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简介
厂商经营企业有多种策略,有些专向技术领域发展,或尝试自行生产原料,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或改善机器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向人事管理发展,跟工人、行家、供应商等保持紧密关系。有些则走市场路线,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以品牌推广为主要的策略。「品牌公司」即以开发品牌为主要方针的企业,公司名字往往与牌子名字重叠。
传统品牌厂商
香港制品以商标宣传、建立独特形象,并非新时代的现象。1920年代至战后初期,香港主要工业有 食品、 中药、棉纺、织造、电筒、胶鞋等,产品大多直接出口,为加强自家制品的知名度,部份厂商便以商标为制品命名,例如,中央纱厂出品的棉纱以红双喜牌、双猫牌和富贵牌为商标;有厂商战前推出多个商标,战后挑选1至2个商标集中发展,例如,震欧线衫厂于1938年创办,当时出产的线衫、内衣产品以「猪唛」、「马骝唛」及「蚬唛」等商标命名,1953年起震欧集中开发及推销「鸡仔唛」及「金蚬牌」内衣。此外,亦有厂商以公司名称为商标命名,如冯强胶鞋、维他奶、白花油、淘大酱油等。
我们访问了几位传统品牌厂商,发现由第二代接棒后,即采用现代管理的策略,经营者不但保持传统商标的市场位置,还要扩大宣传推广,令产品深入民心等。例如白花油创办人与电影导演相熟,经常得到他们的协助,在电影中播出白花油的广告牌。第二代经营者颜福伟在1980年代中加入公司后,针对年青人的口味做推广宣传,利用演唱会、运动项目、网上游戏等活动,塑造白花油年轻活泼的形象。
另一些接棒人将祖传商标的产品类型扩大,如鸡仔唛初时只有线衫和内衣,后来加入羊毛内衣,再而加开时装系列;淘大除豉油外增加各种各样的调味酱料,以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新一代的厂商用现代管理方法,将产品开发与市场调查结合,以设计出符合市场口味的新产品。
战后新兴的品牌厂商
1950年代塑胶、五金、钟表、制衣等行业兴起,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厂商的发展方向是以廉价和效率,吸引出口订单。1960年代中期代工生产模式开始流行,厂商从外国品牌公司接订单,实行大量生产,只需符合生产要求和安全标准便可,毋须顾及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不注重发展品牌。
踏入1970年代,香港工业面对东南亚的竞争,有厂商选择将生产线迁移至东南亚、非洲及中国内地等廉价地区,继续以低成本维持竞争力。另有一些厂商尝试走较高级的路线,生产品牌制品。不过,走品牌路线的厂商必须有一定实力,包括有充足资金和管理知识,方能成功推广品牌。例如长江制衣第二代在1973年接班后,便代理推销美国时装品牌「威格」,最初一条无牌牛仔裤只卖10多元,缝上威格牌标签后,售价升至30多元。1977年长江考虑到西装门市销情理想,更自创带浓厚法国风格的「马狮龙」品牌,迎给本地社会的崇洋口味。
直接与间接的销售途径
香港是本地品牌厂商的重要市场,厂商需要有效的零售途径,向本地消费者促销。部份厂商直接经营零售,开设门市店铺,例如1960年代淘大设有「三大支店」,位于九龙城、轩尼诗道和弥敦道,售卖淘大的出产豉油、糖姜和罐头。部份厂商则透过经销商分销产品,例如白花油以大昌华嘉为本地的独家经销商,由该公司向各销售点分发产品,计有药房、超市、便利店等,简化销售程序。
此外,亦有较传统的厂商派推销员(有时是资深员工、有时是东主的下一代)向零售商促销,例如中南钟表早在1950年代已聘请推销员,采用行街推销办法,请手表店以赊帐方式买断来货,货品即使滞销,零售店亦不能退货,但可与中南商讨减价。中南第二代经营者庄学海求学时,曾在公司做暑期工,跟推销员提着重达30磅的皮喼,到全港零售店推销,从旁学习沟通技巧。当时推销员要以抽烟、讲马经、饮茶等社交活动与零售店建立关系,甚至请店东和员工旅游。
推广品牌的手法
为开拓本地市场,厂商花很多功夫在推广宣传方面,从战后至1970年代初,工展会是厂商的重要推广平台,耗费巨资筹备每届工展。例如淘大的摊位富有特色,曾获大会摊位设计奖,公司更在外招聘人选参与工展小姐。淘大广告部是筹备摊位的主要部门,职员大多数从广告专业出身,负责设计工展摊位,另雇用专门的广告公司拟定宣传策略。
此外,厂商亦透过报章、电台、电视广告,或在大厦外墙、电车、巴士车身涂上广告宣传产品,近年流行的手法是赞助电视节目或慈善活动等。不要以为用代言人是新招数,白花油创办人在1960年代已邀请红星宣传,如当年17岁的邓丽君便被邀请从台湾来香港推销白花油,并曾在工展会当选白花油的慈善皇后。中南钟表曾在电车、杂志、戏院、电台、电视等卖广告,更邀请过林子祥拍电视广告,当时广告对白深入民心:「迟唔会迟,早唔会早,戴表戴乐都,时间啱啱好」。
品牌公司以零售为主要的发展策略,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可说是别树一帜的厂商,甚至有条件自成一个行业。虽然品牌产品是一条新出路,但宣传推广花费不菲,回报亦无保证,本地厂商大多不愿冒险,宁可选择稳守代工生产这条老路。有老牌厂商认为传统商标代表产品有口啤、信誉可靠,新一代管理人刻意将老品牌与怀旧品味挂勾,一方面留住旧客源,另一方面吸引追求高质素的新客群,难怪成功的品牌大多是久经历练的老商标。
简介
厂商经营企业有多种策略,有些专向技术领域发展,或尝试自行生产原料,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或改善机器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向人事管理发展,跟工人、行家、供应商等保持紧密关系。有些则走市场路线,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以品牌推广为主要的策略。「品牌公司」即以开发品牌为主要方针的企业,公司名字往往与牌子名字重叠。
传统品牌厂商
香港制品以商标宣传、建立独特形象,并非新时代的现象。1920年代至战后初期,香港主要工业有 食品、 中药、棉纺、织造、电筒、胶鞋等,产品大多直接出口,为加强自家制品的知名度,部份厂商便以商标为制品命名,例如,中央纱厂出品的棉纱以红双喜牌、双猫牌和富贵牌为商标;有厂商战前推出多个商标,战后挑选1至2个商标集中发展,例如,震欧线衫厂于1938年创办,当时出产的线衫、内衣产品以「猪唛」、「马骝唛」及「蚬唛」等商标命名,1953年起震欧集中开发及推销「鸡仔唛」及「金蚬牌」内衣。此外,亦有厂商以公司名称为商标命名,如冯强胶鞋、维他奶、白花油、淘大酱油等。
我们访问了几位传统品牌厂商,发现由第二代接棒后,即采用现代管理的策略,经营者不但保持传统商标的市场位置,还要扩大宣传推广,令产品深入民心等。例如白花油创办人与电影导演相熟,经常得到他们的协助,在电影中播出白花油的广告牌。第二代经营者颜福伟在1980年代中加入公司后,针对年青人的口味做推广宣传,利用演唱会、运动项目、网上游戏等活动,塑造白花油年轻活泼的形象。
另一些接棒人将祖传商标的产品类型扩大,如鸡仔唛初时只有线衫和内衣,后来加入羊毛内衣,再而加开时装系列;淘大除豉油外增加各种各样的调味酱料,以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新一代的厂商用现代管理方法,将产品开发与市场调查结合,以设计出符合市场口味的新产品。
战后新兴的品牌厂商
1950年代塑胶、五金、钟表、制衣等行业兴起,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厂商的发展方向是以廉价和效率,吸引出口订单。1960年代中期代工生产模式开始流行,厂商从外国品牌公司接订单,实行大量生产,只需符合生产要求和安全标准便可,毋须顾及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不注重发展品牌。
踏入1970年代,香港工业面对东南亚的竞争,有厂商选择将生产线迁移至东南亚、非洲及中国内地等廉价地区,继续以低成本维持竞争力。另有一些厂商尝试走较高级的路线,生产品牌制品。不过,走品牌路线的厂商必须有一定实力,包括有充足资金和管理知识,方能成功推广品牌。例如长江制衣第二代在1973年接班后,便代理推销美国时装品牌「威格」,最初一条无牌牛仔裤只卖10多元,缝上威格牌标签后,售价升至30多元。1977年长江考虑到西装门市销情理想,更自创带浓厚法国风格的「马狮龙」品牌,迎给本地社会的崇洋口味。
直接与间接的销售途径
香港是本地品牌厂商的重要市场,厂商需要有效的零售途径,向本地消费者促销。部份厂商直接经营零售,开设门市店铺,例如1960年代淘大设有「三大支店」,位于九龙城、轩尼诗道和弥敦道,售卖淘大的出产豉油、糖姜和罐头。部份厂商则透过经销商分销产品,例如白花油以大昌华嘉为本地的独家经销商,由该公司向各销售点分发产品,计有药房、超市、便利店等,简化销售程序。
此外,亦有较传统的厂商派推销员(有时是资深员工、有时是东主的下一代)向零售商促销,例如中南钟表早在1950年代已聘请推销员,采用行街推销办法,请手表店以赊帐方式买断来货,货品即使滞销,零售店亦不能退货,但可与中南商讨减价。中南第二代经营者庄学海求学时,曾在公司做暑期工,跟推销员提着重达30磅的皮喼,到全港零售店推销,从旁学习沟通技巧。当时推销员要以抽烟、讲马经、饮茶等社交活动与零售店建立关系,甚至请店东和员工旅游。
推广品牌的手法
为开拓本地市场,厂商花很多功夫在推广宣传方面,从战后至1970年代初,工展会是厂商的重要推广平台,耗费巨资筹备每届工展。例如淘大的摊位富有特色,曾获大会摊位设计奖,公司更在外招聘人选参与工展小姐。淘大广告部是筹备摊位的主要部门,职员大多数从广告专业出身,负责设计工展摊位,另雇用专门的广告公司拟定宣传策略。
此外,厂商亦透过报章、电台、电视广告,或在大厦外墙、电车、巴士车身涂上广告宣传产品,近年流行的手法是赞助电视节目或慈善活动等。不要以为用代言人是新招数,白花油创办人在1960年代已邀请红星宣传,如当年17岁的邓丽君便被邀请从台湾来香港推销白花油,并曾在工展会当选白花油的慈善皇后。中南钟表曾在电车、杂志、戏院、电台、电视等卖广告,更邀请过林子祥拍电视广告,当时广告对白深入民心:「迟唔会迟,早唔会早,戴表戴乐都,时间啱啱好」。
品牌公司以零售为主要的发展策略,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可说是别树一帜的厂商,甚至有条件自成一个行业。虽然品牌产品是一条新出路,但宣传推广花费不菲,回报亦无保证,本地厂商大多不愿冒险,宁可选择稳守代工生产这条老路。有老牌厂商认为传统商标代表产品有口啤、信誉可靠,新一代管理人刻意将老品牌与怀旧品味挂勾,一方面留住旧客源,另一方面吸引追求高质素的新客群,难怪成功的品牌大多是久经历练的老商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