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錫麟

梁錫麟
前衙前圍村代表

性別:
出生年: 1946
受訪時年齡: 77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校工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祖父母和父母的背景。父輩從荔枝園遷入衙前圍居住
1936年梁錫麟在衙前圍出生,他從長輩據聞,祖父來自侯王廟附近的荔枝園,當年在社會有名望,算是「太平紳士」。他有3個妻子,梁錫麟大祖母生他的阿姑和父親。祖父最寵愛第三位妻子,為她留下不少財產,其兒子(非梁姓)戰後在長州經營酒家。阿姑下嫁衙前圍村的吳郁德,生子吳灶喜,生女吳灶鳯,打醮時法師用圍頭話唱名: 「吳郁德妻梁氏,男灶喜女灶鳳」,發音十分有趣。阿姑有兩個女兒,分別嫁到龍鼓灘(劉姓人)和石澳。梁錫麟父親早年在華仁書院畢業,後來當郵政司的秘書,當時做公務員很了不起,可能父親有點囂張,他有個「郵差佬」的外號。梁錫麟幼時曾坐車上英軍打靶場,跟郵政司的子女玩樂。父親有句常掛在口邊的說話: 「好仔不念爺田地」,藉此勉勵後人不要爭產。

梁錫麟母親是家庭主婦,未知是何處人士,但她有些文化,曾在家教他讀3本紅皮書,包括《千字文》和《三字經》。梁錫麟懂事時已住衙前圍,全家租住四巷的第一間屋,他有兩位妹妹,較他年幼2年及4年。嬰孩時期的梁錫麟曾生病,可能是長麻牙之類,母親缺乏育兒知識,由吳渭池的妻子帶他看醫生,因此梁錫麟父親尊敬吳渭池,將兒子給他上契。契媽是上海人,契爺曾在上海經商,兩人在上海認識。日治時期父母和妹妹因營養不良病逝,父親去世前將兒子交託給吳渭池,自此梁錫麟便跟隨契爺和契媽生活。




標題 祖父母和父母的背景。父輩從荔枝園遷入衙前圍居住
日期 05/07/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8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1
衙前圍的居住環境和週邊村落。走上慈雲山逃避日軍的歷險
梁錫麟在衙前圍出生,住在四巷的石屋。衙前圍的屋分泥屋、磚屋和石屋3種,日後他才知道石屋算是「豪宅」。他小時候很頑皮,屋內掛了一個擺鐘,在好奇心驅使下,他把擺鐘拆下來,父親為免危險,將擺鐘放在更高處,但鐘已壞掉了。童年他在圍門玩樂,玩意有極樂(陀螺)、碌仙、掟仙和放風箏等,有時走上慈雲山捉金虎仔(豹虎)。他很少去附近的地方,大人怕小童走太遠,或在路上遇壞人。戰前衙前圍是七約的領袖村,一方面房屋的排列整齊,另一方面村內有較多人為社區做事,出任東華三院值理之類的職位。附近的村較小,有些只有8至10間屋,面積如同一個球場,例如踎前和石鼓壟;房屋亦不整齊,有些向北的,有些向南的,甚至只有木屋。沙埔村在舊吳氏宗祠旁邊,範圍只有衙前圍村的一半。

日軍來了香港不久,梁錫麟家人相繼去世,父親臨終時將他託付給吳渭池,希望他保存這九代單傳之脈,自此梁錫麟便跟從契爺吳渭池生活。契爺住在4巷2號的兩層磚屋,契爺睡在上面,梁錫麟在樓下睡馬閘床(帆布床),因地方有限,白天要把床收起。村中成人教導小孩,有兩個躲避日本人的方法,能逃走的便逃走,否則要躲在床底。大人又教小孩分辨不同的槍聲,聽到「沙沙」聲便要伏下,說明子彈很近。某次梁錫麟在村外玩樂,碰上日本人,來不及跑回家,他跑上慈雲山逃避,途中聽到槍聲,嚇得腳軟倒下,郤恰好避開子彈。在惶恐中他抱着一個大人,及後發現竟是一具屍體。慈雲山當時是墳場,有些屍體還沒有埋葬。




標題 衙前圍的居住環境和週邊村落。走上慈雲山逃避日軍的歷險
日期 28/09/2012
主題 社區|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6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2
日治時期的衙前圍村: 逃避日軍轟炸、村民遷往九龍塘模範村和遊擊隊的活動。戰後初年外姓村民的遷入
梁錫麟6歲時入學,同年日軍攻打香港,長輩教他防範日軍槍炮: 聽到「PP」聲不用怕,「沙沙」聲就要伏低,避免中彈。每聽到飛機轟炸聲,村民走到鑽石山躲避。某次飛機轟炸,梁錫麟跟不上大人,只好躲在床底;圍村中了很多彈,落下來卻不爆炸,期間有村民到天后宮問杯,媽娘答謂「不用怕,不用走」,直至今天梁錫麟仍有問杯的習慣。淪陷後他的家人陸續離世,契爺吳渭池生活亦艱難,他原來住衙前圍4巷2號,未幾搬到模範村鴨仔湖,在當地做鄉長(編按: 1942年日軍擴建機場,徵用衙前圍週邊的土地,當局在九龍塘興建模範村,安置受影響的村民)。模範村的屋不易爭取,村民要抽籤安置;契爺在圍外有屋,同時養豬,他成功獲安置。模範村的屋較大,環境空曠,這可能是契爺搬入的原因。

梁錫麟跟契爺、契媽搬往模範村。契爺帶子姪從軍,他的兩個兒子參加了遊擊隊。衙前圍有不少人參加遊擊隊,但很少人活下來,例如吳有發做了排長,其弟吳有興亦參軍,在19歲時被日本人拘捕和處決。參軍的人很敬重契爺和吳華友(兩人淪陷前組織衙前圍自衛隊)。當年日本人殘酷,將捕獲的遊擊隊成員當餌,路過的人如跟他們打招呼,將被視為同伙。後來吳渭池被捕入獄,他跟一同坐牢的村民被施嚴刑逼供,如吊飛機和灌水,有村民忍不住供出參軍的成員,契爺當年已50多歲,他勸村民不要拖累年輕一輩。他在獄中受刑幾近去世,釋放出來後慢慢調理身體,康復後離港赴惠州,投靠游擊隊的人,梁錫麟和契媽則留在模範村種菜。

和平後契爺返回模範村居住,直至政府在模範村收地發展,契爺才搬回衙前圍。他原來在圍內的屋日治年代已空置,後來租給外人,回來後他補錢請租客遷出,自己住回舊屋。早前契爺以行船的收入買田地,戰後仍有耕種西洋菜,後政府收地擴建啟德機場,只給予呎價1毫的賠償。日治時衙前圍十室九空,有外人入村霸佔空屋。昔日村民很純樸,不理會有人霸屋,亦不知道鄰人是否霸佔。戰後有很多人外姓人搬入,租屋和買屋亦有之,原居民則一直減少,有些人因移民而賣屋。外姓人大多是廣東人,講本地話和圍頭話。梁錫麟小時候講圍頭話,後來村民漸漸被本地話同化了。




標題 日治時期的衙前圍村: 逃避日軍轟炸、村民遷往九龍塘模範村和遊擊隊的活動。戰後初年外姓村民的遷入
日期 05/07/2012
主題 社區|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25分2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3
日治時期在九龍塘模範村的生活
日軍入衙前圍後,村民雞飛狗走,有鄉下的便返鄉下,梁錫麟留港跟着成人謀生。日軍拆了踎前的房屋後,契爺吳渭池憑略懂日語之便,成功向當局爭取在九龍塘興建模範村,安置受影響的村民,他出任該村的鄉長。當年契爺是海員工會主席,不少宣揚抗戰的文化界人士在模範村出沒,梁錫麟負責「睇水」,通報日軍的行踪。模範村的房屋相互打通,便於走屋串戶匿藏,當時整天要走鬼,村民沒有一刻安寧。村外是一片菜地,村民在鴨仔湖取水淋菜。梁錫麟聽聞日本人比賽殺頭,將屍體放入鴨仔湖,小孩都不敢走近。當時有力氣的人走水客,其他人行乞或搶食物,契媽要食穀種。梁錫麟沒有書讀,他感慨有飯吃已很不錯。他經常以蕃薯充飢,因多吃而感厭惡,某次嫌蕃薯難吃,他偷偷地扔掉,怎料大人看見,他被敲頭責備,當年的苦與樂實在難以形容。小孩無事可做,模範村有大片空地,可供小孩玩樂,但大人心情不佳,梁錫麟見到大人時都不敢玩,但契爺和契媽沒有打他。和平後他跟契爺仍住模範村,契爺租出衙前圍的屋。模範村清拆後,契爺才搬回衙前圍居住。



標題 日治時期在九龍塘模範村的生活
日期 28/09/2012
主題 社區|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8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4
衙前圍的農曆新年和中秋節。衙前圍與週邊木屋區和徙置區的關係
梁錫麟認為最開心的節日是農曆新年,衙前圍昔日是傳統圍村,過年時老婦炒米餅、蒸年糕和炸煎堆,預備很多賀年食品。吳志榮祖母家有大鑊大灶,梁錫麟興奮地看婦女製作食品。中秋節青年人在圍門放孔明燈,燒猛煙火升燈上天,飛至目不能及之處。當年人口疏落,不怕引起火警。梁錫麟小時候生活艱難,吃月餅的機會不多。他不覺衙前圍的屋擠迫,有棲身之所已感滿意。他有時在朋友家睡覺,享受打地鋪的時光;出門前跟大人交代,只要不走出圍外,大人不會擔心。

1940年代至1950年代,東頭村有不少木屋,有些居民是衙前圍村民的親友。木屋區不屬衙前圍管轄,不用鄉長批准建屋。木屋區如同城寨,受黑社會操控,居民要跟他們打關係。因木屋易生火,東頭村發生火災,衙前圍隨時被波及。及後東頭村發生大火,導致七層徙置大廈的興建。梁錫麟認為徙置區有人情味,鄰里守望相助,街坊不用關門,衙前圍村民在徒置區亦有親友。梁錫麟小時候圍側有旱廁(公廁),建在村與村之間的空地,算是正式的「屎坑」。當時衙前圍的屋沒有廁所,村民在家備有痰罐,每晚有人上門倒夜香。徒置區出現後便沒有旱廁,村民使用七層大廈的公共廁所和沖涼房,但老人和小孩仍用痰罐。七層大廈拆卸後,梁錫麟成功向政府爭取建公廁,獲工務局撥款50萬元。




標題 衙前圍的農曆新年和中秋節。衙前圍與週邊木屋區和徙置區的關係
日期 28/09/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5
童年的生活片段: 在衙前圍村替鄰居做義工、到海員工會聚會
梁錫麟在旺角勞工子弟學校讀書,放學後很少娛樂,一般回家做功課和家務,替衙前圍的鄰居做義工,例如省煲、省碗等,有時他聯同其他小童,大家完工後便玩樂。他曾替賣粥的人洗碗,獲獎勵到「龍城」、「國際」等戲院看戲。當年未有電視機,村民有收音機已很不錯,小童都聚在門口聽廣播。梁錫麟感慨當年生活困難,形成村民互相合作。昔日小孩較有義氣,很少逆大人之意,樂於替長輩和鄰居做事,梁錫麟從小到大在圍村做義工。契爺吳渭池整天忙於海員工會事務,每天在工會當值,他同是又身任鄉長,結交不少官商紳士,大家有事都找他出面。梁錫麟經常上工會,由於他是晚輩,不便旁聽其他人的談話。工會替契爺做七十大壽時,他到工會拜壽,以電鍍替契爺做一個「壽」字。



標題 童年的生活片段: 在衙前圍村替鄰居做義工、到海員工會聚會
日期 28/09/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6
旺角勞校的求學經歷。衙前圍村週邊的學校
梁錫麟讀過4年書,11歲時入讀旺角勞工子弟學校(勞校)。學校由契爺所選,他本身是勞工階級。勞校每月學費5元,契爺沒有本事供他讀其他學校。因年幼已在家跟母親讀3本紅皮書,梁錫麟入勞校便直接讀小三。學校是半日制,他是下午班學生,小時候貪玩貪快,從家中踏雪屐上學,不消半小時便到學校,走路要旺角則要1個小時。他覺得踏雪屐很了不起,馬路人少車少,但長大了怕死便不敢。他最欣賞勞校有電器、車床等科,有助學生謀生。勞校學位有限,入學要看家庭背景,工人子弟生活艱難,珍惜讀書機會。梁錫麟買不起算盤,每次上課前要問人借,某次借不到算盤,只好跟老師說忘記帶,老師罵他吃食時曾否忘記夾餸,挨罵後感慨有苦自己知。老師生活清苦,工資較高的老師主動接濟同事,甚至奉獻一半的月薪,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對梁錫麟影響很大。

梁錫麟成績不俗,小學畢業後,考獲香島中學的學位,但契爺經濟困難,沒錢再供他讀書,只好輟學工作,15歲做辦公室助理。衙前圍的吳氏宗祠設有學校,南方學校、愛群學校和漢文師範同學會(漢師)先後在祠堂辦學,戰前南方學校派3男1女共4位老師任事,工資很低仍願執教,有一種幫助窮人的信仰,他們教白話文,並傳播革命種子。和平後漢師在祠堂辦學,由於是私立學校,學費較高。附近的徒置區出現後,區內只有天台學校,因此後來開辦的至德公立學校已很了不起。




標題 旺角勞校的求學經歷。衙前圍村週邊的學校
日期 05/07/2012
主題 教育|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7
至德公立學校的工作生涯: 小食部和校工
梁錫麟小學畢業後投身工作,由朋友介紹一份辦公室助理的工作。他在中環上班,因要懂得讀地址,他學會一些英文。其後他轉過幾份類似的散工,但在每份工的時間不長,體會到謀生不易。至德公立學校開辦後,契爺吳渭池吩咐他經營學校小食部,於是他轉行小販工作,當年約25歲。吳成達祖是至德的辦學團體,有權參與校董會,派人出任校監,並可選任老師或校工等職位。梁錫麟未做過小食部,但曾幫人到學校搬貨,新工作較易上手。小食部出售小孩喜歡的食物,包括大同汽水和維他奶。他認為最麻煩的是切麵包,每天要早起切包。初期他有位朋友幫忙切麵包,朋友病逝後便獨自經營,但一個人亦可兼顧。課堂期間他在附近格價買貨,做熟了便光顧某兩店。經營小食部收入低,可謂「餐揾餐食餐餐清」,只能勉強過活。

至德公立學校的最高招生人數是1080名(即24班,每班45人)。至德窮人子弟較多,有買不起東西的學生站在小食部外,梁錫麟同情他們,送上麵包皮,日後不少舊生回校道謝。他本人也經常吃麵包皮,收入不足時靠穿膠花、剪線頭幫補。學校小食部自負盈虧,初時梁錫麟每月向吳成達祖繳交200元,包括電費、小食部租金和宿舍租金,後來要額外交電費和差餉。小食部後來領了牌照,但不用交牌費。他經營小食部要兼職當更,負責看管學校的門窗,他的宿舍在天台,夏天時陽光十分猛烈。他在小食部工作10多年,學校不斷縮班後,經營日益困難,更要兼職做校工,直至交不起租金,便結束了小食部,他感慨學生要倒霉了。此後他全職做校工,做到60歲的法定退休年齡。退休時他仍住宿舍,離職後申請公屋,竟被指住屋面積和收入超標,當局將整間學校算作他的住所,計算收入時又未考慮3個月暑假沒有生意,最後由律師朋友出面,向當局致信申請,幾經周折才成功上樓。




標題 至德公立學校的工作生涯: 小食部和校工
日期 05/07/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8
吳成達祖和教育司署合辦至德公立學校
至德公立學校由吳成達祖和教育司署合辦,校董會有5位成員,政府佔2名額,其中1名由教育司署委派,黃大仙民政主任亦曾出任校董;其餘3名是吳成達祖的成員,其中1位吳姓人出任校監。近年吳姓人放棄校董職位,改由外人擔任。校監負責召開校董會和巡校,凡有要事在校董會討論。梁錫麟認為政府對至至德學校的控制強,因學校經外交途徑爭取成立,恐日後成為左派學校,學校大權實際由政府操控。學校如聘請教職員,由校董會內部決定,不用登報招聘,不少吳姓人做校工。梁錫麟亦是至德校工,這算是例外的情況。他很感謝吳氏的照顧,因此願意幫忙族中事務,出任吳成達祖的秘書,但難免有人質疑他的外姓人身份。



標題 吳成達祖和教育司署合辦至德公立學校
日期 28/09/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5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09
至德公立學校與衙前圍村、吳成達祖的關係
至德公立學校開辦時每月學費5元,堂費1元,吳成達祖獲80個免費學額,報讀的子弟在祠堂報名,先到先得。梁錫麟認為80個名額已很足夠,每年應該沒有用盡,有族人送子女入其他學校。至德成立時算是區內有規模的學校,附近大多是天台學校,至德有標準課室和露天球場,有人慕名而來報名,每班編制45人,學校曾超額收生至50人。至德的學生在校際比賽的成績理想,可惜後期辦理不善,才漸漸走下坡。梁錫麟的兩個女兒亦在至德就讀,畢業時是上台發言的學生代表。至德校歌由丘伯康主任填詞,鍾熙然校長配曲,內容歌頌吳成達祖,唱起來很有親切感。開辦時的教師來自漢民師範同學會,他們體會到學校得來不易,在衙前圍天后誕人手不足時,老師亦抽空幫忙。後期的老師主要由教育司署派遣,與圍村的關係較疏離,不太認同神功事務,認為此乃「老八股」,打醮時捐款很少,梁錫麟感到有些失望,雖然他主張信仰自由,但他認為傳統儀式是好事,有助大眾的團結。



標題 至德公立學校與衙前圍村、吳成達祖的關係
日期 28/09/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2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10
六七風暴後加入小販商會。為公忘私不怕得失至德學校的校長
梁錫麟經營至德公立學校的小食部,工作性質算是小商販,有人勸他加入小販商會(編按: 港九小商販聯誼會),最初他把持不定,伹見到反英抗暴時,小販寧願不食飯,也捐錢支持愛國活動,他覺得小販很有義氣,風暴過後決定入會,出任宣教部主任。他認為做事要有名份,以便應對政府。他負責黃大仙、新蒲崗一帶的小販事務,跟會長屈超緊密合作,以有限的學歷做文書工作。衙前圍週邊也有一、兩名小販入會,但只是普通會員。

1960年代圍邊有不少小販,尤其是吳氏宗祠對開的斜坡,開了不少水果檔,最初是流動檔,慢慢變成梗檔。小販大多沒有技能,不能入工廠打工,只好在街邊擺賣。後來政府發展社區,改建七層大廈,要求祠堂外的小販搬走。小販不滿意賠償,求助梁錫麟,剛巧至德校長是委任區議員,梁錫麟建議小販請校長出面,但校長立場親政府,主張小販接受賠償。此外,當年衙前圍仍有街喉,某次街喉因維修暫停供水,梁錫麟找校長幫忙,要求學校向村民供水煮飯。雖然他在小食部工作,校長仍不留情面,拒絕所求,亦不願向教育司署請示。

梁錫麟認為校長在小販和食水的問題處理不當,失去了不少人心。未幾校長參與區議會選舉,請求梁錫麟幫忙助選,但他自謂無能為力,結果校長因些微票數落選。當屆選舉衙前圍有300名登記選民,校長爭取到半數支持已當選。梁錫麟自問無悔無錯,選舉後他得更多人的信任,因他「手指咬出唔咬入」,冒着失去工作的風險。後來有人鼓勵他參選區議員,但他沒有接納,因不想被人覺得做事是另有目的。他覺得自己「戇居」,自言受契爺性格的影響,當年契爺賣掉自己的屋,替海員工會還債,梁錫麟十分敬佩。




標題 六七風暴後加入小販商會。為公忘私不怕得失至德學校的校長
日期 22/08/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11
廿五屆至廿八屆衙前圍打醮的參與。自幼信奉媽娘凡事問杯

十年一屆打醮是衙前圍的隆重大事,是村民的凝聚力,移民外國的人亦回來參與,可重遇久未露面的人。梁錫麟自小篤信媽娘,凡有要事在天后宮問杯。他小時候有次疑是撞邪的經歷,當時他住在4巷,某天晚上他看到有位紮腳的阿婆,坐在天后宮門前石躉的右側撥葵扇。他受了驚嚇,將此事告訴母親,母親說那位阿婆是媽娘,又問梁錫麟有沒有拜她。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體驗。

梁錫麟從廿五屆(1966年)起參與建醮,昔日打醮由老人籌辦,開會時有人提名梁錫麟幫忙,他應邀做義工打理雜務。他認為打醮很有趣,村民熱鬧聚首,他在圍村出生長大,對圍村有感情,自覺是村的一份子。昔日有錢人屋內有灶,每逢過時過節,幾戶人合力炒米餅、蒸年糕和煎堆,梁錫麟幼時跟村內小孩湊熱鬧,到吳志榮祖母等長輩家中觀看蒸年糕,小孩不斷喊「漲了!漲了!」,因口不擇言被長輩責罵。早期打醮村民邀請華民政務司等官員出席,許舒曾出席廿五屆打醮,怎料隨行的小狗在會場失蹤,村民到天后宮問杯,媽娘謂「不必擔心,一定回去」,最終許舒在西貢友人家尋回小狗。在廿六屆(1976年)醮時梁錫麟已較懂事,李棠、吳兆川等長輩訓示他要緊記各樣事務,以便日後接手籌備。

梁錫麟是廿七屆和廿八屆打醮的主要籌備人。他是當年建醮委員會的委員,過去兩屆他仍未有正式名份。委員會負責問杯,醮首只限三姓人出任,外姓人只能幫忙籌備。過往打醮沒有舞獅,梁錫麟到元朗邀請獅隊,警務處嚴格查核隊員的資料,調查有沒有黑社會人士。當屆打醮與重修天后宮同期籌備,梁錫麟在至德學校勸捐,老師都看校長的臉色,校長捐了300元,主任捐了200元,上下午班老師分別捐100元和50元,他對捐款額之低十分詫異,因為在捐款碑挑一個名字已要花30元。在籌備廿八屆打醮前,三叔(編按: 吳楊見)請梁錫麟不要為他安排職位,未料他在1996年10月去世,醮期在11月30日開始,若三叔再遲一週去世,梁錫麟便不能為他辦後事,因俗例規定不能同時做紅白事。廿八屆打醮聘請麒麟隊不易,只好將鄭運師傅跟觀音山的人湊合一隊,他們屬於師兄弟關係。最初消防局不准避雨亭搭棚,要改到避雨亭後的馬路,未料因禍得福,梁錫麟等人與8大政府部門開會,成功爭取封路10日。

 



標題 廿五屆至廿八屆衙前圍打醮的參與。自幼信奉媽娘凡事問杯
日期 22/08/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8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12
聯絡各方友好辦妥廿八屆打醮
衙前圍的打醮正式稱「七約太平清醮」,七約以衙前圍為首,戰後其他村落已消失,但籌備者徵詢大家的意見,保留傳統「七約」之名,並通知各村的後人出席。梁錫麟是當屆的籌備人,他邀請了將軍澳的吳氏族人吳樹發出任副主席(編按: 建醮委員會),十分尊重他的意見,因此在廿九屆醮將軍澳的吳姓仍有捐獻,由梁錫麟收取轉交大會。廿八屆委員利用醮款訂造「慶有餘」三字的紀念牌,計劃贈送顧問和工作人員,開會時九龍城民政處高級聯絡主任謝林喜提醒梁錫麟,要在紀念牌上寫上年份。打醮的齋宴由萬佛寺齋廚負責,以至德公立學校作煮食場地,圍村老人可免費食齋,由村民告知長輩出席;萬佛寺最終要蝕本籌辦,梁錫麟十分抱歉和感激。當屆打醮人手緊張,東頭邨的街坊亦相助,貴東樓和興東樓的幫忙煮齋,其他人在醮棚製作夜宵,適值東華三院要籌款,街方十分忙碌,早期的打醮東頭邨則較少幫忙。因事前有社團人士揚言放火燒醮棚,梁錫麟從多年的小販事務中,學會了不少應對方法,實行「以黑制黑」,封利是請黑人晚上到醮棚值更,請他們食宵夜,甚至批准他們的兄弟搭食。



標題 聯絡各方友好辦妥廿八屆打醮
日期 22/08/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9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13
出任衙前圍村代表的緣起和感受
梁錫麟10多歲時已投身工作,至德公立學校開辦後,契爺吳渭池吩咐他回來做村務。自此他以義工的身份,參與附近鄉村遷拆的談判。1989年吳九當選衙前圍鄉長,副鄉長是吳志榮和吳楊見。衙前圍村委員會是1963年註冊的社團,有一個「村代表」職位,有人認為梁錫麟一直幫忙村事,應該給他一個「村代表」的名份,他本人亦同意出任,但當時有村民不同意,不明白為何要讓外姓人做村代表。自此梁錫麟協助吳九工作,當年正值新舊鄉長交替,而且不是所有吳姓人認同吳九,新鄉長上任面對不少矛盾;同時長江已入村收購,引發村民間的利益衝突。梁錫麟勸吳九小心做事,不要犯前任的錯誤,吳九的脾性和人生觀亦慢慢改變。梁錫麟認為做村事對個人有犠牲,例如沒有退休金,但他沒有後悔,這是受契爺和父親影響。他祖父是太平紳士,在荔枝園有些物業。父親讀番書,在華仁書院畢業,後來打皇家工,任職郵政司的秘書,他常說「好仔不念爺田地」。到梁錫麟的一代,家族已沒有產業留下。



標題 出任衙前圍村代表的緣起和感受
日期 22/08/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14
以外姓人身份參與衙前圍吳氏的族務
梁錫麟小時候在吳氏祠校讀白話文,舊祠堂有個孔子紙像,學童開學要跪拜孔子,梁錫麟見畫中孔子有鼻毛,不願跪拜,結果讀不成書。他10多歲曾跟吳姓人拜山,拜的是契爺吳渭池的太公山。他只是偶爾拜山,怕別人說「黐飲黐食」,因有同齡玩伴叫他上山捉金虎仔(豹虎),加上對山墳感好奇,才順道跟人上山。在山上有人分食物給他,但分錢時他自知身分不合,自動退出。契爺臨終前曾吩咐梁錫麟幫忙吳氏的族務,契爺認為他可繼承其性格,知道他有心做事。梁錫麟自問與吳姓人分不開,他阿姑嫁給吳姓,岳母、契爺又姓吳,但因不知如何開始,他在1989年前很少幫手。1989年吳九和梁錫麟分別出任衙前圍的鄉長和村代表,同時吳九又邀他做吳成達祖秘書,因九七回歸臨近,1992年長房和四房司理出缺,梁錫麟要找新司理辦理地契轉名的手續。他亦協助吳氏祭祖的事務,諸如替族人安排上山的車、購買拜山物資等;他用心辦理族務,因街市買不到獅子採青用的生菜頭,要找耕菜園的人買。念及契爺的救命之恩,他沒有後悔做公家之事,抱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宗旨,雖然有時無意得罪人,但自問對得住別人和祖先,只是賺不到錢,影響了自己的下一代。



標題 以外姓人身份參與衙前圍吳氏的族務
日期 22/08/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15
契爺吳渭池其人其事: 海員工會主席、衙前圍鄉長、吳成達祖父老

和平後契爺吳渭池忙於香港海員工會事務,梁錫麟小時候與他接觸不多。海員工會戰後復會,契爺做了10屆主席,其後改任顧問。英輝修船廠的司徒輝尊敬契爺,送了一隻遊艇給工會,方便工友上落輪船。梁錫麟出生前契爺已任衙前圍鄉長,昔日村民在祠堂選鄉長。鄉長只限吳、李、陳三姓人出任,外姓人是輔助性質,只能出任村代表,鄉長不在時村代表有權處理一切。村民如有爭吵,契爺定必出面排解,跟村民講道理,鄉村人較純樸,尊重老人,因此每次排解都成功。契爺沒有做過祖堂的司理,推舉子姪任職。昔日根據長子嫡孫的原則,吳成達祖只有一位司理,即長房的吳魚池,政府收地拆祠堂時,吳魚池堅持包攬大權,契爺提出改革,提議吳成達祖的司理增至4名,由廣玄、東玄、泰玄、日玄四房各舉一名,共權祖堂事務。吳魚池反對,拒任長房司理,甚至打官司打至英國。契爺只為公不為私,他認為傳統制度造就私利,在這次爭議中很多族人聽他,但有人視他為眼中釘。其後政府徵收祖堂的土地時,族人開會爭論賠償金的分配,有當差的族人帶槍,會上疾言厲色,連契爺亦要畀面,最後以一半按房、一半按人丁的原則分產。

和平後梁錫麟與契爺住在模範村,後來搬回4巷的祖屋居住,梁錫麟上學時仍住模範村,但工作後住處不固定,有時住在宿舍。契爺在1975年去世,離世前1年患病,他自知時日無多,於是向梁錫麟口述生平,請他為自己寫傳記。契爺信任梁錫麟,但表明有些事情不能詳述,至契爺病重時,他便沒有再追問。梁錫麟覺得契爺大公無私,深造其精神影響。契爺和契媽去世前由金妹照顧起居,金妹的丈夫是遊擊隊成員,日治時期去世,契爺同情她,金妹便與兩老同住,相依為命。契爺去世後金妹徵詢梁錫麟的意見,希望可以留在4巷居住,梁錫麟自問沒有怎樣照顧契爺,考慮到金妹沒地方棲身,在情在理下同意她的要求,但因害怕子姪爭產,他請李棠、吳兆川等村中有名望者做見證,以白紙黑字立約,批准金妹繼續住在吳渭池的祖屋。




標題 契爺吳渭池其人其事: 海員工會主席、衙前圍鄉長、吳成達祖父老
日期 05/07/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SL-SEG-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