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 男 |
出生年: | 1946 |
受訪時年齡: | 77 |
教育程度: | 小學 |
主要職業: | 校工 |
訪談主題: |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
梁錫麟母親是家庭主婦,未知是何處人士,但她有些文化,曾在家教他讀3本紅皮書,包括《千字文》和《三字經》。梁錫麟懂事時已住衙前圍,全家租住四巷的第一間屋,他有兩位妹妹,較他年幼2年及4年。嬰孩時期的梁錫麟曾生病,可能是長麻牙之類,母親缺乏育兒知識,由吳渭池的妻子帶他看醫生,因此梁錫麟父親尊敬吳渭池,將兒子給他上契。契媽是上海人,契爺曾在上海經商,兩人在上海認識。日治時期父母和妹妹因營養不良病逝,父親去世前將兒子交託給吳渭池,自此梁錫麟便跟隨契爺和契媽生活。
標題 | 祖父母和父母的背景。父輩從荔枝園遷入衙前圍居住 |
日期 | 05/07/2012 |
主題 | 社會生活 |
記錄總長 | 18分28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1 |
日軍來了香港不久,梁錫麟家人相繼去世,父親臨終時將他託付給吳渭池,希望他保存這九代單傳之脈,自此梁錫麟便跟從契爺吳渭池生活。契爺住在4巷2號的兩層磚屋,契爺睡在上面,梁錫麟在樓下睡馬閘床(帆布床),因地方有限,白天要把床收起。村中成人教導小孩,有兩個躲避日本人的方法,能逃走的便逃走,否則要躲在床底。大人又教小孩分辨不同的槍聲,聽到「沙沙」聲便要伏下,說明子彈很近。某次梁錫麟在村外玩樂,碰上日本人,來不及跑回家,他跑上慈雲山逃避,途中聽到槍聲,嚇得腳軟倒下,郤恰好避開子彈。在惶恐中他抱着一個大人,及後發現竟是一具屍體。慈雲山當時是墳場,有些屍體還沒有埋葬。
標題 | 衙前圍的居住環境和週邊村落。走上慈雲山逃避日軍的歷險 |
日期 | 28/09/2012 |
主題 | 社區| 日治時期 |
記錄總長 | 16分15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2 |
梁錫麟跟契爺、契媽搬往模範村。契爺帶子姪從軍,他的兩個兒子參加了遊擊隊。衙前圍有不少人參加遊擊隊,但很少人活下來,例如吳有發做了排長,其弟吳有興亦參軍,在19歲時被日本人拘捕和處決。參軍的人很敬重契爺和吳華友(兩人淪陷前組織衙前圍自衛隊)。當年日本人殘酷,將捕獲的遊擊隊成員當餌,路過的人如跟他們打招呼,將被視為同伙。後來吳渭池被捕入獄,他跟一同坐牢的村民被施嚴刑逼供,如吊飛機和灌水,有村民忍不住供出參軍的成員,契爺當年已50多歲,他勸村民不要拖累年輕一輩。他在獄中受刑幾近去世,釋放出來後慢慢調理身體,康復後離港赴惠州,投靠游擊隊的人,梁錫麟和契媽則留在模範村種菜。
和平後契爺返回模範村居住,直至政府在模範村收地發展,契爺才搬回衙前圍。他原來在圍內的屋日治年代已空置,後來租給外人,回來後他補錢請租客遷出,自己住回舊屋。早前契爺以行船的收入買田地,戰後仍有耕種西洋菜,後政府收地擴建啟德機場,只給予呎價1毫的賠償。日治時衙前圍十室九空,有外人入村霸佔空屋。昔日村民很純樸,不理會有人霸屋,亦不知道鄰人是否霸佔。戰後有很多人外姓人搬入,租屋和買屋亦有之,原居民則一直減少,有些人因移民而賣屋。外姓人大多是廣東人,講本地話和圍頭話。梁錫麟小時候講圍頭話,後來村民漸漸被本地話同化了。
標題 | 日治時期的衙前圍村: 逃避日軍轟炸、村民遷往九龍塘模範村和遊擊隊的活動。戰後初年外姓村民的遷入 |
日期 | 05/07/2012 |
主題 | 社區| 日治時期 |
記錄總長 | 25分27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3 |
標題 | 日治時期在九龍塘模範村的生活 |
日期 | 28/09/2012 |
主題 | 社區| 日治時期 |
記錄總長 | 8分16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4 |
1940年代至1950年代,東頭村有不少木屋,有些居民是衙前圍村民的親友。木屋區不屬衙前圍管轄,不用鄉長批准建屋。木屋區如同城寨,受黑社會操控,居民要跟他們打關係。因木屋易生火,東頭村發生火災,衙前圍隨時被波及。及後東頭村發生大火,導致七層徙置大廈的興建。梁錫麟認為徙置區有人情味,鄰里守望相助,街坊不用關門,衙前圍村民在徒置區亦有親友。梁錫麟小時候圍側有旱廁(公廁),建在村與村之間的空地,算是正式的「屎坑」。當時衙前圍的屋沒有廁所,村民在家備有痰罐,每晚有人上門倒夜香。徒置區出現後便沒有旱廁,村民使用七層大廈的公共廁所和沖涼房,但老人和小孩仍用痰罐。七層大廈拆卸後,梁錫麟成功向政府爭取建公廁,獲工務局撥款50萬元。
標題 | 衙前圍的農曆新年和中秋節。衙前圍與週邊木屋區和徙置區的關係 |
日期 | 28/09/2012 |
主題 | 社區|社會生活 |
記錄總長 | 12分12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5 |
標題 | 童年的生活片段: 在衙前圍村替鄰居做義工、到海員工會聚會 |
日期 | 28/09/2012 |
主題 | 社區 |
記錄總長 | 8分8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6 |
梁錫麟成績不俗,小學畢業後,考獲香島中學的學位,但契爺經濟困難,沒錢再供他讀書,只好輟學工作,15歲做辦公室助理。衙前圍的吳氏宗祠設有學校,南方學校、愛群學校和漢文師範同學會(漢師)先後在祠堂辦學,戰前南方學校派3男1女共4位老師任事,工資很低仍願執教,有一種幫助窮人的信仰,他們教白話文,並傳播革命種子。和平後漢師在祠堂辦學,由於是私立學校,學費較高。附近的徒置區出現後,區內只有天台學校,因此後來開辦的至德公立學校已很了不起。
標題 | 旺角勞校的求學經歷。衙前圍村週邊的學校 |
日期 | 05/07/2012 |
主題 | 教育|社區 |
記錄總長 | 13分36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7 |
至德公立學校的最高招生人數是1080名(即24班,每班45人)。至德窮人子弟較多,有買不起東西的學生站在小食部外,梁錫麟同情他們,送上麵包皮,日後不少舊生回校道謝。他本人也經常吃麵包皮,收入不足時靠穿膠花、剪線頭幫補。學校小食部自負盈虧,初時梁錫麟每月向吳成達祖繳交200元,包括電費、小食部租金和宿舍租金,後來要額外交電費和差餉。小食部後來領了牌照,但不用交牌費。他經營小食部要兼職當更,負責看管學校的門窗,他的宿舍在天台,夏天時陽光十分猛烈。他在小食部工作10多年,學校不斷縮班後,經營日益困難,更要兼職做校工,直至交不起租金,便結束了小食部,他感慨學生要倒霉了。此後他全職做校工,做到60歲的法定退休年齡。退休時他仍住宿舍,離職後申請公屋,竟被指住屋面積和收入超標,當局將整間學校算作他的住所,計算收入時又未考慮3個月暑假沒有生意,最後由律師朋友出面,向當局致信申請,幾經周折才成功上樓。
標題 | 至德公立學校的工作生涯: 小食部和校工 |
日期 | 05/07/2012 |
主題 | 社區 |
記錄總長 | 18分5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8 |
標題 | 吳成達祖和教育司署合辦至德公立學校 |
日期 | 28/09/2012 |
主題 | 社區|社會生活 |
記錄總長 | 5分57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09 |
標題 | 至德公立學校與衙前圍村、吳成達祖的關係 |
日期 | 28/09/2012 |
主題 | 社區|社會生活 |
記錄總長 | 7分26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10 |
1960年代圍邊有不少小販,尤其是吳氏宗祠對開的斜坡,開了不少水果檔,最初是流動檔,慢慢變成梗檔。小販大多沒有技能,不能入工廠打工,只好在街邊擺賣。後來政府發展社區,改建七層大廈,要求祠堂外的小販搬走。小販不滿意賠償,求助梁錫麟,剛巧至德校長是委任區議員,梁錫麟建議小販請校長出面,但校長立場親政府,主張小販接受賠償。此外,當年衙前圍仍有街喉,某次街喉因維修暫停供水,梁錫麟找校長幫忙,要求學校向村民供水煮飯。雖然他在小食部工作,校長仍不留情面,拒絕所求,亦不願向教育司署請示。
梁錫麟認為校長在小販和食水的問題處理不當,失去了不少人心。未幾校長參與區議會選舉,請求梁錫麟幫忙助選,但他自謂無能為力,結果校長因些微票數落選。當屆選舉衙前圍有300名登記選民,校長爭取到半數支持已當選。梁錫麟自問無悔無錯,選舉後他得更多人的信任,因他「手指咬出唔咬入」,冒着失去工作的風險。後來有人鼓勵他參選區議員,但他沒有接納,因不想被人覺得做事是另有目的。他覺得自己「戇居」,自言受契爺性格的影響,當年契爺賣掉自己的屋,替海員工會還債,梁錫麟十分敬佩。
標題 | 六七風暴後加入小販商會。為公忘私不怕得失至德學校的校長 |
日期 | 22/08/2012 |
主題 | 社區 |
記錄總長 | 14分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11 |
十年一屆打醮是衙前圍的隆重大事,是村民的凝聚力,移民外國的人亦回來參與,可重遇久未露面的人。梁錫麟自小篤信媽娘,凡有要事在天后宮問杯。他小時候有次疑是撞邪的經歷,當時他住在4巷,某天晚上他看到有位紮腳的阿婆,坐在天后宮門前石躉的右側撥葵扇。他受了驚嚇,將此事告訴母親,母親說那位阿婆是媽娘,又問梁錫麟有沒有拜她。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體驗。
梁錫麟從廿五屆(1966年)起參與建醮,昔日打醮由老人籌辦,開會時有人提名梁錫麟幫忙,他應邀做義工打理雜務。他認為打醮很有趣,村民熱鬧聚首,他在圍村出生長大,對圍村有感情,自覺是村的一份子。昔日有錢人屋內有灶,每逢過時過節,幾戶人合力炒米餅、蒸年糕和煎堆,梁錫麟幼時跟村內小孩湊熱鬧,到吳志榮祖母等長輩家中觀看蒸年糕,小孩不斷喊「漲了!漲了!」,因口不擇言被長輩責罵。早期打醮村民邀請華民政務司等官員出席,許舒曾出席廿五屆打醮,怎料隨行的小狗在會場失蹤,村民到天后宮問杯,媽娘謂「不必擔心,一定回去」,最終許舒在西貢友人家尋回小狗。在廿六屆(1976年)醮時梁錫麟已較懂事,李棠、吳兆川等長輩訓示他要緊記各樣事務,以便日後接手籌備。
梁錫麟是廿七屆和廿八屆打醮的主要籌備人。他是當年建醮委員會的委員,過去兩屆他仍未有正式名份。委員會負責問杯,醮首只限三姓人出任,外姓人只能幫忙籌備。過往打醮沒有舞獅,梁錫麟到元朗邀請獅隊,警務處嚴格查核隊員的資料,調查有沒有黑社會人士。當屆打醮與重修天后宮同期籌備,梁錫麟在至德學校勸捐,老師都看校長的臉色,校長捐了300元,主任捐了200元,上下午班老師分別捐100元和50元,他對捐款額之低十分詫異,因為在捐款碑挑一個名字已要花30元。在籌備廿八屆打醮前,三叔(編按: 吳楊見)請梁錫麟不要為他安排職位,未料他在1996年10月去世,醮期在11月30日開始,若三叔再遲一週去世,梁錫麟便不能為他辦後事,因俗例規定不能同時做紅白事。廿八屆打醮聘請麒麟隊不易,只好將鄭運師傅跟觀音山的人湊合一隊,他們屬於師兄弟關係。最初消防局不准避雨亭搭棚,要改到避雨亭後的馬路,未料因禍得福,梁錫麟等人與8大政府部門開會,成功爭取封路10日。
標題 | 廿五屆至廿八屆衙前圍打醮的參與。自幼信奉媽娘凡事問杯 |
日期 | 22/08/2012 |
主題 | 社區|社會生活 |
記錄總長 | 18分31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12 |
標題 | 聯絡各方友好辦妥廿八屆打醮 |
日期 | 22/08/2012 |
主題 | 社區|社會生活 |
記錄總長 | 9分41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13 |
標題 | 出任衙前圍村代表的緣起和感受 |
日期 | 22/08/2012 |
主題 | 社區 |
記錄總長 | 8分43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14 |
標題 | 以外姓人身份參與衙前圍吳氏的族務 |
日期 | 22/08/2012 |
主題 | 社區|社會生活 |
記錄總長 | 13分33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15 |
和平後契爺吳渭池忙於香港海員工會事務,梁錫麟小時候與他接觸不多。海員工會戰後復會,契爺做了10屆主席,其後改任顧問。英輝修船廠的司徒輝尊敬契爺,送了一隻遊艇給工會,方便工友上落輪船。梁錫麟出生前契爺已任衙前圍鄉長,昔日村民在祠堂選鄉長。鄉長只限吳、李、陳三姓人出任,外姓人是輔助性質,只能出任村代表,鄉長不在時村代表有權處理一切。村民如有爭吵,契爺定必出面排解,跟村民講道理,鄉村人較純樸,尊重老人,因此每次排解都成功。契爺沒有做過祖堂的司理,推舉子姪任職。昔日根據長子嫡孫的原則,吳成達祖只有一位司理,即長房的吳魚池,政府收地拆祠堂時,吳魚池堅持包攬大權,契爺提出改革,提議吳成達祖的司理增至4名,由廣玄、東玄、泰玄、日玄四房各舉一名,共權祖堂事務。吳魚池反對,拒任長房司理,甚至打官司打至英國。契爺只為公不為私,他認為傳統制度造就私利,在這次爭議中很多族人聽他,但有人視他為眼中釘。其後政府徵收祖堂的土地時,族人開會爭論賠償金的分配,有當差的族人帶槍,會上疾言厲色,連契爺亦要畀面,最後以一半按房、一半按人丁的原則分產。
和平後梁錫麟與契爺住在模範村,後來搬回4巷的祖屋居住,梁錫麟上學時仍住模範村,但工作後住處不固定,有時住在宿舍。契爺在1975年去世,離世前1年患病,他自知時日無多,於是向梁錫麟口述生平,請他為自己寫傳記。契爺信任梁錫麟,但表明有些事情不能詳述,至契爺病重時,他便沒有再追問。梁錫麟覺得契爺大公無私,深造其精神影響。契爺和契媽去世前由金妹照顧起居,金妹的丈夫是遊擊隊成員,日治時期去世,契爺同情她,金妹便與兩老同住,相依為命。契爺去世後金妹徵詢梁錫麟的意見,希望可以留在4巷居住,梁錫麟自問沒有怎樣照顧契爺,考慮到金妹沒地方棲身,在情在理下同意她的要求,但因害怕子姪爭產,他請李棠、吳兆川等村中有名望者做見證,以白紙黑字立約,批准金妹繼續住在吳渭池的祖屋。
標題 | 契爺吳渭池其人其事: 海員工會主席、衙前圍鄉長、吳成達祖父老 |
日期 | 05/07/2012 |
主題 | 社會生活 |
記錄總長 | 19分44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LSL-SEG-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