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老房子:与艺术家走进百年故宅的历史现场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邂逅!老房子:与艺术家走进百年故宅的历史现场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族群城市——通过研究香港几幢历史住宅建筑物探索香港华洋族群的文化

作者:梁以华


「所有创作均扎根于文化传统,但是总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得到发扬;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作为人类的经历和期望的见证而必须受保护、优化及承传,不单是纪录人类经验和愿景,亦是为了培育多样性的创意。」(1) ——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


前言:承传与创新:民间建筑遗产与艺术创作的对话


香港是一片福地,许多本地居民和外国游客都这样说。单看百年来华洋族群都在这一片借来的土地上努力,面对着风浪,以及适应着并共处着,就可见一斑。无论是早在明清两朝来自不同县份的早期乡民,或是早期英治时代来自欧洲的族商,都带来自身的习俗、方言、信仰和文化,表达在他们家乡带来的建筑风格。这些众多过客挤进了这个陌生的城镇里逐渐定居下来,在竞争与合作之中发展,亦同时将这种蜕变的文化隐隐约约显示在他们的传统居宅建筑设计上,成为香港的特色。


艺术推广办事处在今年挑选了几幢由少数华洋族群家庭建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别具风味的艺术展览场所。选中的建筑包括华洋混血何东家族的何甘棠先生建于1914年的旧府第,以及三幢早期客家籍人仕的居宅,如荃湾三栋屋、沙田王屋及柴湾罗屋。几位本地艺术家发挥创意,在这些历史空间里,展示出独特的作品。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所指出,潜在的人民文化是一切创作的基础。建筑遗产不单是一件观赏物,亦是一件文化载体,它蕴含的历史讯息,单凭随团游览观赏或走马看花地拍一帧照是没法了解的。尤其是一座民宅建筑,所诉说的不再是设计师要显示的美态,而是屋主或社群的生活态度和家庭理念,确实是文化的宝藏。本文旨在提供一些本港华洋族群的历史进程,和他们的建筑遗产特色的基础知识,让艺术工作者及参观展览的游人均可以更深入体会历史建筑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对话,藉此为这项别具社会意义的活动作出一点背后的支持。


客民筑迹:以香港客家传统民居的三个案例解说客家人民在港文化及历史


「并没有一份中文或英文的的描述能完整而满意地概括香港区内(传统)人群和聚落的复杂性。」(2) ——许舒博士,资深香港历史学家,2012。


香港大部分居民是华人,有些是好几百年前的本地乡民或渔民的后裔,有些是百年来国内动荡期间迁至本港的人民,也有海外回归的华侨,以及近年来自国内的新移民。然而我们常常弄不清楚为什么我们有着许多形式的习俗和口音,书本上也似乎未有介绍这些比我们现代港人住得更长久的和对香港建构的贡献深远的地道华人传统社群。要揭开香港传统华人民间建筑的奥秘,可以先谈谈学术上对中华民族社群的分析。


汉字及华语是全球华人文化的主要载体,亦是重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人经历数千年来不同地域、气候、和历史影响而孕育出不同的社群,称之为「民系」。不同民系拥有其特色的生产、饮食、服饰、信仰、习俗及工艺,而且「各民系民居都有其代表性的建筑类型」(3),因此认识民系划分是了解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基础。每个民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方言,亦成为民系的主要分类法。至今华语仍然保存七大方言系 (4),就是:官、吴、湘、贑、闽、客、粤,亦即是七大民系。数千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家族在不同年代南迁来到东南沿岸称为岭南的地域,其地型及气候在十五世纪以后,即明清两朝期间,孕育及巩固了粤(即惯称广府人或广东人)、客(即客家人)、闽(包括福建人、潮州人及鹤老人)三大族群,亦形成了香港的三个主要传统华人群体。作为主导的广东人(即新界传统本地大族之「本地人」)以及数目较少的潮州人和包括鹤老人均具备充满特色的建筑,而本文将集中于香港客家人及他们的建筑。


客家文化研究始自罗香林教授1920年代的先锋研究,追溯至历史上中国多次战乱,北方大家族分五次大举南迁的过程 (5),经后来学界整合,将客家人定义为十二世纪宋朝末年从北迁入岭南的社群。


客家人一般认同自己的家族源自山东或河南等古代中原地带,而对于祖籍则定为他们祖先在900年前从北方往南迁,而定居于福建西南端山区及广东省东北山区围绕梅县及五华一带的地区。时至今日,「客家已经是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个种族的概念」 (6),全球客家人共计3700万众,散落在岭南及海外。


清朝初年皇朝暴政强迁广东沿海连香港在内的平民,导致生灵涂炭,至十八世纪指令撤消才逐渐回复安宁。清政府鼓励山区的客家人来到沿海平原地带开垦,虽然有助恢复当地经济,但是触发了与本地广府人族群的矛盾,因而导致客家人家族发展出例如土楼和围屋等等「独特而宏伟的民居建筑形态⋯⋯面对着较他们先来的汉民的敌意,⋯⋯客家先民来到边沿及崎岖的山地,创造出独特的聚落,不但能防御社区武斗,亦配合他们团结的宗族制度」 (7),而本文介绍的几间香港客家人的向内性及防御性的历史建筑物正是表达客家人宗族及生活的见证。在十八世纪,「本地人的乡村一般集中在新界肥沃的平原如上水、元朗和屯门一带,⋯⋯当时移民来的客家人数以万计,建立了400 多座村庄,⋯⋯一般分布在比较偏远地区,⋯⋯大部分都在新界东部的山谷开垦,⋯⋯他们过着简单朴实的农村生活,生活条件比本地人艰苦⋯⋯当时客家人的主要特征除了讲客家话之外,建筑、服饰、饮食和一些节日也跟本地人有明显的差别。」 (8)虽然现今祖籍客家的香港城市人已经甚少显示古老的习俗,但幸而香港保育了几座较完整的客家历史民居,让我们从中窥探丰富的传统客家文化。


香港其中一座最广为人知而开放予公众参观的客家大宅就是三栋屋。客家籍陈氏族谱追朔到汉末(公元3世纪)河南省颖川郡陈氏贵族,再于清朝初期由福建西边山区宁化县迁来香港大帽山面南山脚浅湾(即今荃湾)一带耕垦。当年荃湾是临海山脚地区,虽无广阔平地,但是集合水源及港湾之利,让客家人生息作业。陈氏逐渐成为大族,于干隆五十一年(1786)建立了一座以宗祠为核心的大型围屋,以一排三座厅堂为轴心,以客家传统来说共三条称为「栋」之主脊梁,因而称为「三栋屋」。1980年代政府建造地铁收购荃湾田地,陈氏搬到象鼻山一带,重建村屋及宗祠,而「三栋屋从几乎拆毁中被拯救过来,而在1987年被修复,现开放予公众作民俗博物馆」 (9)


整座三栋屋座东北朝西南、背山面水,既符合风水格局又尽享气候调节。布局设计具备典型客家围屋理念,沿中轴线是一排三座礼制用之厅堂,最前是称为下堂之门厅,跨过前院就是称为中堂之会客及礼仪用大厅,再跨过内院就是为上堂之摆放祖先牌位用后厅,从这三厅伸展至两旁就是称为「耳房」的嫡系四房住宅,各具独立小院及楼阁寝室,再往外排开就是称为「横屋」的家族支系居所,其门横向朝中轴。由此可见大宅不但遵守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性、向心性及等级性三大原则 (10),更体现客家人大家族尊长的制度及团结的精神。


大厅的横匾写着「齿德钦重」四字,隐喻客家人敬重尊长及德行之信念,脊檩对正下面放置一条较幼的子孙梁,上书「长命富贵」,其旁另设一条八角型的灯梁,上书「百子千孙」,都是客家建筑特有的元素。在后厅内放置祖先牌位的神楼布满彩画,最顶的是一组以「双凤朝阳」为题的华丽彩色雕刻,另配置蝙蝠及麒麟等吉祥彩色,成为参观三栋屋不可错过的展品。


第二座要讲解的是沙田圆洲角王屋。圆洲角原本是沙田海入口的一个小岛,在港湾之内可避风浪又容易连接沙田乡镇,于十九世纪建造渡头及车路,成为广东与九龙官富场贸易之间的重要枢纽。约二百多年前,来自广东省北边兴宁县之客家籍王氏夫妇来到圆洲角南岸以种稻和蔬菜为主,膝下有七个子女,后发展为王屋村,呈现亦农亦商的繁盛景象。现在的历史建筑王屋是王氏约在1910年代之前所建的典型客家式两进一院中型住宅,因政府在1980年代发展沙田而将村民搬迁,这座建筑得以保存及改装为展馆,成为圆洲角公园的一部分,诉说沙田客家村镇生活历史。


从商的王氏明显在居舍中加添了如厨房及浴室等设置,亦包括了仿西式的拱门侧廊和广州商户常见的实木横樘门,但是仍不忘遵守传统风水规则如「过白」,即是从后厅室内神台必须看见前厅屋脊上留有天际空隙的剖面设计。对于文化及艺术工作者来说,王屋最值得观赏的就是彩画装饰。正门外的中央彩色灰塑是客家人最喜爱的「双凤朝阳」,两旁的是喜上梅( 眉)梢及三狮(师),都是吉祥图案。室内壁画以淡色丹青妙笔述说典故,包括「仕人论世」、「观瀑图」、「姜太公钓鱼」等,暗喻族人怀才隐逸、静看世态的心境。比较留心建筑技术的访客可以从室外仰观工艺细致的博古型屋脊及山墙上的卷草灰塑。


最后一座要介绍的客家屋是细小的柴湾罗屋。尽管英国人说1841年佔领香港岛之前这里是荒岛,其实早在18世纪初清朝康熙年间约有三百家客家人由广东宝安县南迁至港岛东岸建立多条村落,背靠山林而面临港湾,村民以务农为主,辅以艰辛之伐柴及近岸渔业,因此村屋亦为简朴砖木建筑。随着城市发展迅速,柴湾村落相继消失,而罗氏后人亦于1967 年全部迁离。此屋是数条古老村落硕果仅存的村屋,现已重修及辟作罗屋民俗馆,摆设乡村家具及传统农具,见证了柴湾的历史发展。罗屋属中式合院最小型的一院一进格局,左右两廊造成两座向前的山墙,称为「下山虎」格局,寓意两山环抱,乃古潮州式混合客家式的风水形态;全屋只有中央一座正厅,厅外设有天井,旁边两廊瓦顶向天井斜下,再从凹下地面之水口排去,称为「四水归溏」格局,寓意聚财纳福。从这些设计可见,罗屋外型虽小,装饰欠奉,却处处透露着客家民间生活愿景。另一方面,只要从会客用的正厅移步到两旁的寝室,就可以观察用木桁的阁楼及有天窗的瓦顶建造方法,体现着客家民间朴实的生活。从此可以领悟客家人理念与实践并行的传统态度。


总括来说,只要理解传统客家社群的沿革及民风,就不难从这三座保存得宜的历史民宅中发掘更多充满意义的建筑元素,让游人通过传统建筑更加深刻体会不同华人社群在港定居及演变的故事,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融洽与奋斗的香港精神。


华洋典范:以本地洋化华籍名人历史大宅揭示香港早期华洋融合文化


「(香港)自开埠之始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不同族裔的人不远千里而来。到战前最后一次进行人口普查的1931年,非华裔人口佔3.3%,⋯⋯来自48个国家。」(11) ——丁新豹,资深香港历史学家,2014。


在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就是个华洋共处的社会,熟习华人文化的洋人教士、混血的政商要人和位列洋人权力机构要职的华人领袖,均担当起传递殖民政府指令和联系地区社群的使命,继有置地董事李升、汇丰首买办罗伯常和立法局最早华人议员之一何启,都是著名的华人领袖。「香港的殖民政权一直透过华人社会中的精英份子,实行对华人社会的间接统治,⋯⋯故港府必须引进⋯⋯既有中国人的面孔,同时又有西方的思想观念⋯⋯的最佳合作伙伴,⋯⋯华洋的政治共生局面乃成」 (12)。此中,洋人机关的华籍要人还有一位渣甸买办何甘棠,他亦是这次展览的第四座场地甘棠第的原主人。


何甘棠(1866–1950)自小接受英式教育,后来在最强盛之英资洋行渣甸任职买办,亦即是英商与华商的中介,因而赚取高昂利润,再建立自己的砂糖棉花王国企业。虽然何甘棠之父母是中国人,但是他的个人生活交织着华洋家庭成员。他是著名的何东先生(1862–1956)同母异父的兄弟。其「最后的一位情妇张琼仙(1866–1960)就是欧亚混血儿,⋯⋯是国际巨星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的养母」 (13)。相信张氏是半俄裔人,其表姊妹就是那位建立东莲觉园为女孩孤儿提供佛教式学业而闻名的何东平妻张莲觉女士。


甘棠第大宅建于1914年,由擅长使用红砖墙配白圆拱设计的英国建筑师楼李杜露,伙拍以宏伟古典风格设计见称的亚士东.伟柏格.里斯.贝尔。这座大宅最显著的就是它宏伟的正立面:高耸的古典风格,双层爱奥尼亚式立柱衬托着细致的红砖墙身,沉实的仿石批荡圆拱底层外墙对比着华丽的髹金栏河,表达出爱德华式最登峰造极的成果。「立面的布置,以前面深凹回廊与两主房之凸出开放露台代表着将爱德华设计敏感地改装以切合本土气侯情况。所有门窗均装上木百叶掩以阻挡日晒,在闭上时也容许所需通风,而所有主要房间则尽可能以两边设窗以及高耸楼底的设计帮助通风。回廊与露台亦为户外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这类营造遮阳设计的变化是当代建筑师为远东的殖民地建筑发展出来的特征。」 (14)


大宅当时属先进建筑,是香港最早的钢结构及预埋电线喉管的住宅建筑。但是正门的位置却因「精通玄学的何甘棠更改了大门的座向主」 (15)。大宅一方面有以十九世纪新艺术风格拼贴的彩色玻璃及古典风格的哥林多式立柱,另一方面有铁栏花饰隐藏中文「何」字,又设有中式厨房以及华裔仆人专用的后楼梯,均表现其建筑糅合华洋设计意念。


何甘棠惹人纪念的方面不单是他的名利和情史,也有他的慈善功绩和受勋名衔,包括他因成立东华医院及救助华南灾难而两次受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封禄,和他因成立圣约翰救伤队及积极香港公益而受英皇乔治五世赐予官佐勋章。甘棠第大宅的建筑特色见证了他和他那一代本地领袖在华洋两边社会的重要性。


今昔共融社会:从不同族群历史建筑了解香港精神


「既是同舟 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腾跃于闹市海港 爱在旧城窄巷⋯⋯有我在旁,为你一直护航。」——陈咏谦 / 黄沾,〈同舟之情〉,2013。


近年香港社会对文化遗产及建筑保育的意识提高,这次艺术计划特地走出博物馆,以香港几座历史建筑物为展场,激发几位本土艺术家对现代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联想,将艺术品交织在历史建筑空间中,带给参观者全新的体验。游人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历史场所的建筑特色,体会早期华人或洋人族群在香港的生活模式,及如何在这片借来的城市中与其他社群的文化交流。希望参观者结合建筑的历史讯息和艺术品带来的创新感觉,进一步了解香港的新旧价值,更加珍重这得来不易的香港精神。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7条,2001。


(2) 许舒:《香港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制度及领导:1850–1911》(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2),页25。


(3)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页124。


(4) 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页6。


(5)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香港:崇正总会,1950)。


(6) 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页5。


(7) 那仲良:《中国古老民居》(夏威夷: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0)。


(8) 刘镇发:《香港客家人的源流》,搞自刘义章:《香港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49-58。


(9) 那仲良,同上。


(10) 同上。


(11) 丁新豹:《非我族裔:战前香港的外籍族群》(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


(12) 叶深铭:宝云与香港立法局改革:1883–1885。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硕士论文,2007,页103。


(13) Liu, Frances Tse:《何甘棠:甘棠第背后的传奇人物》 (香港:Compradore House Ltd (HK), 2003)。


(14) 谭士伟:Conservation Plans for Kom Tong Hall [甘棠第的保育计划]。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硕士论文,2004,页24。


(15) 谢至恺:《图说.香港殖民建筑》(香港:共和媒体有限公司,2007),页56。


作者简介


梁以华

梁以华建筑师拥有保育历史建筑之经验,包括获奖之活化再用设计,以及其他国内及香港之修复项目。除了作为香港建筑师学会的前文物保育委员会主席及港大进修学院文化遗产管理课程学术主任之外,他亦经常在本地历史建筑议题上发表讲座及文章。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族群城市——通过研究香港几幢历史住宅建筑物探索香港华洋族群的文化

作者:梁以华


「所有创作均扎根于文化传统,但是总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得到发扬;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作为人类的经历和期望的见证而必须受保护、优化及承传,不单是纪录人类经验和愿景,亦是为了培育多样性的创意。」(1) ——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


前言:承传与创新:民间建筑遗产与艺术创作的对话


香港是一片福地,许多本地居民和外国游客都这样说。单看百年来华洋族群都在这一片借来的土地上努力,面对着风浪,以及适应着并共处着,就可见一斑。无论是早在明清两朝来自不同县份的早期乡民,或是早期英治时代来自欧洲的族商,都带来自身的习俗、方言、信仰和文化,表达在他们家乡带来的建筑风格。这些众多过客挤进了这个陌生的城镇里逐渐定居下来,在竞争与合作之中发展,亦同时将这种蜕变的文化隐隐约约显示在他们的传统居宅建筑设计上,成为香港的特色。


艺术推广办事处在今年挑选了几幢由少数华洋族群家庭建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别具风味的艺术展览场所。选中的建筑包括华洋混血何东家族的何甘棠先生建于1914年的旧府第,以及三幢早期客家籍人仕的居宅,如荃湾三栋屋、沙田王屋及柴湾罗屋。几位本地艺术家发挥创意,在这些历史空间里,展示出独特的作品。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所指出,潜在的人民文化是一切创作的基础。建筑遗产不单是一件观赏物,亦是一件文化载体,它蕴含的历史讯息,单凭随团游览观赏或走马看花地拍一帧照是没法了解的。尤其是一座民宅建筑,所诉说的不再是设计师要显示的美态,而是屋主或社群的生活态度和家庭理念,确实是文化的宝藏。本文旨在提供一些本港华洋族群的历史进程,和他们的建筑遗产特色的基础知识,让艺术工作者及参观展览的游人均可以更深入体会历史建筑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对话,藉此为这项别具社会意义的活动作出一点背后的支持。


客民筑迹:以香港客家传统民居的三个案例解说客家人民在港文化及历史


「并没有一份中文或英文的的描述能完整而满意地概括香港区内(传统)人群和聚落的复杂性。」(2) ——许舒博士,资深香港历史学家,2012。


香港大部分居民是华人,有些是好几百年前的本地乡民或渔民的后裔,有些是百年来国内动荡期间迁至本港的人民,也有海外回归的华侨,以及近年来自国内的新移民。然而我们常常弄不清楚为什么我们有着许多形式的习俗和口音,书本上也似乎未有介绍这些比我们现代港人住得更长久的和对香港建构的贡献深远的地道华人传统社群。要揭开香港传统华人民间建筑的奥秘,可以先谈谈学术上对中华民族社群的分析。


汉字及华语是全球华人文化的主要载体,亦是重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人经历数千年来不同地域、气候、和历史影响而孕育出不同的社群,称之为「民系」。不同民系拥有其特色的生产、饮食、服饰、信仰、习俗及工艺,而且「各民系民居都有其代表性的建筑类型」(3),因此认识民系划分是了解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基础。每个民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方言,亦成为民系的主要分类法。至今华语仍然保存七大方言系 (4),就是:官、吴、湘、贑、闽、客、粤,亦即是七大民系。数千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家族在不同年代南迁来到东南沿岸称为岭南的地域,其地型及气候在十五世纪以后,即明清两朝期间,孕育及巩固了粤(即惯称广府人或广东人)、客(即客家人)、闽(包括福建人、潮州人及鹤老人)三大族群,亦形成了香港的三个主要传统华人群体。作为主导的广东人(即新界传统本地大族之「本地人」)以及数目较少的潮州人和包括鹤老人均具备充满特色的建筑,而本文将集中于香港客家人及他们的建筑。


客家文化研究始自罗香林教授1920年代的先锋研究,追溯至历史上中国多次战乱,北方大家族分五次大举南迁的过程 (5),经后来学界整合,将客家人定义为十二世纪宋朝末年从北迁入岭南的社群。


客家人一般认同自己的家族源自山东或河南等古代中原地带,而对于祖籍则定为他们祖先在900年前从北方往南迁,而定居于福建西南端山区及广东省东北山区围绕梅县及五华一带的地区。时至今日,「客家已经是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个种族的概念」 (6),全球客家人共计3700万众,散落在岭南及海外。


清朝初年皇朝暴政强迁广东沿海连香港在内的平民,导致生灵涂炭,至十八世纪指令撤消才逐渐回复安宁。清政府鼓励山区的客家人来到沿海平原地带开垦,虽然有助恢复当地经济,但是触发了与本地广府人族群的矛盾,因而导致客家人家族发展出例如土楼和围屋等等「独特而宏伟的民居建筑形态⋯⋯面对着较他们先来的汉民的敌意,⋯⋯客家先民来到边沿及崎岖的山地,创造出独特的聚落,不但能防御社区武斗,亦配合他们团结的宗族制度」 (7),而本文介绍的几间香港客家人的向内性及防御性的历史建筑物正是表达客家人宗族及生活的见证。在十八世纪,「本地人的乡村一般集中在新界肥沃的平原如上水、元朗和屯门一带,⋯⋯当时移民来的客家人数以万计,建立了400 多座村庄,⋯⋯一般分布在比较偏远地区,⋯⋯大部分都在新界东部的山谷开垦,⋯⋯他们过着简单朴实的农村生活,生活条件比本地人艰苦⋯⋯当时客家人的主要特征除了讲客家话之外,建筑、服饰、饮食和一些节日也跟本地人有明显的差别。」 (8)虽然现今祖籍客家的香港城市人已经甚少显示古老的习俗,但幸而香港保育了几座较完整的客家历史民居,让我们从中窥探丰富的传统客家文化。


香港其中一座最广为人知而开放予公众参观的客家大宅就是三栋屋。客家籍陈氏族谱追朔到汉末(公元3世纪)河南省颖川郡陈氏贵族,再于清朝初期由福建西边山区宁化县迁来香港大帽山面南山脚浅湾(即今荃湾)一带耕垦。当年荃湾是临海山脚地区,虽无广阔平地,但是集合水源及港湾之利,让客家人生息作业。陈氏逐渐成为大族,于干隆五十一年(1786)建立了一座以宗祠为核心的大型围屋,以一排三座厅堂为轴心,以客家传统来说共三条称为「栋」之主脊梁,因而称为「三栋屋」。1980年代政府建造地铁收购荃湾田地,陈氏搬到象鼻山一带,重建村屋及宗祠,而「三栋屋从几乎拆毁中被拯救过来,而在1987年被修复,现开放予公众作民俗博物馆」 (9)


整座三栋屋座东北朝西南、背山面水,既符合风水格局又尽享气候调节。布局设计具备典型客家围屋理念,沿中轴线是一排三座礼制用之厅堂,最前是称为下堂之门厅,跨过前院就是称为中堂之会客及礼仪用大厅,再跨过内院就是为上堂之摆放祖先牌位用后厅,从这三厅伸展至两旁就是称为「耳房」的嫡系四房住宅,各具独立小院及楼阁寝室,再往外排开就是称为「横屋」的家族支系居所,其门横向朝中轴。由此可见大宅不但遵守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性、向心性及等级性三大原则 (10),更体现客家人大家族尊长的制度及团结的精神。


大厅的横匾写着「齿德钦重」四字,隐喻客家人敬重尊长及德行之信念,脊檩对正下面放置一条较幼的子孙梁,上书「长命富贵」,其旁另设一条八角型的灯梁,上书「百子千孙」,都是客家建筑特有的元素。在后厅内放置祖先牌位的神楼布满彩画,最顶的是一组以「双凤朝阳」为题的华丽彩色雕刻,另配置蝙蝠及麒麟等吉祥彩色,成为参观三栋屋不可错过的展品。


第二座要讲解的是沙田圆洲角王屋。圆洲角原本是沙田海入口的一个小岛,在港湾之内可避风浪又容易连接沙田乡镇,于十九世纪建造渡头及车路,成为广东与九龙官富场贸易之间的重要枢纽。约二百多年前,来自广东省北边兴宁县之客家籍王氏夫妇来到圆洲角南岸以种稻和蔬菜为主,膝下有七个子女,后发展为王屋村,呈现亦农亦商的繁盛景象。现在的历史建筑王屋是王氏约在1910年代之前所建的典型客家式两进一院中型住宅,因政府在1980年代发展沙田而将村民搬迁,这座建筑得以保存及改装为展馆,成为圆洲角公园的一部分,诉说沙田客家村镇生活历史。


从商的王氏明显在居舍中加添了如厨房及浴室等设置,亦包括了仿西式的拱门侧廊和广州商户常见的实木横樘门,但是仍不忘遵守传统风水规则如「过白」,即是从后厅室内神台必须看见前厅屋脊上留有天际空隙的剖面设计。对于文化及艺术工作者来说,王屋最值得观赏的就是彩画装饰。正门外的中央彩色灰塑是客家人最喜爱的「双凤朝阳」,两旁的是喜上梅( 眉)梢及三狮(师),都是吉祥图案。室内壁画以淡色丹青妙笔述说典故,包括「仕人论世」、「观瀑图」、「姜太公钓鱼」等,暗喻族人怀才隐逸、静看世态的心境。比较留心建筑技术的访客可以从室外仰观工艺细致的博古型屋脊及山墙上的卷草灰塑。


最后一座要介绍的客家屋是细小的柴湾罗屋。尽管英国人说1841年佔领香港岛之前这里是荒岛,其实早在18世纪初清朝康熙年间约有三百家客家人由广东宝安县南迁至港岛东岸建立多条村落,背靠山林而面临港湾,村民以务农为主,辅以艰辛之伐柴及近岸渔业,因此村屋亦为简朴砖木建筑。随着城市发展迅速,柴湾村落相继消失,而罗氏后人亦于1967 年全部迁离。此屋是数条古老村落硕果仅存的村屋,现已重修及辟作罗屋民俗馆,摆设乡村家具及传统农具,见证了柴湾的历史发展。罗屋属中式合院最小型的一院一进格局,左右两廊造成两座向前的山墙,称为「下山虎」格局,寓意两山环抱,乃古潮州式混合客家式的风水形态;全屋只有中央一座正厅,厅外设有天井,旁边两廊瓦顶向天井斜下,再从凹下地面之水口排去,称为「四水归溏」格局,寓意聚财纳福。从这些设计可见,罗屋外型虽小,装饰欠奉,却处处透露着客家民间生活愿景。另一方面,只要从会客用的正厅移步到两旁的寝室,就可以观察用木桁的阁楼及有天窗的瓦顶建造方法,体现着客家民间朴实的生活。从此可以领悟客家人理念与实践并行的传统态度。


总括来说,只要理解传统客家社群的沿革及民风,就不难从这三座保存得宜的历史民宅中发掘更多充满意义的建筑元素,让游人通过传统建筑更加深刻体会不同华人社群在港定居及演变的故事,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融洽与奋斗的香港精神。


华洋典范:以本地洋化华籍名人历史大宅揭示香港早期华洋融合文化


「(香港)自开埠之始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不同族裔的人不远千里而来。到战前最后一次进行人口普查的1931年,非华裔人口佔3.3%,⋯⋯来自48个国家。」(11) ——丁新豹,资深香港历史学家,2014。


在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就是个华洋共处的社会,熟习华人文化的洋人教士、混血的政商要人和位列洋人权力机构要职的华人领袖,均担当起传递殖民政府指令和联系地区社群的使命,继有置地董事李升、汇丰首买办罗伯常和立法局最早华人议员之一何启,都是著名的华人领袖。「香港的殖民政权一直透过华人社会中的精英份子,实行对华人社会的间接统治,⋯⋯故港府必须引进⋯⋯既有中国人的面孔,同时又有西方的思想观念⋯⋯的最佳合作伙伴,⋯⋯华洋的政治共生局面乃成」 (12)。此中,洋人机关的华籍要人还有一位渣甸买办何甘棠,他亦是这次展览的第四座场地甘棠第的原主人。


何甘棠(1866–1950)自小接受英式教育,后来在最强盛之英资洋行渣甸任职买办,亦即是英商与华商的中介,因而赚取高昂利润,再建立自己的砂糖棉花王国企业。虽然何甘棠之父母是中国人,但是他的个人生活交织着华洋家庭成员。他是著名的何东先生(1862–1956)同母异父的兄弟。其「最后的一位情妇张琼仙(1866–1960)就是欧亚混血儿,⋯⋯是国际巨星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的养母」 (13)。相信张氏是半俄裔人,其表姊妹就是那位建立东莲觉园为女孩孤儿提供佛教式学业而闻名的何东平妻张莲觉女士。


甘棠第大宅建于1914年,由擅长使用红砖墙配白圆拱设计的英国建筑师楼李杜露,伙拍以宏伟古典风格设计见称的亚士东.伟柏格.里斯.贝尔。这座大宅最显著的就是它宏伟的正立面:高耸的古典风格,双层爱奥尼亚式立柱衬托着细致的红砖墙身,沉实的仿石批荡圆拱底层外墙对比着华丽的髹金栏河,表达出爱德华式最登峰造极的成果。「立面的布置,以前面深凹回廊与两主房之凸出开放露台代表着将爱德华设计敏感地改装以切合本土气侯情况。所有门窗均装上木百叶掩以阻挡日晒,在闭上时也容许所需通风,而所有主要房间则尽可能以两边设窗以及高耸楼底的设计帮助通风。回廊与露台亦为户外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这类营造遮阳设计的变化是当代建筑师为远东的殖民地建筑发展出来的特征。」 (14)


大宅当时属先进建筑,是香港最早的钢结构及预埋电线喉管的住宅建筑。但是正门的位置却因「精通玄学的何甘棠更改了大门的座向主」 (15)。大宅一方面有以十九世纪新艺术风格拼贴的彩色玻璃及古典风格的哥林多式立柱,另一方面有铁栏花饰隐藏中文「何」字,又设有中式厨房以及华裔仆人专用的后楼梯,均表现其建筑糅合华洋设计意念。


何甘棠惹人纪念的方面不单是他的名利和情史,也有他的慈善功绩和受勋名衔,包括他因成立东华医院及救助华南灾难而两次受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封禄,和他因成立圣约翰救伤队及积极香港公益而受英皇乔治五世赐予官佐勋章。甘棠第大宅的建筑特色见证了他和他那一代本地领袖在华洋两边社会的重要性。


今昔共融社会:从不同族群历史建筑了解香港精神


「既是同舟 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腾跃于闹市海港 爱在旧城窄巷⋯⋯有我在旁,为你一直护航。」——陈咏谦 / 黄沾,〈同舟之情〉,2013。


近年香港社会对文化遗产及建筑保育的意识提高,这次艺术计划特地走出博物馆,以香港几座历史建筑物为展场,激发几位本土艺术家对现代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联想,将艺术品交织在历史建筑空间中,带给参观者全新的体验。游人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历史场所的建筑特色,体会早期华人或洋人族群在香港的生活模式,及如何在这片借来的城市中与其他社群的文化交流。希望参观者结合建筑的历史讯息和艺术品带来的创新感觉,进一步了解香港的新旧价值,更加珍重这得来不易的香港精神。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7条,2001。


(2) 许舒:《香港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制度及领导:1850–1911》(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2),页25。


(3)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页124。


(4) 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页6。


(5)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香港:崇正总会,1950)。


(6) 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页5。


(7) 那仲良:《中国古老民居》(夏威夷: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0)。


(8) 刘镇发:《香港客家人的源流》,搞自刘义章:《香港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49-58。


(9) 那仲良,同上。


(10) 同上。


(11) 丁新豹:《非我族裔:战前香港的外籍族群》(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


(12) 叶深铭:宝云与香港立法局改革:1883–1885。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硕士论文,2007,页103。


(13) Liu, Frances Tse:《何甘棠:甘棠第背后的传奇人物》 (香港:Compradore House Ltd (HK), 2003)。


(14) 谭士伟:Conservation Plans for Kom Tong Hall [甘棠第的保育计划]。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硕士论文,2004,页24。


(15) 谢至恺:《图说.香港殖民建筑》(香港:共和媒体有限公司,2007),页56。


作者简介


梁以华

梁以华建筑师拥有保育历史建筑之经验,包括获奖之活化再用设计,以及其他国内及香港之修复项目。除了作为香港建筑师学会的前文物保育委员会主席及港大进修学院文化遗产管理课程学术主任之外,他亦经常在本地历史建筑议题上发表讲座及文章。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