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食盆源流和意義

食盆,是新界本地宗族對族人一起進食「盆菜」宴的稱謂,盆菜是一種以一個木盆盛載多款菜餚的傳統雜燴菜式。

新界宗族分本地和客家兩大類,本地宗族的先祖大多於宋、元兩代時期(960-1368)移居香港,主要說圍頭話,由於子孫繁衍,到明代中晚期(十六至十七世紀中期)已形成大族,並進行建祠祭祖、編修族譜等宗族活動;大部分客家族群則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1723-1795)才移居香港,主要說客家話。食盆主要是本地族群的宗族活動,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本地宗族形成的明代中晚期,超過四百多年的歷史。

根據傳統文化,新界本地圍村會在打醮、神誕,以及喜慶場合如婚嫁、添丁「點燈」、祠堂開光、新居入伙或宗族春秋二祭時的「食山頭」,均會舉行盆菜宴。每逢這些節慶日子,鄉民都會於宗族的祠堂或鄉村的空地擺上數十以至上百席的盆菜宴,部分甚至設有「流水席」,供族人在不同時間輪流享用。

族人食盆時圍坐而食,象徵團結,能維繫感情並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族人於婚嫁場合和添丁「點燈」等禮儀活動中享用盆菜宴,具有身分確認的意義,代表承認其婚姻關係和身分轉變,以及確認新生男丁成為宗族成員的一分子。

圖片


  • 上水村民的食盆風俗

  • 村民準備「食山頭」的盆菜

  • 元朗水蕉新村村民的食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