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行业焦点
漆油的种类和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漆油。室外所见如大厦外墙、汽车外壳、街边的路牌、灯柱、栏杆、喉管等,室内所见如墙壁、家具、电器、灯罩等,日常用品如相机、手机、MP3机等的外壳,甚至塑胶或五金制造的玩具、模型等,表面都有一层漆油,用喷、焗或髹的方法加上,以增添色彩,或为保护物料以防生锈腐蚀。
漆油可分为油性和水性。油性漆油需要配上天拿水和松节水等有机溶剂稀释后才能使用,容易挥发。常见的油性漆油包括喷漆和光漆(或俗称「凡立水」),前者喷在汽车外壳上,后者多涂髹于木制家具表面。水性漆油以乳胶漆最为普及,只需加水调匀便可使用,不含易燃化学溶剂,方便快干,而且漆膜耐水和耐擦。
古代的漆油以天然漆水和颜料混和而成,现代的漆油使用化学物质制成。1950年代,香港漆厂已使用超过数百种原料制漆,设有大型机械,聘用化学专业人员。现代漆油工业经界定为化学工业的一员,在化学工业中产量和产品种类最多。
漆油业的特点和主要企业
漆油业属于资本及机械密集的工业。兴办漆厂需要投入不少资金,以买地建厂、购置机械、设立实验室设备等,因此香港的漆厂历来只有十间八间。香港漆油业只输入原料,然后在本地工厂把原料调配成制品,并没有原料生产这类大型重工业,情况跟塑胶业相似。从工厂数目、就业人数、出口产值而言,香港漆油业的整体规模较小,跟纺织业、五金业、塑胶业等主要行业比较,可谓望尘莫及。不过,香港漆油业与各类工业密切相关,算是一门重要工业。
香港早在1930年代已有生产漆油的工厂。最早有中华制漆(一九三二)有限公司和国民制漆公司(后称为骆驼漆化工有限公司),前者生产菊花牌漆油,后者生产骆驼牌漆油。国光制漆公司和香岛制漆厂在1937年及1939年先后创立。香港沦陷期间,中华制漆、国民制漆和国光制漆仍然运作。
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华、国民、国光和香岛迅即恢复生产。1946年,第五间漆厂建国漆厂成立。国光制漆与上海来港的永光漆厂合并,新的国光制漆由英资太古集团管理。战后至1950年代,香港漆厂有限公司、致利化工厂、大华制漆有限公司和万国漆厂等相继创办。当时香港的漆厂,除了国光制漆隶属英资,其余全是华资工厂。
漆油业的厂房、工序和工人
战前的漆油业产量不高,工厂规模细小,设备有限,以人手操作。企业由小工厂开始发展起来,例如:中华制漆和国民制漆起初在深水埗一些临时厂房开设,很快便买地兴建独立厂房,中华制漆在鸦兰街,国民制漆在北角,两厂都建有数层厂房;香岛制漆于1950年代初,在铜锣湾买地建厂房。1950年代末,政府开辟观塘新市镇,填海后划出工业用地,有6间漆厂迁到观塘工业区,包括中华制漆、建国漆厂、致利漆厂、香港漆厂、南华漆厂和国民制漆。各厂在自置厂地上兴建厂房,因空间比以前充足,而拥有宽阔的厂房通道,并建置储存化学溶剂的安全设备。
漆油业容易发生爆炸或火警。漆油生产使用化学溶剂,工厂需要储存大量化学物品,而常用的油性漆油溶剂硝化棉,在熬炼加热时,因室内气温上升会自然着火,易燃特性导致漆厂易生火警。战后,香港政府开始重视制漆安全,将大部分漆厂搬到观塘以便管理,而厂房结构和设备须符合建筑条例及危险品条例的安全标准。
漆油生产工序从检测原料品质、量度适量原料开始,继而将原料放入高速打散机搅拌、研幼、再搅拌、混合、配色,经产品检测后入罐包装。整个生产过程看似简单,但在搅拌、磨碎、研幼、配色等工序上都要以机器操作,才可大量生产并保证品质稳定。本地漆厂所需的机器大多从外国进口,本地机器厂只能供应少量器材。工序中的熬炼加热部分以电力及柴油供应热力。漆厂比其他轻工业雇用较少员工,1967年一项工业调查发现,从事漆油业的雇员有828人,男工约占七成,负责生产工序,女工只负责包装和贴漆罐招纸。
工业家的化工背景
漆油的制造过程由几个简单工序组成,但所使用的有机溶剂是综合化学品,成分千变万化。生产者必须具备充足的化学知识,并懂得物理及化学的操作原理,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做精细调整,配合良好的原料和产品检测技术,才可保证产品符合质素要求。
早期香港漆厂的创办人具有化学专业背景,为漆厂带来生产技术和知识。例如:中华制漆的创办人林堃,肆业于纽约布鲁克林大学化学系,并曾在纽约的漆厂工作;国民制漆的创办人黄仰贤曾在美国的制漆厂实习;香岛制漆的创办人伍泽民于美国华盛顿省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于美国漆油厂研发部工作;国光制漆的创办人梁孟齐在美国加州获得化学硕士学位。
漆厂的第二代亦曾接受化学或工程训练。例如中华制漆第二代林定波肄业于美国专上学院的化学系,毕业后曾于美国高科技化学公司工作。1950年代末,香港的漆厂已设立实验室,聘用具专业学历的化学师主理,除检测原料和产品外,还研发新产品以配合市场需要。196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的漆厂开始与外国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定,为香港漆油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改良漆油产品的质素。
漆油制品迈向多元
战前的油大多只适合涂髹于木材和金属表面,战后研发的漆油种类和用途广泛,最突出的研发成果有船舶漆、乳胶漆和塑胶漆。船舶漆完全供应本地造船业。乳胶漆是战后的新产品,以水稀释便可使用,不需要易燃溶剂,适合用于学校和医院,后来用途更扩及建筑外墙,经持续研发而更易用更耐用。塑胶漆亦在战后研发,可用于塑胶用品及玩具上。
196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漆油业扩大本销市场,漆油进而应用于搪瓷用具、暖水壶、电筒、风扇、风灯、金属制品等。当香港玩具业急速起飞,本地漆厂便研发专用于玩具的漆油,而且能因应欧美等国严限玩具漆油的含铅量,满足外国要求。另有漆厂研制「焗漆」,供应本地著名相机厂。1970年代,香港工业及地产业腾飞,本地漆厂研发更多新产品以配合多样的要求,本地漆油业益发兴旺。
市场从外销到本销
战前香港漆油主要外销。当时香港漆油业进口原料主要来自英国,可享用英联邦特惠税,出口市场涵盖英属地区,如东南亚、澳洲、非洲部分地区等。香港出产的漆油适应潮湿温暖的亚热带天气,在1950年代差不多完全独占东南亚地区市场。可惜自1960年代起,东南亚国家相继发展工业,各国政府为保护国内工业,以关税及配额限制国外工业品进口,影响香港漆油的外销市场。至1960年代后期,外销只占本地漆油总值四成。
1960年代后,本销市场所占比例继续增加。香港漆厂的设备和产品质素不断提升,本地市场由偏爱欧美进口货,转用本地漆油。1960年代,香港六成漆厂产品供应本地市场。1970年代,本地漆油因用途广泛,价格较入口货便宜,送货方便快捷,而深受本地市场欢迎。香港的漆厂为开拓本地市场,战前已用不同形式吸引顾客,包括刊登广告及参加国货展览会(战后改称「工展会」),以广招徕。漆油公司如国民制漆等,更参加英国的工展会,向海外宣传产品。战前国民制漆与关蕙农创办的亚洲石印局合作,推出广告月份牌,将美术运用于商业广告;战后国民制漆继续用月份牌宣传。战后香港的漆厂更加着力巩固本地市场,广告手法层出不穷,大型漆厂继续落力在工展会展销,用明星拍摄电视广告,推出易上口的口号及广告歌等。
行业萎缩与生产北移
香港的漆油业从1979年起逐渐萎缩。部分漆厂转卖结业,部分小型漆厂给大厂收购,例如:建国漆厂为中华制漆收购,致利化工厂为国民制漆收购,国光制漆为英国ICI收购。漆油业萎缩主要因为香港工业式微,地产业兴旺,本地漆油需求缩减,漆厂营利下降,以致漆厂选择卖地图利,有些将厂房结束,有些则把生产线北移。
香港工业北移,内地设厂的客户向香港的漆厂落单,但选择在内地涂髹漆油,香港的漆厂在1980年代便随大势北移。目前香港只剩下中华制漆及国民制漆两间漆厂,两厂的生产线已全部北移内地。内地厂房跟原来香港的厂房相比,面积更大,而在厂房建筑、通道空间和安全设备等方面则更先进更安全,以符合内地的安检要求。有漆厂同时转向内销,针对内地蓬勃的工业和建筑业,于各省市设立办事处,推销工业和建筑用漆油,产量与销量较北移前大幅增长。漆厂把生产线北移后,在香港只剩下办事处。
行业焦点
漆油的种类和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漆油。室外所见如大厦外墙、汽车外壳、街边的路牌、灯柱、栏杆、喉管等,室内所见如墙壁、家具、电器、灯罩等,日常用品如相机、手机、MP3机等的外壳,甚至塑胶或五金制造的玩具、模型等,表面都有一层漆油,用喷、焗或髹的方法加上,以增添色彩,或为保护物料以防生锈腐蚀。
漆油可分为油性和水性。油性漆油需要配上天拿水和松节水等有机溶剂稀释后才能使用,容易挥发。常见的油性漆油包括喷漆和光漆(或俗称「凡立水」),前者喷在汽车外壳上,后者多涂髹于木制家具表面。水性漆油以乳胶漆最为普及,只需加水调匀便可使用,不含易燃化学溶剂,方便快干,而且漆膜耐水和耐擦。
古代的漆油以天然漆水和颜料混和而成,现代的漆油使用化学物质制成。1950年代,香港漆厂已使用超过数百种原料制漆,设有大型机械,聘用化学专业人员。现代漆油工业经界定为化学工业的一员,在化学工业中产量和产品种类最多。
漆油业的特点和主要企业
漆油业属于资本及机械密集的工业。兴办漆厂需要投入不少资金,以买地建厂、购置机械、设立实验室设备等,因此香港的漆厂历来只有十间八间。香港漆油业只输入原料,然后在本地工厂把原料调配成制品,并没有原料生产这类大型重工业,情况跟塑胶业相似。从工厂数目、就业人数、出口产值而言,香港漆油业的整体规模较小,跟纺织业、五金业、塑胶业等主要行业比较,可谓望尘莫及。不过,香港漆油业与各类工业密切相关,算是一门重要工业。
香港早在1930年代已有生产漆油的工厂。最早有中华制漆(一九三二)有限公司和国民制漆公司(后称为骆驼漆化工有限公司),前者生产菊花牌漆油,后者生产骆驼牌漆油。国光制漆公司和香岛制漆厂在1937年及1939年先后创立。香港沦陷期间,中华制漆、国民制漆和国光制漆仍然运作。
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华、国民、国光和香岛迅即恢复生产。1946年,第五间漆厂建国漆厂成立。国光制漆与上海来港的永光漆厂合并,新的国光制漆由英资太古集团管理。战后至1950年代,香港漆厂有限公司、致利化工厂、大华制漆有限公司和万国漆厂等相继创办。当时香港的漆厂,除了国光制漆隶属英资,其余全是华资工厂。
漆油业的厂房、工序和工人
战前的漆油业产量不高,工厂规模细小,设备有限,以人手操作。企业由小工厂开始发展起来,例如:中华制漆和国民制漆起初在深水埗一些临时厂房开设,很快便买地兴建独立厂房,中华制漆在鸦兰街,国民制漆在北角,两厂都建有数层厂房;香岛制漆于1950年代初,在铜锣湾买地建厂房。1950年代末,政府开辟观塘新市镇,填海后划出工业用地,有6间漆厂迁到观塘工业区,包括中华制漆、建国漆厂、致利漆厂、香港漆厂、南华漆厂和国民制漆。各厂在自置厂地上兴建厂房,因空间比以前充足,而拥有宽阔的厂房通道,并建置储存化学溶剂的安全设备。
漆油业容易发生爆炸或火警。漆油生产使用化学溶剂,工厂需要储存大量化学物品,而常用的油性漆油溶剂硝化棉,在熬炼加热时,因室内气温上升会自然着火,易燃特性导致漆厂易生火警。战后,香港政府开始重视制漆安全,将大部分漆厂搬到观塘以便管理,而厂房结构和设备须符合建筑条例及危险品条例的安全标准。
漆油生产工序从检测原料品质、量度适量原料开始,继而将原料放入高速打散机搅拌、研幼、再搅拌、混合、配色,经产品检测后入罐包装。整个生产过程看似简单,但在搅拌、磨碎、研幼、配色等工序上都要以机器操作,才可大量生产并保证品质稳定。本地漆厂所需的机器大多从外国进口,本地机器厂只能供应少量器材。工序中的熬炼加热部分以电力及柴油供应热力。漆厂比其他轻工业雇用较少员工,1967年一项工业调查发现,从事漆油业的雇员有828人,男工约占七成,负责生产工序,女工只负责包装和贴漆罐招纸。
工业家的化工背景
漆油的制造过程由几个简单工序组成,但所使用的有机溶剂是综合化学品,成分千变万化。生产者必须具备充足的化学知识,并懂得物理及化学的操作原理,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做精细调整,配合良好的原料和产品检测技术,才可保证产品符合质素要求。
早期香港漆厂的创办人具有化学专业背景,为漆厂带来生产技术和知识。例如:中华制漆的创办人林堃,肆业于纽约布鲁克林大学化学系,并曾在纽约的漆厂工作;国民制漆的创办人黄仰贤曾在美国的制漆厂实习;香岛制漆的创办人伍泽民于美国华盛顿省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于美国漆油厂研发部工作;国光制漆的创办人梁孟齐在美国加州获得化学硕士学位。
漆厂的第二代亦曾接受化学或工程训练。例如中华制漆第二代林定波肄业于美国专上学院的化学系,毕业后曾于美国高科技化学公司工作。1950年代末,香港的漆厂已设立实验室,聘用具专业学历的化学师主理,除检测原料和产品外,还研发新产品以配合市场需要。196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的漆厂开始与外国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定,为香港漆油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改良漆油产品的质素。
漆油制品迈向多元
战前的油大多只适合涂髹于木材和金属表面,战后研发的漆油种类和用途广泛,最突出的研发成果有船舶漆、乳胶漆和塑胶漆。船舶漆完全供应本地造船业。乳胶漆是战后的新产品,以水稀释便可使用,不需要易燃溶剂,适合用于学校和医院,后来用途更扩及建筑外墙,经持续研发而更易用更耐用。塑胶漆亦在战后研发,可用于塑胶用品及玩具上。
196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漆油业扩大本销市场,漆油进而应用于搪瓷用具、暖水壶、电筒、风扇、风灯、金属制品等。当香港玩具业急速起飞,本地漆厂便研发专用于玩具的漆油,而且能因应欧美等国严限玩具漆油的含铅量,满足外国要求。另有漆厂研制「焗漆」,供应本地著名相机厂。1970年代,香港工业及地产业腾飞,本地漆厂研发更多新产品以配合多样的要求,本地漆油业益发兴旺。
市场从外销到本销
战前香港漆油主要外销。当时香港漆油业进口原料主要来自英国,可享用英联邦特惠税,出口市场涵盖英属地区,如东南亚、澳洲、非洲部分地区等。香港出产的漆油适应潮湿温暖的亚热带天气,在1950年代差不多完全独占东南亚地区市场。可惜自1960年代起,东南亚国家相继发展工业,各国政府为保护国内工业,以关税及配额限制国外工业品进口,影响香港漆油的外销市场。至1960年代后期,外销只占本地漆油总值四成。
1960年代后,本销市场所占比例继续增加。香港漆厂的设备和产品质素不断提升,本地市场由偏爱欧美进口货,转用本地漆油。1960年代,香港六成漆厂产品供应本地市场。1970年代,本地漆油因用途广泛,价格较入口货便宜,送货方便快捷,而深受本地市场欢迎。香港的漆厂为开拓本地市场,战前已用不同形式吸引顾客,包括刊登广告及参加国货展览会(战后改称「工展会」),以广招徕。漆油公司如国民制漆等,更参加英国的工展会,向海外宣传产品。战前国民制漆与关蕙农创办的亚洲石印局合作,推出广告月份牌,将美术运用于商业广告;战后国民制漆继续用月份牌宣传。战后香港的漆厂更加着力巩固本地市场,广告手法层出不穷,大型漆厂继续落力在工展会展销,用明星拍摄电视广告,推出易上口的口号及广告歌等。
行业萎缩与生产北移
香港的漆油业从1979年起逐渐萎缩。部分漆厂转卖结业,部分小型漆厂给大厂收购,例如:建国漆厂为中华制漆收购,致利化工厂为国民制漆收购,国光制漆为英国ICI收购。漆油业萎缩主要因为香港工业式微,地产业兴旺,本地漆油需求缩减,漆厂营利下降,以致漆厂选择卖地图利,有些将厂房结束,有些则把生产线北移。
香港工业北移,内地设厂的客户向香港的漆厂落单,但选择在内地涂髹漆油,香港的漆厂在1980年代便随大势北移。目前香港只剩下中华制漆及国民制漆两间漆厂,两厂的生产线已全部北移内地。内地厂房跟原来香港的厂房相比,面积更大,而在厂房建筑、通道空间和安全设备等方面则更先进更安全,以符合内地的安检要求。有漆厂同时转向内销,针对内地蓬勃的工业和建筑业,于各省市设立办事处,推销工业和建筑用漆油,产量与销量较北移前大幅增长。漆厂把生产线北移后,在香港只剩下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