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
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死亡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資料類別 | 圖片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域多利監獄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日期 | 1987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中環/(街道)/域多利監獄 |
人物 | 江啟明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江啟明香港寫生 |
資料來源 | 江啓明著、廖梅姬英譯:《香港史畫:江啓明香港寫生畫集》,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1991年,頁38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江啓明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LA005-084 |
Copyright © 2012 Hong Kong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