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市區正一道教儀式傳統

香港市區的正一道教儀式傳統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期。早期的市區正一派道士主要從事紅事(吉事)儀式。由於近海漁民族群的儀式習俗繁多,為正一道士提供很多進行道教儀式的受僱機會。市區正一道士多於漁民集中的地區附近開設道館(或稱道院),提供出生上契、婚嫁、神像開光、禮斗安神、除疾禳災及新船下水等紅事科儀。現存的市區正一道館主要自民國後期遷到香港。1938年戰火蔓延,廣州淪陷,大量正一派道士從廣州及其周邊地區(三水、東莞等)南下來港避難,故此市區的正一派道士大多傳承著廣州地區正一道館的科儀傳統。

隨著漁民族群逐漸移居岸上,產業改變,對正一的紅事儀式需求因而大減。現時市區正一派道士大多改以殯儀館的白事(打齋)為主業,即主持喪葬儀式。市區正一派道士進行白事儀式時,主要的儀式崗位包括:

• 「高功」—— 主持請神、發奏、誦經;
• 「都講」—— 指揮音樂,即「掌板」;
• 「侍經」—— 喃唱經文;
• 「值壇」—— 主理壇前事務,如點香等;
• 「醮師」—— 負責吹嗩吶和打大鑼。

正一道士儀式工作的種類包括「喃」、「吹」、「打」、「寫」及「紮」五項︰

• 「喃」—— 指喃誦經文,根據儀式需要而按科儀書的文字內容進行念誦;
• 「吹」—— 指醮師演奏簫、嗩吶、管及椰胡(近年轉用二胡)等管弦樂器;
• 「打」—— 指敲擊,如打鑼、打鼓等;
• 「寫」—— 指書寫榜文、牒文、奏章等;
• 「紮」—— 指紮作,包括製作紙屋、紙花園、金銀橋等。

作為一種有組織傳承的儀式體系,香港正一道教科儀中的唱讚、表文、音律和節拍等都有其嚴謹的規定,而科儀內容也會因應不同目的而有相應的科儀經本(稱科書)。此外,受到廣東地區俗樂文化的影響,香港正一科儀在唱讚中會加插具有廣東地方特色的「南音」。這是廣東以外地區的正一科儀所沒有的。

圖片


  • 《華僑日報》有關道士施演開壇祈雨儀式的報道

  • 正一道士進行祈福儀式

  • 喃嘸先生進行水幽儀式

  • 香港仔三角阿媽醮的神像開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