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電影遊蹤
最近瀏覽

香港民生的影像紀錄

紀錄式影像可作為一種歷史見證。英國殖民下的小漁港自1841年開埠以後,城市的發展先慢後快,而一切的城市風貌變遷,民生的演化,都保留在影像裏,並展示後世。


十九世紀末的華洋生活

香港開埠初期,英政府不斷在港建設城市、修建兵營,洋行可投地建倉等發展,增加其軍事及經濟利益。攝製於1898年的《愛迪生短片》,短短四分鐘已可窺見十九世紀末香港社會各個階層的分野。例如當時的主要代步工具「山兜」(即轎子),乘客都是衣著光鮮的外國人,而抬轎者則是衣著粗陋、身體瘦削的華人。另外在《香港碼頭》一段,亦見從事苦力、勞動工作的盡皆華人。


抗日戰爭、淪陷、光復

觀看二次大戰前後的香港紀錄影像,不難發現淪陷及重光後香港的轉變。由日本人拍攝、英國皇家戰爭博物館收藏的《香港淪陷》,記錄1941年底日軍從海陸空進攻香港的經過,當中有轟炸、破壞及日軍入城的片段。英國記者拍攝的香港重光新聞片,攝下1945年8月日本簽署降約、日軍撤走等鏡頭。片中所見,香港市民對回復和平生活感到極度欣喜,全力重建在戰爭中遭受破壞的城市。


二十世紀初的華人社區

拍攝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紀錄影像,轎子已被人力車取代;由於當時汽車尚未普及,山頂纜車、電車和渡海小輪幾種主要交通工具,則經常被攝進鏡頭。此外,穿梭於街上的男女,有人身穿西裝戴闊邊帽,或穿旗袍配洋裝外套,由此推斷當時部分華人的生活已改善及提升,但短片中依然不乏中、上環華人聚居一帶人口稠密的影像,街頭小販和流浪者舉目皆是。這些出自不同外國攝影者的早期影像,儘管他們眼中的香港不過大同小異,但始終提供不同角度窺探當時華人社區每個階層。

圖片


  • 《查理基斯爾拔短片:香港、上海、北京》(1928)劇照 (2)

  • 《香港淪陷》(1941)劇照

  • 《香港風貌》(1930年代)劇照 (4)

  • 《香港風貌》(1930年代)劇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