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老房子:与艺术家走进百年故宅的历史现场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邂逅!老房子:与艺术家走进百年故宅的历史现场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岁月与遗忘之间,老房子在想什么?

作者:丁颖茵博士


老房子M:「屋宇有生也有死……」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被称为「古迹」。这暮气沉沉的名号彷佛把生命定格于某个已然消逝的年头,从此远离生活的柴米油盐。每想起「古迹」一词带来重重隔阂,我就浑身不自在。当然并非每幢老房子也作如是想。必列者士街青年会、陆佑堂那些老家伙总是耍宝似的大谈自己跃为怀旧热潮的标志,招徕一众年轻人跑到跟前又拍照又写生。呸!谁希罕沦为中看不中用的场景?


你莫说我食古不化,抗拒时代潮流。


人寿不过百年,建筑物却得以历数百载而屹立如故。我们的诞生回应了人对生活安稳舒适的期盼、以至时代品味的追寻,身体结构也顺从人们生活作息与生命周期的节奏而不断调整。一家一族子孙繁衍,我们落成、修复、清拆,又扩建。一旦政令更张、又或战火、疫症肆虐,聚众而居的人流离四散,我们倒坍、倾圮、终至粉身碎骨隐没于大地。我们一辈子撑起个体与社群的活动空间,身体构件莫不以守护内里空间、保护身边人而设。围墙、瞭望台与铁门可是防盗三宝。屋顶层层铺叠的瓦片留下缝隙,容让空气流动,营造冬暖夏凉的环境。梁柱彩绘不但教人顾全忠孝,也寄托着美好生活的祝愿,而彩绘漆料更保护木材不受虫蚁侵害。楼房的命就是与人互相依存,一同经历世间万物的荣枯盛衰。我们比谁都懂得转变的法则。


什么嘛?保育历史文化是现今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古迹条例旨在发掘老房子的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建筑物的风光事迹,又有何不好?


更多人认识过去敢情是好。我们老得一塌糊涂早已搞不清什么价值,什么才称得上风光不风光。老房子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建筑构件的功能、又或设计样式的华美,而是咱们所经营的空间订定了家的意义、又或替家人奠定事业的基础,甚至塑造了社群与神灵的连结。


你可知道,这些年来天井收藏了多少故事?老祖母细数太公几兄弟白手兴家的往事,黄毛小子比划如来神掌智取六指琴魔的侠义故事,女儿家一面追寻牛郎织女的星踪,一面交换恋爱秘密。我们看着新的、旧的、寻常的、魔幻的故事在时光里流转。然后,家族奋斗史浓缩成宽厚待人、勤俭持家的祖训,立下子孙行事处世的规矩。小伙子对武侠世界的向往又演化为拜师学艺、抱打不平的真人真事。而女娃子的追星梦促成了向七姐求姻缘的习俗,也练就出女红、烹饪、教养孩童样样精通的媳妇儿。天井的宽敞与凉意滋养着口耳相传的故事,说书人与听众又将故事铸成木匾对联的叮咛、禾场练武木椿的油亮与灶壁橱柜的丰足……老房子的故事凝聚了几代人寻常不过的经历,当中有盼望、失落、也有坚持与妥协。这些故事属于一姓一族,抑或更广大的社群?我不知道。但回忆永远印在房子每一角落。


我常常想起英国诗人艾略特的几句话:  


    「屋宇有生也有死:有建造的时候
    也有供生活和蕃衍生息的时候,
    有给大风吹落松弛的玻璃窗
    摇动田鼠在来回奔驰的护壁板
    吹起绣着沉默箴言的破挂毡的时候。」
    (四重奏.东克科〔汤永宽译〕)


我活得太久,身上的对联字迹已然无可辨识、木椿不知去向、橱柜也遭拆毁。过去的人与事渐渐远去,所有故事只留下朦胧的轮廓。一息尚存的老哥们等待着年轻人发掘自己的故事、盼望艺术与科技足以修复记忆的磨蚀。他们说只要有回忆,即使人去楼空,老房子依旧有所凭藉、依旧可以跟人分享往日生活的质感。但愿他们是对的。


(註:2016年8月17日笔者邀请老房子联盟发言人M进行电话访谈。代号M的老房子拒绝透露真实姓名,又坚持笔者如欲刊登有关文字,必须逐字逐句誊写当日访谈纪录。)


三栋屋:「夕阳西下几时回……」


我爱追寻流水的歌声,听它淙淙的奔往大海、看它汨汨的滋养田地农作,岁月静好莫过于此。可是,潮涨又潮退、一代又一代人去又来,老态龙钟的我竟然再也听不到潺潺水声,充斥耳畔的却是呼噜呼噜的电油车。当创作人许敖山及李文生将几首〈浣溪沙〉的歌词谱上当代南音调子,歌声时而靡靡猗猗、时而幽幽婉婉,听来就似涓涓细流再次绕上心头,与过去的、当下的艺术家同声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徐徐下沉,
良辰美景何时再?


无可奈何花落去,片片飘零,
繁花洒下怅然


似曾相似燕归来,
翩翩飞燕可曾记认当年


时间彷佛回到旧时天气旧时家,重新展现过去的美好与破败。艺术家林岚更在房子不同角落安上灯光装置,光的晃动、闪灼与烂漫看似物换星移的影迹,使得过去与现在交叠、真实与虚幻相遇,由得旧人旧物喜重逢,倾吐一下旧时情怀。这是艺术家团队送给我的一服「回光散」。剎那间,往事如烟似水的绕上心头。回忆不为感伤怀旧,只为再次思考我们——老房子与住客究竟是谁、我们可能会变成怎样,又以怎样的面目呈现自身的经历。


回想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氏远祖自福建永宁辗转迁徙至广东龙川、博罗、惠阳及罗芳,再移居至老屋场(今大窝口)。直至干隆五十一年(1786年),健常祖(1761–1840年)从新村孙氏购得我脚下的土地,举家终于落地生根,从此抹去客居异乡的辛酸。因着世代安居的祝愿,我左拥青衣山岭、右抱花山,背靠山林,水源得以净化,坡地得以巩固,四周更尽是柴薪、药材等生活用品源源不绝的补给站。山好水更好,屋前迎着汲水门——香港通往珠江流域的水道,不但送上渔获,也在黄昏时分,将粼粼波光映入庭院,带来财源滚滚的好兆头。老爷子相信落叶归根,人只要有家,生命就得以延绵、个体也足以透过血缘与其他人有所连结。生命的纽带使得我由原来三列的房舍扩建成拥有三十多间房屋的聚落。那年头举凡家族添得男丁,高挂在中厅的灯笼就会散发喜悦的光芒。每一次点燃彷似以新生命串连那看不见的时间链,重复世代承传的记忆。眼下林岚以光影制作的装置作品隐然指向过去点灯的传统,却又以截然不同的形态宣示新世代的自信自立。过去不再复来,未来又茫茫不可知。究竟我们何以继往开来?


我记得书斋外十几株兰花的清香。当年庆昭公(1815–1875年)天天亲自灌溉修剪,又不时捧着盆栽摩挲赏玩,聊以纪念亡父叶兰公(1787–1822年)。我会想起绣章公(1858–1927年)与朋友举杯畅饮的豪迈。老人家虽然屡屡生意失败,却不改宽厚待人的本色,经常为乡人代付药费,更乐意随时应诊。还有永安公(1902–1956年)仗义执言更是人所乐道的。1938年,目睹日军侵华战事日益吃紧,他领导德士古油库工人罢工,拒绝向日本人售卖电油。这就是多年来我所庇荫的家人。当中有些人风骨铮铮、有的卓然有所成,也有的甘于平淡、不求闻达。即使世事不尽如人意,他们都奋力挡着外头的风浪。这家里从不缺老人爽朗的笑声、孩子一板一眼的读书声、妯娌间喁喁细语,还有牲口叽叽呱呱的玩闹。人与畜无隔阂的相依相亲,家居布局又处处体现伦常长幼的秩序。艺术家在厢房内架设投影装置作品,一幕幕似曾相识的片段投影在刷白的墙壁、简陋的家具,更显得时光消逝,一切都无可挽回。屋子也好、人也好,人与物不过是天地间来去匆匆的过客。我们又有什么值得留给后来者?相隔百多年,他们还想了解陈家的故事吗?


天上星河转,人间早已变了样。今天围绕着我的是摩天大楼、高速公路、铁路与汽油车,往日相看两不厌的山林、农地与波光一一消失。过去词人以旧天气、旧亭台的不变对照花开花落、飞燕往还的变迁。如今身边一切面目全非,我剩下的只有旧情怀——对旧人、旧物、旧故事的依恋。庆幸的是,艺术家竟然以新物料、新技术替我重拾失落的回忆。今天挂在厅堂的一副对联写着:


「创亦难、守亦难、知难不难,大丈夫只在难中寻志节


耕也乐、读也乐、能乐便乐,士君子且从乐处用精神」


这是谁留给子孙的嘱咐?我记不清了。但我却记得陈家老爷曾说即使时代激流摆弄、即使家人有聚有散,子弟也必须守着难与乐。「难」字教人体察世态之难、行事进退之难,却坚持在困难中完成自我。而「乐」字让人细味世间事物的乐趣,安然接受境遇的顺逆。原物早已消亡,艺术家以透明胶板镂刻原文,试图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对比,呈现记忆与遗忘的争持。沧海又桑田,我无法计量回忆争得了什么,但我相信不容变改的是自我的期许与坚持。或许守着「难」与「乐」的处世态度,过去与现在的距离也就得以缩短。一字一句反复念着对联的叮咛,我彷佛看到闪闪粼光映入庭院。许是旧时回忆的点点繁星,抑或是生命与生命连结的火花?


(註:陈家往事乃参考陈永安编辑:《四必堂陈氏族谱志》)


甘棠第:「今人如何书写伟人的时代本色?」


我家五爷甘棠翁是标准的戏迷,经常在家里开台看戏,也不时为慈善筹款而粉墨登场。待在五爷身边,我也爱看戏,尤其爱看伶人一转腔、一回眸诉说着时代的欢喜与忧愁。戏剧人生千回百转,曲词、身段就以色彩道出人的忠奸贤愚、命运的顺逆。楚霸王一身黑压压分明是时不我与的绝望,李香君的落残红又纪录了国破家亡的鲜血斑斑。这都是时代最鲜明的色调,明明白白毫不造作。


可是,虎度门以外的人间剧嘛,我总也看不懂、摸不透。想当年那一出时代剧,主角的作为一直让人争论不休。我是知道这人的,还记得他常常到大笪地赠医施药,借机对公众大骂清政府丧权辱国、鼓吹什么共和国政体。他的话让人似懂非懂,却抓住殖民地华人对洋人趾高气扬的怒气。五爷的小厮对他贴贴服服,不时摸黑溜出去听演讲,私下更说什么家国兴亡、人人有责等鬼话。有人称他为骗徒、黑社会头子、不学无术的医师,也有人推许他为革命家、民族主义者、西化运动推手……究竟他曾否一一担当这些角色?世人又凭什么评断他的功架?我不知道,只知道他的一生曾用过了不少名字,最广为人所熟知的名号大抵就是:孙中山。


今天孙中山先生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伟人的生平理所当然闪耀着神话的光芒,但金光乱飞的神话剧,反而令人无从认识其人及其所创造的时代。究竟近代革命为了什么?今人如何书写伟人的时代本色?艺术家石家豪依据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经历,以七扇屏风一一铺陈出开创新时代、新社会、新思潮的梦的色彩。这系列的作品要不描画了文化交汇而迸发的时尚图样,又或纪录了摩登时代的文明风情画,甚而整理风云人物榜以见证现代化的历程。竖立于府第不同的角落,每一扇屏风与原来的室内设计相映成趣──这边厢是过去摩登图像的新演译,而那边厢却是昔日先进建筑风格的旧记忆。不论新或旧,两者同样追寻过去,并以色调、图案与质感重构二十世纪初读书人对现代化的想像。


胭脂红拼瓜皮绿、茄紫斗水青,还有灿灿然的蝴蝶与五色斑烂的彩凤……艺术家重现了广彩张狂又华丽的手笔,也宣示了广东人迎向新世纪的朝气。早于康熙末年(约十七世纪末),广州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通商口岸,而广州彩绘瓷器(简称「广彩」)更成为投入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行商将景德镇白瓷运至广州,由当地工匠绘制出洋人眼中的「东方」图像。繁花满地、龙飞凤舞等广彩纹样属于中国的美感,但绘画方式与构图设计又渗着西洋风。不中不西的花样呈现了文化交流的历程——洋商、洋货、洋教士为沿海地区带来了新作风、新技术与新想法,而新事物又不识时务的闯入惯常的生活模式。如何赏玩广彩纹饰的绚烂繁华?何谓中与西、旧学与新学、传统与现代?面对时代潮流,新观念如何融入旧社会,旧制度又如何适应新时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又如何回应这些课题?


或许更根本的问题应该是:西学是什么?西学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有何影响?这是中国读书人面对的问题,也是二十世纪以降,亚洲知识界不断思考的题目。早在1860年代,日本推行「明治维新」,颁布宪法、采纳代议政制、筹办现代工业设施、推行义务教育等,并且提倡「广求知识于世界」。艺术家参照了浮世绘的风格,描画了日本新世纪的繁华万象。幽幽的蓝映出绯红的朝气,葱葱青绿、淡淡鹅黄又点染着希望的颜色。雄心万丈的新兴企业家、无奈接纳《废刀令》的浪人、努力学习西方礼仪的贵妇人、失去田地的贫农……游走于新建筑与旧景物相容的大都会,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在新世界的位置。新世代的繁华秩序深藏着知识界对新学问的渴求,达尔文《物种起源》、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等大量西方学术著作被译成日文,而渡边华山(1793– 1841年)《外国事情书》、中江兆民(1847–1901年)《选举人的觉醒》、冈仓天心(1863–1913年)《日本文化与世界战略》、穗积陈重(1855–1926年)《法窗夜话》等著作更见证日本学者对新时代的思考。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认识的日本。1895年,他在横滨剪去辫子、抛下中式长衫,西装毕挺的高喊:「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往后十多年,数万名中国知识份子留学东洋,借鉴日本变革的模式,思考中国现代化的动向。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炮声嘭嘭嘭的炸开,全国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廷。1912年元旦,民国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成为临时大总统。然而,议会政府的新体制却备受挑战,先是袁世凯把持国会、后来政府更四分五裂,全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看着石家豪所画的民国名人群像——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高剑父等,他们登上大时代的舞台,或终其一生着力发展新世纪的五光十色,又或全心全意保存旧传统如烟似水的色调。今天如何看待摩登色谱与传统调子的区别?又如何理解现代化乃至一国一族的未来发展?


晚年孙中山先生沉痛的指出革命未曾推动足以回应现代世界的新思想、新文化。天底下有什么主义、什么思潮足以创造时代?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思想家福泽谕吉更表示文明的建设不在于工业机械、不在学校制度,而在于人的独立思想与意志。风云色变的政治局势折射出时代的纷红骇绿,但陈寅恪、福泽谕吉的话有如黑夜最明亮、最难以摇撼的星光,即使时空遥遥相隔,却依旧闪现文明的本色,指引着过去与未来的方向。


王屋:「看尽浓和淡,还只有它不散……」


活了一把年纪,我搞不清脑袋何以放弃自己与家人、同伴、身边物事的种种回忆?抑或世界变得太快,岁月赶不上潮流,唯有弃我于遗忘,好让一切灰飞烟灭?日复日、年复年,九广铁路接连起各个墟市,酒店与私人屋苑相继进驻四周,但我却被摒置繁华新景象之外。失落了旧故事,又搭不上新生活,我是一座毫无生趣的空房。百无聊赖的日子就剩下细心照料我的看守人好姐、一队手执机械仪器公事公办的办事员,还有无意间闯入屋内的探奇者。


某日,午后的微风迎来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古怪后生。他挂着大布袋,时而举着录像机探头探脑,时而拿起笔记本子写写画画,怎么也不像正经八百填表格的办事员。瞧他的步调闲散,不似匆匆忙一味把自己摄入怀旧场景的探奇者。我晓有兴味的看着这家伙登堂入室,走遍大小每一角落,仔细赏玩地上盆景、墙角砖瓦等,甚至像串门子的街坊跟好姐攀谈起来。


此后,无论是晴天的朗朗朝气、雨天的淅淅低语、还是风球日子的雷电撼动,怪小子总是笑咪咪的捧着一大堆历史资料、访问录像、旧器物图片等,跟我分享生活的点滴。可惜,患上失忆症的我早已跟主题乐园的模型屋无甚区别,任凭我搜刮、寻思、翻弄着脑海的破碎残梦,却拼不出什么跟他分享。即使资料版早已查清我的来历:「由于圆洲角的地理位置优越,在十九世纪时曾是往来广东与九龙商旅和货物集散地,王屋村也随之而成为商旅云集之地,繁盛一时……」但我却搞不清这些硬磞磞的文字跟我、跟曾经与我相知相依的人又有什么关系?过去的繁华带给他们什么?为什么昔日的美好再也留不住?


「王屋,你还记得沙田海、鱼塘与农地吗?三十多年前,沙田发展成新市镇,我一家人就从拥迫的板间房搬到公共屋苑,跟你成为邻居。城市一直在变,而你却见证着我们的得与失、保存与舍弃。我不喜欢无由来的因消逝而感伤一番。你愿意跟我玩这寻寻觅的游戏,一起发掘城市人与物看不见的联系,探问我们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抉择?」


粉蝶飞舞,空气蕴酿着溶溶脉脉的悸动……我看着满脸笑呵呵的小伙子,想像着从人与物的牵连,拉扯出世事变与不变的心思。


「正式介绍,我叫林东鹏,算得上是三十多年老街坊。从事艺术创作的我喜欢观察世界,以艺术把不同时空的人与物带回身处的生活环境,衍生新意念、新视野与新探索。我无法预计寻找得到什么,但我相信寻找会引来新发现,新发现会勾连一道道风景线,而风景线交错交叠又交织成我们不曾想个明白的意义。来,试试看罢。」


患上失忆症的我还能够自记忆的碎片拼凑出什么吗?管它呢?好几个晚上,林东鹏跟我一起遥望湛湛夜空的宁谧,听任落花轻呵、鸟儿有一搭没一搭的吱吱喳。每当晨光初现,浸泡通夜的蓝一寸一寸褪掉,露出白天透脱的晓色。看着这幽幽的蓝,艺术家说:「三百多年前,蓝染曾经是沙田村民赖以维生的手工业。当时观音山村与岗背村种满蓝树,村民把植物打碎制成上乘染料,染出星夜似的蓝,也就是人人称道的『沙田蓝』。不知怎地,大家相继洗手不干,蓝树绝迹山野,沙田蓝就成了老人家口耳相传的传奇。过去蓝染的制作工序再难复制,我们只能从夜的蓝艳艳想像旧日的颜色。你知道为什么大家决意舍弃蓝染手工业吗?工序太繁复?利润太微薄?还是手工业被视为无甚作为?」


林东鹏的疑问在晨光中回荡。我不知道,甚至记不起有谁跟我谈过沙田蓝的绝色。失去教人戚戚然,但我更疑惑失去的无力无助是否足以改变未来的抉择。


有一回,艺术家带来了远在泉州的祖屋照片——赶上时代的老房子配以雪柜与摩登生活照,雕饰横梁嵌入电光管,屋柱间又晃晃垂吊着电线。传统民居与现代水电设备互不搭调,也揭示出老房子无力照顾家人的无奈。或许我该庆幸家人早已迁离,找到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楼房。然而,我惦挂着他们过得安好吗?偶然会想起我、想起往事吗?


「王屋,你有想过家庭、祖屋与古迹等想法从何而来?我们一直坚持旧日的美好、感叹回忆不再,究竟那是对失落的执迷,还是对现在无从掌握的恐惧?说不定,当我们失去了什么的时候,盘据心头的感伤正好诘问:这世上有什么东西是万万不能失去的?」


什么是万万不能失去?我认为是回忆。关于自己的身份来历、自己与其他人的联系,由此累积过去到现在应付生活的经验。我害怕的是,遗忘并非发展未来的抉择,而是集体无意识的生理失调。


「假若消亡已成定局,我们可以为失落的章节做点什么吗?」有一天,林东鹏劈头劈脑的问。「这阵子我又出动搜集旧家具。你看,这张收纳了十多个抽屉的书桌多精巧!我一直想拥有它,但这东西早有归宿。如今人家生了小孩,为着安全考量,又让它投到我身边。嘻嘻……我把它分拆成不同的部分,再配上其他小玩意,它就是收藏沙田旧片段的故事匣。还有这组酸枝木几桌,它属于一个四处游走的韩国家庭,最近他们搬到船上,家具又落到手上。我替旧东西置换新组件、新图样,你看得出它原来的模样吗?配上新结构的老古董延续了不一样的生命,它正好分享物的生命如何不断的流转。物与人一样,同在世上漂流,同在回应时代而不断改变。我们无法对抗转变,但总有什么方法可以试着延续值得珍惜的物事、试图改写失去的苍白,不是吗?」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逃不过世事的终结与开展、失去与保留,但如何决定保存什么、舍去什么?我王屋又如何与人互动,重塑自己的时代意义?


「王屋,从过去到现在你一直引发我们对时间、对世事不同的想像。我以旧器物与往昔故事创造属于你的美,期望形式美可以带动大家思考城市变与不变的抉择。王屋,我们一起经历世事沧桑,你给我们留着世世代代的记忆。不同人就以自己的历练重组记忆的片段,串连出各自的年月风景。」


或许夜色就是纷纷岁月恒久不变的底色。很久以前,好姐曾经播放一首时代曲,我记得其中几句:


「我不清楚根本天生喜欢那样蓝,
还是我已对你这种色彩太习惯。
世间缤纷风景好比烟花匆匆一剎便吹散,
看尽浓和淡,还只有它不散……」


世间上,有什么不曾消散吗?艺术?古迹?还是永不竭止的寻找、勇于正视失落的坦然?


罗屋:「顶起头颅天咁阔……」


不知为何,𠊎个世界一直停在百几年前满山满地的绿荫。该当时,𠊎背靠风门山(现为哥连臣山),放眼张望东一座、西一座灰窑散落在一块接一块的农田间,海风不时吹出浪潮涨退的调子,和应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节奏。𠊎与成屋、蓝屋、陆屋、西村等客家村庄声气相通,密麻麻的房舍住满了二百多人。每逢清早,妇女跑到山上叮当叮当的劈柴,肉猪叽哩咕噜打赌谁家猪仔长得壮,掌牛哥仔骑在牛背顶呱啦啦的喊嗓子。季节流转,山边果树轮番飘散着丰足的滋味。木瓜的芬郁、番石榴的闷、还有香蕉的腻人往往惹来细孲仔一串串炮仗似的欢呼声。𠊎以为世界只有作物的春生冬藏、家人的欢悲离合、其余抑恁毋变改。谁不知铁皮屋、山寨工场相继闯入柴湾,填海工程轰隆轰隆的盖过浪的节拍,飕飕轧吱的地铁也就取代风的歌唱。当东洋鬼子的炮火袭击过来,𠊎看着身上砖瓦渐渐崩坏,心里早就数算着日子。然而,左邻接着右里无声无息的隐没,𠊎几经修复竟又变成被受保护的古迹,零丁丁的伫立于石屎森林一角。


世界变得太快喽,𠊎毋敢讲什么。独独记挂从小看着长大的细妹仔有否学聪明,能否适应新潮事物,是否过着不愁温饱的好日子?其他么个,过去随风散,讲过去为啥呢?你看𠊎外头毋装饰、里头只得家具三数件,自家一切只为应付生存最根本的需要。那年头人人穷到裤穿窿,𠊎得性起,大家总爱啍几句喊穷歌:


「作田人家实在穷,镰刀挂起米篁空。屋下老鼠闹搬家,灶堂里头睡猫公。那个愁来无妹愁,着件烂衫无肩头。日里换衫无衫换,夜里洗衫无日头。」


现下有谁晓得旧时三餐毋食饱、衫裤系烂恁仔的辛酸?偏生艺术家黄丽贞热心肠,硬要拉𠊎讲旧时。穷光蛋的故事毋啥好听,没有激情狂喜,也不矫作苦情哭啼啼,只有老老实实求温饱的琐细事。客家人从来唔怨天地、唔怪爷娘,伤心难过随山歌唱几句随就忘却。𠊎毋想记旧日事,也千求万求往摆艰难日子不再来。那年头,穷人家谁个少年郎毋想过番到南洋谋生计?「怕死不来番」,过番客十有七八从此回不了家。有的尚未抵步已经病死船上;有的从事低三下四的工作连养活自家也捉襟见肘,更枉论寄钱回家;也有的变了心,宁愿在异地流离浪荡,再也不还乡。即使死命省吃俭用,过番仔至少也得十年八载方且储够本钱,俾一家老少过好日子。


郎在外头闯天下,妹就独力孭起一头家,上要侍奉公婆,下要照看幼儿畜牲,家头细务统统靠一双手撑起来。𠊎记得隔邻顺嫂每朝三点多即起床煲水煲茶煮早饭。厨具方才洗净,她又急急忙把农作物放到竹篮,挑到市墟卖钱。回来后,她赶着下田种菜种粮,再替水牛洗澡、张罗牲口饲料,还要趁夕阳余晖上山斩柴煮饭。每天十八、九小时从毋闲手闲脚,但家就似一道枷锁——这兜张口、那只伸手,还有数不清的农务家务与人情杂务——压得人腰拑背吊。生活是吃力的,但顺嫂却绝不容许这枷锁压掉仅余的快乐。她只会唔声唔响守在农具房,一时将卖剩的菜蔬腌成咸酸菜、一时从山边采集百草制成咸茶料;冬天浸娘酒俾老人家补身子,夏天摘文头郎做凉粉解暑。看着家人美滋滋的享用一切,她就绽出如花似的笑容,转身思量该再打点什么来着。今天狭小的农具房转变成艺术家的工作室,堆放了各式各样的工具与正在制作的摩登器物……彷佛把顺嫂等主妇辛勤工作的故事带到眼前。缸瓦碗碟承载的是主妇为家人所投放的无尽心思以及难以计量的功夫。这些摩登器物形态不一,但个个挺起胸膛、顶着草帽,就似勤俭妇人回到家里一面拼力工作,一面唱着:「顶起头颅天咁阔,放开心事在管佢……」往事到底不如烟?


念当初,阿哥、满妹在路上遥遥对唱,他一句「爬上高山望见海,脚踏芙蓉花就开」,她一句「想拣田螺要下田,哥想采花要行前」。阿哥嗓门响、满妹声线嗲,山野间嘹亮的歌声悠悠扬扬的荡漾开来,两人眼波泛起融融春光,对唱也交汇成同声高唱「太白星君并月老,结成夫妻好团圆」。可是,迫人的生活拆散好好的一对鸳鸯。夫郎离家南洋去,新抱仔就担起屋里屋外的粗作细活。即使活在紧绌、困迫之中,她硬是有办法过日子。母猪不够奶,她去教会领奶粉,用手指头沾着奶汁喂养猪仔。然而,每到夜深人静,满妹的泪水滴滴垂,双手却依旧密密缀补衣衫、被褥、蚊帐,还得打起精神替夫郎绣钱袋、缝布鞋。艺术家黄丽贞以白瓷复制她们细针密缝的衣饰,又架起一扇扇屏风收集她们的心事。一衣一裳尽是贴身琐物,莹莹白瓷不但铺陈出布质纹理的纤微起伏,也刻划了千回百转、日夜萦绕心头的渴望、盼望以至无望。房子昏昏沉,艺术家亮起一支支竹子似的瓷灯,光影明灭不定,衣裳绉褶彷似牵动着缘的聚散、命的顺逆,以及生活磨练而成的柔靱与贞正。


「后来呢?顺嫂、满妹的日子苦尽甘来吗?」坐在晒禾坪的黄丽贞追问。人生在世,捱得去就好,那管什么后来呢?顺嫂再也见不着厥个丈夫,万幸八个细孲仔也算成材。但她脾气硬,儿女又嫌她太勤太俭太劳嘈,又唔爱惜身体。后生一辈相继成家,顺嫂腰痛一倒就去了。满妹么?等了三十几年,郎夫回来,感情却生分了,但她照样打理家头细务,随得郎夫自个儿闲晃。黄昏时分,她铁定坐在跟前捧着一碗花生念经,每念出一声佛号,就把一颗花生放入嘴里,直至念完一碗花生。「你别说什么毋好听,切切要把顺嫂、满妹、还有福娇、带娣等故事告诉大家!从前你守护着村民,现在你不该守护着这些故事吗?她们的故事活着,不就让她们一直伴着你,也可以让你跟其他人交换故事嘛?」艺术家坚持着。「我要在晒禾坪架起客家凉帽模样的亭子,让大家乘凉听故事,也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你说可好?」


𠊎看着凉帽撑起一片小天地,又听到顺嫂与满妹辄辄挂在嘴头的山歌。后生人恁会说道理,𠊎确确放不下这兜妇人家心事。她们拗颈、拼搏又粗鲁,但凉帽缝布底下的脸容总带着几分温柔。𠊎毋识讲话,她们的故事该如何说?谁又爱来听这些无足轻重的旧日故事?


(𠊎:客家话「我」的意思。)


作者简介


丁颖茵博士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后赴英修读博物馆学博士学位,丁颖茵曾于布里斯托巿立博物馆、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朴茨茅斯巿立博物馆等地工作。她亦曾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教授博物馆学及艺术策展学等,并策划多个当代艺术展览,研究不同观众对艺术的想像及其参观展览经验与社会文化消费的关系。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岁月与遗忘之间,老房子在想什么?

作者:丁颖茵博士


老房子M:「屋宇有生也有死……」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被称为「古迹」。这暮气沉沉的名号彷佛把生命定格于某个已然消逝的年头,从此远离生活的柴米油盐。每想起「古迹」一词带来重重隔阂,我就浑身不自在。当然并非每幢老房子也作如是想。必列者士街青年会、陆佑堂那些老家伙总是耍宝似的大谈自己跃为怀旧热潮的标志,招徕一众年轻人跑到跟前又拍照又写生。呸!谁希罕沦为中看不中用的场景?


你莫说我食古不化,抗拒时代潮流。


人寿不过百年,建筑物却得以历数百载而屹立如故。我们的诞生回应了人对生活安稳舒适的期盼、以至时代品味的追寻,身体结构也顺从人们生活作息与生命周期的节奏而不断调整。一家一族子孙繁衍,我们落成、修复、清拆,又扩建。一旦政令更张、又或战火、疫症肆虐,聚众而居的人流离四散,我们倒坍、倾圮、终至粉身碎骨隐没于大地。我们一辈子撑起个体与社群的活动空间,身体构件莫不以守护内里空间、保护身边人而设。围墙、瞭望台与铁门可是防盗三宝。屋顶层层铺叠的瓦片留下缝隙,容让空气流动,营造冬暖夏凉的环境。梁柱彩绘不但教人顾全忠孝,也寄托着美好生活的祝愿,而彩绘漆料更保护木材不受虫蚁侵害。楼房的命就是与人互相依存,一同经历世间万物的荣枯盛衰。我们比谁都懂得转变的法则。


什么嘛?保育历史文化是现今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古迹条例旨在发掘老房子的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建筑物的风光事迹,又有何不好?


更多人认识过去敢情是好。我们老得一塌糊涂早已搞不清什么价值,什么才称得上风光不风光。老房子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建筑构件的功能、又或设计样式的华美,而是咱们所经营的空间订定了家的意义、又或替家人奠定事业的基础,甚至塑造了社群与神灵的连结。


你可知道,这些年来天井收藏了多少故事?老祖母细数太公几兄弟白手兴家的往事,黄毛小子比划如来神掌智取六指琴魔的侠义故事,女儿家一面追寻牛郎织女的星踪,一面交换恋爱秘密。我们看着新的、旧的、寻常的、魔幻的故事在时光里流转。然后,家族奋斗史浓缩成宽厚待人、勤俭持家的祖训,立下子孙行事处世的规矩。小伙子对武侠世界的向往又演化为拜师学艺、抱打不平的真人真事。而女娃子的追星梦促成了向七姐求姻缘的习俗,也练就出女红、烹饪、教养孩童样样精通的媳妇儿。天井的宽敞与凉意滋养着口耳相传的故事,说书人与听众又将故事铸成木匾对联的叮咛、禾场练武木椿的油亮与灶壁橱柜的丰足……老房子的故事凝聚了几代人寻常不过的经历,当中有盼望、失落、也有坚持与妥协。这些故事属于一姓一族,抑或更广大的社群?我不知道。但回忆永远印在房子每一角落。


我常常想起英国诗人艾略特的几句话:  


    「屋宇有生也有死:有建造的时候
    也有供生活和蕃衍生息的时候,
    有给大风吹落松弛的玻璃窗
    摇动田鼠在来回奔驰的护壁板
    吹起绣着沉默箴言的破挂毡的时候。」
    (四重奏.东克科〔汤永宽译〕)


我活得太久,身上的对联字迹已然无可辨识、木椿不知去向、橱柜也遭拆毁。过去的人与事渐渐远去,所有故事只留下朦胧的轮廓。一息尚存的老哥们等待着年轻人发掘自己的故事、盼望艺术与科技足以修复记忆的磨蚀。他们说只要有回忆,即使人去楼空,老房子依旧有所凭藉、依旧可以跟人分享往日生活的质感。但愿他们是对的。


(註:2016年8月17日笔者邀请老房子联盟发言人M进行电话访谈。代号M的老房子拒绝透露真实姓名,又坚持笔者如欲刊登有关文字,必须逐字逐句誊写当日访谈纪录。)


三栋屋:「夕阳西下几时回……」


我爱追寻流水的歌声,听它淙淙的奔往大海、看它汨汨的滋养田地农作,岁月静好莫过于此。可是,潮涨又潮退、一代又一代人去又来,老态龙钟的我竟然再也听不到潺潺水声,充斥耳畔的却是呼噜呼噜的电油车。当创作人许敖山及李文生将几首〈浣溪沙〉的歌词谱上当代南音调子,歌声时而靡靡猗猗、时而幽幽婉婉,听来就似涓涓细流再次绕上心头,与过去的、当下的艺术家同声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徐徐下沉,
良辰美景何时再?


无可奈何花落去,片片飘零,
繁花洒下怅然


似曾相似燕归来,
翩翩飞燕可曾记认当年


时间彷佛回到旧时天气旧时家,重新展现过去的美好与破败。艺术家林岚更在房子不同角落安上灯光装置,光的晃动、闪灼与烂漫看似物换星移的影迹,使得过去与现在交叠、真实与虚幻相遇,由得旧人旧物喜重逢,倾吐一下旧时情怀。这是艺术家团队送给我的一服「回光散」。剎那间,往事如烟似水的绕上心头。回忆不为感伤怀旧,只为再次思考我们——老房子与住客究竟是谁、我们可能会变成怎样,又以怎样的面目呈现自身的经历。


回想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氏远祖自福建永宁辗转迁徙至广东龙川、博罗、惠阳及罗芳,再移居至老屋场(今大窝口)。直至干隆五十一年(1786年),健常祖(1761–1840年)从新村孙氏购得我脚下的土地,举家终于落地生根,从此抹去客居异乡的辛酸。因着世代安居的祝愿,我左拥青衣山岭、右抱花山,背靠山林,水源得以净化,坡地得以巩固,四周更尽是柴薪、药材等生活用品源源不绝的补给站。山好水更好,屋前迎着汲水门——香港通往珠江流域的水道,不但送上渔获,也在黄昏时分,将粼粼波光映入庭院,带来财源滚滚的好兆头。老爷子相信落叶归根,人只要有家,生命就得以延绵、个体也足以透过血缘与其他人有所连结。生命的纽带使得我由原来三列的房舍扩建成拥有三十多间房屋的聚落。那年头举凡家族添得男丁,高挂在中厅的灯笼就会散发喜悦的光芒。每一次点燃彷似以新生命串连那看不见的时间链,重复世代承传的记忆。眼下林岚以光影制作的装置作品隐然指向过去点灯的传统,却又以截然不同的形态宣示新世代的自信自立。过去不再复来,未来又茫茫不可知。究竟我们何以继往开来?


我记得书斋外十几株兰花的清香。当年庆昭公(1815–1875年)天天亲自灌溉修剪,又不时捧着盆栽摩挲赏玩,聊以纪念亡父叶兰公(1787–1822年)。我会想起绣章公(1858–1927年)与朋友举杯畅饮的豪迈。老人家虽然屡屡生意失败,却不改宽厚待人的本色,经常为乡人代付药费,更乐意随时应诊。还有永安公(1902–1956年)仗义执言更是人所乐道的。1938年,目睹日军侵华战事日益吃紧,他领导德士古油库工人罢工,拒绝向日本人售卖电油。这就是多年来我所庇荫的家人。当中有些人风骨铮铮、有的卓然有所成,也有的甘于平淡、不求闻达。即使世事不尽如人意,他们都奋力挡着外头的风浪。这家里从不缺老人爽朗的笑声、孩子一板一眼的读书声、妯娌间喁喁细语,还有牲口叽叽呱呱的玩闹。人与畜无隔阂的相依相亲,家居布局又处处体现伦常长幼的秩序。艺术家在厢房内架设投影装置作品,一幕幕似曾相识的片段投影在刷白的墙壁、简陋的家具,更显得时光消逝,一切都无可挽回。屋子也好、人也好,人与物不过是天地间来去匆匆的过客。我们又有什么值得留给后来者?相隔百多年,他们还想了解陈家的故事吗?


天上星河转,人间早已变了样。今天围绕着我的是摩天大楼、高速公路、铁路与汽油车,往日相看两不厌的山林、农地与波光一一消失。过去词人以旧天气、旧亭台的不变对照花开花落、飞燕往还的变迁。如今身边一切面目全非,我剩下的只有旧情怀——对旧人、旧物、旧故事的依恋。庆幸的是,艺术家竟然以新物料、新技术替我重拾失落的回忆。今天挂在厅堂的一副对联写着:


「创亦难、守亦难、知难不难,大丈夫只在难中寻志节


耕也乐、读也乐、能乐便乐,士君子且从乐处用精神」


这是谁留给子孙的嘱咐?我记不清了。但我却记得陈家老爷曾说即使时代激流摆弄、即使家人有聚有散,子弟也必须守着难与乐。「难」字教人体察世态之难、行事进退之难,却坚持在困难中完成自我。而「乐」字让人细味世间事物的乐趣,安然接受境遇的顺逆。原物早已消亡,艺术家以透明胶板镂刻原文,试图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对比,呈现记忆与遗忘的争持。沧海又桑田,我无法计量回忆争得了什么,但我相信不容变改的是自我的期许与坚持。或许守着「难」与「乐」的处世态度,过去与现在的距离也就得以缩短。一字一句反复念着对联的叮咛,我彷佛看到闪闪粼光映入庭院。许是旧时回忆的点点繁星,抑或是生命与生命连结的火花?


(註:陈家往事乃参考陈永安编辑:《四必堂陈氏族谱志》)


甘棠第:「今人如何书写伟人的时代本色?」


我家五爷甘棠翁是标准的戏迷,经常在家里开台看戏,也不时为慈善筹款而粉墨登场。待在五爷身边,我也爱看戏,尤其爱看伶人一转腔、一回眸诉说着时代的欢喜与忧愁。戏剧人生千回百转,曲词、身段就以色彩道出人的忠奸贤愚、命运的顺逆。楚霸王一身黑压压分明是时不我与的绝望,李香君的落残红又纪录了国破家亡的鲜血斑斑。这都是时代最鲜明的色调,明明白白毫不造作。


可是,虎度门以外的人间剧嘛,我总也看不懂、摸不透。想当年那一出时代剧,主角的作为一直让人争论不休。我是知道这人的,还记得他常常到大笪地赠医施药,借机对公众大骂清政府丧权辱国、鼓吹什么共和国政体。他的话让人似懂非懂,却抓住殖民地华人对洋人趾高气扬的怒气。五爷的小厮对他贴贴服服,不时摸黑溜出去听演讲,私下更说什么家国兴亡、人人有责等鬼话。有人称他为骗徒、黑社会头子、不学无术的医师,也有人推许他为革命家、民族主义者、西化运动推手……究竟他曾否一一担当这些角色?世人又凭什么评断他的功架?我不知道,只知道他的一生曾用过了不少名字,最广为人所熟知的名号大抵就是:孙中山。


今天孙中山先生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伟人的生平理所当然闪耀着神话的光芒,但金光乱飞的神话剧,反而令人无从认识其人及其所创造的时代。究竟近代革命为了什么?今人如何书写伟人的时代本色?艺术家石家豪依据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经历,以七扇屏风一一铺陈出开创新时代、新社会、新思潮的梦的色彩。这系列的作品要不描画了文化交汇而迸发的时尚图样,又或纪录了摩登时代的文明风情画,甚而整理风云人物榜以见证现代化的历程。竖立于府第不同的角落,每一扇屏风与原来的室内设计相映成趣──这边厢是过去摩登图像的新演译,而那边厢却是昔日先进建筑风格的旧记忆。不论新或旧,两者同样追寻过去,并以色调、图案与质感重构二十世纪初读书人对现代化的想像。


胭脂红拼瓜皮绿、茄紫斗水青,还有灿灿然的蝴蝶与五色斑烂的彩凤……艺术家重现了广彩张狂又华丽的手笔,也宣示了广东人迎向新世纪的朝气。早于康熙末年(约十七世纪末),广州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通商口岸,而广州彩绘瓷器(简称「广彩」)更成为投入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行商将景德镇白瓷运至广州,由当地工匠绘制出洋人眼中的「东方」图像。繁花满地、龙飞凤舞等广彩纹样属于中国的美感,但绘画方式与构图设计又渗着西洋风。不中不西的花样呈现了文化交流的历程——洋商、洋货、洋教士为沿海地区带来了新作风、新技术与新想法,而新事物又不识时务的闯入惯常的生活模式。如何赏玩广彩纹饰的绚烂繁华?何谓中与西、旧学与新学、传统与现代?面对时代潮流,新观念如何融入旧社会,旧制度又如何适应新时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又如何回应这些课题?


或许更根本的问题应该是:西学是什么?西学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有何影响?这是中国读书人面对的问题,也是二十世纪以降,亚洲知识界不断思考的题目。早在1860年代,日本推行「明治维新」,颁布宪法、采纳代议政制、筹办现代工业设施、推行义务教育等,并且提倡「广求知识于世界」。艺术家参照了浮世绘的风格,描画了日本新世纪的繁华万象。幽幽的蓝映出绯红的朝气,葱葱青绿、淡淡鹅黄又点染着希望的颜色。雄心万丈的新兴企业家、无奈接纳《废刀令》的浪人、努力学习西方礼仪的贵妇人、失去田地的贫农……游走于新建筑与旧景物相容的大都会,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在新世界的位置。新世代的繁华秩序深藏着知识界对新学问的渴求,达尔文《物种起源》、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等大量西方学术著作被译成日文,而渡边华山(1793– 1841年)《外国事情书》、中江兆民(1847–1901年)《选举人的觉醒》、冈仓天心(1863–1913年)《日本文化与世界战略》、穗积陈重(1855–1926年)《法窗夜话》等著作更见证日本学者对新时代的思考。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认识的日本。1895年,他在横滨剪去辫子、抛下中式长衫,西装毕挺的高喊:「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往后十多年,数万名中国知识份子留学东洋,借鉴日本变革的模式,思考中国现代化的动向。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炮声嘭嘭嘭的炸开,全国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廷。1912年元旦,民国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成为临时大总统。然而,议会政府的新体制却备受挑战,先是袁世凯把持国会、后来政府更四分五裂,全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看着石家豪所画的民国名人群像——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高剑父等,他们登上大时代的舞台,或终其一生着力发展新世纪的五光十色,又或全心全意保存旧传统如烟似水的色调。今天如何看待摩登色谱与传统调子的区别?又如何理解现代化乃至一国一族的未来发展?


晚年孙中山先生沉痛的指出革命未曾推动足以回应现代世界的新思想、新文化。天底下有什么主义、什么思潮足以创造时代?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思想家福泽谕吉更表示文明的建设不在于工业机械、不在学校制度,而在于人的独立思想与意志。风云色变的政治局势折射出时代的纷红骇绿,但陈寅恪、福泽谕吉的话有如黑夜最明亮、最难以摇撼的星光,即使时空遥遥相隔,却依旧闪现文明的本色,指引着过去与未来的方向。


王屋:「看尽浓和淡,还只有它不散……」


活了一把年纪,我搞不清脑袋何以放弃自己与家人、同伴、身边物事的种种回忆?抑或世界变得太快,岁月赶不上潮流,唯有弃我于遗忘,好让一切灰飞烟灭?日复日、年复年,九广铁路接连起各个墟市,酒店与私人屋苑相继进驻四周,但我却被摒置繁华新景象之外。失落了旧故事,又搭不上新生活,我是一座毫无生趣的空房。百无聊赖的日子就剩下细心照料我的看守人好姐、一队手执机械仪器公事公办的办事员,还有无意间闯入屋内的探奇者。


某日,午后的微风迎来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古怪后生。他挂着大布袋,时而举着录像机探头探脑,时而拿起笔记本子写写画画,怎么也不像正经八百填表格的办事员。瞧他的步调闲散,不似匆匆忙一味把自己摄入怀旧场景的探奇者。我晓有兴味的看着这家伙登堂入室,走遍大小每一角落,仔细赏玩地上盆景、墙角砖瓦等,甚至像串门子的街坊跟好姐攀谈起来。


此后,无论是晴天的朗朗朝气、雨天的淅淅低语、还是风球日子的雷电撼动,怪小子总是笑咪咪的捧着一大堆历史资料、访问录像、旧器物图片等,跟我分享生活的点滴。可惜,患上失忆症的我早已跟主题乐园的模型屋无甚区别,任凭我搜刮、寻思、翻弄着脑海的破碎残梦,却拼不出什么跟他分享。即使资料版早已查清我的来历:「由于圆洲角的地理位置优越,在十九世纪时曾是往来广东与九龙商旅和货物集散地,王屋村也随之而成为商旅云集之地,繁盛一时……」但我却搞不清这些硬磞磞的文字跟我、跟曾经与我相知相依的人又有什么关系?过去的繁华带给他们什么?为什么昔日的美好再也留不住?


「王屋,你还记得沙田海、鱼塘与农地吗?三十多年前,沙田发展成新市镇,我一家人就从拥迫的板间房搬到公共屋苑,跟你成为邻居。城市一直在变,而你却见证着我们的得与失、保存与舍弃。我不喜欢无由来的因消逝而感伤一番。你愿意跟我玩这寻寻觅的游戏,一起发掘城市人与物看不见的联系,探问我们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抉择?」


粉蝶飞舞,空气蕴酿着溶溶脉脉的悸动……我看着满脸笑呵呵的小伙子,想像着从人与物的牵连,拉扯出世事变与不变的心思。


「正式介绍,我叫林东鹏,算得上是三十多年老街坊。从事艺术创作的我喜欢观察世界,以艺术把不同时空的人与物带回身处的生活环境,衍生新意念、新视野与新探索。我无法预计寻找得到什么,但我相信寻找会引来新发现,新发现会勾连一道道风景线,而风景线交错交叠又交织成我们不曾想个明白的意义。来,试试看罢。」


患上失忆症的我还能够自记忆的碎片拼凑出什么吗?管它呢?好几个晚上,林东鹏跟我一起遥望湛湛夜空的宁谧,听任落花轻呵、鸟儿有一搭没一搭的吱吱喳。每当晨光初现,浸泡通夜的蓝一寸一寸褪掉,露出白天透脱的晓色。看着这幽幽的蓝,艺术家说:「三百多年前,蓝染曾经是沙田村民赖以维生的手工业。当时观音山村与岗背村种满蓝树,村民把植物打碎制成上乘染料,染出星夜似的蓝,也就是人人称道的『沙田蓝』。不知怎地,大家相继洗手不干,蓝树绝迹山野,沙田蓝就成了老人家口耳相传的传奇。过去蓝染的制作工序再难复制,我们只能从夜的蓝艳艳想像旧日的颜色。你知道为什么大家决意舍弃蓝染手工业吗?工序太繁复?利润太微薄?还是手工业被视为无甚作为?」


林东鹏的疑问在晨光中回荡。我不知道,甚至记不起有谁跟我谈过沙田蓝的绝色。失去教人戚戚然,但我更疑惑失去的无力无助是否足以改变未来的抉择。


有一回,艺术家带来了远在泉州的祖屋照片——赶上时代的老房子配以雪柜与摩登生活照,雕饰横梁嵌入电光管,屋柱间又晃晃垂吊着电线。传统民居与现代水电设备互不搭调,也揭示出老房子无力照顾家人的无奈。或许我该庆幸家人早已迁离,找到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楼房。然而,我惦挂着他们过得安好吗?偶然会想起我、想起往事吗?


「王屋,你有想过家庭、祖屋与古迹等想法从何而来?我们一直坚持旧日的美好、感叹回忆不再,究竟那是对失落的执迷,还是对现在无从掌握的恐惧?说不定,当我们失去了什么的时候,盘据心头的感伤正好诘问:这世上有什么东西是万万不能失去的?」


什么是万万不能失去?我认为是回忆。关于自己的身份来历、自己与其他人的联系,由此累积过去到现在应付生活的经验。我害怕的是,遗忘并非发展未来的抉择,而是集体无意识的生理失调。


「假若消亡已成定局,我们可以为失落的章节做点什么吗?」有一天,林东鹏劈头劈脑的问。「这阵子我又出动搜集旧家具。你看,这张收纳了十多个抽屉的书桌多精巧!我一直想拥有它,但这东西早有归宿。如今人家生了小孩,为着安全考量,又让它投到我身边。嘻嘻……我把它分拆成不同的部分,再配上其他小玩意,它就是收藏沙田旧片段的故事匣。还有这组酸枝木几桌,它属于一个四处游走的韩国家庭,最近他们搬到船上,家具又落到手上。我替旧东西置换新组件、新图样,你看得出它原来的模样吗?配上新结构的老古董延续了不一样的生命,它正好分享物的生命如何不断的流转。物与人一样,同在世上漂流,同在回应时代而不断改变。我们无法对抗转变,但总有什么方法可以试着延续值得珍惜的物事、试图改写失去的苍白,不是吗?」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逃不过世事的终结与开展、失去与保留,但如何决定保存什么、舍去什么?我王屋又如何与人互动,重塑自己的时代意义?


「王屋,从过去到现在你一直引发我们对时间、对世事不同的想像。我以旧器物与往昔故事创造属于你的美,期望形式美可以带动大家思考城市变与不变的抉择。王屋,我们一起经历世事沧桑,你给我们留着世世代代的记忆。不同人就以自己的历练重组记忆的片段,串连出各自的年月风景。」


或许夜色就是纷纷岁月恒久不变的底色。很久以前,好姐曾经播放一首时代曲,我记得其中几句:


「我不清楚根本天生喜欢那样蓝,
还是我已对你这种色彩太习惯。
世间缤纷风景好比烟花匆匆一剎便吹散,
看尽浓和淡,还只有它不散……」


世间上,有什么不曾消散吗?艺术?古迹?还是永不竭止的寻找、勇于正视失落的坦然?


罗屋:「顶起头颅天咁阔……」


不知为何,𠊎个世界一直停在百几年前满山满地的绿荫。该当时,𠊎背靠风门山(现为哥连臣山),放眼张望东一座、西一座灰窑散落在一块接一块的农田间,海风不时吹出浪潮涨退的调子,和应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节奏。𠊎与成屋、蓝屋、陆屋、西村等客家村庄声气相通,密麻麻的房舍住满了二百多人。每逢清早,妇女跑到山上叮当叮当的劈柴,肉猪叽哩咕噜打赌谁家猪仔长得壮,掌牛哥仔骑在牛背顶呱啦啦的喊嗓子。季节流转,山边果树轮番飘散着丰足的滋味。木瓜的芬郁、番石榴的闷、还有香蕉的腻人往往惹来细孲仔一串串炮仗似的欢呼声。𠊎以为世界只有作物的春生冬藏、家人的欢悲离合、其余抑恁毋变改。谁不知铁皮屋、山寨工场相继闯入柴湾,填海工程轰隆轰隆的盖过浪的节拍,飕飕轧吱的地铁也就取代风的歌唱。当东洋鬼子的炮火袭击过来,𠊎看着身上砖瓦渐渐崩坏,心里早就数算着日子。然而,左邻接着右里无声无息的隐没,𠊎几经修复竟又变成被受保护的古迹,零丁丁的伫立于石屎森林一角。


世界变得太快喽,𠊎毋敢讲什么。独独记挂从小看着长大的细妹仔有否学聪明,能否适应新潮事物,是否过着不愁温饱的好日子?其他么个,过去随风散,讲过去为啥呢?你看𠊎外头毋装饰、里头只得家具三数件,自家一切只为应付生存最根本的需要。那年头人人穷到裤穿窿,𠊎得性起,大家总爱啍几句喊穷歌:


「作田人家实在穷,镰刀挂起米篁空。屋下老鼠闹搬家,灶堂里头睡猫公。那个愁来无妹愁,着件烂衫无肩头。日里换衫无衫换,夜里洗衫无日头。」


现下有谁晓得旧时三餐毋食饱、衫裤系烂恁仔的辛酸?偏生艺术家黄丽贞热心肠,硬要拉𠊎讲旧时。穷光蛋的故事毋啥好听,没有激情狂喜,也不矫作苦情哭啼啼,只有老老实实求温饱的琐细事。客家人从来唔怨天地、唔怪爷娘,伤心难过随山歌唱几句随就忘却。𠊎毋想记旧日事,也千求万求往摆艰难日子不再来。那年头,穷人家谁个少年郎毋想过番到南洋谋生计?「怕死不来番」,过番客十有七八从此回不了家。有的尚未抵步已经病死船上;有的从事低三下四的工作连养活自家也捉襟见肘,更枉论寄钱回家;也有的变了心,宁愿在异地流离浪荡,再也不还乡。即使死命省吃俭用,过番仔至少也得十年八载方且储够本钱,俾一家老少过好日子。


郎在外头闯天下,妹就独力孭起一头家,上要侍奉公婆,下要照看幼儿畜牲,家头细务统统靠一双手撑起来。𠊎记得隔邻顺嫂每朝三点多即起床煲水煲茶煮早饭。厨具方才洗净,她又急急忙把农作物放到竹篮,挑到市墟卖钱。回来后,她赶着下田种菜种粮,再替水牛洗澡、张罗牲口饲料,还要趁夕阳余晖上山斩柴煮饭。每天十八、九小时从毋闲手闲脚,但家就似一道枷锁——这兜张口、那只伸手,还有数不清的农务家务与人情杂务——压得人腰拑背吊。生活是吃力的,但顺嫂却绝不容许这枷锁压掉仅余的快乐。她只会唔声唔响守在农具房,一时将卖剩的菜蔬腌成咸酸菜、一时从山边采集百草制成咸茶料;冬天浸娘酒俾老人家补身子,夏天摘文头郎做凉粉解暑。看着家人美滋滋的享用一切,她就绽出如花似的笑容,转身思量该再打点什么来着。今天狭小的农具房转变成艺术家的工作室,堆放了各式各样的工具与正在制作的摩登器物……彷佛把顺嫂等主妇辛勤工作的故事带到眼前。缸瓦碗碟承载的是主妇为家人所投放的无尽心思以及难以计量的功夫。这些摩登器物形态不一,但个个挺起胸膛、顶着草帽,就似勤俭妇人回到家里一面拼力工作,一面唱着:「顶起头颅天咁阔,放开心事在管佢……」往事到底不如烟?


念当初,阿哥、满妹在路上遥遥对唱,他一句「爬上高山望见海,脚踏芙蓉花就开」,她一句「想拣田螺要下田,哥想采花要行前」。阿哥嗓门响、满妹声线嗲,山野间嘹亮的歌声悠悠扬扬的荡漾开来,两人眼波泛起融融春光,对唱也交汇成同声高唱「太白星君并月老,结成夫妻好团圆」。可是,迫人的生活拆散好好的一对鸳鸯。夫郎离家南洋去,新抱仔就担起屋里屋外的粗作细活。即使活在紧绌、困迫之中,她硬是有办法过日子。母猪不够奶,她去教会领奶粉,用手指头沾着奶汁喂养猪仔。然而,每到夜深人静,满妹的泪水滴滴垂,双手却依旧密密缀补衣衫、被褥、蚊帐,还得打起精神替夫郎绣钱袋、缝布鞋。艺术家黄丽贞以白瓷复制她们细针密缝的衣饰,又架起一扇扇屏风收集她们的心事。一衣一裳尽是贴身琐物,莹莹白瓷不但铺陈出布质纹理的纤微起伏,也刻划了千回百转、日夜萦绕心头的渴望、盼望以至无望。房子昏昏沉,艺术家亮起一支支竹子似的瓷灯,光影明灭不定,衣裳绉褶彷似牵动着缘的聚散、命的顺逆,以及生活磨练而成的柔靱与贞正。


「后来呢?顺嫂、满妹的日子苦尽甘来吗?」坐在晒禾坪的黄丽贞追问。人生在世,捱得去就好,那管什么后来呢?顺嫂再也见不着厥个丈夫,万幸八个细孲仔也算成材。但她脾气硬,儿女又嫌她太勤太俭太劳嘈,又唔爱惜身体。后生一辈相继成家,顺嫂腰痛一倒就去了。满妹么?等了三十几年,郎夫回来,感情却生分了,但她照样打理家头细务,随得郎夫自个儿闲晃。黄昏时分,她铁定坐在跟前捧着一碗花生念经,每念出一声佛号,就把一颗花生放入嘴里,直至念完一碗花生。「你别说什么毋好听,切切要把顺嫂、满妹、还有福娇、带娣等故事告诉大家!从前你守护着村民,现在你不该守护着这些故事吗?她们的故事活着,不就让她们一直伴着你,也可以让你跟其他人交换故事嘛?」艺术家坚持着。「我要在晒禾坪架起客家凉帽模样的亭子,让大家乘凉听故事,也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你说可好?」


𠊎看着凉帽撑起一片小天地,又听到顺嫂与满妹辄辄挂在嘴头的山歌。后生人恁会说道理,𠊎确确放不下这兜妇人家心事。她们拗颈、拼搏又粗鲁,但凉帽缝布底下的脸容总带着几分温柔。𠊎毋识讲话,她们的故事该如何说?谁又爱来听这些无足轻重的旧日故事?


(𠊎:客家话「我」的意思。)


作者简介


丁颖茵博士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后赴英修读博物馆学博士学位,丁颖茵曾于布里斯托巿立博物馆、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朴茨茅斯巿立博物馆等地工作。她亦曾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教授博物馆学及艺术策展学等,并策划多个当代艺术展览,研究不同观众对艺术的想像及其参观展览经验与社会文化消费的关系。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