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The Oral Legacies (I)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ong KongMid-Autumn Festival - the Tai Hang Fire Dragon DanceFeatures of the Event
特藏口傳心授系列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節——大坑舞火龍舞火龍活動
舞火龍活動

舞火龍活動範圍主要在大坑區內,包括以銅鑼灣道、華倫街、布朗街、安庶庇街、浣紗街、新村街、京街、書館街組成的大坑社區。大坑舞火龍是香港享負盛名的傳統活動,常被邀請到不同地點演出。

大坑居民每年都為活動紮作新的火龍,整條龍由龍頭、龍尾及三十二節龍身組成。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由有彈性的籐枝構成,而龍身的脊骨則是一根粗兩厘米,長六十七米的繩纜。在籐枝及繩纜上舖上當地人稱爲「米仔草」或「珍珠草」的乾草,用作安插燃燒着的香枝—「長壽香」,每根香枝長四十五厘米。

每年約新曆七月,活動籌辦者「大坑坊眾福利會」便開始接受坊眾報名參加舞火龍活動,參加者事前要接受舞火龍的培訓。

農曆八月十四晚上,居民在區內供奉觀音的蓮花宮,為火龍進行開光儀式。然後,連續三個晚上(即八月十四、十五及十六),火龍在一片熱鬧喧天的鑼鼓聲之中,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所有街道。伴隨舞火龍隊伍的,還有由二十多名男女小童組成的紗燈隊,他們提象徵天門的蓮花燈、雲燈及星燈巡遊,令場面更為壯觀。

農曆八月十六晚上,舉行最後的「遊大運」儀式。火龍循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社區一周後,便會舞到海邊,將火龍投入海中,稱為「龍歸天」,表示活動的終結。



  • 紮緊龍身

  • 紮作龍頭

  • 量度龍頭的角度

  • 紮作龍尾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