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電影遊蹤
最近瀏覽

早期香港的城市風貌

電影,始於法國盧米埃兄弟所拍攝一系列紀錄現實生活的影像,如《工廠的大門》和《火車到站》等,時為1895年。後來盧米埃兄弟和其競爭對手如美國愛迪生公司派員周遊列國,利用當時的嶄新技術拍攝及放映新奇的影像來吸引觀眾。


香港最早的活動影像

資料記載,香港最早的活動影像攝於1898年,由美國愛迪生公司的拍攝隊伍前往中國放映及拍攝影像時,順路取道香港攝製。六部短片合共四分鐘,分別為《香港總督府》、《錫克砲兵團》、《香港街景》、《香港碼頭》及兩段《香港商團》。這些風光短片雖然鏡頭簡單,影像也不太清晰,但從中可窺見十九世紀末的香港景象。

《香港總督府》拍攝當時的督憲府全貌。《錫克砲兵團》中見一群士兵圍攏在一大炮旁操作大炮。《香港街景》拍攝上環「南北行」一帶的街道和兩旁的多層建築物、古老的店舖和招牌;行人、人力車、單輪車、雙輪車不時在畫面上出現。《香港碼頭》記錄九龍的黃埔貨倉,畫面上人來人往,多為蓄辮的苦力,也有警察和坐轎的人。《香港商團》遠景拍攝一隊配步槍及刺刀的步兵在軍事操練。


外國人眼中的城市景象

自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起,越來越多西方的電影公司派攝影師到中國拍攝風光片和新聞紀錄片,還有重構歷史事件所拍的擬紀錄片。香港自鴉片戰爭後成了西方人通往中國的窗口,漸成為外國人的拍攝熱點。波頓賀姆斯是其中一位來港拍攝風光片的先驅,他將自己在1901年、1906年和1913年數度在香港拍下的城市風光帶回西方,搬運工人、人力車夫、建築物及街景都曾出現在他的影像紀錄中。安力高勞羅曾定居上海,拍攝慈禧太后和光緒國喪儀式,於1911年在香港以攝影機記錄英皇佐治五世的加冕慶典。

外國人在香港攝製的紀錄片多是他們眼中的香港風光。雖然如此,這些影片都極具參考價值。如1930年代攝製的《香港風貌》,雖無從考證攝製人的身份,但相信是居港的外國人所拍。影片全長四十分鐘,詳細展示當年香港的地形和都市面貌,包括片首的維多利亞港全貌,由遠至近,見臨海的街上商行、店舖林立,也見發達的船務業。除繁盛的都市景象外,影片中也有不少記錄鄉村耕種生活的片段,深入探視居民的生活狀況。

圖片


  • 《香港街景》(1898)劇照 (2)

  • 《香港碼頭》(1898)劇照

  • 《香港商團》(1898)劇照

  • 《香港風貌》(1930年代)劇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