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行业焦点

香港钟表业之涵义


时钟是14世纪欧洲发明的计时仪器,随后体积逐渐缩小,演变为袋表、挂表和手表等,至20世纪初,手表成为最流行的钟表产品。欧美国家的钟表业历史长达数百年,19世纪起瑞士成为钟表王国,出产著名品牌的机械手表,出口至全球市场。


钟表业包括机芯生产、配件生产和成表装配。机芯是手表的灵魂,由齿轮及发条等多件精密机件构成,生产技术要求最高,国际通例以机芯的产地定义一只手表的产地。手表配件指表带、表壳、表面、表的等,成表装配是将机芯和配件装为成表。


战后发展地区的钟表工业向亚洲转移,欧美表厂往远东采购或生产钟表配件,香港乘时掘起,经过30年发展由配件和成表进出口港转为钟表产地。由于机芯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本地机芯生产发展有限,只有少数外资机芯装嵌厂。香港钟表业主流是以配件生产和成表装配。


以前手表是奢侈品,非一般阶层能负担,手表坏了会交零售店修理。香港钟表业以进出口、批发零售、维修为起步制造始于1930年代末,制造表带和表壳的家庭式工场初现,产品供钟表维修店之用,流水行业式的配件工厂在战后才诞生。

 


香港钟表制造业的演进:由配件生产至成表组装


手表配件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投资较低,属于劳力密集工业,战后初年大量内地移民来港,带来充裕的廉价劳动力,钟表师傅趁机创业,开设表带和表壳小型工场。在众多手表零件中,表带、和表壳的产量最大,产值最高,是香港钟表制造业的先驱。


表带是最早的香港钟表制品,分为皮布带和金属带两大类。至1970年代,出口货值最高。早期的表带厂多在山寨式厂房运作,以家庭式经营,雇用大量女工。表带业较早吸引外资,1950年代末Canadian Tools Ltd.在长沙湾设厂,生产名为「钢闸带」的专利表表。


本地表壳生产始自1930年代,不少表壳厂创办人是机械或五金师傅出身。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表壳厂大多设在旧区唐楼或地铺,同样是家庭式经营、设备简陋,用港产机床研磨表壳,倚靠师傅的技术控制质量,操作机床的工人大多循学师入行。


从战后至1970年代,配件制造业分工明确,表壳和表带厂只出产单一产品,通过出口产品。配件厂的产品随手表潮流演变,1970年代末电子表和石英表相继面世,本地配件厂订单应接不瑕,出现外包和分包的生产模式。1980年代配件厂走向跨工序模式,业务扩充至其他配件的生产或成表组装。


1969年是香港钟表业发展史的分水岭,当年成表出口货值首次超越配件货值。手表组装技术简单,投资成本不高,香港原有不俗发展条件,成表组装之所以后发先至,关键是机芯供应问题。1953年德国大量运销机芯来港,瑞士随后解除出口禁令,1966年苏联亦开始向香港供应手表机器。早期供港产品以机械机芯为主,可组装成廉价机械表,行内俗称「粗马表」。


香港的成表业和钟表配件业是共生关系。1950年代中期,本地配件工业已有一定基础,表带和表壳供应充足,配合进口欧洲廉价机芯,促使成表组装工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地的成表组装工业返过来推动配件生产。1960年代末瑞士机芯大量供港,成表组装取代配件生产变成香港钟表业主流,从1968年至1974年,港制成表出口量增长约五倍,出口货值增长约八倍。1970末至1980年代中,电子表和石英表面世,机芯价格远低廉,本地表厂大量入口电子和石英机芯,本地电子厂亦供应电子机芯,香港成表的产能和产量大为开拓, 1992年港制手表佔全球供应量七成,是香港四大出口产品之一。

 


成表制造业的演进:由机械表、电子表至石英表


按机芯零件和运行动力,手表可分为机械表、电子跳字表和行针石英表三类。1970年代以前,机械表是表类的主流,分为粗马表和幼马表两大类,前者的机芯只有一粒宝石,货价较低;后者宝石数目可达十七粒,属于贵价表种。1950年代以前,香港成表厂进口粗马机芯、选用本地制的配件,组装成中低价的粗马表,出口至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市场。


1970年代初,电子跳字表为成表工业带来重大革命,二极发光管和液晶体显示电子表在美国先后研发成功,当年美国刚登陆月球,太空科技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子表推出时以高价发售,成为风靡手表市场的奢侈品。1970年代中电子机芯技术普及,美国和日本表厂大量出产,电子表的成本和售价急跌。1974年至1975年间香港成表厂开始组装电子表,1979年电子表取代机械表,成为出口货值最高的表类,奠定香港在世界钟表市场的地位。1975年至1980年,本地註册表厂从237家增至1187家,大量厂家投入电子表厂生产,本地电子厂亦供应电子机芯。由于电子表生产过盛,引发割价式竞争,加上传统表业强国的进口限制,电子表在1980年代中期迅速滑落,大量厂家因无利可图而结业。


电子表热潮退却后,行针石英表成为主流。石英表早于1960年代末研制成功,以石英震荡原理计时,以电池为动力,准确程度每年偏差不逾两秒。石英机芯零件较少,工序简单,1980年代初欧美机芯厂转营石英机芯,1984年石英表成为港制手表的主流。1983年瑞士斯沃祺集团推出塑胶手表「Swatch」,引起全球消费热潮,手表从计时器转型为潮流产品,市场需求大增,香港成表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钟表产品供应链的演变


香港钟表配件厂供应本地和外国市场。本地客户是装表工场和成表厂,外国客户包括进口商和外国表厂,早期配件厂财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直接出口产品,通常透过洋行(出口商)接外国订单,有时进口商派人定期来港采购,例如美国的W.M.R. Watch Case Corp.Pilamontrex Inc.,两间都不是表厂,但他们是1950-1960年代本地表壳厂主要的订单客户。到1970年代,不少配件厂发展渐具规模,掌握资讯拓展市场,派员赴欧美直接联络客户,寻求稳定的订单来源,更可免却洋行居中图利,厂商发展更上一层楼。


成表厂亦供应本地和外国市场。1960年代本地成表组装工业亦促进本地成表零售业的发展,大型表厂更购入外国名表的独家代理权,聘用称为的「行街」推销员。向钟表零售店推售,又透过广告和工展会向消费者宣传。1950年代至1960年代手表是来港旅客的购物消费选择,为整体钟表业带来蓬勃生机。


香港的手表转口贸易历史较悠久,1960年代以前是转口贸易,主要进口瑞士手表,向南洋和英联邦国家出口。1960年代中本地成表组装兴起,美国是最大市场;1980年代初香港成表制造业走向高潮,市场遍及世界各地。1980年代后通讯和运输条件成熟,加上国际钟表展览会的普及,本地成表厂直接出口的能力提升,洋行的中介角色没落。不少配件厂和成表厂深化与外国表厂的合作,到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成表厂以代工生产和特许经营等方式生产及销售外国名牌手表。


  

生产北移和企业转型


1985年后钟表业北移蔚然成风,1980年代末是表厂北移的高峰。早期港商主要以来料加工模式开厂,内地厂房负责生产或装配,制成品运返香港包装出口。


生产北移促进了香港表厂的产能,得以接纳产量庞大的代工生产订单,提升了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不少表厂在北移后踏入生意高潮。1990年代初香港钟表厂结束本地生产线,办公室只保留会计、船务、接单等功能,随着内地厂房发展日趋健全,相关部门亦陆续北撤。


1990年代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居民消费力提高,港产手表被视为身份象征。随着内地开放市场,部份港商致力推动内销,将内地厂房转营为三资企业,在国内城市开设零售点。品牌是零售业务的关键,此时不少香港表厂自创品牌,或收购外国品牌的专利权,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1990年代是本地钟表企业的转型期,不少表厂经历20、30年的巩固和发展,加上接受西方教育的第二代逐步接班,拥有较健全的财政基础和知识水平,规模较大的表厂部署上市集资,以及业务多元化。

 


钟表业商会


香港钟表业总会和香港表厂商会是两大钟表业商会。香港钟表业总会在1945年成立,前身是「钟表研艺社」和「港九钟表业商会」,成员大多从事贸易、批发、零售和修理,后期逐渐吸纳配件厂为会员。1949年起总会出版会刊《钟与表》。香港表厂商会在1968年成立,前身是「Hong Kong Roskopf Assemblers Association Ltd.」,成员主要是配件厂和成表厂;「Roskopf」意即「粗马表」,早期该会致力促进精马表的生产和贸易。表厂商会曾出版会刊《香港时表》。

 


参考资料:


1.)    庄学海访问,2010927日。


2.)    梁伟浩访问,2010821日、828日及918日。


3.) 何绍华,「展望一九五九年香港钟表业」,《钟与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57


4.)冯冠斋,「迈进中的香港钟表工业」,《钟与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35-36


5.) 绍,「从发展旅游事业谈到钟表门市」,《钟与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69


6.)谢天申,「十六年来香港钟表业海内外市场的检讨」,《钟与表》(11期,1960),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6365


7.) 华,「日本钟表进军香港」,《钟与表》(13期,1962),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63


8.) 兆华,「香港的钟表附件工业」,《钟与表》(13期,1962),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73


9.) 「石英手表()」,《钟与表》(20期,1969-70),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434547


10.) 梁派泉,「香港的表壳业」,《钟与表》(28-29期,1977-79),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35。


11.) 梁派泉,「香港表壳业发展简略」,《香港时表》(第二期,197X年),香港: 香港表厂商会,页53


12.) 严庆森,「表业概况」,《香港时表》(第二期,197X),香港: 香港表厂商会,页18-19


13.)  ‘Making Time’,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57), p.148.


14.) ‘Watch-cas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59), p.70-71.


15.) ‘Time-piec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ne 1960), p.183-184.


16.) ‘Watch-band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ly 1962), p.298-299.


17.) 王冠之、王锡年著,《香港钟表工业发展史》,香港 : 香港表厂商会有限公司, 1993年。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行业焦点

香港钟表业之涵义


时钟是14世纪欧洲发明的计时仪器,随后体积逐渐缩小,演变为袋表、挂表和手表等,至20世纪初,手表成为最流行的钟表产品。欧美国家的钟表业历史长达数百年,19世纪起瑞士成为钟表王国,出产著名品牌的机械手表,出口至全球市场。


钟表业包括机芯生产、配件生产和成表装配。机芯是手表的灵魂,由齿轮及发条等多件精密机件构成,生产技术要求最高,国际通例以机芯的产地定义一只手表的产地。手表配件指表带、表壳、表面、表的等,成表装配是将机芯和配件装为成表。


战后发展地区的钟表工业向亚洲转移,欧美表厂往远东采购或生产钟表配件,香港乘时掘起,经过30年发展由配件和成表进出口港转为钟表产地。由于机芯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本地机芯生产发展有限,只有少数外资机芯装嵌厂。香港钟表业主流是以配件生产和成表装配。


以前手表是奢侈品,非一般阶层能负担,手表坏了会交零售店修理。香港钟表业以进出口、批发零售、维修为起步制造始于1930年代末,制造表带和表壳的家庭式工场初现,产品供钟表维修店之用,流水行业式的配件工厂在战后才诞生。

 


香港钟表制造业的演进:由配件生产至成表组装


手表配件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投资较低,属于劳力密集工业,战后初年大量内地移民来港,带来充裕的廉价劳动力,钟表师傅趁机创业,开设表带和表壳小型工场。在众多手表零件中,表带、和表壳的产量最大,产值最高,是香港钟表制造业的先驱。


表带是最早的香港钟表制品,分为皮布带和金属带两大类。至1970年代,出口货值最高。早期的表带厂多在山寨式厂房运作,以家庭式经营,雇用大量女工。表带业较早吸引外资,1950年代末Canadian Tools Ltd.在长沙湾设厂,生产名为「钢闸带」的专利表表。


本地表壳生产始自1930年代,不少表壳厂创办人是机械或五金师傅出身。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表壳厂大多设在旧区唐楼或地铺,同样是家庭式经营、设备简陋,用港产机床研磨表壳,倚靠师傅的技术控制质量,操作机床的工人大多循学师入行。


从战后至1970年代,配件制造业分工明确,表壳和表带厂只出产单一产品,通过出口产品。配件厂的产品随手表潮流演变,1970年代末电子表和石英表相继面世,本地配件厂订单应接不瑕,出现外包和分包的生产模式。1980年代配件厂走向跨工序模式,业务扩充至其他配件的生产或成表组装。


1969年是香港钟表业发展史的分水岭,当年成表出口货值首次超越配件货值。手表组装技术简单,投资成本不高,香港原有不俗发展条件,成表组装之所以后发先至,关键是机芯供应问题。1953年德国大量运销机芯来港,瑞士随后解除出口禁令,1966年苏联亦开始向香港供应手表机器。早期供港产品以机械机芯为主,可组装成廉价机械表,行内俗称「粗马表」。


香港的成表业和钟表配件业是共生关系。1950年代中期,本地配件工业已有一定基础,表带和表壳供应充足,配合进口欧洲廉价机芯,促使成表组装工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地的成表组装工业返过来推动配件生产。1960年代末瑞士机芯大量供港,成表组装取代配件生产变成香港钟表业主流,从1968年至1974年,港制成表出口量增长约五倍,出口货值增长约八倍。1970末至1980年代中,电子表和石英表面世,机芯价格远低廉,本地表厂大量入口电子和石英机芯,本地电子厂亦供应电子机芯,香港成表的产能和产量大为开拓, 1992年港制手表佔全球供应量七成,是香港四大出口产品之一。

 


成表制造业的演进:由机械表、电子表至石英表


按机芯零件和运行动力,手表可分为机械表、电子跳字表和行针石英表三类。1970年代以前,机械表是表类的主流,分为粗马表和幼马表两大类,前者的机芯只有一粒宝石,货价较低;后者宝石数目可达十七粒,属于贵价表种。1950年代以前,香港成表厂进口粗马机芯、选用本地制的配件,组装成中低价的粗马表,出口至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市场。


1970年代初,电子跳字表为成表工业带来重大革命,二极发光管和液晶体显示电子表在美国先后研发成功,当年美国刚登陆月球,太空科技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子表推出时以高价发售,成为风靡手表市场的奢侈品。1970年代中电子机芯技术普及,美国和日本表厂大量出产,电子表的成本和售价急跌。1974年至1975年间香港成表厂开始组装电子表,1979年电子表取代机械表,成为出口货值最高的表类,奠定香港在世界钟表市场的地位。1975年至1980年,本地註册表厂从237家增至1187家,大量厂家投入电子表厂生产,本地电子厂亦供应电子机芯。由于电子表生产过盛,引发割价式竞争,加上传统表业强国的进口限制,电子表在1980年代中期迅速滑落,大量厂家因无利可图而结业。


电子表热潮退却后,行针石英表成为主流。石英表早于1960年代末研制成功,以石英震荡原理计时,以电池为动力,准确程度每年偏差不逾两秒。石英机芯零件较少,工序简单,1980年代初欧美机芯厂转营石英机芯,1984年石英表成为港制手表的主流。1983年瑞士斯沃祺集团推出塑胶手表「Swatch」,引起全球消费热潮,手表从计时器转型为潮流产品,市场需求大增,香港成表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钟表产品供应链的演变


香港钟表配件厂供应本地和外国市场。本地客户是装表工场和成表厂,外国客户包括进口商和外国表厂,早期配件厂财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直接出口产品,通常透过洋行(出口商)接外国订单,有时进口商派人定期来港采购,例如美国的W.M.R. Watch Case Corp.Pilamontrex Inc.,两间都不是表厂,但他们是1950-1960年代本地表壳厂主要的订单客户。到1970年代,不少配件厂发展渐具规模,掌握资讯拓展市场,派员赴欧美直接联络客户,寻求稳定的订单来源,更可免却洋行居中图利,厂商发展更上一层楼。


成表厂亦供应本地和外国市场。1960年代本地成表组装工业亦促进本地成表零售业的发展,大型表厂更购入外国名表的独家代理权,聘用称为的「行街」推销员。向钟表零售店推售,又透过广告和工展会向消费者宣传。1950年代至1960年代手表是来港旅客的购物消费选择,为整体钟表业带来蓬勃生机。


香港的手表转口贸易历史较悠久,1960年代以前是转口贸易,主要进口瑞士手表,向南洋和英联邦国家出口。1960年代中本地成表组装兴起,美国是最大市场;1980年代初香港成表制造业走向高潮,市场遍及世界各地。1980年代后通讯和运输条件成熟,加上国际钟表展览会的普及,本地成表厂直接出口的能力提升,洋行的中介角色没落。不少配件厂和成表厂深化与外国表厂的合作,到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成表厂以代工生产和特许经营等方式生产及销售外国名牌手表。


  

生产北移和企业转型


1985年后钟表业北移蔚然成风,1980年代末是表厂北移的高峰。早期港商主要以来料加工模式开厂,内地厂房负责生产或装配,制成品运返香港包装出口。


生产北移促进了香港表厂的产能,得以接纳产量庞大的代工生产订单,提升了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不少表厂在北移后踏入生意高潮。1990年代初香港钟表厂结束本地生产线,办公室只保留会计、船务、接单等功能,随着内地厂房发展日趋健全,相关部门亦陆续北撤。


1990年代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居民消费力提高,港产手表被视为身份象征。随着内地开放市场,部份港商致力推动内销,将内地厂房转营为三资企业,在国内城市开设零售点。品牌是零售业务的关键,此时不少香港表厂自创品牌,或收购外国品牌的专利权,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1990年代是本地钟表企业的转型期,不少表厂经历20、30年的巩固和发展,加上接受西方教育的第二代逐步接班,拥有较健全的财政基础和知识水平,规模较大的表厂部署上市集资,以及业务多元化。

 


钟表业商会


香港钟表业总会和香港表厂商会是两大钟表业商会。香港钟表业总会在1945年成立,前身是「钟表研艺社」和「港九钟表业商会」,成员大多从事贸易、批发、零售和修理,后期逐渐吸纳配件厂为会员。1949年起总会出版会刊《钟与表》。香港表厂商会在1968年成立,前身是「Hong Kong Roskopf Assemblers Association Ltd.」,成员主要是配件厂和成表厂;「Roskopf」意即「粗马表」,早期该会致力促进精马表的生产和贸易。表厂商会曾出版会刊《香港时表》。

 


参考资料:


1.)    庄学海访问,2010927日。


2.)    梁伟浩访问,2010821日、828日及918日。


3.) 何绍华,「展望一九五九年香港钟表业」,《钟与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57


4.)冯冠斋,「迈进中的香港钟表工业」,《钟与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35-36


5.) 绍,「从发展旅游事业谈到钟表门市」,《钟与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69


6.)谢天申,「十六年来香港钟表业海内外市场的检讨」,《钟与表》(11期,1960),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6365


7.) 华,「日本钟表进军香港」,《钟与表》(13期,1962),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63


8.) 兆华,「香港的钟表附件工业」,《钟与表》(13期,1962),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73


9.) 「石英手表()」,《钟与表》(20期,1969-70),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434547


10.) 梁派泉,「香港的表壳业」,《钟与表》(28-29期,1977-79),香港: 香港钟表业总会,页35。


11.) 梁派泉,「香港表壳业发展简略」,《香港时表》(第二期,197X年),香港: 香港表厂商会,页53


12.) 严庆森,「表业概况」,《香港时表》(第二期,197X),香港: 香港表厂商会,页18-19


13.)  ‘Making Time’,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57), p.148.


14.) ‘Watch-cas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59), p.70-71.


15.) ‘Time-piec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ne 1960), p.183-184.


16.) ‘Watch-band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ly 1962), p.298-299.


17.) 王冠之、王锡年著,《香港钟表工业发展史》,香港 : 香港表厂商会有限公司, 1993年。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