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戲院術語

由放映到觀影,歷年來衍生了不少有趣術語。這些術語往往能突破業界範疇,連普羅觀眾也聽得明白,甚至變奏應用,融入生活,成為本土文化一部分。

飛機椅

五十年代戲院的「飛機椅」,指戲院三樓高等的座位,因位於最高點而得名。以皇后戲院為例,由地面攀上三樓的高等,要走九十多級階梯。該院於1953年3月將高等的入座處改建並降低,跟超等入口的高度相若,以免觀眾走到上氣不接下氣。

龍頭與艇仔

院線有龍頭大院與艇仔戲院之別。龍頭指領導院線的戲院,一般是規模較大、級數較高、位處旺區的大戲院。部分地區小戲院,觀眾人流有限,會以游離狀態入線,如同艇仔──前三天與甲線聯映,後兩天轉與乙線聯映。當年的龍城、國際、長樂、明聲等戲院都屬此類。

解畫

放映無聲片的年代,戲院會刊登廣告聘請解畫員(廣告內稱「諧畫」),於場內為觀眾講解戲文,令觀眾了解影片內容。但隨着有聲片的快速普及,解畫員成為首個戲院淘汰的崗位。

走片

五、六十年代數家戲院經常聯映同一部電影。由於影片拷貝極其昂貴,所以鄰近的戲院需共用拷貝。當甲院放完第一本片,職員立刻將之運送到乙院(一部九十分鐘長片,有五大本或九小本拷貝!),俗稱「走片」。初時職員踏單車運送拷貝,後來改用電單車。若途中出現輪胎爆裂等意外,拷貝遲遲未到,電影無法緊接放映,戲院只能在銀幕投映「走片未到,請候片刻」的告示。據說當年的觀眾都體諒靜候。

戲橋及特刊

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戲院免費派發的戲橋,是載有影片本事的一頁單張。西片院線較多印製戲橋,以協助觀眾了解影片內容。粵語片片商較多印製特刊,於票房發售。特刊除載有影片故事,還有演員介紹、拍攝花絮,以及粵語戲曲歌唱片的唱詞。

首輪與二輪

首輪戲院擁有新片首次放映權,這是級數的象徵。二輪戲院接映首輪戲院已落畫的電影,票價相對便宜。二輪戲院並非次等,只是行業分工。部分戲院甫開幕已鎖定走二輪路線,所謂「早看早享受,遲看有折扣」,使觀眾可以廉價看到同一部電影。二輪放映於七十年代初淡出,卻非完全消失。至八十年代,仍有新大華戲院接映碧麗宮戲院的二輪電影及「二輪王」麗宮戲院。

圖片


  • 明聲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