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舞台和知音的愛,難忘掉今天的聲聲喝彩;踏上了舞台投進拍子內,努力酬答知音的愛。」
(歌詞摘自1987年作品《掌聲響起》。陳進興作曲,鄭國江作詞。)
演唱會文化早在香港體育館等表演殿堂未落成之前,在1970年代中期已開始逐步形成。當時,一陣歌廳賞歌熱潮不斷,香港各大夜總會爭相邀請最具號召力的歌星登台演唱。而較大型及具規模的個人演唱會則在香港大會堂、大專會堂、利舞臺等舉行。羅文於1976年在碧麗宮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然而,他的舞台不是局限在夜總會等場所,當他的〈小李飛刀〉唱得街知巷聞時,1978年就率先在利舞臺舉行演唱會。隨着他的歌曲廣受各地華人愛戴,他更遠踏東南亞、歐美等國家的舞台。到了1980年代,紅磡香港體育館和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相繼落成,成為香港流行音樂盛事表演場地,進入演唱會的興盛時代。
羅文是一個天生屬於舞台的歌星,熱愛舞台;羅文也是一個唯美主義者,力求舞台上的表演能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的完美享受。羅文於1974年至1977年在日本發展期間,培養出敏銳的時裝觸覺,吸收了豐富的舞台技巧,並把日本潮流帶回香港;羅文為自己塑造的獨特形象風格,最初被批評為標新立異,繼而逐漸被受落並肯定為新潮前衞,當然,最後成功樹立了別樹一格的造型和台風。他會為每首歌精心設計形象和舞台動作:披著斗篷唱〈小李飛刀〉,一派俠骨柔情;搖著毛球頸巾唱〈波斯貓〉,極盡風騷妖媚;戴著太陽眼鏡在射燈下高唱〈激光中〉,“rap”出前衛型格;拋著懷舊咪高峰唱〈壞情人〉,滲著散漫不羈;搖着扇子引吭高歌〈紅棉〉,難掩昂然氣概。舞台上的羅文唱得傾情奔放,舞台下的觀眾看得賞心悅目。
然而,一直醉心舞台表演的羅文,不斷求變創新。當他陶醉在百老匯的音樂劇的時候,啟迪了創作屬於中國的音樂劇的念頭。羅文分別於1982年和1984年以「羅文製作有限公司」獨自投資籌辦粵語歌舞劇《白蛇傳》和《柳毅傳書》,兩部歌舞劇都是以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為依歸,以歌舞為形式的歌舞劇,這不但開創了羅文的音樂新領域,也開創了粵語歌舞劇的先河。兩部粵語歌舞劇雖然未能為羅文帶來經濟上的收益,但卻贏得不少掌聲,給羅文藝術生命帶來一股巨大的動力和鼓舞。
1970至1980年代
1970至1980年代
1970至1980年代
1981年
1980年代
1980年代
1989年
1990年代
1996年
1996年
1996年
1996年
1996年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