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緣.畫意
最近瀏覽

心繫瓷畫 腹有巧思

1908年至1911年期間,嶺南畫派始創人高劍父、高奇峰等清末知名畫家,於廣州河南保安社成立「廣東博物商會」,對外宣揚「以物質救國,振興中華瓷業」,從事彩瓷的研究和生產銷售。他們以廣彩[註5]作坊為掩護,在燒窰處配製彈藥,掩護同盟會的革命活動,實爲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籌集經費。

一改以往廣彩絢爛華麗、金碧輝煌的裝飾風格,嶺南繪畫的清新氣象,豐富了廣彩瓷的樣式。這種清新氣息是源於嶺南派折衷中西,吸收日本畫和西方繪畫的特點,此種融匯中西的創作方式滲透到瓷器繪製上,獲得時人讚賞,也使嶺南派繪畫受到更多人認同。這些瓷碟畫作品,促進了藝術陶瓷的發展。展品《粉彩螳螂紋碟》是高劍父難得存世的作品,碟底還有「廣東博物商會製」的款識;另一件《粉彩牡丹紋瓶》也應是高氏同一時期的作品。[註6]

除了以上兩件早年嶺南畫派的作品以外,其他瓷碟畫展品皆是趙少昂及楊善深在「粵東磁廠」繪製的,部分送贈予「粵東」的東主曹榮樞,部分為畫家自珍收藏。「粵東磁廠」由曹榮樞的父親曹侶松在民國初年所創,在江西買入白瓷,在廣州手繪加工,賣給達官貴人和外銷。雖生意極佳,卻因時局不穩,曹侶松於1928年帶了一批廣彩師傅南下到港,在九龍城隔坑村道開設瓷器廠,該廠成為香港第一間瓷器廠。抗日戰爭後幾番搬遷,現今瓷廠座落九龍灣工業中心。1960年代至1970年代,多間彩瓷工廠分佈港九。1980年代至1990年代,商機處處,有些外國的皇室貴族會特別來港訂製瓷器,是香港彩瓷業的鼎盛時代。

曹榮樞1954年前在廣州經營米行,暇時結交文化界名流,不時唱酬雅集。他性情豪邁,與文人雅士非常投契,後來到香港打理「粵東」業務時,因與新加坡著名的詩家董百貨公司合作,偶爾出口國畫作品至新加坡,貿易往來,認識了不少香港的畫家,並收藏他們的作品,均是友情相贈。

趙少昂、楊善深與曹榮樞亦是於此時認識和交往。當時的「粵東磁廠」因政府收地之故,被徙置於深水埗龍翔道的大窩坪半山坡,開山闢地,自建廠房。趙楊二人常結伴同行,或帶同十多位弟子上山繪畫瓷器。曹榮樞總是以最好的日本白瓷,例如12吋圓戈碟和長方形瓷片供予繪畫。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日本瓷白胎全部是名古屋生產,瓷胎略帶灰色,品質穩定。燒造成的瓷器質地堅實細緻,敲擊下聲音特別清脆。曹榮樞的兒子曹志雄為「粵東磁廠」第三代的傳人,他憶述小時候兩位畫家到「粵東」創作瓷碟畫的情景:

趙老師只需試筆數遍,了解瓷碟光滑表面不能如宣紙般有吸水性,瓷色釉因含水量而流動,掌握了顏色性能,很快便能即興寫畫,以粗筆黑色勾勒枝幹,運用嶺南畫派的撞水、撞粉技巧,以羊毫飽含顏色水粉渲染在空白位置上,不同層次的色粉隨意互相調和。再以幼狼毫細緻地描畫出小品畫,有花卉(月季)、喜雀、甲蟲、螳螂、蟬、荔枝、結子石榴等,顏色豔麗淋漓,渾灑自如。畫成後,多以筆簽「少昂」名,大紅筆勾描圖章,全是手寫。隨行的門人朋友,爭相要求贈寫畫碟,加上其名字於作品上,這樣便屬其所有。有些佳作,老師只簽名留給自己。當然每次都會寫一兩隻給家父誌念。」[註7]

展品《人間第一香》、《石榴》、《螳螂》及《秋竹蟬嘶》等,便是趙少昂題識贈予曹榮樞或其夫人,以兹紀念的例子。

楊老師第一次繪瓷,初時亦不習慣色彩在光滑瓷面上流動。經過數次拭抹後,明白了運筆的技巧,終於掌握自如。先繪大紅竹葉,加一黑色天牛。筆劃簡單,但有野趣。有數隻瓷板和圓碟,是兩位大師的合作畫。楊老師多勾畫枝幹花蕊,趙老師添畫草蟲和題字,是難得的珍品,多被藏家收購了。現存香港沙田的文化博物館趙少昂大師專館,有兩隻1962年的瓷碟(編按:指現懸掛於趙少昂藝術館畫室原貌陳列的複製品),原作畫於我廠燒成,藏品是仿製。」[註8]

楊善深與趙少昂合繪的作品有《月夜草蟲》、《疎竹寒蟬》和《白描竹與小蟲》,而《朱竹》則由楊氏繪畫,趙氏題字。另外,楊善深更創作了好幾件精彩的瓷碟作品,送贈予趙氏及夫人留念,例如《蝦》、《雙魚圖》及《生魚》,趙少昂一直珍藏,以誌二人間深厚情誼。

曹志雄再憶述:「趙老師隔兩三年來廠繪瓷,多與楊老師結伴。而楊老師亦每隔兩年帶學生步行上山來訪,臨場試筆,當是課習……而他(楊善深)的作品,全部是友情送贈他人,自己留存不多。他的後期作品,除了一貫的金魚、花卉小品,更有細字書法。他門人最欣賞的是1980年代繪瓷碟上的白羽毛公雞,借瓷碟白釉空間留白,加上略略數筆紅雞冠,濃黑的雙足,圓眼,勾嘴和一些白羽毛,便呈現一鳴天下白的雄姿。可惜沒有留存這白雞碟的相片,只留下記憶,大部分楊老師的作品,簡潔生動,如神來之筆。」[註9]

展品《雄雞》紅冠白羽配上漂亮的黑尾巴,就是楊善深送贈予趙少昂的珍藏,它印證了曹志雄所述「簡潔生動,如神來之筆」的評論。其他如《叢間蜻蜓》及《宮女圖》均是難得一見的作品。

繪畫廣彩這種釉上彩瓷器,跟在平面的宣紙上繪畫完全不同。它是立體的器物,瓷碟和筆筒表面都有弧度。另外,已燒成的瓷器白胎是光滑不吸收水分的,故此下筆力度的輕重及毛筆沾彩、含水分量的掌握等,跟在紙上繪畫有很大差別。當時廣彩瓷器的顏料多是礦石、碎玻璃及銅片的粗粉粒,加水研磨調配,調配顏色有特定秘方,運用上亦與主要由植物萃取的國畫用顏料不同。顏色之間不能重疊,上色不能太薄,不然燒後色塊會甩掉;亦不能太厚,燒製時會整片碎裂,很考功夫。

這些瓷碟畫與傳統廣彩是完全不同的作品。傳統廣彩講究華麗美感,選取的題材豐富,包含歷史故事、民俗風貌等的內容,以金碧輝煌,構圖緊密,裝飾紋樣眾多為尚,如「百蝶花心」、「龍鳳斗方」、「全翎毛」等。而趙少昂與楊善深的作品,則完全是國畫藝術創作的延伸,多繪花鳥、動物、傳統人物,以國畫的表現形式,風格淡雅清逸,更傾向藝術性觀賞多於實際使用。

5 廣彩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是以景德鎮運到廣州的素白釉瓷為胎,再在其上加彩繪,然後二次窰燒的釉上彩繪瓷器。三百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外銷瓷的主要品種,深受西方人士喜愛。

6 高美慶:〈高劍父與中國現代陶瓷業〉,載黃詠賢編:《大匠的足跡:高劍父先生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紀念集》(香港:遠東文化藝術交流中心,2000年),頁26-35。

7 曹志雄:〈香港彩瓷簡史〉,載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世紀嬗變——十九世紀以來的省港澳廣彩》(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頁36-37。

8 曹志雄:〈香港彩瓷簡史〉,載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世紀嬗變——十九世紀以來的省港澳廣彩》(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頁37。

9 曹志雄:〈香港彩瓷簡史〉,載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世紀嬗變——十九世紀以來的省港澳廣彩》(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頁37。

圖片


  • 粉彩螳螂紋碟 (1)

  • 粉彩牡丹紋瓶

  • 人間第一香

  • 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