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行业焦点

香港制衣业的源流和轨迹


「制衣」有两重含义,既是一个工序,又是一个行业。成衣生产必须经纺、织、染、缝四个工序,早期成衣物料以棉织为主,因此「缝」或「制衣」是棉系工业的最后工序。香港不少大型纱厂是一条龙式生产,制衣是其中一个大部门;同时又有大量不从事纺织染的制衣厂,要依赖本地和外国的纺织厂供应成品布,因此制衣又可视为独立行业。战后官方的工业统计将纺织业和成衣业分开。


按成衣产品分类,制衣厂可分为上装 (衫)、下装 (裤)、套装、厚装和薄装,每件采取分科式的大规模生产,工人负责个别工序,战后香港制衣厂商以粤籍为主。此外,有不少上海和潮州籍裁缝开设住家式工场,以抽纱、刺绣、顾绣等精细手工为卖点,提供度身订造的上价货。钮扣、拉、印刷是依附制衣的周边行业。谈及香港制衣业,主要对象是流水作业式的制衣厂。


香港制衣业萌芽于二十世纪初,当年尚未有独立的「制衣厂」,制衣部门附设于织造厂内,不少织造厂除供应布料外,亦生产工序简易的成衣。以「制衣」、「Garment」等命名的纯制衣厂在三十年代初出现,「广兴泰」、「国民内衣」、「国兴制衣」是战前制衣厂的代表。战前港产成衣主要是背心、线衫、笠衫、内裤、棉织袜、泳衣等中下价货品,出口内地、南洋和其他英联邦国家及英国殖民属地。


战后西式服装风行全球,华人渐改变请裁缝订造唐装的习惯,开始流行穿恤衫和长裤。此外,四十年代末内地难民涌港,同时带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廉价劳动力,造就制衣业的兴起。战后制衣业可粗略分成四个阶段: (一). 战后至1950年代的出口英属地区时期。(二). 1950年代末起的出口欧美时期。(三). 1970年代初起到亚洲落后国家设厂时期。(四). 1980年代初起到内地设厂时期。1970、1980年代是制衣业的黄金时期,工厂数目、雇用人数和出口总值冠于各制造行业,堪称香港的龙头工业。


 




产品种类和物料的变化


战前本地制衣厂出产内衣为主,其中以线衫、笠衫、棉袜为主。战后初年制衣厂以生产恤衫为主,在大众眼中,制衣厂几与恤衫厂等同,港产恤衫以大量生产的中下价货为主,除供应本地和内地外,还出口马来亚、东印度群岛、印度、锡兰等英国属地


1950年代末欧美市场开放,令香港的出口成衣货价有所提高外,产品种类亦趋向多元化,扩展至西装裤、外套、睡衣、运动衣等类,至1961年起外衣和裤类出口总值已赶过恤衫。1970年代初牛仔装风靡欧美,本地制衣厂大量投产,成为当年出口总值最高的成衣。1980年代不少大型制衣厂开发品牌,加强产品与潮流的配合,推出中高价时装。


就物料织造方法而言,由于梭织业发展时间较长,加上梭织布必须以大规模生产,十分适合应用于大量生产的中下价成衣,因此战后至1960年代以梭织布成衣为主流,主要的梭织成衣厂有丽新制衣厂、长江制衣厂、溢达织造制衣厂等。1960年代起针织成衣普及,针织布可小量生产,加上款式较多,出产的运动衣和消闲服受到妇孺欢迎,主要针织成衣厂有罗氏针织、立信针织、协兴针织、裕泰针织等。毛织是针织的一环,1980、1990年代是毛织成衣最蓬勃的时期,披肩等装饰衣物深受时装消费者青睐,毛织厂以罗氏针织为表表者。


1960年代前本地制衣厂主要采用外国布,约有七成出口成衣以进口布料加工;随着本地纺织业日益兴旺,1970年代中期出口成衣的布料,逾半数由本地布厂供应,尤以牛仔布、卡其布、灯芯绒尤甚。制衣厂采用本地布料,有助减低生产成本,加强与邻近地区的竞争力。


 


生产模式:代工生产、品牌开发


一直以来,本地的制衣厂商必须依赖洋行接触外地市场,原因是不熟识当地法制和文化,加上通讯未普及,制衣厂大多将产品卖给洋行,由洋行与当地客户直接交易,例如天祥洋行经营英国市场,高纪洋行和美最时洋行负责德国市场;印度人办的洋行经营印度至非洲地区的市场。实力较雄厚的制衣厂另谋出路,1950年代末开始在欧美开设办公室,或聘用当地销售员,或与当地代理商合作,向老牌时装公司接洽,建立代工生产模式。


1960年代起代工生产是制衣业的核心经营模式,美国大型连锁店如Wal-Mark和K-Mart,向香港制衣厂落单订造廉价成衣,本地制衣厂亦为欧美品牌生产由其提供的设计样式的衣服,例如长江制衣为 Marks & Spencer、Hugo Boss、Marc Jacobs、Nike、Littlewood等生产品牌衣服。代工生产订单量大而稳定,是制衣厂的生存命脉;大厂为如期交货,会将部分订单分判,交中小型工厂承接,这些中小型工厂或会再将订单分拆,再交山寨厂甚至住家式工场承接,形成多重的外判网。分判形式可以是全件起货,亦可以是只做其中一个特定工序。战后初年香港成衣出口英属地区,规模较大的织造厂和制衣厂在南洋设有销售点,直接在当地出口和零售。出口的港产恤衫早年已创立商标,例如「广兴泰」的「飞鹰牌」、「长江制衣」的「博士牌」,但这些商标只为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与欧美名牌以独特设计建立品牌形象不能相提并论。


成衣的销售利润比生产理想,1970年代起,部份成衣厂商开设销售部门,部份大型制衣厂开始发展品牌,参照外国时装界的模式创立自家品牌,例如长江制衣以法国品味为蓝本创立「Michel Rene马狮龙」品牌,自己生产、自己推销。除了自创品牌外,制衣厂商亦投资品牌代理权,甚至收购欧美名牌,或自己生产和推销,或向销售商收取版权费。例如永新集团曾收购美国时装名牌Tommy Hilfiger,永新创办人曹氏家族成为赴美发展的港商代表。 除了推销外国形象的品牌,亦有本地成衣厂商经营大众化的成衣品牌连锁店,例如「堡狮龙」是罗氏针织创办人罗定邦于1987年开立的本地品牌休闲服连锁店。


 

国际市场和配额制度


一直以来香港制衣业属出口导向,1960年代前出口市场以当地纺织业薄弱的落后国家为主,同时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受惠于英联邦特惠税,输入英国的成衣产品可获入口优惠,英国是香港成衣的主要市场之一;1960年代起,香港成衣亦大量进口美国市场。但自1950年代起,欧美国家纷纷为保护其国内的成衣业,纷纷设立贸易保护措施,例如1959年香港与英国签订协议,同意自动限制棉纺织出口量; 1961年7月美国在日内瓦举行国际棉织品会议,订定国际棉织品贸易的「短期安排」,限制二十二种香港棉织品的进口数量。


1970年代初美国正式向香港棉织品实施配额,其后限制范围由棉扩展至涤纶纤维和化学纤维。1970年代,成衣产品多种多样,有纯棉、混合棉花和人造纤维等,1974年起香港与欧盟、美国将此前订定的双边贸易协定正名为「多种纤维协定」,该协定有系统地将各纺织品编码,最初受限制的只包括棉、人造纤维、羊毛,至1986年范围扩大至香港输美的九成纺织品。协定说明配额的实施办法:由进口国与出口国个别协商,按近期出口量表现,制订出口量和货种,再参照各本地厂家的成衣产量发放配额。


成衣业是香港最大的工业,香港政府高度关注配额对行业的影响,1970、1980年代多次派团参加国际商贸会议,与欧盟和美国谈判纺织品配额问题,这系列纺织品配额谈判隶属于「关税暨贸易总协定」议会组织。港府委派工商贸易署副署长为首席谈判代表,同时纺织业咨询委员会成员赴会,以便即时提供建议。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委任,成员来自工业界和商界代表。香港代表团在亚洲各国之中扮演领导角色,当年不少港商在东南亚等地设厂,同时活跃于当地的纺织界商会,亦以业界身份担任该国家的代表,参与配额谈判会议,举行这些国际会议时,可发现香港的成衣家族成员分别代表不同国家谈判配额限制。


这种种配额和产地来源限制,对制衣业生态影响深远。配额分配是以厂商的生产量厘定,故此大厂和历史悠久的厂商掌握较多配额,有些厂商将配额转卖给没有配额或配额不足的厂商谋利;没有配额的小厂唯有承接大厂外判的订单,依附大厂生存;有些厂商则调整生产安排,例如提高贵价成衣产量、出口不受限制的货种,不少大厂商到不受配额限制的国家开厂,近者如澳门、台湾,远者如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直接从当地出口至欧美先进国。


由于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港商首选投资英国属地,星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都是热门的选择。他们主要透过香港贸易发展局、英资银行、毕马威顾问公司(等机构获取国外投资讯息。港商在落后国家设厂,可享受廉价土地和劳力,同时扶植所在国的纺织业,受到当地政府欢迎,但要处理当地文化差异带来的经营问题。


 


工厂、工人和生产技术


战前从事制衣业的主要是棉织厂,位于深水埗、旺角、油麻地和九龙城等区;另有零星的制衣厂分布在中西区和九龙城。战后初年制衣业兴起,厂房集中在深水埗和长沙湾,附近有大量的纱厂和布厂,原料供给便利,各厂间形成一条龙的互动关系。大厂一般自建单幢式厂房,规模较小者租用一层,另有更小型的山寨厂、家庭工场遍布全港。1960年代初政府发展观塘和新蒲岗等工业区,由于土地用途限于工业,工业区地价较低,吸引不少厂家买地设厂;同时政府另建工业大厦,廉价租予小厂家。并在旁兴建徙置大厦,为厂家提供劳动力。


制衣业是劳动密集工业,战前制衣厂规模较小,聘用数十人已算大厂。战后三十年来行业发展迅速,高峰期制衣业聘用人数佔全港劳工百份之十五,大厂动辄聘有数千名工人。制衣厂规模越大,分科生产越普及,工人按成衣种类和车衣工序分工;分科愈精细,工人技术要求愈低。小厂分科不及大厂精细,工人技术要求反而较高。


制衣业男女工人数目约为三七之别,厂内性别分工清晰,男工多属技师、技术员的级别,垄断裁床、熨衣等工序;女工多属操作工和非技术工人,主要负责缝制、包装等工序。


有些裁床师傅在大厂打工年后,自行创办小厂或山寨厂,承接旧东主和其他大厂的外判订单。一般车间工人以件工支薪,有助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减低厂商的生产成本。1970、1980年代制衣业兴旺时,大厂在赶货期应接无瑕,有些将订单外发至山寨厂和住家工场承做。当年不少已婚的车衣女工在家自营工场,或在徙置大厦和公屋租铺,摆衣车开工场,从大厂接外发订单。外发工有助女工兼顾工作和家庭,同时令厂商拥有灵活的生产团队。手艺较佳的住家工人,更可从制衣厂接手「落大办」,以较高的件工酬劳缝制货办。


 

生产北移和企业转型


1980年代初香港的地价和工资不断上涨,制衣业与钟表、玩具、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一样,面临经营成本增加的压力。适逢内地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境外资本,鼓励港商设厂,给予税务、地价等方面的优惠;加上内地工资远低于香港,制衣业又不属高科技行业,不少制衣厂纷纷将生产线北移。当年不少大厂已在亚洲的落后国家设厂,但他们认为当地工人不及内地的勤奋和聪明,两者工资又相差无几,加上制度和文代差异问题,部份厂商考虑到国外投资环境不如内地理想,遂结束当地的厂房,转移内地开厂。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是制厂商北移高峰期,不少港商选择在邻近的珠三角设厂,取其交通便利、语言文化相近。不少香港制衣厂北移后,工人数目倍增。内地经营成本低,有利港商发展垂直生产,一方面向上游拓展纺织,另方面向下游开发零售和品牌。北移后本地生产线收缩,除了管工和熟练工派驻内地指导生产外,厂方遣散大量低技术的车间工人,引发一连串的追讨遗散费、欠薪、年假的劳资诉讼。


北移后不少大厂仍在港维持限量生产,以便接收内地缝制好的成衣,进行后期加工,俾产品能以「香港制造」名义出口,满足客户对产地来源的要求,此种模式称为「海外加工」。为应对香港海关对产地来源的抽查,部份厂商干脆请工人「演戏」,在「车间」假装生产。近二十年香港只有象征式的制衣生产,实已转型为从事销售的遥控中心,从事品牌、采购、物流、会计等工种。生产北移二十年后的今天,内地设厂的优势已大不如前。政府订立最低工资,又每年递升工人的社保费用,劳动成本大幅上涨,部份港商抱怨在内地经营制衣业日益困难,香港制衣业的前景面临新的考验。

 

参考资料:


1.)    陈永棋访问,2011年6月14日。


2.)    陈瑞球访问,2011年5月18日及5月25日。


3.)    英姐访问,2010年6月7日。


4.)    黎耀佳访问,2010年3月4日。


5.)    夏松芳访问,2009年11月17日。


6.)    林根成,「香港制衣工业概况」,香港棉织业同业公会年刊 1961-1962》,香港: 棉织业同业公会,1962年,页12。


7.)    本会资料室,「制衣工业概况」,《香港布厂商会成立卅七周年纪念特刊》,香港: 香港布厂商会,1977年,页56-60。


8.)    周忠继,「香港棉系工业之前瞻」,《香港制衣厂商会年刊》,香港: 香港制衣厂商会,1962年,页21-22。


9.)    周文轩,「制衣工业之前途」,《香港制衣厂商会年刊》,香港: 香港制衣厂商会,1962年,页33-35。


10.)    王美,「英国加入共同市场与香港制衣业」,《香港制衣厂商会年刊》,香港: 香港制衣厂商会,1962年,页37-39。


11.)    谭霭然,「当前港制衣业的困难」,《香港制衣厂商会年刊》,香港: 香港制衣厂商会,1962年,页40。


12.)    蔡宝琼主编,《千针万线:香港成衣工人口述史》,香港 : 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2008年。


13.)    工商日报编辑部编辑,《香港华资工厂调查录》,香港: 工商日报,民国23 (1934年)。


14.)    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 南侨新闻企业公司,民国36 (1936年)。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行业焦点

香港制衣业的源流和轨迹


「制衣」有两重含义,既是一个工序,又是一个行业。成衣生产必须经纺、织、染、缝四个工序,早期成衣物料以棉织为主,因此「缝」或「制衣」是棉系工业的最后工序。香港不少大型纱厂是一条龙式生产,制衣是其中一个大部门;同时又有大量不从事纺织染的制衣厂,要依赖本地和外国的纺织厂供应成品布,因此制衣又可视为独立行业。战后官方的工业统计将纺织业和成衣业分开。


按成衣产品分类,制衣厂可分为上装 (衫)、下装 (裤)、套装、厚装和薄装,每件采取分科式的大规模生产,工人负责个别工序,战后香港制衣厂商以粤籍为主。此外,有不少上海和潮州籍裁缝开设住家式工场,以抽纱、刺绣、顾绣等精细手工为卖点,提供度身订造的上价货。钮扣、拉、印刷是依附制衣的周边行业。谈及香港制衣业,主要对象是流水作业式的制衣厂。


香港制衣业萌芽于二十世纪初,当年尚未有独立的「制衣厂」,制衣部门附设于织造厂内,不少织造厂除供应布料外,亦生产工序简易的成衣。以「制衣」、「Garment」等命名的纯制衣厂在三十年代初出现,「广兴泰」、「国民内衣」、「国兴制衣」是战前制衣厂的代表。战前港产成衣主要是背心、线衫、笠衫、内裤、棉织袜、泳衣等中下价货品,出口内地、南洋和其他英联邦国家及英国殖民属地。


战后西式服装风行全球,华人渐改变请裁缝订造唐装的习惯,开始流行穿恤衫和长裤。此外,四十年代末内地难民涌港,同时带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廉价劳动力,造就制衣业的兴起。战后制衣业可粗略分成四个阶段: (一). 战后至1950年代的出口英属地区时期。(二). 1950年代末起的出口欧美时期。(三). 1970年代初起到亚洲落后国家设厂时期。(四). 1980年代初起到内地设厂时期。1970、1980年代是制衣业的黄金时期,工厂数目、雇用人数和出口总值冠于各制造行业,堪称香港的龙头工业。


 




产品种类和物料的变化


战前本地制衣厂出产内衣为主,其中以线衫、笠衫、棉袜为主。战后初年制衣厂以生产恤衫为主,在大众眼中,制衣厂几与恤衫厂等同,港产恤衫以大量生产的中下价货为主,除供应本地和内地外,还出口马来亚、东印度群岛、印度、锡兰等英国属地


1950年代末欧美市场开放,令香港的出口成衣货价有所提高外,产品种类亦趋向多元化,扩展至西装裤、外套、睡衣、运动衣等类,至1961年起外衣和裤类出口总值已赶过恤衫。1970年代初牛仔装风靡欧美,本地制衣厂大量投产,成为当年出口总值最高的成衣。1980年代不少大型制衣厂开发品牌,加强产品与潮流的配合,推出中高价时装。


就物料织造方法而言,由于梭织业发展时间较长,加上梭织布必须以大规模生产,十分适合应用于大量生产的中下价成衣,因此战后至1960年代以梭织布成衣为主流,主要的梭织成衣厂有丽新制衣厂、长江制衣厂、溢达织造制衣厂等。1960年代起针织成衣普及,针织布可小量生产,加上款式较多,出产的运动衣和消闲服受到妇孺欢迎,主要针织成衣厂有罗氏针织、立信针织、协兴针织、裕泰针织等。毛织是针织的一环,1980、1990年代是毛织成衣最蓬勃的时期,披肩等装饰衣物深受时装消费者青睐,毛织厂以罗氏针织为表表者。


1960年代前本地制衣厂主要采用外国布,约有七成出口成衣以进口布料加工;随着本地纺织业日益兴旺,1970年代中期出口成衣的布料,逾半数由本地布厂供应,尤以牛仔布、卡其布、灯芯绒尤甚。制衣厂采用本地布料,有助减低生产成本,加强与邻近地区的竞争力。


 


生产模式:代工生产、品牌开发


一直以来,本地的制衣厂商必须依赖洋行接触外地市场,原因是不熟识当地法制和文化,加上通讯未普及,制衣厂大多将产品卖给洋行,由洋行与当地客户直接交易,例如天祥洋行经营英国市场,高纪洋行和美最时洋行负责德国市场;印度人办的洋行经营印度至非洲地区的市场。实力较雄厚的制衣厂另谋出路,1950年代末开始在欧美开设办公室,或聘用当地销售员,或与当地代理商合作,向老牌时装公司接洽,建立代工生产模式。


1960年代起代工生产是制衣业的核心经营模式,美国大型连锁店如Wal-Mark和K-Mart,向香港制衣厂落单订造廉价成衣,本地制衣厂亦为欧美品牌生产由其提供的设计样式的衣服,例如长江制衣为 Marks & Spencer、Hugo Boss、Marc Jacobs、Nike、Littlewood等生产品牌衣服。代工生产订单量大而稳定,是制衣厂的生存命脉;大厂为如期交货,会将部分订单分判,交中小型工厂承接,这些中小型工厂或会再将订单分拆,再交山寨厂甚至住家式工场承接,形成多重的外判网。分判形式可以是全件起货,亦可以是只做其中一个特定工序。战后初年香港成衣出口英属地区,规模较大的织造厂和制衣厂在南洋设有销售点,直接在当地出口和零售。出口的港产恤衫早年已创立商标,例如「广兴泰」的「飞鹰牌」、「长江制衣」的「博士牌」,但这些商标只为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与欧美名牌以独特设计建立品牌形象不能相提并论。


成衣的销售利润比生产理想,1970年代起,部份成衣厂商开设销售部门,部份大型制衣厂开始发展品牌,参照外国时装界的模式创立自家品牌,例如长江制衣以法国品味为蓝本创立「Michel Rene马狮龙」品牌,自己生产、自己推销。除了自创品牌外,制衣厂商亦投资品牌代理权,甚至收购欧美名牌,或自己生产和推销,或向销售商收取版权费。例如永新集团曾收购美国时装名牌Tommy Hilfiger,永新创办人曹氏家族成为赴美发展的港商代表。 除了推销外国形象的品牌,亦有本地成衣厂商经营大众化的成衣品牌连锁店,例如「堡狮龙」是罗氏针织创办人罗定邦于1987年开立的本地品牌休闲服连锁店。


 

国际市场和配额制度


一直以来香港制衣业属出口导向,1960年代前出口市场以当地纺织业薄弱的落后国家为主,同时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受惠于英联邦特惠税,输入英国的成衣产品可获入口优惠,英国是香港成衣的主要市场之一;1960年代起,香港成衣亦大量进口美国市场。但自1950年代起,欧美国家纷纷为保护其国内的成衣业,纷纷设立贸易保护措施,例如1959年香港与英国签订协议,同意自动限制棉纺织出口量; 1961年7月美国在日内瓦举行国际棉织品会议,订定国际棉织品贸易的「短期安排」,限制二十二种香港棉织品的进口数量。


1970年代初美国正式向香港棉织品实施配额,其后限制范围由棉扩展至涤纶纤维和化学纤维。1970年代,成衣产品多种多样,有纯棉、混合棉花和人造纤维等,1974年起香港与欧盟、美国将此前订定的双边贸易协定正名为「多种纤维协定」,该协定有系统地将各纺织品编码,最初受限制的只包括棉、人造纤维、羊毛,至1986年范围扩大至香港输美的九成纺织品。协定说明配额的实施办法:由进口国与出口国个别协商,按近期出口量表现,制订出口量和货种,再参照各本地厂家的成衣产量发放配额。


成衣业是香港最大的工业,香港政府高度关注配额对行业的影响,1970、1980年代多次派团参加国际商贸会议,与欧盟和美国谈判纺织品配额问题,这系列纺织品配额谈判隶属于「关税暨贸易总协定」议会组织。港府委派工商贸易署副署长为首席谈判代表,同时纺织业咨询委员会成员赴会,以便即时提供建议。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委任,成员来自工业界和商界代表。香港代表团在亚洲各国之中扮演领导角色,当年不少港商在东南亚等地设厂,同时活跃于当地的纺织界商会,亦以业界身份担任该国家的代表,参与配额谈判会议,举行这些国际会议时,可发现香港的成衣家族成员分别代表不同国家谈判配额限制。


这种种配额和产地来源限制,对制衣业生态影响深远。配额分配是以厂商的生产量厘定,故此大厂和历史悠久的厂商掌握较多配额,有些厂商将配额转卖给没有配额或配额不足的厂商谋利;没有配额的小厂唯有承接大厂外判的订单,依附大厂生存;有些厂商则调整生产安排,例如提高贵价成衣产量、出口不受限制的货种,不少大厂商到不受配额限制的国家开厂,近者如澳门、台湾,远者如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直接从当地出口至欧美先进国。


由于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港商首选投资英国属地,星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都是热门的选择。他们主要透过香港贸易发展局、英资银行、毕马威顾问公司(等机构获取国外投资讯息。港商在落后国家设厂,可享受廉价土地和劳力,同时扶植所在国的纺织业,受到当地政府欢迎,但要处理当地文化差异带来的经营问题。


 


工厂、工人和生产技术


战前从事制衣业的主要是棉织厂,位于深水埗、旺角、油麻地和九龙城等区;另有零星的制衣厂分布在中西区和九龙城。战后初年制衣业兴起,厂房集中在深水埗和长沙湾,附近有大量的纱厂和布厂,原料供给便利,各厂间形成一条龙的互动关系。大厂一般自建单幢式厂房,规模较小者租用一层,另有更小型的山寨厂、家庭工场遍布全港。1960年代初政府发展观塘和新蒲岗等工业区,由于土地用途限于工业,工业区地价较低,吸引不少厂家买地设厂;同时政府另建工业大厦,廉价租予小厂家。并在旁兴建徙置大厦,为厂家提供劳动力。


制衣业是劳动密集工业,战前制衣厂规模较小,聘用数十人已算大厂。战后三十年来行业发展迅速,高峰期制衣业聘用人数佔全港劳工百份之十五,大厂动辄聘有数千名工人。制衣厂规模越大,分科生产越普及,工人按成衣种类和车衣工序分工;分科愈精细,工人技术要求愈低。小厂分科不及大厂精细,工人技术要求反而较高。


制衣业男女工人数目约为三七之别,厂内性别分工清晰,男工多属技师、技术员的级别,垄断裁床、熨衣等工序;女工多属操作工和非技术工人,主要负责缝制、包装等工序。


有些裁床师傅在大厂打工年后,自行创办小厂或山寨厂,承接旧东主和其他大厂的外判订单。一般车间工人以件工支薪,有助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减低厂商的生产成本。1970、1980年代制衣业兴旺时,大厂在赶货期应接无瑕,有些将订单外发至山寨厂和住家工场承做。当年不少已婚的车衣女工在家自营工场,或在徙置大厦和公屋租铺,摆衣车开工场,从大厂接外发订单。外发工有助女工兼顾工作和家庭,同时令厂商拥有灵活的生产团队。手艺较佳的住家工人,更可从制衣厂接手「落大办」,以较高的件工酬劳缝制货办。


 

生产北移和企业转型


1980年代初香港的地价和工资不断上涨,制衣业与钟表、玩具、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一样,面临经营成本增加的压力。适逢内地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境外资本,鼓励港商设厂,给予税务、地价等方面的优惠;加上内地工资远低于香港,制衣业又不属高科技行业,不少制衣厂纷纷将生产线北移。当年不少大厂已在亚洲的落后国家设厂,但他们认为当地工人不及内地的勤奋和聪明,两者工资又相差无几,加上制度和文代差异问题,部份厂商考虑到国外投资环境不如内地理想,遂结束当地的厂房,转移内地开厂。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是制厂商北移高峰期,不少港商选择在邻近的珠三角设厂,取其交通便利、语言文化相近。不少香港制衣厂北移后,工人数目倍增。内地经营成本低,有利港商发展垂直生产,一方面向上游拓展纺织,另方面向下游开发零售和品牌。北移后本地生产线收缩,除了管工和熟练工派驻内地指导生产外,厂方遣散大量低技术的车间工人,引发一连串的追讨遗散费、欠薪、年假的劳资诉讼。


北移后不少大厂仍在港维持限量生产,以便接收内地缝制好的成衣,进行后期加工,俾产品能以「香港制造」名义出口,满足客户对产地来源的要求,此种模式称为「海外加工」。为应对香港海关对产地来源的抽查,部份厂商干脆请工人「演戏」,在「车间」假装生产。近二十年香港只有象征式的制衣生产,实已转型为从事销售的遥控中心,从事品牌、采购、物流、会计等工种。生产北移二十年后的今天,内地设厂的优势已大不如前。政府订立最低工资,又每年递升工人的社保费用,劳动成本大幅上涨,部份港商抱怨在内地经营制衣业日益困难,香港制衣业的前景面临新的考验。

 

参考资料:


1.)    陈永棋访问,2011年6月14日。


2.)    陈瑞球访问,2011年5月18日及5月25日。


3.)    英姐访问,2010年6月7日。


4.)    黎耀佳访问,2010年3月4日。


5.)    夏松芳访问,2009年11月17日。


6.)    林根成,「香港制衣工业概况」,香港棉织业同业公会年刊 1961-1962》,香港: 棉织业同业公会,1962年,页12。


7.)    本会资料室,「制衣工业概况」,《香港布厂商会成立卅七周年纪念特刊》,香港: 香港布厂商会,1977年,页56-60。


8.)    周忠继,「香港棉系工业之前瞻」,《香港制衣厂商会年刊》,香港: 香港制衣厂商会,1962年,页21-22。


9.)    周文轩,「制衣工业之前途」,《香港制衣厂商会年刊》,香港: 香港制衣厂商会,1962年,页33-35。


10.)    王美,「英国加入共同市场与香港制衣业」,《香港制衣厂商会年刊》,香港: 香港制衣厂商会,1962年,页37-39。


11.)    谭霭然,「当前港制衣业的困难」,《香港制衣厂商会年刊》,香港: 香港制衣厂商会,1962年,页40。


12.)    蔡宝琼主编,《千针万线:香港成衣工人口述史》,香港 : 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2008年。


13.)    工商日报编辑部编辑,《香港华资工厂调查录》,香港: 工商日报,民国23 (1934年)。


14.)    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 南侨新闻企业公司,民国36 (1936年)。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