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主辦者 | 水居生活 |
舉行地點 | 長沙灣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死亡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資料類別 | 圖片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資料類別 | 圖片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資料類別 | 圖片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資料類別 | 圖片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資料類別 | 圖片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資料類別 | 圖片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資料類別 | 圖片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箄塢拾趣
水上居住的居民以木材作為浮橋。拍攝水景題材,逆光照明才能獲閃閃銀光的效果。處平光拍攝,物體反映在水面的倒影格外顯得明亮。60年代長沙灣填海區,暫作木材存貯的灣塢一角。利用浮箄作捷徑登陸,巨木權充浮橋,雖纏緊不致滾動,但走動時每大負重不均而起伏,慣居水上的人往返也戰戰兢兢地走過。巨木色暗只是表面蒙污,選材當知優質材料,不會因外表而見棄。
日期 | 1960年代 |
地方 | 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 |
其他 | 水居生活 |
資料類別 | 圖片 |
詩句 | 桴排分組若浮臺 巨木接連利往來 暗啞無光疑腐朽 看雖貌醜實良材 |
特藏 | 畫意寫實攝影-何綬相集 |
資料來源 | 何綬藏品;並刊於何綬著:《歲月留痕》香港:Wonderful Design and Productions,2006年,頁30-31。 |
儲存地點 | 何綬 |
授權說明 | 獲何綬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ho1_068 |
Copyright © 2012 Hong Kong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