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死亡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資料類別 | 圖片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元朗廈村友恭堂
廈村是元朗區七鄉其中之一。廈村的鄧氏宗祠為鄧族始祖的大宗祠,原祠本於明洪武年間建於廈村東、西頭里之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遷建於此。祠堂為三進式建築,中廳命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兩邊牆上有高達八尺的「孝」、「弟」兩個大字,書法蒼勁。宗祠亦懸掛着不少名家書法,可稱本港保留最多書法的祠堂。中廳橫匾更寫有聖諭,警訓鄧族子弟。祠堂除拜祭祀祖先外,喜慶宴會都在祠堂內舉行,甚至用作書塾。
日期 | 1988 |
地方 | 新界/元朗區/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香港今昔: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 (香港史畫續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1994年,頁60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218 |
Copyright © 2012 Hong Kong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