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景.山水情──黄般若艺术展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香港景.山水情──黄般若艺术展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黄般若年表

黄大德编


1901 辛丑

生于广东东莞茶山园头乡。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署波若、波冶、波耶、曼千、若波。斋名:四无恙斋、小黄山馆、黄石山房、黄石斋、竹平安馆、款红楼。


1903 癸卯

父病逝,留下一亩田,二分鱼塘,族中有人欲趁机谋财害命,黄般若随母逃至广州,寄居叔父黄少梅家。


1910 庚戌
读私塾三年,因贫失学。时黄少梅与潘达微、何剑士、郑侣泉办《时事画报》,粤中画人,亦常集黄少梅家,故黄般若自少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及艺术薰陶。


同时,跟黄少梅习画,花鸟画是以华喦为本,山水则以石涛为师。早年赖以成名的还有佛像画。佛像画本从宋元入手,后来倾向于陈洪绶和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和罗聘。并常看潘达微所编的《平民画报》、《时事画报》,以及上海出版的《点石斋画报》。


1912 壬子
潘达微、黄少梅携黄般若同往佛山,扮作乞儿,体验生活。归后潘达微、黄少梅作《流民图》。


时得到潘达微、王薳、蔡守等的指导,并从潘王蔡三人口中得知黄宾虹的书画、诗文及收藏,因此对黄宾虹心生敬慕。


1917 丁巳
透过蔡守求得黄宾虹山水小幅。


1919 己未
所作《秋趣图》收入当年出版之《岭南名画》中。


1920 庚申
约于此年前后,与黄少梅为潘达微主持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部工作,绘制烟包公仔纸及日历画,并协助编辑、出版南洋烟草公司的广告专集,撰写广告术专文。开始研究广告与美术。


1921 辛酉
参加第一次「广东省美术展览会」。


在潘达微、何剑士、郑侣泉、黄少梅等的影响下,习写漫画,刊于香港《华字日报》每期的增刊上。


绘白描《十八美人图》。


1922 壬戌
改名万千。(岳丈)邓尔雅为其刻「黄般若」印。


1923 癸亥
与潘致中、赵浩公、黄少梅、卢振寰、姚粟若、罗艮斋、卢观海等八人组癸亥合作画社于广州。其后,邓芬、卢子枢、黄君璧、张谷雏、何冠五、李瑶屏六人加盟。


参加潘达微在香港威灵顿街宝光照相馆举行的「时人书画展览会」。


1924 甲子
春,与邓芬合作《秋林书屋图》赠古应芬。


7月,癸亥合作画社举行第一次社展。黄般若展出《临扬升山水》、《柳溪感旧》、《抚琴仕女》、《川泛》、《扑蝶》、《採莲仕女》、《玩鹅图》、《芭蕉仕女》、《松风》、《写竹花游丝词意》,并与社友合作画多幅。是次社展设参考画室,展出古今名画,展览事务由黄般若负责。


开始搜集、研究广东画家苏六朋、苏仁山的作品。


时来香港,住在必烈者士街青年会,结识同住在这公寓的彭湘灵,并从彭湘灵处看到许多欧美名画画册以及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画册。黄苗子亦时来相聚,扩展眼界。


1925 乙丑
7月,癸亥合作画社举行第二回展览。黄般若出品《洛神像》、《雪山图》、《逍遥长啸》、《龙从午梦》、《枕流亭》、《战后》、《慈悲》、《听蟀》、《翠竹黄花》、《眷秋图》,并与社友合作画多幅。


癸亥合作画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


其时广东画坛发生新(折衷派)与旧(传统派)两派之争,黄般若主编《国画研究会特刊》,附刊于《七十二行商报》上。黄般若先后撰《表现主义与中国绘画》、《剽窃新派与创作之区别》等文,并组织了潘致中、李凤公、张谷雏、黄宾虹等人的文章,探讨中国画学,并开始注重广东画史、画学的研究。二十年代广东画坛新旧派之争,由是揭开序幕。


11月,撰《广告学杂谈》,刊于广州《七十二行商报》。


12月6日,赤社、国画研究会在广州第一公园开挥毫大会,到会者有温幼菊、尹笛云、高奇峰、姚粟若、卢观海、宋顺之、赵浩公、张谷雏、黄般若、潘致中、卢振寰、黄金海等数十人。


1926 丙寅
1月,以《七十二行商报》上的文章汇编成《国画研究会特刊》出版,是为广东民国以后最早的美术理论结集。


与潘达微、邓尔雅在香港成立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并主其事。于同年11月10日,在香港《华星报》刊登《国画研究会修正章程绪言》。


夏,为邓尔雅作《栖霞同梦图》。再请蔡守代向黄宾虹求画,得《拟李晞古江寺图》(香港艺术馆藏品)。后到上海,与黄宾虹订忘年之交,并结交张善子、张大千、吴湖帆、郑午昌、易孺、陆丹林等。


在香港任《探海灯》三日刊编辑,并在《探海灯》、《工商报》、《华声报》以「波」、「波若」、「千」、「万」等署名,发表漫画,风格颇受那时上海《晶报》漫画家黄文农的影响。


尝于李景康任校长的香港汉文中学教授国画。该校一、二、三年级师范均设图画课。


1927 丁卯
1月,作《舍利佛》。


2月,高剑父授意方人定写《新国画与旧国画》,指责传统派「守旧」。3月1日,黄般若在《国民新闻》的「新时代」专栏上发表《新派画是中国的衣冠吗?》,撰文揭露高剑父等剽窃、抄袭东洋画。广东画坛新一轮的论争由此展开,史称「方黄之争」。笔战持续半载,后由叶恭绰调解、论争暂息。


5月,为黄冷观作《仕女图》。


浴佛节,国画会香港分会在利园北山堂雅集,黄般若与潘达微等合作花卉图,送赠利希慎。


同年编印国画研究会会刊《国画特刊》第一号。


再游上海,并访黄宾虹老。


1928 戊辰
任《非非画报》编辑。


续任汉文中学教员,是年由《汉文中学戊辰季刊》刊其《松亭飞瀑》图。


5月中旬,荷兰画家起士(A. Kets)来港,在香港大酒店展览,黄般若与黎耦斋等前往拜访观画。


黄宾虹到广西讲学前过港,黄般若陪伴黄宾虹游香港,并写生论艺。黄宾虹以所绘香港写生两帧及小品相赠。


8月,《国画特刊》第二号刊行。


12月,与潘达微等在香港创办《现眼报》,文图并茂,阐扬佛学。


1929 己巳
与张谷雏、黄君璧、卢子枢、李研山等组榆社。


6月,香港皇后大道中商务印书馆举行学生图画成绩展览会,黄般若与鲍少游任佈署。


9月,与陈荆鸿合编《印象》杂志。


11月1日,「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开幕。黄般若人物作品《意马心猿》参展。


高奇峰赠花鸟画轴给黄般若。


1930 庚午
作《芭蕉罗汉》。


2月,参加于般咸道西南女子中学举行的「庚午书画展览会」。


3月,与邱代明、吴梅鹤等在香港筹设中华美术专门学院,教授国画、洋画、摄影等科,逢週六、日举行远足写生。


游江浙等地,到上海与黄宾虹论画,黄宾虹以《桂林山水长卷》相赠。归来后作《游江浙山水》。


张谷雏以庐山写生画数帧相赠。


8月15日,斑斓社在香港皇后酒店二楼举行画展。展出者包括:邓尔雅、黄少梅、黄般若、黎耦斋及李研山等。


10月,与黄少梅等参加中华美术学院与震旦书画会举行之联展。


10月,由叶恭绰征集国内名家绘画一百八十余幅,展出于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的「中国美术展览会」,黄般若作品获银牌奬。


11月,香港中华青年会发起全港美展,黄般若任宣传主任。


1931 辛未
3月,参加「香港美术展览会」,展出《古战场图》。


1932 壬申
8月,復游上海。


潘飞声以画相赠。


1933 癸酉
1月,任「广州展览会」美术组专门委员。《国画特刊──市展专号》刊黄般若参展作品《花鸟》。


2月,上海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中华民国救国团体联合会、中国画会联合举办「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作品展览会」,与叶恭绰、何香凝、陈树人、赵浩公等同任筹备委员。


秋,张大千过港,黄般若招游太平山。张大千以画相赠,题其《达摩》。


与黄苗子同游太湖、苏州、西湖。得小黄蜡石,形似黄山,遂以「小黄山馆」颜其斋。张大千、吴湖帆合绘《黄石斋图》以赠。邓尔雅为其刻「小黄山馆」印。


1934 甲戌
曾游韶州、南华、丹霞。復游桂林、罗浮。


得牛石慧《花卉图(四无恙书画页)》,上有题跋:「生平愿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书,四曰名卉。」遂得「四无恙斋」之名。邓尔雅为其刻印。


柏林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黄般若出品二帧。


在上海《良友》画报刊其《初夏的玄武湖》,并配以摄影照片。


1935 乙亥
7月,黄宾虹再次经香港前往广西讲学。黄般若与唐天如、黎工佽、邓尔雅等接待。黄居素邀游港九。时黄般若习摄影,黄宾虹在港期间,所留照片皆其手摄。


黄宾虹自广西返棹,再经香港,由李景康招待,并到沙田李景康的慧业山堂小饮,席间谈艺,陈凡以其时论画的记录辑为《沙田答问》。


1936 丙子
7月15日,上海《良友》画报刊其人体摄影《天涯海角》;9月15日又刊其《在水之湄》。


11月15日,《良友》画报刊其《罗浮之秋》组照,分别为《五龙潭》、《黄龙观》、《水帘洞》、《东坡亭》、《沖虚观全景》。


1937 丁丑
徐悲鸿到广州和香港开画展,徐悲鸿以无款《朝元仙丈图》卷请教。黄般若出示临自另一版本之《朝元仙丈图》,徐悲鸿大喜,欲以己画易之。黄般若不允,遂绝交。


1938 戊寅
方人定在香港开画展,由陆丹林引介,方人定、黄般若结交,遂成好友。


1939 己卯
10月,旅港文艺界人士成立中国文化协进会,黄般若任美术研究委员会委员。


1940 庚辰
1月14日,张大千由上海搬运藏画回四川,途经香港,与叶恭绰、简又文、许地山、黄般若等论艺。


任中国文化协进会理事。


4月24日,参与中国文化协进会举办的「广东的绘画」研讨会。


10月,任中国文化协进会艺术研究委员会主任。


11月16日,与何冠五、嘉乐园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举办所藏明末四僧画展,并主持「明末四名僧的画」艺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协进会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黄般若任执行委员兼总务主任,并借出藏品。展览会结束后,与叶恭绰、简又文、黄慈博、许地山、李景康合编《广东文物》。


1941 辛巳
元旦,简又文在九龙宴请柳亚子、许地山、黄般若、陆丹林等。


5月,参加「现代画展观赏展览会」,筹组「东江兵赈书画展览会」,捐出《潘兰史像轴》、《谢观生山水轴》、《石涛山水轴》等藏品以筹款。


5月31日,与赵浩公、卢振寰在香港思豪酒店举行「三友画展」。


作《嫦蛾图》、《花鸟》、《佛像》等。


11月,任中国文化协进会第三届委员会理事、艺术研究委员会常委。


与叶恭绰、黄苗子等致力于整理、研究苏仁山、苏六朋的艺术,搜集二苏之作品,编印专刊,准备展览。但因日寇陷港,无法展出。


1942 壬午
作《罗汉》。


离开香港,逃难至粤北。10月,作《粤北江行所见》。


1943 癸未
作《云火观音》、《观世音菩萨》、《红叶小鸟》。


1945 乙酉
作《桃花源》,得邓尔雅录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于画上。作《观音大士图》。


1946 丙戌
1月,广东文献馆成立,黄般若任整理部干事,主理艺术室、古物室。所主持之每月艺术观赏会,誉为「文化之海的灯塔」。对散存民间的历代文物展开调查,并征集得图书2792册,历代文物及名家书画近6000件。


7月,在广东文献馆主持叶因泉抗战《流民图》展览,轰动广州。


8月21至23日,携《流民图》赴香港,在中环必烈者士街中华青年会展览。


11月17日,在广州与赵浩公主持国画研究会復会工作。


1947 丁亥
1月2日,与冯钢百、胡根天、吴琬、李研山、黄君璧、赵浩公、阳太阳、杨秋人、王益论、谭华牧、罗艮斋、陈融、陆幼刚、卢振寰、陈语山、区季谋、谭亮宜、胡毅生、陈舒、郑伯都等于广州黄图画廊举行美术展览。


1月29日,与郑德芬、潘熙三人发起「中国文物展览会」在香港罗富国师范学院举行,并主其事。撰《评黄大痴之画》、《介绍几幅好画》、《陶瓷识款在考古上之价值》等文,刊于广州《中山日报》、香港《工商日报》。


展毕,押运展品返广州,遇所乘西安轮半夜大火,致展品多毁于火中,乃尽弃所携之私人藏品,仅携征集参展中最有历史价值之数张古画(文同《墨竹》及赵子昂《龙王礼佛图》)逃出火海,成为艺坛佳话。


9月,撰《大汕和尚自画像》、《八大山人与牛石慧》,刊于广州《中山日报》。


与叶恭绰、饶宗颐、容庚等任《广东文物》编印委员会委员。


10月,在广东文献馆举行「黄般若近作及藏书画展」。


10月,与赵浩公、胡根天、李研山、伍千里发起广东美术协会、国画研究会、市美同学会联合画展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行。


11月,广州市文艺界为中山图书馆筹募图书经费举行义展,黄般若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48 戊子
任《广东文物特辑》编辑。


5月,撰《苏仁山的绘画》、《苏仁山的画》,刊于香港《天下图画》、广州《越华报》。


6月,撰《天然禅师臂阁铬》,刊于广州《越华报》。


8月15日,香港《星岛日报》出版《黄君璧画展特刊》,黄般若撰文《画法与气韵》。


10月,撰《介绍苏六朋》,刊于广州《大光报》。


与陆幼刚、李研山、卢振寰、林清霓、龙丹凌、李云、林建同、黄修、伍圣初、叶炳森、余蔚子组元社画会。10月16日,画社同人在广东文献馆举行「元社国画展览会」。会中黄般若出品罗汉两帧并《雪凫》一帧。


借出全部展品予林建同赴台湾举办「广东近代名画展览」。


12月13日,于香港《星岛日报》出版之《赵浩公遗作展特刊》上,发表《品艺并高的赵浩公》。


1949 己丑
1月,羊社在《越华报》设「名书画集」专栏,由黄般若选编并撰文。


与李研山、李育中等在广州倡议筹办元培美术学校。


2月,国民党总统府迁广州,国史馆佔用广东文献馆。黄般若辞去广东文献馆职务,迁港定居。


4月,丰子恺赴港,黄般若与叶恭绰协办丰子恺画展于圣约翰副堂。


作《观世音菩萨》。作《山水》赠吴灞陵。


1950 庚寅
元旦,与叶因泉于香港思豪酒店举办国画联展。


从1950年代初,开始参加香港「庸社行友」旅行,常作远足写生,踏遍港九新界离岛,以香港地貌山形入画,渐次形成独特风格。


与徐东白长期租用思豪酒店房间作画室及会客之所,并租用思豪酒店展览厅作书画陈列展销。


1951 辛卯
5月,在《华侨日报》发表《人像与艺术──序徐东白油彩人像展览》。


作《红棉写生》、《桃花源》等。


1952 壬辰
容庚受广州市政府委託,专程到香港邀请黄般若回广州参加广东文物管理局工作,主持书画部,黄般若婉拒。


1953 癸巳
作《莫天一先生小像》、《汤雨生先生小像》。


1955 乙未
7月8日,在《工商日报》发表《三十年来香港古文物展览概述》。


1956 丙申
1950年代,见九龙木屋区经常发生大火,绘《木屋大火》、《木屋之火》、《九龙火舌图》。


3月25日,参加庸社行友「登陆鸭洲」之旅,后作《鸭洲》。


4月1日,参加庸社行友「登陆螺蒲」之旅,游蒲台岛、螺洲。


夏,与余本、徐东白、郑家镇等应新华社香港分社之邀,往华北、东北观光。


与鲍少游、丁衍庸、赵少昂、杨善深等组丙申社,并举行画展。


10月27日,参加庸社行友「夜攀凤凰」之旅,后作《夜攀凤凰》。


作《大屿山》、《凤凰岭》、《太平山》、《香港仔》、《沙田春耕》等。


1957 丁酉
作《宋王臺》。


香港中国美术会举办「中国画东南亚巡迴展」,黄般若获聘为审查委员,并以《凤凰山》一画参展。


3月,与李研山、赵少昂、杨善深、李锡彭、丁衍庸、吕寿琨等组七人画会,并于圣约翰礼拜堂举行联展。出品《太平山下》、《香港仔》、《避风塘》、《大澳》、《鸭洲》、《青山平远》、《秋耕》、《布袋澳》、《调景岭》、《宋王臺》等十幅作品。


1958 戊戌
从是年始,担任庸社服务行友,直至1968年。


5月,与简又文、吴灞陵同游西贡天后庙,后作《佛堂门》。


作《太平山下》、《农村春色》、《农村秋色》、《蒲台》等写生画。又作《雨山渔艇》、《赭丘帆》、《香港夜色》、《流浮图》、《水上人家》等。


1959 己亥
1月,参加港九美术界同人为支持筹建工人大会堂所办联合书画展览。出品《香港仔》等风景写生作品。


10月,联络香港各藏家出品,筹办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中国近代五大家画展」,在香港中华总商会九楼展出,并出版特刊。撰写《近代五大家旳画风》一文。


1960 庚子
2月,撰《罗铭的写生》。


3月,重游中国各地。在广州作《镇海楼》。


3月23日,参加丙申社第四届年展,展出《八仙岭》数帧。


4月,香港汉文师范同学会在圣约翰副堂举行艺文展览。黄般若以《布袋澳》、《香港》等摄影作品参展。


4月30日,应邀出席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宴会。


7月,与高贞白、邓芬等三十多人发起「中国盆栽书画展览」。


8月22日,在圣约翰副堂举行「香江入画」展览。展出作品存目者有:《木屋之火》、《八仙岭》、《龙穴》、《大庙》、《再攀大洞》、《涌尾》、《钢线湾》、《新浪潭之源》、《北佛堂》、《渔村小景》、《塔门奇石》、《中秋好》、《雨》等。


11月1日,在香港第六届艺术节,作「中国画之写生」演讲。


11月10日,在《大公报》发表《从吴荣光笔山谈到石湾陶器》。


12月,与李凡夫、任真汉、郑家镇、李汛萍等举行「十人国画联展」于圣约翰副堂。


参加庚子画会。


自是年起,在《大公报》「艺林」及《华侨日报》等刊物上撰写广东画坛史话,共数十篇。


1961 辛丑
往东北等地参观写生。


10月1日,与李凡夫、陈海鹰、黄潮宽等参加「祖国风光画展」。展出《深圳水库堤坝完成大会》及《抚顺露天煤矿》等。


10月20日,主理《大公报》主办「广东名家书画展」于中华总商会举行。


参加《漫画世界》举办的漫画展览,并参与漫画界之雅集。


1962 壬寅
香港大会堂博物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前身)成立,黄般若获委为顾问。


3月,「十人国画第二次联展」在香港举行,黄般若出品《南丫岛》、《头陀像》等作品。


6月,撰《小画家的天才》。


参加香港第二届国际绘画沙龙展览。


1963  癸卯
作《香港景色》。


1964 甲辰
参加香港漫画界人士聚会,共绘《漫画人物春郊行乐图》。


3月,参加港九名家为救童助学运动举办的国画义展。


6月,为香港西区街坊福利会举办青年书画训练班第三期课程,义务任导师。


夏,应邀到国内观光写生。作《星湖》、《小鸟天堂》、《长城内外》等写生。并游北京,访黄永玉、黄苗子等故友。


1965 乙巳
4月2至7日,与李凡夫、任真汉、李汛萍、郑家镇、黄潮宽、刘草衣、梁道平、伍步云、吴耕、卢巨川,在香港大会堂八楼举行「十一人绘画展览」。于展览展出《长城内外》、《小鸟天堂》、《新安江》、《鼎湖庆云》、《星湖揽胜》、《煤都》、《金鸡岭》、《景山》、《桐君山》十幅国内写生作品。


1966 丙午
作《峭壁洲》、《风雨将至》、《渔村》、《平洲奇石》等。


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课程艺术研讨会上演讲,并即席示范。


1967 丁未
作《归舟》、《渔舟》、《海滩》、《香港仔渔舟》、《渔村》等。


1968 戊申
作《牛群》、《船队出海》等。


8月17日,因肝硬化及胃出血,病逝于香港。按其遗嘱,所藏的广东书画及部分画作捐赠香港博物美术馆。


1969
香港博物美术馆举办「黄般若纪念展览」,刊行画册《黄般若》。


1971
12月,香港集古斋举办「黄般若先生遗作欣赏会」。《黄般若画集》出版。


1995
12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黄般若的世界」展览,并出版《黄般若的世界》。


画作《香港写生册》、《太平山下》、《八仙岭》、《宋王臺》等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1996
7月23至8月3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与广州美术馆,在广州美术馆联合主办「黄般若的世界」展览。


1997
9月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美术馆联合举办「黄般若的艺术世界」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黄般若美术文集》。同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持召开「黄般若艺术座谈会」。


2001
10月,广东美术馆举行纪念黄般若诞辰一百周年的回顾展「黄般若的艺术」。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黄般若年表

黄大德编


1901 辛丑

生于广东东莞茶山园头乡。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署波若、波冶、波耶、曼千、若波。斋名:四无恙斋、小黄山馆、黄石山房、黄石斋、竹平安馆、款红楼。


1903 癸卯

父病逝,留下一亩田,二分鱼塘,族中有人欲趁机谋财害命,黄般若随母逃至广州,寄居叔父黄少梅家。


1910 庚戌
读私塾三年,因贫失学。时黄少梅与潘达微、何剑士、郑侣泉办《时事画报》,粤中画人,亦常集黄少梅家,故黄般若自少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及艺术薰陶。


同时,跟黄少梅习画,花鸟画是以华喦为本,山水则以石涛为师。早年赖以成名的还有佛像画。佛像画本从宋元入手,后来倾向于陈洪绶和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和罗聘。并常看潘达微所编的《平民画报》、《时事画报》,以及上海出版的《点石斋画报》。


1912 壬子
潘达微、黄少梅携黄般若同往佛山,扮作乞儿,体验生活。归后潘达微、黄少梅作《流民图》。


时得到潘达微、王薳、蔡守等的指导,并从潘王蔡三人口中得知黄宾虹的书画、诗文及收藏,因此对黄宾虹心生敬慕。


1917 丁巳
透过蔡守求得黄宾虹山水小幅。


1919 己未
所作《秋趣图》收入当年出版之《岭南名画》中。


1920 庚申
约于此年前后,与黄少梅为潘达微主持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部工作,绘制烟包公仔纸及日历画,并协助编辑、出版南洋烟草公司的广告专集,撰写广告术专文。开始研究广告与美术。


1921 辛酉
参加第一次「广东省美术展览会」。


在潘达微、何剑士、郑侣泉、黄少梅等的影响下,习写漫画,刊于香港《华字日报》每期的增刊上。


绘白描《十八美人图》。


1922 壬戌
改名万千。(岳丈)邓尔雅为其刻「黄般若」印。


1923 癸亥
与潘致中、赵浩公、黄少梅、卢振寰、姚粟若、罗艮斋、卢观海等八人组癸亥合作画社于广州。其后,邓芬、卢子枢、黄君璧、张谷雏、何冠五、李瑶屏六人加盟。


参加潘达微在香港威灵顿街宝光照相馆举行的「时人书画展览会」。


1924 甲子
春,与邓芬合作《秋林书屋图》赠古应芬。


7月,癸亥合作画社举行第一次社展。黄般若展出《临扬升山水》、《柳溪感旧》、《抚琴仕女》、《川泛》、《扑蝶》、《採莲仕女》、《玩鹅图》、《芭蕉仕女》、《松风》、《写竹花游丝词意》,并与社友合作画多幅。是次社展设参考画室,展出古今名画,展览事务由黄般若负责。


开始搜集、研究广东画家苏六朋、苏仁山的作品。


时来香港,住在必烈者士街青年会,结识同住在这公寓的彭湘灵,并从彭湘灵处看到许多欧美名画画册以及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画册。黄苗子亦时来相聚,扩展眼界。


1925 乙丑
7月,癸亥合作画社举行第二回展览。黄般若出品《洛神像》、《雪山图》、《逍遥长啸》、《龙从午梦》、《枕流亭》、《战后》、《慈悲》、《听蟀》、《翠竹黄花》、《眷秋图》,并与社友合作画多幅。


癸亥合作画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


其时广东画坛发生新(折衷派)与旧(传统派)两派之争,黄般若主编《国画研究会特刊》,附刊于《七十二行商报》上。黄般若先后撰《表现主义与中国绘画》、《剽窃新派与创作之区别》等文,并组织了潘致中、李凤公、张谷雏、黄宾虹等人的文章,探讨中国画学,并开始注重广东画史、画学的研究。二十年代广东画坛新旧派之争,由是揭开序幕。


11月,撰《广告学杂谈》,刊于广州《七十二行商报》。


12月6日,赤社、国画研究会在广州第一公园开挥毫大会,到会者有温幼菊、尹笛云、高奇峰、姚粟若、卢观海、宋顺之、赵浩公、张谷雏、黄般若、潘致中、卢振寰、黄金海等数十人。


1926 丙寅
1月,以《七十二行商报》上的文章汇编成《国画研究会特刊》出版,是为广东民国以后最早的美术理论结集。


与潘达微、邓尔雅在香港成立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并主其事。于同年11月10日,在香港《华星报》刊登《国画研究会修正章程绪言》。


夏,为邓尔雅作《栖霞同梦图》。再请蔡守代向黄宾虹求画,得《拟李晞古江寺图》(香港艺术馆藏品)。后到上海,与黄宾虹订忘年之交,并结交张善子、张大千、吴湖帆、郑午昌、易孺、陆丹林等。


在香港任《探海灯》三日刊编辑,并在《探海灯》、《工商报》、《华声报》以「波」、「波若」、「千」、「万」等署名,发表漫画,风格颇受那时上海《晶报》漫画家黄文农的影响。


尝于李景康任校长的香港汉文中学教授国画。该校一、二、三年级师范均设图画课。


1927 丁卯
1月,作《舍利佛》。


2月,高剑父授意方人定写《新国画与旧国画》,指责传统派「守旧」。3月1日,黄般若在《国民新闻》的「新时代」专栏上发表《新派画是中国的衣冠吗?》,撰文揭露高剑父等剽窃、抄袭东洋画。广东画坛新一轮的论争由此展开,史称「方黄之争」。笔战持续半载,后由叶恭绰调解、论争暂息。


5月,为黄冷观作《仕女图》。


浴佛节,国画会香港分会在利园北山堂雅集,黄般若与潘达微等合作花卉图,送赠利希慎。


同年编印国画研究会会刊《国画特刊》第一号。


再游上海,并访黄宾虹老。


1928 戊辰
任《非非画报》编辑。


续任汉文中学教员,是年由《汉文中学戊辰季刊》刊其《松亭飞瀑》图。


5月中旬,荷兰画家起士(A. Kets)来港,在香港大酒店展览,黄般若与黎耦斋等前往拜访观画。


黄宾虹到广西讲学前过港,黄般若陪伴黄宾虹游香港,并写生论艺。黄宾虹以所绘香港写生两帧及小品相赠。


8月,《国画特刊》第二号刊行。


12月,与潘达微等在香港创办《现眼报》,文图并茂,阐扬佛学。


1929 己巳
与张谷雏、黄君璧、卢子枢、李研山等组榆社。


6月,香港皇后大道中商务印书馆举行学生图画成绩展览会,黄般若与鲍少游任佈署。


9月,与陈荆鸿合编《印象》杂志。


11月1日,「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开幕。黄般若人物作品《意马心猿》参展。


高奇峰赠花鸟画轴给黄般若。


1930 庚午
作《芭蕉罗汉》。


2月,参加于般咸道西南女子中学举行的「庚午书画展览会」。


3月,与邱代明、吴梅鹤等在香港筹设中华美术专门学院,教授国画、洋画、摄影等科,逢週六、日举行远足写生。


游江浙等地,到上海与黄宾虹论画,黄宾虹以《桂林山水长卷》相赠。归来后作《游江浙山水》。


张谷雏以庐山写生画数帧相赠。


8月15日,斑斓社在香港皇后酒店二楼举行画展。展出者包括:邓尔雅、黄少梅、黄般若、黎耦斋及李研山等。


10月,与黄少梅等参加中华美术学院与震旦书画会举行之联展。


10月,由叶恭绰征集国内名家绘画一百八十余幅,展出于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的「中国美术展览会」,黄般若作品获银牌奬。


11月,香港中华青年会发起全港美展,黄般若任宣传主任。


1931 辛未
3月,参加「香港美术展览会」,展出《古战场图》。


1932 壬申
8月,復游上海。


潘飞声以画相赠。


1933 癸酉
1月,任「广州展览会」美术组专门委员。《国画特刊──市展专号》刊黄般若参展作品《花鸟》。


2月,上海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中华民国救国团体联合会、中国画会联合举办「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作品展览会」,与叶恭绰、何香凝、陈树人、赵浩公等同任筹备委员。


秋,张大千过港,黄般若招游太平山。张大千以画相赠,题其《达摩》。


与黄苗子同游太湖、苏州、西湖。得小黄蜡石,形似黄山,遂以「小黄山馆」颜其斋。张大千、吴湖帆合绘《黄石斋图》以赠。邓尔雅为其刻「小黄山馆」印。


1934 甲戌
曾游韶州、南华、丹霞。復游桂林、罗浮。


得牛石慧《花卉图(四无恙书画页)》,上有题跋:「生平愿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书,四曰名卉。」遂得「四无恙斋」之名。邓尔雅为其刻印。


柏林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黄般若出品二帧。


在上海《良友》画报刊其《初夏的玄武湖》,并配以摄影照片。


1935 乙亥
7月,黄宾虹再次经香港前往广西讲学。黄般若与唐天如、黎工佽、邓尔雅等接待。黄居素邀游港九。时黄般若习摄影,黄宾虹在港期间,所留照片皆其手摄。


黄宾虹自广西返棹,再经香港,由李景康招待,并到沙田李景康的慧业山堂小饮,席间谈艺,陈凡以其时论画的记录辑为《沙田答问》。


1936 丙子
7月15日,上海《良友》画报刊其人体摄影《天涯海角》;9月15日又刊其《在水之湄》。


11月15日,《良友》画报刊其《罗浮之秋》组照,分别为《五龙潭》、《黄龙观》、《水帘洞》、《东坡亭》、《沖虚观全景》。


1937 丁丑
徐悲鸿到广州和香港开画展,徐悲鸿以无款《朝元仙丈图》卷请教。黄般若出示临自另一版本之《朝元仙丈图》,徐悲鸿大喜,欲以己画易之。黄般若不允,遂绝交。


1938 戊寅
方人定在香港开画展,由陆丹林引介,方人定、黄般若结交,遂成好友。


1939 己卯
10月,旅港文艺界人士成立中国文化协进会,黄般若任美术研究委员会委员。


1940 庚辰
1月14日,张大千由上海搬运藏画回四川,途经香港,与叶恭绰、简又文、许地山、黄般若等论艺。


任中国文化协进会理事。


4月24日,参与中国文化协进会举办的「广东的绘画」研讨会。


10月,任中国文化协进会艺术研究委员会主任。


11月16日,与何冠五、嘉乐园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举办所藏明末四僧画展,并主持「明末四名僧的画」艺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协进会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黄般若任执行委员兼总务主任,并借出藏品。展览会结束后,与叶恭绰、简又文、黄慈博、许地山、李景康合编《广东文物》。


1941 辛巳
元旦,简又文在九龙宴请柳亚子、许地山、黄般若、陆丹林等。


5月,参加「现代画展观赏展览会」,筹组「东江兵赈书画展览会」,捐出《潘兰史像轴》、《谢观生山水轴》、《石涛山水轴》等藏品以筹款。


5月31日,与赵浩公、卢振寰在香港思豪酒店举行「三友画展」。


作《嫦蛾图》、《花鸟》、《佛像》等。


11月,任中国文化协进会第三届委员会理事、艺术研究委员会常委。


与叶恭绰、黄苗子等致力于整理、研究苏仁山、苏六朋的艺术,搜集二苏之作品,编印专刊,准备展览。但因日寇陷港,无法展出。


1942 壬午
作《罗汉》。


离开香港,逃难至粤北。10月,作《粤北江行所见》。


1943 癸未
作《云火观音》、《观世音菩萨》、《红叶小鸟》。


1945 乙酉
作《桃花源》,得邓尔雅录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于画上。作《观音大士图》。


1946 丙戌
1月,广东文献馆成立,黄般若任整理部干事,主理艺术室、古物室。所主持之每月艺术观赏会,誉为「文化之海的灯塔」。对散存民间的历代文物展开调查,并征集得图书2792册,历代文物及名家书画近6000件。


7月,在广东文献馆主持叶因泉抗战《流民图》展览,轰动广州。


8月21至23日,携《流民图》赴香港,在中环必烈者士街中华青年会展览。


11月17日,在广州与赵浩公主持国画研究会復会工作。


1947 丁亥
1月2日,与冯钢百、胡根天、吴琬、李研山、黄君璧、赵浩公、阳太阳、杨秋人、王益论、谭华牧、罗艮斋、陈融、陆幼刚、卢振寰、陈语山、区季谋、谭亮宜、胡毅生、陈舒、郑伯都等于广州黄图画廊举行美术展览。


1月29日,与郑德芬、潘熙三人发起「中国文物展览会」在香港罗富国师范学院举行,并主其事。撰《评黄大痴之画》、《介绍几幅好画》、《陶瓷识款在考古上之价值》等文,刊于广州《中山日报》、香港《工商日报》。


展毕,押运展品返广州,遇所乘西安轮半夜大火,致展品多毁于火中,乃尽弃所携之私人藏品,仅携征集参展中最有历史价值之数张古画(文同《墨竹》及赵子昂《龙王礼佛图》)逃出火海,成为艺坛佳话。


9月,撰《大汕和尚自画像》、《八大山人与牛石慧》,刊于广州《中山日报》。


与叶恭绰、饶宗颐、容庚等任《广东文物》编印委员会委员。


10月,在广东文献馆举行「黄般若近作及藏书画展」。


10月,与赵浩公、胡根天、李研山、伍千里发起广东美术协会、国画研究会、市美同学会联合画展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行。


11月,广州市文艺界为中山图书馆筹募图书经费举行义展,黄般若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48 戊子
任《广东文物特辑》编辑。


5月,撰《苏仁山的绘画》、《苏仁山的画》,刊于香港《天下图画》、广州《越华报》。


6月,撰《天然禅师臂阁铬》,刊于广州《越华报》。


8月15日,香港《星岛日报》出版《黄君璧画展特刊》,黄般若撰文《画法与气韵》。


10月,撰《介绍苏六朋》,刊于广州《大光报》。


与陆幼刚、李研山、卢振寰、林清霓、龙丹凌、李云、林建同、黄修、伍圣初、叶炳森、余蔚子组元社画会。10月16日,画社同人在广东文献馆举行「元社国画展览会」。会中黄般若出品罗汉两帧并《雪凫》一帧。


借出全部展品予林建同赴台湾举办「广东近代名画展览」。


12月13日,于香港《星岛日报》出版之《赵浩公遗作展特刊》上,发表《品艺并高的赵浩公》。


1949 己丑
1月,羊社在《越华报》设「名书画集」专栏,由黄般若选编并撰文。


与李研山、李育中等在广州倡议筹办元培美术学校。


2月,国民党总统府迁广州,国史馆佔用广东文献馆。黄般若辞去广东文献馆职务,迁港定居。


4月,丰子恺赴港,黄般若与叶恭绰协办丰子恺画展于圣约翰副堂。


作《观世音菩萨》。作《山水》赠吴灞陵。


1950 庚寅
元旦,与叶因泉于香港思豪酒店举办国画联展。


从1950年代初,开始参加香港「庸社行友」旅行,常作远足写生,踏遍港九新界离岛,以香港地貌山形入画,渐次形成独特风格。


与徐东白长期租用思豪酒店房间作画室及会客之所,并租用思豪酒店展览厅作书画陈列展销。


1951 辛卯
5月,在《华侨日报》发表《人像与艺术──序徐东白油彩人像展览》。


作《红棉写生》、《桃花源》等。


1952 壬辰
容庚受广州市政府委託,专程到香港邀请黄般若回广州参加广东文物管理局工作,主持书画部,黄般若婉拒。


1953 癸巳
作《莫天一先生小像》、《汤雨生先生小像》。


1955 乙未
7月8日,在《工商日报》发表《三十年来香港古文物展览概述》。


1956 丙申
1950年代,见九龙木屋区经常发生大火,绘《木屋大火》、《木屋之火》、《九龙火舌图》。


3月25日,参加庸社行友「登陆鸭洲」之旅,后作《鸭洲》。


4月1日,参加庸社行友「登陆螺蒲」之旅,游蒲台岛、螺洲。


夏,与余本、徐东白、郑家镇等应新华社香港分社之邀,往华北、东北观光。


与鲍少游、丁衍庸、赵少昂、杨善深等组丙申社,并举行画展。


10月27日,参加庸社行友「夜攀凤凰」之旅,后作《夜攀凤凰》。


作《大屿山》、《凤凰岭》、《太平山》、《香港仔》、《沙田春耕》等。


1957 丁酉
作《宋王臺》。


香港中国美术会举办「中国画东南亚巡迴展」,黄般若获聘为审查委员,并以《凤凰山》一画参展。


3月,与李研山、赵少昂、杨善深、李锡彭、丁衍庸、吕寿琨等组七人画会,并于圣约翰礼拜堂举行联展。出品《太平山下》、《香港仔》、《避风塘》、《大澳》、《鸭洲》、《青山平远》、《秋耕》、《布袋澳》、《调景岭》、《宋王臺》等十幅作品。


1958 戊戌
从是年始,担任庸社服务行友,直至1968年。


5月,与简又文、吴灞陵同游西贡天后庙,后作《佛堂门》。


作《太平山下》、《农村春色》、《农村秋色》、《蒲台》等写生画。又作《雨山渔艇》、《赭丘帆》、《香港夜色》、《流浮图》、《水上人家》等。


1959 己亥
1月,参加港九美术界同人为支持筹建工人大会堂所办联合书画展览。出品《香港仔》等风景写生作品。


10月,联络香港各藏家出品,筹办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中国近代五大家画展」,在香港中华总商会九楼展出,并出版特刊。撰写《近代五大家旳画风》一文。


1960 庚子
2月,撰《罗铭的写生》。


3月,重游中国各地。在广州作《镇海楼》。


3月23日,参加丙申社第四届年展,展出《八仙岭》数帧。


4月,香港汉文师范同学会在圣约翰副堂举行艺文展览。黄般若以《布袋澳》、《香港》等摄影作品参展。


4月30日,应邀出席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宴会。


7月,与高贞白、邓芬等三十多人发起「中国盆栽书画展览」。


8月22日,在圣约翰副堂举行「香江入画」展览。展出作品存目者有:《木屋之火》、《八仙岭》、《龙穴》、《大庙》、《再攀大洞》、《涌尾》、《钢线湾》、《新浪潭之源》、《北佛堂》、《渔村小景》、《塔门奇石》、《中秋好》、《雨》等。


11月1日,在香港第六届艺术节,作「中国画之写生」演讲。


11月10日,在《大公报》发表《从吴荣光笔山谈到石湾陶器》。


12月,与李凡夫、任真汉、郑家镇、李汛萍等举行「十人国画联展」于圣约翰副堂。


参加庚子画会。


自是年起,在《大公报》「艺林」及《华侨日报》等刊物上撰写广东画坛史话,共数十篇。


1961 辛丑
往东北等地参观写生。


10月1日,与李凡夫、陈海鹰、黄潮宽等参加「祖国风光画展」。展出《深圳水库堤坝完成大会》及《抚顺露天煤矿》等。


10月20日,主理《大公报》主办「广东名家书画展」于中华总商会举行。


参加《漫画世界》举办的漫画展览,并参与漫画界之雅集。


1962 壬寅
香港大会堂博物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前身)成立,黄般若获委为顾问。


3月,「十人国画第二次联展」在香港举行,黄般若出品《南丫岛》、《头陀像》等作品。


6月,撰《小画家的天才》。


参加香港第二届国际绘画沙龙展览。


1963  癸卯
作《香港景色》。


1964 甲辰
参加香港漫画界人士聚会,共绘《漫画人物春郊行乐图》。


3月,参加港九名家为救童助学运动举办的国画义展。


6月,为香港西区街坊福利会举办青年书画训练班第三期课程,义务任导师。


夏,应邀到国内观光写生。作《星湖》、《小鸟天堂》、《长城内外》等写生。并游北京,访黄永玉、黄苗子等故友。


1965 乙巳
4月2至7日,与李凡夫、任真汉、李汛萍、郑家镇、黄潮宽、刘草衣、梁道平、伍步云、吴耕、卢巨川,在香港大会堂八楼举行「十一人绘画展览」。于展览展出《长城内外》、《小鸟天堂》、《新安江》、《鼎湖庆云》、《星湖揽胜》、《煤都》、《金鸡岭》、《景山》、《桐君山》十幅国内写生作品。


1966 丙午
作《峭壁洲》、《风雨将至》、《渔村》、《平洲奇石》等。


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课程艺术研讨会上演讲,并即席示范。


1967 丁未
作《归舟》、《渔舟》、《海滩》、《香港仔渔舟》、《渔村》等。


1968 戊申
作《牛群》、《船队出海》等。


8月17日,因肝硬化及胃出血,病逝于香港。按其遗嘱,所藏的广东书画及部分画作捐赠香港博物美术馆。


1969
香港博物美术馆举办「黄般若纪念展览」,刊行画册《黄般若》。


1971
12月,香港集古斋举办「黄般若先生遗作欣赏会」。《黄般若画集》出版。


1995
12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黄般若的世界」展览,并出版《黄般若的世界》。


画作《香港写生册》、《太平山下》、《八仙岭》、《宋王臺》等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1996
7月23至8月3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与广州美术馆,在广州美术馆联合主办「黄般若的世界」展览。


1997
9月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美术馆联合举办「黄般若的艺术世界」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黄般若美术文集》。同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持召开「黄般若艺术座谈会」。


2001
10月,广东美术馆举行纪念黄般若诞辰一百周年的回顾展「黄般若的艺术」。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