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信俗由来
黄大仙信俗,围绕道教仙人黄初平而形成和展开。黄初平事蹟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从东晋至民国,民间以道教灵仙、救病之神及晴雨之司的形象,祀奉黄初平于浙江金华一带,成为传统的神仙信俗之一。明清之际,黄大仙信俗传入岭南,清末盛行于广东地区。
1915年,奉祀黄大仙的广东西樵山普庆坛弟子梁仁庵、梁钧转父子,因兵灾而避难至香港,并在中环开坛阐教,香港的黄大仙信俗,可谓奠基于此时。1921年,梁氏于九龙城竹园村创立私家清修道场「赤松仙馆」,以「普宜坛」为坛号,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尊,又成立「啬色园」作为管理机构。1925年,「赤松仙馆」改名为「赤松黄仙祠」。至1956年,啬色园开放黄大仙祠供大众参拜。啬色园黄大仙祠以「普济劝善」为核心价值,在初创的数十年间,不但在港赠医施药,接济二战时期的新移民,而且向政府的华人慈善基金捐款,作教育和修建庙宇之用,使黄大仙信俗广为市民接受。1969年,啬色园黄大仙祠所在地被定名为黄大仙区,可见黄大仙信俗在香港之根深叶茂。
信俗由来
黄大仙信俗,围绕道教仙人黄初平而形成和展开。黄初平事蹟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从东晋至民国,民间以道教灵仙、救病之神及晴雨之司的形象,祀奉黄初平于浙江金华一带,成为传统的神仙信俗之一。明清之际,黄大仙信俗传入岭南,清末盛行于广东地区。
1915年,奉祀黄大仙的广东西樵山普庆坛弟子梁仁庵、梁钧转父子,因兵灾而避难至香港,并在中环开坛阐教,香港的黄大仙信俗,可谓奠基于此时。1921年,梁氏于九龙城竹园村创立私家清修道场「赤松仙馆」,以「普宜坛」为坛号,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尊,又成立「啬色园」作为管理机构。1925年,「赤松仙馆」改名为「赤松黄仙祠」。至1956年,啬色园开放黄大仙祠供大众参拜。啬色园黄大仙祠以「普济劝善」为核心价值,在初创的数十年间,不但在港赠医施药,接济二战时期的新移民,而且向政府的华人慈善基金捐款,作教育和修建庙宇之用,使黄大仙信俗广为市民接受。1969年,啬色园黄大仙祠所在地被定名为黄大仙区,可见黄大仙信俗在香港之根深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