代以來香港社會各個層面的變化。2015年,更推出紀錄片《華人作家》,繼續探索中港台作家的文學之道。

香港電台電台部提供緊貼時代脈搏的文化藝術節目:1974年成立第四台,推動古典音樂文化;1978年第五台啟播,以中華文化及戲曲節目為重點。

文史節目每每能裨益大眾:普通話、英語、日語、法語等節目,有助大家學習各地語文;歷史節目如《中華五千年》及《古今風雲人物》,充實大家對歷史的認識;文學節目如《遇見文學》及《大地書香》,提升公眾對文學的興趣。同時,港台為推動閱讀風氣,舉辦各項活動,如「十本好書」、「香港書獎」和「有聲好書」等。推廣藝術文化方面,港台主辦「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及「樂壇迎秀」,並轉播不少本地及外地藝術演出。

保育傳統粵劇及搏擊技藝

港台致力記錄本地的傳統表演藝術。以粵劇而言,多次攝錄了名伶的珍貴演出,包括1993年紅線女晚期的舞台表演《萬千希望在人間》與1994年及1997年芳艷芬的舞台表演:《杏林春暖群芳會》及《群芳義演晚會》,後者更是一代名伶的最後演出,全屬港台視像庫的瑰寶。港台亦以本地粵劇為題材,製作《話說梨園》和《大鑼大鼓新戲派》等電視節目,致力介紹新演員和記錄他們對承傳及改革粵劇這種表演藝術的努力。

為了對本地文化盡一分力,港台亦參與推廣本地的多樣化藝術。從早期以電影製作為主題的《電光幻影》開始,復有《演藝傾情》、《我愛夢工場》,以及《好想藝術》等,介紹本地藝術家的工作、表演及他們對藝術形式的探索及思考。

中國功夫在香港別有意義,因為1949年後,大量武學流派及宗師南下香港,紛紛開館授徒,催盛了本地習武之風,亦為香港七十年代以來的武打電影奠下基礎。這些電影流行至海外,甚至被視為香港電影的同義詞。2000年,港台開拍《功夫傳奇》,尋找各門派的武學源頭,在香港的傳承及流轉,從武者的經歷,透視個人修鍊和人生路向,更重要的是疏理其文化肌理,返本歸宗。

香港電台歷年製作了不少文化、藝術及教育節目海報以作宣傳之用。隨着年代變遷,海報製作亦由昔日的人手描繪、做稿、傳統分色到今天的電腦合成與數碼印刷。



  • 《聽歌學英文》節目主持人

  • 鍾景輝於《有聲好書》演繹李焯芬教授著作

  • 1977年龍翔劇團公演粵劇節目海報

  • 1983年《中華五千年》節目海報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