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行业焦点

香港五金业源流


金属是古老的工业原料,较常用的有金、银、铜、铁、锡等,20世纪科技进步,新金属和合金普及应用,当中以不锈钢较为突出。金属制品内容广泛,小者如螺丝钉、扣针、铁钉、表壳,大者如餐厨具、玩具、汽车零件,遍及各种军用品和民用品,生产方法主要有铸造、冲压、车床等。


五金业按产品性质,可分成金属冶炼、成品制造和配件生产等部门。冶炼属重工业范畴,资金和技术投入最高,例如铸铜、铸铁和炼焵,冶炼业还包括金属切割和塑型,钢铁厂为制品厂提供原料。成品制造厂生产各种金属消费品,其中有专攻个别产品的如电筒厂、厨具厂等,亦有经营多种货品的综合式工厂。配件厂大多是制造厂的附属,出产玩具、钟表、日用品等金属零件。


各类本地五金厂构成金字塔结构,顶部是几间大型钢铁厂,出产铜、铁、钢等原料,位处五金业的上游;塔身是各类金属制品厂,产品供应本地和国外市场,是行业的中流砥柱;塔底是大量小型配件厂,星罗其布于不同角落,是五金业的根基。除了正规五金厂外,尚有制模、电镀、磨光等工场,负责各个专业工序。


香港五金业萌芽于1920年代,不少粤籍厂家来港设厂。战前的五金厂规模属中等,生产电筒、电池、热水瓶和搪瓷制品,供应内地、南洋和英联邦地区。早年五金厂聚集于大角咀、深水埗、旺角、西营盘等地,当年这些地区尚属市区边缘,由于土地价格较低廉,工厂普遍佔用单幢大楼。

 

战后炼钢业的出现


炼钢业的出现是战后香港五金业的重大突破,钢铁厂的诞生源于拆船业。战后香港海域有大量沉船,包括战时沉没的战船,船体蕴含大量废铁。从战后至1960年代初,拆船业旺盛发展,高峰期拆船公司高达两百家,而靠收集废铁谋生的人曾高达数千人,本地废铁大量出口日本。


复员时期百废待兴,人口暴增引发建屋热潮,再加上工业的兴起,钢筋、铜铁等金属材料需求殷切,不少商家投资打捞和拆船,部份将收获的废铁变卖,亦有厂商藉此兴办钢铁厂,捷和制造厂和绍荣钢铁厂是本地炼钢业的翘楚,投资拆船是两者发迹的契机。


炼钢是本地少数的重工业,钢铁厂佔地广阔,厂内配备熔炉、轧钢机等重型设备,工序包括煮铁、镕铸、倒模、烧焊等,生产技术较一般五金厂为高。钢铁厂需要海水冷却,一般建在海边,例如捷和位于土瓜湾,绍荣设于调景岭。有些钢铁厂除出产铁条、钢筋等半制成品,供本地工业和建造业之用,同时亦生产消费品,构成垂直生产模式,成为五金企业的精英。随着炼钢厂的冒起,本地制造厂减少依赖外国原料,不过香港缺乏发展重工业的条件,逾半数原料仍需从英、美、日等国进口,厂家难免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

 


金属配件厂的冒起


1960年代至1970年代随着电子、钟表、玩具业兴旺,金属零件和组件需求若渴,大量金属配件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产表壳、收音机螺丝、厨具煲柄等小件。不少配件厂创办人是制品厂的熟练技工,他们以微薄资金开厂。当年大型制品厂一般不愿投资制造零件,较多向配件厂提供订单,以工序外发形式合作。


大部份配件厂是山寨厂形式,厂房分布全港,有些在旧区唐楼或地铺,部份设于工厂大厦。厂房内只有几部电动啤机、车床、刨床等简单机器,不少由本地机器厂供应。配件厂工人一般在20人以下,不少是家庭成员,另招收少量学徒。小厂家不参加商会,只与同行定期茶聚交流消息,对行业的经营环境所知有限,每每深受经济危机影响,例如1974年底世界石油危机时,港产收音机出口量大跌,导致不少收音机配件厂倒闭。


山寨厂的创业风潮改变了行业生态,五金厂数量大幅增长,从19501970年间增长逾10倍,至1980年高峰时多达6000余间;同时五金厂规模逐渐缩小,由1950年代平均每厂50人,减至1980年代的不足10人,小型配件厂成为了五金业主流。不过有些配件厂较具发展潜力,例如生产关键配件的表壳厂,有厂家创业10余年已摆脱了山寨厂行列,能够直接联络外国客户,或与外国公司合作设厂。

 


工业家、师傅和工人


金属制品厂和配件厂设有不少大型机器,例如车床、刨床、锣床等,用于金属切割和塑型,而起模、磨光、电镀等支援工序讲究手艺,因此不少五金厂创办人是技术出身,或在其他工厂担任师傅,或曾接受专上教育。五金业创业风气浓厚,不少创办人在2030岁创业,以微薄积蓄开厂做小老板。


五金厂普遍设学徒制,大型制品厂和山寨配件厂亦如是,但学徒待遇和培训方式不同。山寨厂重视师徒关系,师徒尤如父子,拜师时学徒跪拜奉茶,平日要照顾师傅起居。山寨厂严格训练学徒,规定3年满师,前半期学徒做杂工,由师傅或厂方供养;因学徒初期技艺不精,浪费不少工料,满师后学徒要继续留厂12年帮忙赚钱。大厂学徒待遇较佳,厂方提供食宿,没有3年满师规定;师傅由厂家聘用,同属厂内雇员,不必如长辈般事奉。


五金厂劳动强度较大,厂房设有重型机器,工人要搬运笨重的铜铁,加上空气污浊、噪音巨大,因此较制衣、电子、钟表等行业雇用较多男工。五金厂师傅和学徒绝大多数是男工,女工负责包装等简单工序。男工待遇较佳,以长工方式聘用,免费食宿;女工一般是临时工,每日计薪。早年五金厂人情味浓厚,厂家重视家族和同乡纽带,偏爱聘用亲属和同乡,即使长年亏蚀仍不结束生意,以免影响员工生计。

 


五金产品的更替


战前本港只出产消费品,战后行业部门趋向完善,上游有钢铁厂生产钢材,下游有山寨厂生产零件,「大五金」、「小五金」俱备,构成一条龙模式。数十年来金属制品有重大演进,战前港制电筒是龙头产品,电池和灯泡厂依附电筒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头盔、面具等军需品大量应市。和平后电筒逐步没落,退出必需品行列,军需品亦失却市场。餐厨具、搪瓷、玩具、日用品成为战后主流制品,随着玩具、钟表、电子业兴起,各种金属配件接连面世。


从事原料贸易的本地商家在1930年组织商会,命名为「香港新旧铜铁行商会」,反映早期产品以铜铁为主要物料。战后原料业高速发展,新金属不断开发,各种合金研发成功,金属产品物料呈多元化。1953年香港出现首间铝器厂,数年间铝业已雇用700多名工人,其中8成以上产品外销。1959年首间不锈钢厂诞生,1960年代不锈钢广泛应用在餐厨具的生产。


除了产品种类和物料的改良,战后生产技术亦有显著提升,高科技金属产品佔更高的比例。由于冲压技术的提升,过去专产铜器的五金厂能处理较硬的不锈钢,从而转型不锈钢餐具。此外,圆型锌炭电池长期主导电池业,1960年代至1970年代积层电池、微电池先后推出,在尖端的电子产品上应用。此外,塑胶是战后快速冒起的工业原料,为五金厂家提供了新的物料配搭。战后不少混合型的金属产品涌现,例如混合了金属、塑胶和玻璃的金钱牌热水瓶。

 


五金厂的营运模式


港产金属制品以外销为主,由于文化纽带和关税优惠,战前市场主要是南洋和英联邦。1970年代美国成为最大市场,英国退居第二位;内地改革开放后,不少五金厂家推动内销,1988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香港五金业的最大出口市场,这趋势一直延续至今。相对于钟表、电子、玩具、成衣等主流行业,五金业的本销比例较高,其中以家庭用品为代表,三元牌、金钱牌是著名本地品牌,部份厂家藉参加工展会,增加公司和产品知名度。


五金业较早出现代工生产模式,尤以电筒、电池等产品为甚,两者均是香港早期工业之一,至1950年代不少电筒、电池厂已创办二十余年,生产技术和品检成熟,企业在外国有一定知名度。当年不少美国老牌大厂已结束生产,转向港厂提供代工生产订单,双方建立伙伴关系,香港厂为美国公司依规格生产,著名的合作团伙包括捷和制造厂与Ray O Vac、兴华电池厂与Winchester、南针电筒厂与Ever Ready等。


由于部份代工生产客户要求挑剔,验收产品标准不一。代工生产客户可同时向其他厂商落单,减低个别代工厂的利润。此外,大张代工生产订单对厂家不一定是好事,这将佔据工厂高比例的产能,厂家的营运模式由市场操控。因此对高技术的厂商而言,代工生产不是主流的模式,他们倾向采用代工设计&生产和自家品牌生产模式,根据厂家触觉或市场调查设计产品,再向客户推销;同时建立自家品牌,加强产品在零售市场的竞争力,为企业争取更高利润。


战后初年创办的金属厂,大多规模细小,厂家较多关注生产事务,对客户和市场知识不足,只借镜外国流行产品,加以改良生产,再依赖洋行接单和销售。1960年代末不少制品厂迅速扩张,接单和销售能力加强,公司直接联络外国客户,或在外国成立代理公司,组织代工生产和代工设计&生产等业务,洋行则退居次要角色。

 


生产转移和企业转型


五金业的生产转移早于1960年代已开始,少数厂商在东南亚和台湾设厂,吸取当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工,以及免除保护主义的限制。这些地区正值工业化起步,港商在当地设厂,产生技术转移作用,但亦面临不少文化差异问题。大规模的生产外移始于1980年代初。1970年代政府加强卫生和消防条例,厂房环境较差的五金厂首当其冲,加上劳工和土地成本的上涨、邻近地区工业化构成的竞争,本地五金业经营趋于困难,尤以电池业等老式工业为甚。


1970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鼓励外商投资,因低廉的生产成本,吸引大量五金厂在1980年代北移,在靠近香港的珠三角设厂。港商初期采用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模式,随着香港前途和内地政局的明朗化,实力雄厚的厂商在1990年代初扩充投资,以「三通一平」方式自建规模巨大的厂房,并大力推动品牌和内销,以中国为主力的生产基地和市场。内地设厂后本港生产线日渐收缩,香港厂房改为单纯的办公室,主理接单、会计、物流等事务,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


五金业是历史悠久的工业,不少大厂于战前创办,至1960年代至1970年代已交由第二代接班。第二代接受过西式教育,掌握专业的工管和生产知识,接手后淡化公司的家族和籍贯色彩,同时致力产品和业务多元化,吸纳高学历的专才,将老式家族工厂逐步转为现代企业模式管理。

 


参考资料:


1.)    孙建超及孙郭燕萍访问,2011328日。


2.)    孙启烈访问,2011328日。


3.)    余立明、余达澄、余胡淼访问,20101213日。


4.)    罗履和访问,20101116日及20101123日。


5.)    梁伟浩访问,2010821日、828日及918日。


6.)    For Dining or Display---Gleaming Bronze Cutlery,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y 1957), p.145-147.


7.)    ‘Shining Success---Aluminum-ware is a Leading Export’,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August 1957), p.272-273.


8.)    ‘Manufacture of Torch Cases and Bulb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59), p.63-65.


9.)    ‘Grace at Meal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April 1962), p.158-160.


10.)    麦锦灿,「五金业前途的展望」,《香港五金商业总会自置会所纪念刋》(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53),页90-91


11.)    陆乃瑶,「年来五金业之展望」,《香港五金商业总会自置会所纪念刋》(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53),页92-93


12.)    Lee Chi-wing Helen, Metalware industry in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presented in the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6.


13.)    Pong Ping Kwun, A comparative survey of three light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battery, electronics and optics, Undergraduate essay presented in the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6.


14.)    曾树屏,「旧五金---『废铁』在五金市场所佔的地位」,《香港五金商业总会卅周年纪念特刊》(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60),页53-54


15.)    曾树屏,「『一九五七年』香港五金市价的波动所予后人的教训」,《香港五金商业总会卅周年纪念特刊》(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60),页57-58


16.)    江文,「十年来五金市场的变化 为本会三十周年纪念而作」,《香港五金商业总会卅周年纪念特刊》(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60),页59


17.)    工业署资料及联络事务部编,「第十章 金属制品业」,《一九九〇年香港制造业(香港:工业署,1990年),页151-165。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行业焦点

香港五金业源流


金属是古老的工业原料,较常用的有金、银、铜、铁、锡等,20世纪科技进步,新金属和合金普及应用,当中以不锈钢较为突出。金属制品内容广泛,小者如螺丝钉、扣针、铁钉、表壳,大者如餐厨具、玩具、汽车零件,遍及各种军用品和民用品,生产方法主要有铸造、冲压、车床等。


五金业按产品性质,可分成金属冶炼、成品制造和配件生产等部门。冶炼属重工业范畴,资金和技术投入最高,例如铸铜、铸铁和炼焵,冶炼业还包括金属切割和塑型,钢铁厂为制品厂提供原料。成品制造厂生产各种金属消费品,其中有专攻个别产品的如电筒厂、厨具厂等,亦有经营多种货品的综合式工厂。配件厂大多是制造厂的附属,出产玩具、钟表、日用品等金属零件。


各类本地五金厂构成金字塔结构,顶部是几间大型钢铁厂,出产铜、铁、钢等原料,位处五金业的上游;塔身是各类金属制品厂,产品供应本地和国外市场,是行业的中流砥柱;塔底是大量小型配件厂,星罗其布于不同角落,是五金业的根基。除了正规五金厂外,尚有制模、电镀、磨光等工场,负责各个专业工序。


香港五金业萌芽于1920年代,不少粤籍厂家来港设厂。战前的五金厂规模属中等,生产电筒、电池、热水瓶和搪瓷制品,供应内地、南洋和英联邦地区。早年五金厂聚集于大角咀、深水埗、旺角、西营盘等地,当年这些地区尚属市区边缘,由于土地价格较低廉,工厂普遍佔用单幢大楼。

 

战后炼钢业的出现


炼钢业的出现是战后香港五金业的重大突破,钢铁厂的诞生源于拆船业。战后香港海域有大量沉船,包括战时沉没的战船,船体蕴含大量废铁。从战后至1960年代初,拆船业旺盛发展,高峰期拆船公司高达两百家,而靠收集废铁谋生的人曾高达数千人,本地废铁大量出口日本。


复员时期百废待兴,人口暴增引发建屋热潮,再加上工业的兴起,钢筋、铜铁等金属材料需求殷切,不少商家投资打捞和拆船,部份将收获的废铁变卖,亦有厂商藉此兴办钢铁厂,捷和制造厂和绍荣钢铁厂是本地炼钢业的翘楚,投资拆船是两者发迹的契机。


炼钢是本地少数的重工业,钢铁厂佔地广阔,厂内配备熔炉、轧钢机等重型设备,工序包括煮铁、镕铸、倒模、烧焊等,生产技术较一般五金厂为高。钢铁厂需要海水冷却,一般建在海边,例如捷和位于土瓜湾,绍荣设于调景岭。有些钢铁厂除出产铁条、钢筋等半制成品,供本地工业和建造业之用,同时亦生产消费品,构成垂直生产模式,成为五金企业的精英。随着炼钢厂的冒起,本地制造厂减少依赖外国原料,不过香港缺乏发展重工业的条件,逾半数原料仍需从英、美、日等国进口,厂家难免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

 


金属配件厂的冒起


1960年代至1970年代随着电子、钟表、玩具业兴旺,金属零件和组件需求若渴,大量金属配件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产表壳、收音机螺丝、厨具煲柄等小件。不少配件厂创办人是制品厂的熟练技工,他们以微薄资金开厂。当年大型制品厂一般不愿投资制造零件,较多向配件厂提供订单,以工序外发形式合作。


大部份配件厂是山寨厂形式,厂房分布全港,有些在旧区唐楼或地铺,部份设于工厂大厦。厂房内只有几部电动啤机、车床、刨床等简单机器,不少由本地机器厂供应。配件厂工人一般在20人以下,不少是家庭成员,另招收少量学徒。小厂家不参加商会,只与同行定期茶聚交流消息,对行业的经营环境所知有限,每每深受经济危机影响,例如1974年底世界石油危机时,港产收音机出口量大跌,导致不少收音机配件厂倒闭。


山寨厂的创业风潮改变了行业生态,五金厂数量大幅增长,从19501970年间增长逾10倍,至1980年高峰时多达6000余间;同时五金厂规模逐渐缩小,由1950年代平均每厂50人,减至1980年代的不足10人,小型配件厂成为了五金业主流。不过有些配件厂较具发展潜力,例如生产关键配件的表壳厂,有厂家创业10余年已摆脱了山寨厂行列,能够直接联络外国客户,或与外国公司合作设厂。

 


工业家、师傅和工人


金属制品厂和配件厂设有不少大型机器,例如车床、刨床、锣床等,用于金属切割和塑型,而起模、磨光、电镀等支援工序讲究手艺,因此不少五金厂创办人是技术出身,或在其他工厂担任师傅,或曾接受专上教育。五金业创业风气浓厚,不少创办人在2030岁创业,以微薄积蓄开厂做小老板。


五金厂普遍设学徒制,大型制品厂和山寨配件厂亦如是,但学徒待遇和培训方式不同。山寨厂重视师徒关系,师徒尤如父子,拜师时学徒跪拜奉茶,平日要照顾师傅起居。山寨厂严格训练学徒,规定3年满师,前半期学徒做杂工,由师傅或厂方供养;因学徒初期技艺不精,浪费不少工料,满师后学徒要继续留厂12年帮忙赚钱。大厂学徒待遇较佳,厂方提供食宿,没有3年满师规定;师傅由厂家聘用,同属厂内雇员,不必如长辈般事奉。


五金厂劳动强度较大,厂房设有重型机器,工人要搬运笨重的铜铁,加上空气污浊、噪音巨大,因此较制衣、电子、钟表等行业雇用较多男工。五金厂师傅和学徒绝大多数是男工,女工负责包装等简单工序。男工待遇较佳,以长工方式聘用,免费食宿;女工一般是临时工,每日计薪。早年五金厂人情味浓厚,厂家重视家族和同乡纽带,偏爱聘用亲属和同乡,即使长年亏蚀仍不结束生意,以免影响员工生计。

 


五金产品的更替


战前本港只出产消费品,战后行业部门趋向完善,上游有钢铁厂生产钢材,下游有山寨厂生产零件,「大五金」、「小五金」俱备,构成一条龙模式。数十年来金属制品有重大演进,战前港制电筒是龙头产品,电池和灯泡厂依附电筒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头盔、面具等军需品大量应市。和平后电筒逐步没落,退出必需品行列,军需品亦失却市场。餐厨具、搪瓷、玩具、日用品成为战后主流制品,随着玩具、钟表、电子业兴起,各种金属配件接连面世。


从事原料贸易的本地商家在1930年组织商会,命名为「香港新旧铜铁行商会」,反映早期产品以铜铁为主要物料。战后原料业高速发展,新金属不断开发,各种合金研发成功,金属产品物料呈多元化。1953年香港出现首间铝器厂,数年间铝业已雇用700多名工人,其中8成以上产品外销。1959年首间不锈钢厂诞生,1960年代不锈钢广泛应用在餐厨具的生产。


除了产品种类和物料的改良,战后生产技术亦有显著提升,高科技金属产品佔更高的比例。由于冲压技术的提升,过去专产铜器的五金厂能处理较硬的不锈钢,从而转型不锈钢餐具。此外,圆型锌炭电池长期主导电池业,1960年代至1970年代积层电池、微电池先后推出,在尖端的电子产品上应用。此外,塑胶是战后快速冒起的工业原料,为五金厂家提供了新的物料配搭。战后不少混合型的金属产品涌现,例如混合了金属、塑胶和玻璃的金钱牌热水瓶。

 


五金厂的营运模式


港产金属制品以外销为主,由于文化纽带和关税优惠,战前市场主要是南洋和英联邦。1970年代美国成为最大市场,英国退居第二位;内地改革开放后,不少五金厂家推动内销,1988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香港五金业的最大出口市场,这趋势一直延续至今。相对于钟表、电子、玩具、成衣等主流行业,五金业的本销比例较高,其中以家庭用品为代表,三元牌、金钱牌是著名本地品牌,部份厂家藉参加工展会,增加公司和产品知名度。


五金业较早出现代工生产模式,尤以电筒、电池等产品为甚,两者均是香港早期工业之一,至1950年代不少电筒、电池厂已创办二十余年,生产技术和品检成熟,企业在外国有一定知名度。当年不少美国老牌大厂已结束生产,转向港厂提供代工生产订单,双方建立伙伴关系,香港厂为美国公司依规格生产,著名的合作团伙包括捷和制造厂与Ray O Vac、兴华电池厂与Winchester、南针电筒厂与Ever Ready等。


由于部份代工生产客户要求挑剔,验收产品标准不一。代工生产客户可同时向其他厂商落单,减低个别代工厂的利润。此外,大张代工生产订单对厂家不一定是好事,这将佔据工厂高比例的产能,厂家的营运模式由市场操控。因此对高技术的厂商而言,代工生产不是主流的模式,他们倾向采用代工设计&生产和自家品牌生产模式,根据厂家触觉或市场调查设计产品,再向客户推销;同时建立自家品牌,加强产品在零售市场的竞争力,为企业争取更高利润。


战后初年创办的金属厂,大多规模细小,厂家较多关注生产事务,对客户和市场知识不足,只借镜外国流行产品,加以改良生产,再依赖洋行接单和销售。1960年代末不少制品厂迅速扩张,接单和销售能力加强,公司直接联络外国客户,或在外国成立代理公司,组织代工生产和代工设计&生产等业务,洋行则退居次要角色。

 


生产转移和企业转型


五金业的生产转移早于1960年代已开始,少数厂商在东南亚和台湾设厂,吸取当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工,以及免除保护主义的限制。这些地区正值工业化起步,港商在当地设厂,产生技术转移作用,但亦面临不少文化差异问题。大规模的生产外移始于1980年代初。1970年代政府加强卫生和消防条例,厂房环境较差的五金厂首当其冲,加上劳工和土地成本的上涨、邻近地区工业化构成的竞争,本地五金业经营趋于困难,尤以电池业等老式工业为甚。


1970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鼓励外商投资,因低廉的生产成本,吸引大量五金厂在1980年代北移,在靠近香港的珠三角设厂。港商初期采用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模式,随着香港前途和内地政局的明朗化,实力雄厚的厂商在1990年代初扩充投资,以「三通一平」方式自建规模巨大的厂房,并大力推动品牌和内销,以中国为主力的生产基地和市场。内地设厂后本港生产线日渐收缩,香港厂房改为单纯的办公室,主理接单、会计、物流等事务,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


五金业是历史悠久的工业,不少大厂于战前创办,至1960年代至1970年代已交由第二代接班。第二代接受过西式教育,掌握专业的工管和生产知识,接手后淡化公司的家族和籍贯色彩,同时致力产品和业务多元化,吸纳高学历的专才,将老式家族工厂逐步转为现代企业模式管理。

 


参考资料:


1.)    孙建超及孙郭燕萍访问,2011328日。


2.)    孙启烈访问,2011328日。


3.)    余立明、余达澄、余胡淼访问,20101213日。


4.)    罗履和访问,20101116日及20101123日。


5.)    梁伟浩访问,2010821日、828日及918日。


6.)    For Dining or Display---Gleaming Bronze Cutlery,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y 1957), p.145-147.


7.)    ‘Shining Success---Aluminum-ware is a Leading Export’,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August 1957), p.272-273.


8.)    ‘Manufacture of Torch Cases and Bulb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59), p.63-65.


9.)    ‘Grace at Meal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April 1962), p.158-160.


10.)    麦锦灿,「五金业前途的展望」,《香港五金商业总会自置会所纪念刋》(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53),页90-91


11.)    陆乃瑶,「年来五金业之展望」,《香港五金商业总会自置会所纪念刋》(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53),页92-93


12.)    Lee Chi-wing Helen, Metalware industry in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presented in the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6.


13.)    Pong Ping Kwun, A comparative survey of three light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battery, electronics and optics, Undergraduate essay presented in the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6.


14.)    曾树屏,「旧五金---『废铁』在五金市场所佔的地位」,《香港五金商业总会卅周年纪念特刊》(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60),页53-54


15.)    曾树屏,「『一九五七年』香港五金市价的波动所予后人的教训」,《香港五金商业总会卅周年纪念特刊》(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60),页57-58


16.)    江文,「十年来五金市场的变化 为本会三十周年纪念而作」,《香港五金商业总会卅周年纪念特刊》(香港: 香港五金商业总会,1960),页59


17.)    工业署资料及联络事务部编,「第十章 金属制品业」,《一九九〇年香港制造业(香港:工业署,1990年),页151-165。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