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行业焦点

香港电子业概论


电子产品可分为零配件和消费品两种,前者包括真空管、半导体 (原子粒、二极体等)、线路板、电脑记忆体等,后者是平日常见的的消费产品如收音机、电视机、个人电脑、电话、传真机、计算机等。零配件的设计和测试是电子业技术最高的生产部份,一般由专业工程师负责;消费产品的核心零件是线路板和半导体等,生产过程只属低技术的零配件装篏。


电子业是1960年代香港的新兴工业,首间电子厂于1959年成立。欧美和日本是全球电子科技的先驱,1970年代亚州生产成本较低,吸引发达国家设厂,电子业技术才移植至香港。电子业是劳动密集工业,无论是配件厂或成品厂,皆需求大量眼明手快的装配女工。香港电子业以消费品生产为核心,但零配件生产亦有一定规模。


香港电子业以组装原子粒收音机起步,主流业务是装配消费产品,技术要求较低;同时亦生产高技术零部件,例如电脑记忆体和线路板。香港电子业起步早于南韩和台湾,1980年代初香港已成为亚洲的高科技中心之一,向周边地区转移技术,情况如同当年外资企业在港投资。经过30余年高速发展,1990年代已成为香港第二大工业,由于本地电子厂大多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创办,电子业仍是一门年青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比其他行业高。

 


外资设厂与技术转移


外资设厂是香港电子业发展的契机,主要投资者有美国和日本大型跨国企业。1960年代两国大型电子企业大力开拓亚洲市场,当年本港劳工工资低廉,加上香港政府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低税制、外汇自由流动吸引外资设厂。美日两国投资模式不同,前者主要在港开设分公司,集中生产半导体、记忆体等零配件;后者多与港商合组联营企业,生产电子消费产品。


美资厂生产高科技零配件,厂内配置先进的设计、生产、测试设备,部份更有大型实验室,从事技术工序的人员可吸收不少先进科技知识。美资厂对技术转移采取较开放的态度,有香港分公司曾生产美军战机的记忆系统。美资公司对品质要求高,工人如涉及军备生产,需要前往美国总公司受训,依照太空总署的规格生产所需产品。华籍工程师经常赴美交流,有时被派往欧洲和日本,学习当地公司的尖端技术。当年不少香港的美资分厂已可追及总公司的技术水平。


美资公司乐于提拔本地工程师,委以部门经理甚至总经理等高职,有些华人管理层更被委以主管亚太区市场的重任。华人管理层在美资公司任职多年,从工作中掌握生产、管理和营销的经验,成为日后创业的资本。快捷、安倍泛达、摩托罗拉等美资企业可谓本港电子业的「少林寺」,培养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港资电子厂。


港资电子厂的冒起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电子业由外资主导,当时的港资厂较多从事低技术工序,例如装配收音机、电视机、电子表等产品,以及生产简单的电子零部件,这类工厂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厂房和设备较落后,只聘用少量的工人。


1970年代是港资电子厂创业的高潮,有少部分厂家在创业之初,已确立走高科技路线,生产线路板、记忆体等尖端零配件,推出电子玩具、液晶体显示器、个人电脑、流动电话等崭新产品,引领一波又一波的电子潮流。港资厂创业资金较微薄,初期主攻个别产品,不少公司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兼营零部件和消费产品的生产业务。


高科技港资厂的创办人大多是电子专业出身,或拥有电子工程的硕士、博士学位;或长年出任技术人员,不少人曾在美资厂工作,长年任职测试、设计、品检等部门的工程师。有技术背景的厂家对美资公司的运作瞭如指掌,创业后大多采用美式管理,建立整全的决策、人事、财务、股份制度。有别于家族色彩浓厚的本地华资工厂,以美式管理的港资电子厂较少吸纳家族成员参与公司的运作。创业时除考虑谋利外,不少电子工业家对高科技抱有热诚,亲自投身研发工作,并甘愿冒险投资创新的业务。

 


电子产品的演化


电子产品分为消费品和零部件两种,电子科技演变迅速,潮流更替频繁,每23年即有新产品面世。一般人以为香港制造业是劳动密集、技术不高,其实香港电子业的发展早于南韩和台湾发展,1960年代以来技术不断进步,产品种类趋向多元化。


最早的港产电子消费品是原子粒收音机,在1959年面世,直至1970年代末,收音机仍是本港电子制造业的主流,在电子产品的出口总值中名列前茅 1960年代中,本地电子厂开始生产电视机、录影机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消费产品。1970年代计算机、电子表、游戏机、电子玩具等接连诞生。1977年至1982年是香港电子消费品制造业的黄金时期,短短数年间各式新奇产品不断面世,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不少港商亦趁机转投电子工业。


香港电子业并不是只懂得装配低技术产品。1970年代末美国电讯产品市场开放,不少香港厂家涉足技术要求较高的无线电话制造业,至1980年代中以后,俗称「大哥大」的流动电话风靡一时,本地电子厂生产的无线电话可入口美国。1980年代初港产视听或通讯器材亦日益普及,佼佼者包括摄影机、录音机、传真机等,产品日趋多元化,突出的本地工厂包括依利安达、伟易达等。1980年代末以后,个人电脑渐成主流的消费产品,生产显示器、硬盘、磁盘、数据机等周边产品的电子厂相继涌现。虽然香港亦有电脑生产商,可惜技术及质素远不及后来居上南韩和台湾。


香港的零部件生产在1960年代起步,当年美资大企业已出产半导体、电脑记忆体等高科技产品,最流行的零配件是制造收音机所需的原子粒。1970年代初香港开始生产线路板,线路层数、技术和用途不断演进,促使各类消费产品的研发。1979年本港开始生产合成电路,此乃全球尖端科技,可大为缩小产品体积。



生产基地的转移


电子虽是高科技工业,在研发和设备上的投资高于其他行业,但本身仍要聘用大批非技术员工,比如装配制成品的女工。另外,电子业讲究厂房规格,理想的厂房是佔地广阔的平房,因为高层厂房易引发震荡,影响机器的精确度,惟香港地价高昂,寻找足够土地兴建单层厂房殊不容易。


1970年代末内地落实改革开放,在广东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大力鼓励外商设厂,内地土地和工资远较香港低,不少本地电子厂将生产转移到深圳、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城市。1980年代香港劳工和土地成本上涨,加上邻近国家积极发展电子业,对香港电子业构成威胁,可惜香港的电子厂商并未以提升科技水平迎接挑战,只依赖内地的劳工和土地,维持以低成本的策略经营生产业务。不过鉴于九七问题和六四事件,有些大企业对内地投资抱有疑虑,改为在东南亚国家设厂,待1990年代初内地政局明朗化后,才转移内地设厂。


内地港资厂一般以合资经营,港商与当地的国营单位合作,港方负责技术、管理和营销,内地单位负责海关、政府文件工作等,由港方佔有较大比例的股份。生产北移提高了港厂的产能和产量,企业可投放资源改善品质,开发新产品和业务;同时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亦转移至内地,扮演了美资公司当年在香港的角色。不过,港厂北移后产品仍旧以外销为主,大多保留OEM模式,内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变相令港商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在生产技术和研发方面的突破有限。



电子业发展的配套


香港政府长年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政府主要提供周边配套,支援电子业的发展,不像台湾、星加坡、韩国等地政府,在电子业的起步阶段即扮演关键角色。1960年代香港政府成立贸易发展局和生产力促进局,前者协助工业界拓展市场,后者提供专业支援,设有电子服务部,替本地厂家设计产品。1970年代港督麦理浩成立经济多元化委员会,推动本港高科技发展,在大埔和开辟工业邨,计划打造「香港硅谷」。


大埔工业邨是本地高科技中心,吸引了部份实力强大的电子厂设厂,例如1980年代初有3间港资厂在工业邨创办,生产合成电路等尖端零配件。不过工业邨主要功能限于出租厂房,批地标准自成一格,有时未能满足电子厂的要求。近年电子业成为本地主要工业 ,政府在千禧年代先后成立科技园、应用科研院、创新科技署,深化对电子业的扶持,不过业界老前辈对此等措施对电子业有何俾益,仍抱观望态度。


早期的华籍工程师除了留学英美外,亦有不少毕业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学院的电子学系。1982年职业训练局成立,为电子业提供中等程度的技工培训。相对欧美国家而言,香港电子业界与学术界的交流不深,大学的电子课程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未能紧贴科技发展;大学亦较少邀请业界人士开课,而资深从业员亦鲜有到大学授课。近年不少大企业与学院合成,成立科研培育中心,逐步改善两者的沟通,以促进学者的科研成果在业界的应用。

 


参考资料:


1.) 李鹏飞访问,2010104日。


2.) 黄汉仪访问,20101122日。


3.) 苏章盛访问,2011310日及317日。


4.) Indi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dustrial Hong Kong: Electronics Industry, Hong Kong: Indian Chamber of Commerce, 1970.


5.) ‘Electrical Goods and Accessori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ne 1960), p.181-182.


6.) ‘Pocket Radio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September 1960), p.271-272.


7.) ‘Hong Kong Computer Industry Goes OEM’, Electronics Bulletin (Vol.2 No.4, 1982),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13.


8.) ‘Hong Kong Ready to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Markets With High –Tech Semiconductors’, Electronics Bulletin (September, 1983), Hong Kong :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25-27.


9.) ‘Financing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Electronics Bulletin (April 1984),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16-18.


10.) ‘The Local Technicians’ Labour Market’, Electronics Bulletin (August 1984),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45-48.


11.) ‘Moving Toward High-Tech Means Upgrading R&D And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Bulletin (September 1985),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32.


12.) ‘Educating Electronic Technologists and Technicians for the 1990’s’, Electronics Bulletin (January 1986),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56-57.


13.) ‘The Local IC Industry Leaps Forward’, Electronics Bulletin (April 1986),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36-39.


14.) ‘Hong Kong Launched into CD-Player Production ’, Electronics Bulletin (November 1986),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49.


15.) ‘The Year of Electronic Toys’, Electronics Bulletin (January 1987),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32-35.


16.) ‘Do We Have A High-Tech Future?’ Electronics Bulletin (May 1987),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42-43.


17.) ‘Manpower Survey of HK Electronics Industry’, Electronics Bulletin (Vol.8 No.12, 1988),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60-61..


18.) ‘Electronics: An Industry Transition’, Electronics Bulletin (Vol.9 No.1,1989),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59-61.


19.) Chen Kwan Yiu Edward,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of Hong Kong: an analysis of its growth,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Soc.Sc), 1971.


20.) Jeffrey Henderson, Hong Kong: high technology production and the making of a regional ‘core’, Hong Kong: Centre for Urban Studies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7.


21.) Au Wai-Kwong Elvis, Locational choice of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Sc), 1988.


22.) Yip Chi Wai Rudolph., A study of American and Japanes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BA), 1988.


23.) Li, Sai-keung., Export marketing of Hong Kong electronic products: a relationship approach,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BA), 1993.


24.) Ho Siu-Cheung Alfred, The pattern of success in Hong Kong electronics industr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BA), 1996.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行业焦点

香港电子业概论


电子产品可分为零配件和消费品两种,前者包括真空管、半导体 (原子粒、二极体等)、线路板、电脑记忆体等,后者是平日常见的的消费产品如收音机、电视机、个人电脑、电话、传真机、计算机等。零配件的设计和测试是电子业技术最高的生产部份,一般由专业工程师负责;消费产品的核心零件是线路板和半导体等,生产过程只属低技术的零配件装篏。


电子业是1960年代香港的新兴工业,首间电子厂于1959年成立。欧美和日本是全球电子科技的先驱,1970年代亚州生产成本较低,吸引发达国家设厂,电子业技术才移植至香港。电子业是劳动密集工业,无论是配件厂或成品厂,皆需求大量眼明手快的装配女工。香港电子业以消费品生产为核心,但零配件生产亦有一定规模。


香港电子业以组装原子粒收音机起步,主流业务是装配消费产品,技术要求较低;同时亦生产高技术零部件,例如电脑记忆体和线路板。香港电子业起步早于南韩和台湾,1980年代初香港已成为亚洲的高科技中心之一,向周边地区转移技术,情况如同当年外资企业在港投资。经过30余年高速发展,1990年代已成为香港第二大工业,由于本地电子厂大多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创办,电子业仍是一门年青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比其他行业高。

 


外资设厂与技术转移


外资设厂是香港电子业发展的契机,主要投资者有美国和日本大型跨国企业。1960年代两国大型电子企业大力开拓亚洲市场,当年本港劳工工资低廉,加上香港政府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低税制、外汇自由流动吸引外资设厂。美日两国投资模式不同,前者主要在港开设分公司,集中生产半导体、记忆体等零配件;后者多与港商合组联营企业,生产电子消费产品。


美资厂生产高科技零配件,厂内配置先进的设计、生产、测试设备,部份更有大型实验室,从事技术工序的人员可吸收不少先进科技知识。美资厂对技术转移采取较开放的态度,有香港分公司曾生产美军战机的记忆系统。美资公司对品质要求高,工人如涉及军备生产,需要前往美国总公司受训,依照太空总署的规格生产所需产品。华籍工程师经常赴美交流,有时被派往欧洲和日本,学习当地公司的尖端技术。当年不少香港的美资分厂已可追及总公司的技术水平。


美资公司乐于提拔本地工程师,委以部门经理甚至总经理等高职,有些华人管理层更被委以主管亚太区市场的重任。华人管理层在美资公司任职多年,从工作中掌握生产、管理和营销的经验,成为日后创业的资本。快捷、安倍泛达、摩托罗拉等美资企业可谓本港电子业的「少林寺」,培养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港资电子厂。


港资电子厂的冒起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电子业由外资主导,当时的港资厂较多从事低技术工序,例如装配收音机、电视机、电子表等产品,以及生产简单的电子零部件,这类工厂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厂房和设备较落后,只聘用少量的工人。


1970年代是港资电子厂创业的高潮,有少部分厂家在创业之初,已确立走高科技路线,生产线路板、记忆体等尖端零配件,推出电子玩具、液晶体显示器、个人电脑、流动电话等崭新产品,引领一波又一波的电子潮流。港资厂创业资金较微薄,初期主攻个别产品,不少公司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兼营零部件和消费产品的生产业务。


高科技港资厂的创办人大多是电子专业出身,或拥有电子工程的硕士、博士学位;或长年出任技术人员,不少人曾在美资厂工作,长年任职测试、设计、品检等部门的工程师。有技术背景的厂家对美资公司的运作瞭如指掌,创业后大多采用美式管理,建立整全的决策、人事、财务、股份制度。有别于家族色彩浓厚的本地华资工厂,以美式管理的港资电子厂较少吸纳家族成员参与公司的运作。创业时除考虑谋利外,不少电子工业家对高科技抱有热诚,亲自投身研发工作,并甘愿冒险投资创新的业务。

 


电子产品的演化


电子产品分为消费品和零部件两种,电子科技演变迅速,潮流更替频繁,每23年即有新产品面世。一般人以为香港制造业是劳动密集、技术不高,其实香港电子业的发展早于南韩和台湾发展,1960年代以来技术不断进步,产品种类趋向多元化。


最早的港产电子消费品是原子粒收音机,在1959年面世,直至1970年代末,收音机仍是本港电子制造业的主流,在电子产品的出口总值中名列前茅 1960年代中,本地电子厂开始生产电视机、录影机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消费产品。1970年代计算机、电子表、游戏机、电子玩具等接连诞生。1977年至1982年是香港电子消费品制造业的黄金时期,短短数年间各式新奇产品不断面世,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不少港商亦趁机转投电子工业。


香港电子业并不是只懂得装配低技术产品。1970年代末美国电讯产品市场开放,不少香港厂家涉足技术要求较高的无线电话制造业,至1980年代中以后,俗称「大哥大」的流动电话风靡一时,本地电子厂生产的无线电话可入口美国。1980年代初港产视听或通讯器材亦日益普及,佼佼者包括摄影机、录音机、传真机等,产品日趋多元化,突出的本地工厂包括依利安达、伟易达等。1980年代末以后,个人电脑渐成主流的消费产品,生产显示器、硬盘、磁盘、数据机等周边产品的电子厂相继涌现。虽然香港亦有电脑生产商,可惜技术及质素远不及后来居上南韩和台湾。


香港的零部件生产在1960年代起步,当年美资大企业已出产半导体、电脑记忆体等高科技产品,最流行的零配件是制造收音机所需的原子粒。1970年代初香港开始生产线路板,线路层数、技术和用途不断演进,促使各类消费产品的研发。1979年本港开始生产合成电路,此乃全球尖端科技,可大为缩小产品体积。



生产基地的转移


电子虽是高科技工业,在研发和设备上的投资高于其他行业,但本身仍要聘用大批非技术员工,比如装配制成品的女工。另外,电子业讲究厂房规格,理想的厂房是佔地广阔的平房,因为高层厂房易引发震荡,影响机器的精确度,惟香港地价高昂,寻找足够土地兴建单层厂房殊不容易。


1970年代末内地落实改革开放,在广东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大力鼓励外商设厂,内地土地和工资远较香港低,不少本地电子厂将生产转移到深圳、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城市。1980年代香港劳工和土地成本上涨,加上邻近国家积极发展电子业,对香港电子业构成威胁,可惜香港的电子厂商并未以提升科技水平迎接挑战,只依赖内地的劳工和土地,维持以低成本的策略经营生产业务。不过鉴于九七问题和六四事件,有些大企业对内地投资抱有疑虑,改为在东南亚国家设厂,待1990年代初内地政局明朗化后,才转移内地设厂。


内地港资厂一般以合资经营,港商与当地的国营单位合作,港方负责技术、管理和营销,内地单位负责海关、政府文件工作等,由港方佔有较大比例的股份。生产北移提高了港厂的产能和产量,企业可投放资源改善品质,开发新产品和业务;同时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亦转移至内地,扮演了美资公司当年在香港的角色。不过,港厂北移后产品仍旧以外销为主,大多保留OEM模式,内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变相令港商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在生产技术和研发方面的突破有限。



电子业发展的配套


香港政府长年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政府主要提供周边配套,支援电子业的发展,不像台湾、星加坡、韩国等地政府,在电子业的起步阶段即扮演关键角色。1960年代香港政府成立贸易发展局和生产力促进局,前者协助工业界拓展市场,后者提供专业支援,设有电子服务部,替本地厂家设计产品。1970年代港督麦理浩成立经济多元化委员会,推动本港高科技发展,在大埔和开辟工业邨,计划打造「香港硅谷」。


大埔工业邨是本地高科技中心,吸引了部份实力强大的电子厂设厂,例如1980年代初有3间港资厂在工业邨创办,生产合成电路等尖端零配件。不过工业邨主要功能限于出租厂房,批地标准自成一格,有时未能满足电子厂的要求。近年电子业成为本地主要工业 ,政府在千禧年代先后成立科技园、应用科研院、创新科技署,深化对电子业的扶持,不过业界老前辈对此等措施对电子业有何俾益,仍抱观望态度。


早期的华籍工程师除了留学英美外,亦有不少毕业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学院的电子学系。1982年职业训练局成立,为电子业提供中等程度的技工培训。相对欧美国家而言,香港电子业界与学术界的交流不深,大学的电子课程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未能紧贴科技发展;大学亦较少邀请业界人士开课,而资深从业员亦鲜有到大学授课。近年不少大企业与学院合成,成立科研培育中心,逐步改善两者的沟通,以促进学者的科研成果在业界的应用。

 


参考资料:


1.) 李鹏飞访问,2010104日。


2.) 黄汉仪访问,20101122日。


3.) 苏章盛访问,2011310日及317日。


4.) Indi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dustrial Hong Kong: Electronics Industry, Hong Kong: Indian Chamber of Commerce, 1970.


5.) ‘Electrical Goods and Accessori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ne 1960), p.181-182.


6.) ‘Pocket Radio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September 1960), p.271-272.


7.) ‘Hong Kong Computer Industry Goes OEM’, Electronics Bulletin (Vol.2 No.4, 1982),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13.


8.) ‘Hong Kong Ready to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Markets With High –Tech Semiconductors’, Electronics Bulletin (September, 1983), Hong Kong :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25-27.


9.) ‘Financing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Electronics Bulletin (April 1984),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16-18.


10.) ‘The Local Technicians’ Labour Market’, Electronics Bulletin (August 1984),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45-48.


11.) ‘Moving Toward High-Tech Means Upgrading R&D And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Bulletin (September 1985),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32.


12.) ‘Educating Electronic Technologists and Technicians for the 1990’s’, Electronics Bulletin (January 1986),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56-57.


13.) ‘The Local IC Industry Leaps Forward’, Electronics Bulletin (April 1986),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36-39.


14.) ‘Hong Kong Launched into CD-Player Production ’, Electronics Bulletin (November 1986),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49.


15.) ‘The Year of Electronic Toys’, Electronics Bulletin (January 1987),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32-35.


16.) ‘Do We Have A High-Tech Future?’ Electronics Bulletin (May 1987),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42-43.


17.) ‘Manpower Survey of HK Electronics Industry’, Electronics Bulletin (Vol.8 No.12, 1988),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60-61..


18.) ‘Electronics: An Industry Transition’, Electronics Bulletin (Vol.9 No.1,1989),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p.59-61.


19.) Chen Kwan Yiu Edward,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of Hong Kong: an analysis of its growth,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Soc.Sc), 1971.


20.) Jeffrey Henderson, Hong Kong: high technology production and the making of a regional ‘core’, Hong Kong: Centre for Urban Studies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7.


21.) Au Wai-Kwong Elvis, Locational choice of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Sc), 1988.


22.) Yip Chi Wai Rudolph., A study of American and Japanes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BA), 1988.


23.) Li, Sai-keung., Export marketing of Hong Kong electronic products: a relationship approach,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BA), 1993.


24.) Ho Siu-Cheung Alfred, The pattern of success in Hong Kong electronics industr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sis MBA), 1996.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