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Shaw Brothers' MoviesShaw StudioThe Birth of Shaw Studio
特藏邵氏電影邵氏影城與片廠制邵氏影城的誕生
邵氏影城的誕生

戰後,在邵邨人主持下,邵氏港廠進行改組,如在1952年,把昔日的南洋影片公司改組成邵氏父子公司(下稱邵氏父子),而旗下的「南洋片場」亦改名為「邵氏片場」。改組後,邵氏由以往着重拍攝粵語片的主方針,轉為攝製國語影片。戰後,隨香港影業復蘇,加上不少上海影人南下,本地影片製作業漸見熱鬧,在這脈絡下,邵氏父子亦遇上不少競爭對手,如電懋長城兩大電影公司便是當中較著名者,邵氏在港的電影製作業務亦藴釀着巨變。

長城」全名為「長城電影製片公司」,由長城影業公司於1950年改組成立,並由左派電影工作者主持,更成為香港最主要的左派電影公司。其代表作有《血海仇》(1951)、《絕代佳人》(1953)及《阿Q正傳》(1954)等,由於它們的影片可以直接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相對於邵氏父子初期只能依靠海外及本地市場,故能構成一定威脅。
1958,邵逸夫正式轉移其工作基地,從新加坡到港定居,部署擴充在港的電影製作業務,先後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購入九龍清水灣地皮籌建邵氏影城,着力增加旗下影片產量,以此提升影片產量,穏定片源,支援旗下的大型院線。

1961年末,歷經多年籌建,清水灣邵氏片場正式啓用,其佔地約六十五萬平方呎,配備先進,內設多個大型攝影棚,並引入荷里活大型片廠制度,實施流水式製作,為利便古裝影片拍攝工作,廠內更設有一處「古裝街」作取鏡之用,邵氏官方刊物《南國電影》便記下當時情況:「投資千萬港元,動工三個年頭的清水灣邵氏片場,初步工程已告一段落,經於1110日正式啟用了!這是一個雄視整個亞洲的最新型的片場,佔地達六十五萬平方呎,建有十八座建築物,包括六座攝影棚,配音、放映、收音、洗印等全部製片設備,以及別墅式的員工宿舍。由於設備……,對於綜藝體濶銀幕和彩色片的拍攝,將可獲致更佳的效果」 ;至於古裝影片的取鏡場地,文中稱「這片場興建有一系列固定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永久性的佈景,將來拍攝無論那一個年代,或那一個地域性的影片,均可就地取材,而不需另搭佈景。既可爭取時間,且較臨時蓋搭的佈景逼真得多,這種設備是過去一般片場所沒有的」,文中更稱,邵氏影城的誕生將為香港影業帶來巨變:「不久的將來,清水灣便將成為遠東的電影城。據估計……〔片場〕全部啟用後,香港影片的總產量可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



  • 邵氏影城遠眺

  • 邵氏影城正門

  • 李菁、鄭佩佩在影城

  • 古裝街 (一)
邵氏影城與片廠制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