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行业焦点
香港塑胶业的涵义
塑胶这种化学聚合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常见塑料有软胶、硬胶、亚加力、百折胶、PVC等,形态有粉状、粒状、膜状、片状等。塑胶初期主要用于军事,二战后始广泛在民间应用。塑胶具有光泽鲜艳、耐热抗化、施工简便、循环再用等特点,能够取代树胶、金属、木材、玻璃等工业原料。
塑胶业可分为塑料炼制、塑料生产和制品生产三大部分,分别涉及塑胶粉粒的高温煮炼、塑胶薄膜/胶片的生产、消费品的生产。前两者涉及化学工序,企业名字一般有「化工」字眼,成品生产的工厂则多以「制品厂」、「塑胶厂」命名。塑料炼制和塑料生产属于资本和机械密集工业。本地塑胶业以制品生产为主流,常见生产方法有注塑、吹塑、吸塑和挤出等,用啤机将塑料送进工模定型,操作原理简单。
香港塑胶业在战后初年萌芽。不少内地工业人士受到国共内战和政权更替的冲击,来港定居,在港开设各种具规模的塑胶厂,例如:中元塑胶厂和开达实业有限公司于1946年至1947年成立,创办人来自上海、广州和潮州一带。此外,战后不少欧美化工企业在港成立办事处,为本地原料商和厂家供应塑料,其中卜内门、孟山都和陶氏化工是主要供应商。
大厂和山寨厂的营运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塑胶厂多是山寨形式的小型工厂。这些山寨厂位于旧区唐楼或街铺,开业时厂房大多仅占数百呎,只设置少量手摇式啤机。山寨厂以家庭模式经营,员工以家庭成员为主。山寨厂缺乏人事管理的概念,分工不甚明确,员工缺乏技术训练。山寨厂厂家多在年轻时创业,有以夫妻檔合力经营。
山寨厂家数千元便可创业,营运资金有限,购买原料、支付工资或扩充规模往往要向钱庄、供应商或同行借贷。当年有句流行谚语「刮刀门楣,出刮刮,入刮刮」,形容高利贷盛行。初期产品利润高,不少小厂家靠贷款渡过难关,日后逐步走上发迹之路。山寨厂创办人多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大多不谙英语,加上公司规模细小,没有独立的市场部门,厂家只能依赖洋行(出入口商行)接洽外国订单,因而经常给洋行操纵和压价。
大型塑胶厂主要由上海籍商家创办。相对山寨厂而言,大厂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上明显占优。大厂多设有标准厂房,资金雄厚者可兴建附设办公室的多层工厂大厦。大厂聘用多达数百名员工,设有工模、生产、财务、市场等部门。大厂在订单应接不暇时,会将部分工序外发,动员徙置区居民和山寨厂的人力。大厂有独立销售或营业部门,雇用专职行街(推销员),对洋行依赖较少。有些大厂甚至可邀请外国客户来港,直接在公司洽谈生意,不必透过洋行做中介。此外,大厂会参与本地和外国的展览会,接触外国客户,更可加强公司和产品的知名度。
工业家创业模式
塑胶厂的创办人大多白手兴家,投身工业背景各异,既有贸易系统出身的原料行、洋货铺职员,也有技术领域出身的制模和机械师傅。工厂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与创办人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商界出身的厂家市场触觉较敏锐,在买原料和接单方面较有优势,在生产技术上则较依赖专才。技术出身的厂家较擅长产品研发和机器改良,不过在买料和接单方面则受制于人。
企业创办人大多是普通工人出身,抱着「力不到不为财」的理念,在创业期事事亲力亲为,日间跑洋行求订单,晚上返厂接续生产操作,往往通宵达旦。第一代厂家少有曾接受高深教育者,普遍缺少企业管理知识,即使工厂规模扩大,依然采用山寨式管理方法。直至1980年代至1990年代曾受现代教育的第二代接班后,工厂才逐渐建立较完善的生产、财务和人事等管理制度。
产品和市场的演变
战后民生物资短缺,香港塑胶业处于萌芽时期,产品以简单用品为主,例如水战后民生物资短缺,香港塑胶业处于萌芽时期,产品以简单用品为主,例如水杯、奶嘴、牙刷、发梳、相架、麻将牌等。1950年代中,产品逐渐多元化,塑胶玩具和塑胶花兴起。1960年代初,塑胶花最蓬勃;1965年后,玩具成为塑胶业的最大范畴,香港自此赢得「玩具王国」的美誉,随后的玩具产品吸收金属、电子、动漫等创新元素,玩具业亦逐渐发展成独立于塑胶的新行业。
香港塑胶产品以外销为主。战后至1950年代的市场以南洋为主,当地因华侨人口众多,还有种族和文化纽带的利便,而成为厂家创业伊始的出口首选。1950年代后期港货的品质走上轨道,加上英联邦特惠税带动,美国在1960年代后成为香港塑胶品的主要市场,尤以玩具为甚。
1970年代以前,洋行在塑胶业发展扮演关键角色。一件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上,一般要经过出口商、入口商、零售商/百货公司等多重关卡。出口商俗称「洋行」(负责南洋市场的称为「庄口」),在中环和尖沙咀等商业区设有办公室,一方面从外国入口商、零售商接订单,再将订单分发至本地厂家,厂家将制品卖给洋行,洋行再转卖给落单客户,从中赚取相当佣金。1970年代后,厂家因接单能力日趋成熟,减少依赖洋行。
香港塑胶业的本地市场规模较小,本销产品以日用品为主。经营本销的厂家注重品牌的创立和推广,并积极参与中华厂商联合会举办的香港工展会,藉此提高公司的名气。
代工生产经营模式
1960年代末,不少欧美玩具品牌企业将生产转移至香港,与本地塑胶厂以代工生产形式合作。例如:本地塑胶厂为跨国玩具企业如美国孩之宝和美泰等公司代工生产。 代工生产促进香港玩具业发展,香港在1972年成为世界最大玩具出口中心。
欧美品牌公司对产品要求高,而外国大型连锁百货零售商亦会亲临巡厂验货。代工生产的企业因此需要改善厂房环境,遵照国际玩具业操守委员会规格,加强原料、产品和包装的检验,确保产品安全,甚至要顾及人权问题,例如不能雇用童工。代工生产间接推动本地塑胶业提升质素。品牌玩具产值较高,为香港厂家带来较佳利润。不少企业承接代工生产订单后,业务迈向高峰。
塑料化工业的兴起
香港塑胶厂除了以注塑、吹塑技术生产塑形产品外,亦有生产塑胶薄膜制品。1950年代初有厂家开始从日本、台湾入口PVC塑料薄膜,利用高周波机生产文具、吹气公仔、书包、银包、浮泡等制品,惟成本颇高。香港的塑料生产业规模很小,田氏化工是少数生产商之一。田氏化工创办人田家炳在1958年从印尼移居香港,在屯门青山湾创办占地约30万呎的田氏化工厂,1960年起向本地厂商供应廉价PVC薄膜,促进PVC下游加工业的发展。
1960年代初,香港PVC制品业尚属萌芽阶段。田氏在1962年于荔枝角道兴建工业大厦,以低廉租金租给PVC加工厂,工业大厦底层是田氏货仓,方便运送PVC薄膜到订货的下游厂家。田氏又以低价提供贸易中介服务,在中环设办事处向外商推介下游工厂的产品。就产量和产值而言,1980年代是PVC制品业的高峰。1990年代,随着本地厂家北移生产,PVC行业走向尾声。
外资塑料生产商来港设厂,印证本地塑胶业的高峰。1976年,陶氏化工在青衣生产硬胶的化工厂落成,总投资额约3,200万美元。陶氏当年是香港唯一生产硬胶的公司,厂内配备聚合反应器、单体储存机、PS切粒机等尖端机器。经营这类高资本、高技术的化工厂并非本地厂商力能所及。
生产线北移的进程
香港塑胶厂在1980年代初开始北移。由于语言文化纽带的关系,不少厂家在邻近香港的珠三角地区设厂,采用「三来一补」模式经营。港厂北移后产能增加,能够接更大的生产订单,获得丰厚利润。
不少塑胶厂北移后仍在香港办公室保留接单、会计、物流、货仓等部门,形成内地与香港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1990年代初,香港工业进一步移植内地,厂家扩大内地的投资规模,移山买地兴建大厂,集厂房、办公楼和宿舍于一身。随着内地厂房愈见规模,内地员工技术提升,上述的工业支援服务亦陆续北移。
塑胶原料厂相对于制品厂较迟北移。塑料化工业并非劳动密集,加上搬厂成本较高,厂家对内地设厂较为审慎。田氏化工鉴于1980年代台湾已有PVC塑料商在内地设厂,对香港同业构成重大竞争,最终于1992年及1999年分别在东莞和广州设厂,结束香港的生产线。
塑胶业的商会组织及政府支援单位
战后初年,香港大部分塑胶厂尚在草创阶段,厂家闭门造车胼手胝足经营,行家交流聚会的时间有限。1950年代末,不少公司已上轨道,团结同行的商会相继成立。香港塑胶业厂商会和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均于1957年成立,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于1960年成立。三大商会分别吸纳不同籍贯和营业规模的同行,主要功能包括宣传政府政令、举办工业展览会、联系同行等。厂家按照公司或个人需要而参加商会,参加形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1959年,香港工业总会(简称工业总会)成立,代表工商界向政府反映意见。工业总会在1959年成立周锡年基金,保送年轻塑胶从业员出国学习机器和原料等知识。其后,工业总会成立品质控制中心和科学管理协会。
政府方面,工商业管理署于1949年成立,提供贸易转介服务,协助外国客户联系香港厂家。政府于1960年代,在观塘、葵涌发展工业区,兴建工厂大厦,为中小型塑胶厂提供廉价厂房;1970年代末,在大埔及元朗兴建工业邨,提供更多工业用地。香港贸易发展局在1966年成立,协助厂家发展国际市场。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1967年成立,向塑胶厂家提供技术指导、培训等服务,出版过《塑胶工业》和《塑胶工艺季刊》等专业刊物。
参考资料
1.)陈华昌访问,2011年2月28日。
2.)刘的华访问,2011年1月24日。
3.)田家炳、田庆先访问,2010年11月9日及11月16日。
4.)林亮访问,2010年9月29日、10月19日及11月12日。
5.)黎洁芳访问,2010年8月9日、11月15日及11月25日。
6.)‘Plas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November 1954), p.9-11.
7.)‘Hong Kong's Artificial Flower Industry’,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anuary 1957), p.8-9.
8.)‘Toys, Dolls and Gam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November 1959), p.308-311.
9.)‘Plastics in the Home’,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60), p.85.
10.)‘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lastic Flower Industry’,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y 1961), p.198-199.
11.)‘Hong Kong Raincoat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February 1962), p.62-63.
12.)‘The Flowers that bloom……’,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ly 1962), p.308-309.
13.) Han-chow Chieng, Hong Kong Plastics, Hong Kong: Wah Sun Hong Ltd., 1984
14.)Ma, Pik-hei, Lillian Cecilia,.The plastics industry in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58.
15.)Lei Kwok Kit, The Plastics Industry of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3.
16.)Chu Chi King Maria Goretti, Plastics Industry In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6.
17.)梁知行,「一九六五年塑胶业概况」,《香港塑胶》(第五卷,第三期,1966年3月1日),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1-3。
18.)梁知行,「一年来塑胶工业之回顾与前瞻」,《香港塑胶》(第十四卷,第一期,1975年1月),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1-3。
19.)杨仕权,「工业训练教育的建基问题」,《香港塑胶》(第五卷,第六期,1966年6月1日),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1。
20.)唐有洪,「塑胶业海外贸易」,《香港塑胶》(第十四卷,第一期,1975年1月),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3-4。
21.)「本港成为玩具出口中心,产品出口数额逐年上升」,《香港塑胶》(第十六卷,第十一期,1977年11月),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3。
22.)陈诗华,「香港塑胶业之展望」,《潮侨塑胶厂商会成立特刊》(1961),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页2-3。
23.)陈诗华,「特惠税与香港塑胶业」,《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2),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1962年,页7-8。
24.)李嘉诚,「一九六一年日本国际展览会观感」,《潮侨塑胶厂商会成立特刊》(1961),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页4。
25.)李嘉诚,「谈塑胶工业与经营管见」,《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2),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1962年,页5-6。
26.)林云铭,「香港塑胶花业扩展设计」,《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3),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1963年,页19-21。
27.)林云铭,「香港塑胶工业的进展」,《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6-67),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页29-32。
28.) 陈培,「香港塑胶玩具的发展与前途」,《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6-67),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页33-35。
29.) 何兆麟,「塑胶工业内在问题的商榷」,《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会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页1-2。
30.) 伍世惠,「国际金融动荡及股市狂热带给工业的困难」,《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会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页2-3。
31.)「一九七一-二年香港塑胶制品产销情况」,《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会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页8-9。
32.) 林世强,「塑胶厂经营和管理」,《塑胶工业》 (第二期,一九七七年八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10-12。
33.) 「香港的塑胶业与火警」,《塑胶工业》 (第五期,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8-11。
34.) 黄金湛制表、郑沛基评论,《塑胶工业》(第十九期,一九七九年一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8-9。
35.)「香港玩具业的现状」,《塑胶工业》(第二十一期,一九七七年三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28-29。
36.)「电子推动塑胶业---新崛起的大厂」,《塑胶工业》(第六十四期,一九八二年十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28-29。
37.)「技术简易、新潮活泼的PVC吹气制品」,《香港塑胶电器电子业》,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塑胶工业月刊》编辑),1983年8月7日初版,页100-101。
38.) 硬胶短缺中看香港硬胶主要供应商---陶氏青衣化工厂」,《香港塑胶电器电子业》,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塑胶工业月刊》编辑),1984年2月初版,页7-9。
39.) 香港塑胶业厂商有限公司,《香港塑胶业五十年》,香港 : 香港塑胶业厂商有限公司,2010年。
行业焦点
香港塑胶业的涵义
塑胶这种化学聚合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常见塑料有软胶、硬胶、亚加力、百折胶、PVC等,形态有粉状、粒状、膜状、片状等。塑胶初期主要用于军事,二战后始广泛在民间应用。塑胶具有光泽鲜艳、耐热抗化、施工简便、循环再用等特点,能够取代树胶、金属、木材、玻璃等工业原料。
塑胶业可分为塑料炼制、塑料生产和制品生产三大部分,分别涉及塑胶粉粒的高温煮炼、塑胶薄膜/胶片的生产、消费品的生产。前两者涉及化学工序,企业名字一般有「化工」字眼,成品生产的工厂则多以「制品厂」、「塑胶厂」命名。塑料炼制和塑料生产属于资本和机械密集工业。本地塑胶业以制品生产为主流,常见生产方法有注塑、吹塑、吸塑和挤出等,用啤机将塑料送进工模定型,操作原理简单。
香港塑胶业在战后初年萌芽。不少内地工业人士受到国共内战和政权更替的冲击,来港定居,在港开设各种具规模的塑胶厂,例如:中元塑胶厂和开达实业有限公司于1946年至1947年成立,创办人来自上海、广州和潮州一带。此外,战后不少欧美化工企业在港成立办事处,为本地原料商和厂家供应塑料,其中卜内门、孟山都和陶氏化工是主要供应商。
大厂和山寨厂的营运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塑胶厂多是山寨形式的小型工厂。这些山寨厂位于旧区唐楼或街铺,开业时厂房大多仅占数百呎,只设置少量手摇式啤机。山寨厂以家庭模式经营,员工以家庭成员为主。山寨厂缺乏人事管理的概念,分工不甚明确,员工缺乏技术训练。山寨厂厂家多在年轻时创业,有以夫妻檔合力经营。
山寨厂家数千元便可创业,营运资金有限,购买原料、支付工资或扩充规模往往要向钱庄、供应商或同行借贷。当年有句流行谚语「刮刀门楣,出刮刮,入刮刮」,形容高利贷盛行。初期产品利润高,不少小厂家靠贷款渡过难关,日后逐步走上发迹之路。山寨厂创办人多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大多不谙英语,加上公司规模细小,没有独立的市场部门,厂家只能依赖洋行(出入口商行)接洽外国订单,因而经常给洋行操纵和压价。
大型塑胶厂主要由上海籍商家创办。相对山寨厂而言,大厂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上明显占优。大厂多设有标准厂房,资金雄厚者可兴建附设办公室的多层工厂大厦。大厂聘用多达数百名员工,设有工模、生产、财务、市场等部门。大厂在订单应接不暇时,会将部分工序外发,动员徙置区居民和山寨厂的人力。大厂有独立销售或营业部门,雇用专职行街(推销员),对洋行依赖较少。有些大厂甚至可邀请外国客户来港,直接在公司洽谈生意,不必透过洋行做中介。此外,大厂会参与本地和外国的展览会,接触外国客户,更可加强公司和产品的知名度。
工业家创业模式
塑胶厂的创办人大多白手兴家,投身工业背景各异,既有贸易系统出身的原料行、洋货铺职员,也有技术领域出身的制模和机械师傅。工厂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与创办人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商界出身的厂家市场触觉较敏锐,在买原料和接单方面较有优势,在生产技术上则较依赖专才。技术出身的厂家较擅长产品研发和机器改良,不过在买料和接单方面则受制于人。
企业创办人大多是普通工人出身,抱着「力不到不为财」的理念,在创业期事事亲力亲为,日间跑洋行求订单,晚上返厂接续生产操作,往往通宵达旦。第一代厂家少有曾接受高深教育者,普遍缺少企业管理知识,即使工厂规模扩大,依然采用山寨式管理方法。直至1980年代至1990年代曾受现代教育的第二代接班后,工厂才逐渐建立较完善的生产、财务和人事等管理制度。
产品和市场的演变
战后民生物资短缺,香港塑胶业处于萌芽时期,产品以简单用品为主,例如水战后民生物资短缺,香港塑胶业处于萌芽时期,产品以简单用品为主,例如水杯、奶嘴、牙刷、发梳、相架、麻将牌等。1950年代中,产品逐渐多元化,塑胶玩具和塑胶花兴起。1960年代初,塑胶花最蓬勃;1965年后,玩具成为塑胶业的最大范畴,香港自此赢得「玩具王国」的美誉,随后的玩具产品吸收金属、电子、动漫等创新元素,玩具业亦逐渐发展成独立于塑胶的新行业。
香港塑胶产品以外销为主。战后至1950年代的市场以南洋为主,当地因华侨人口众多,还有种族和文化纽带的利便,而成为厂家创业伊始的出口首选。1950年代后期港货的品质走上轨道,加上英联邦特惠税带动,美国在1960年代后成为香港塑胶品的主要市场,尤以玩具为甚。
1970年代以前,洋行在塑胶业发展扮演关键角色。一件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上,一般要经过出口商、入口商、零售商/百货公司等多重关卡。出口商俗称「洋行」(负责南洋市场的称为「庄口」),在中环和尖沙咀等商业区设有办公室,一方面从外国入口商、零售商接订单,再将订单分发至本地厂家,厂家将制品卖给洋行,洋行再转卖给落单客户,从中赚取相当佣金。1970年代后,厂家因接单能力日趋成熟,减少依赖洋行。
香港塑胶业的本地市场规模较小,本销产品以日用品为主。经营本销的厂家注重品牌的创立和推广,并积极参与中华厂商联合会举办的香港工展会,藉此提高公司的名气。
代工生产经营模式
1960年代末,不少欧美玩具品牌企业将生产转移至香港,与本地塑胶厂以代工生产形式合作。例如:本地塑胶厂为跨国玩具企业如美国孩之宝和美泰等公司代工生产。 代工生产促进香港玩具业发展,香港在1972年成为世界最大玩具出口中心。
欧美品牌公司对产品要求高,而外国大型连锁百货零售商亦会亲临巡厂验货。代工生产的企业因此需要改善厂房环境,遵照国际玩具业操守委员会规格,加强原料、产品和包装的检验,确保产品安全,甚至要顾及人权问题,例如不能雇用童工。代工生产间接推动本地塑胶业提升质素。品牌玩具产值较高,为香港厂家带来较佳利润。不少企业承接代工生产订单后,业务迈向高峰。
塑料化工业的兴起
香港塑胶厂除了以注塑、吹塑技术生产塑形产品外,亦有生产塑胶薄膜制品。1950年代初有厂家开始从日本、台湾入口PVC塑料薄膜,利用高周波机生产文具、吹气公仔、书包、银包、浮泡等制品,惟成本颇高。香港的塑料生产业规模很小,田氏化工是少数生产商之一。田氏化工创办人田家炳在1958年从印尼移居香港,在屯门青山湾创办占地约30万呎的田氏化工厂,1960年起向本地厂商供应廉价PVC薄膜,促进PVC下游加工业的发展。
1960年代初,香港PVC制品业尚属萌芽阶段。田氏在1962年于荔枝角道兴建工业大厦,以低廉租金租给PVC加工厂,工业大厦底层是田氏货仓,方便运送PVC薄膜到订货的下游厂家。田氏又以低价提供贸易中介服务,在中环设办事处向外商推介下游工厂的产品。就产量和产值而言,1980年代是PVC制品业的高峰。1990年代,随着本地厂家北移生产,PVC行业走向尾声。
外资塑料生产商来港设厂,印证本地塑胶业的高峰。1976年,陶氏化工在青衣生产硬胶的化工厂落成,总投资额约3,200万美元。陶氏当年是香港唯一生产硬胶的公司,厂内配备聚合反应器、单体储存机、PS切粒机等尖端机器。经营这类高资本、高技术的化工厂并非本地厂商力能所及。
生产线北移的进程
香港塑胶厂在1980年代初开始北移。由于语言文化纽带的关系,不少厂家在邻近香港的珠三角地区设厂,采用「三来一补」模式经营。港厂北移后产能增加,能够接更大的生产订单,获得丰厚利润。
不少塑胶厂北移后仍在香港办公室保留接单、会计、物流、货仓等部门,形成内地与香港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1990年代初,香港工业进一步移植内地,厂家扩大内地的投资规模,移山买地兴建大厂,集厂房、办公楼和宿舍于一身。随着内地厂房愈见规模,内地员工技术提升,上述的工业支援服务亦陆续北移。
塑胶原料厂相对于制品厂较迟北移。塑料化工业并非劳动密集,加上搬厂成本较高,厂家对内地设厂较为审慎。田氏化工鉴于1980年代台湾已有PVC塑料商在内地设厂,对香港同业构成重大竞争,最终于1992年及1999年分别在东莞和广州设厂,结束香港的生产线。
塑胶业的商会组织及政府支援单位
战后初年,香港大部分塑胶厂尚在草创阶段,厂家闭门造车胼手胝足经营,行家交流聚会的时间有限。1950年代末,不少公司已上轨道,团结同行的商会相继成立。香港塑胶业厂商会和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均于1957年成立,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于1960年成立。三大商会分别吸纳不同籍贯和营业规模的同行,主要功能包括宣传政府政令、举办工业展览会、联系同行等。厂家按照公司或个人需要而参加商会,参加形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1959年,香港工业总会(简称工业总会)成立,代表工商界向政府反映意见。工业总会在1959年成立周锡年基金,保送年轻塑胶从业员出国学习机器和原料等知识。其后,工业总会成立品质控制中心和科学管理协会。
政府方面,工商业管理署于1949年成立,提供贸易转介服务,协助外国客户联系香港厂家。政府于1960年代,在观塘、葵涌发展工业区,兴建工厂大厦,为中小型塑胶厂提供廉价厂房;1970年代末,在大埔及元朗兴建工业邨,提供更多工业用地。香港贸易发展局在1966年成立,协助厂家发展国际市场。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1967年成立,向塑胶厂家提供技术指导、培训等服务,出版过《塑胶工业》和《塑胶工艺季刊》等专业刊物。
参考资料
1.)陈华昌访问,2011年2月28日。
2.)刘的华访问,2011年1月24日。
3.)田家炳、田庆先访问,2010年11月9日及11月16日。
4.)林亮访问,2010年9月29日、10月19日及11月12日。
5.)黎洁芳访问,2010年8月9日、11月15日及11月25日。
6.)‘Plas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November 1954), p.9-11.
7.)‘Hong Kong's Artificial Flower Industry’,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anuary 1957), p.8-9.
8.)‘Toys, Dolls and Gam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November 1959), p.308-311.
9.)‘Plastics in the Home’,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60), p.85.
10.)‘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lastic Flower Industry’,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y 1961), p.198-199.
11.)‘Hong Kong Raincoat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February 1962), p.62-63.
12.)‘The Flowers that bloom……’,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ly 1962), p.308-309.
13.) Han-chow Chieng, Hong Kong Plastics, Hong Kong: Wah Sun Hong Ltd., 1984
14.)Ma, Pik-hei, Lillian Cecilia,.The plastics industry in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58.
15.)Lei Kwok Kit, The Plastics Industry of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3.
16.)Chu Chi King Maria Goretti, Plastics Industry In Hong Kong, Undergraduate essay, Dept. of Geography & Ge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6.
17.)梁知行,「一九六五年塑胶业概况」,《香港塑胶》(第五卷,第三期,1966年3月1日),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1-3。
18.)梁知行,「一年来塑胶工业之回顾与前瞻」,《香港塑胶》(第十四卷,第一期,1975年1月),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1-3。
19.)杨仕权,「工业训练教育的建基问题」,《香港塑胶》(第五卷,第六期,1966年6月1日),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1。
20.)唐有洪,「塑胶业海外贸易」,《香港塑胶》(第十四卷,第一期,1975年1月),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3-4。
21.)「本港成为玩具出口中心,产品出口数额逐年上升」,《香港塑胶》(第十六卷,第十一期,1977年11月),香港: 香港塑胶业厂商会,页3。
22.)陈诗华,「香港塑胶业之展望」,《潮侨塑胶厂商会成立特刊》(1961),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页2-3。
23.)陈诗华,「特惠税与香港塑胶业」,《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2),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1962年,页7-8。
24.)李嘉诚,「一九六一年日本国际展览会观感」,《潮侨塑胶厂商会成立特刊》(1961),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页4。
25.)李嘉诚,「谈塑胶工业与经营管见」,《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2),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1962年,页5-6。
26.)林云铭,「香港塑胶花业扩展设计」,《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3),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1963年,页19-21。
27.)林云铭,「香港塑胶工业的进展」,《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6-67),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页29-32。
28.) 陈培,「香港塑胶玩具的发展与前途」,《潮侨塑胶厂商会年刊》(1966-67),香港: 潮侨塑胶厂商会,页33-35。
29.) 何兆麟,「塑胶工业内在问题的商榷」,《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会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页1-2。
30.) 伍世惠,「国际金融动荡及股市狂热带给工业的困难」,《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会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页2-3。
31.)「一九七一-二年香港塑胶制品产销情况」,《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会刊》(1971-72),香港:港九塑胶制造商联合会,页8-9。
32.) 林世强,「塑胶厂经营和管理」,《塑胶工业》 (第二期,一九七七年八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10-12。
33.) 「香港的塑胶业与火警」,《塑胶工业》 (第五期,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8-11。
34.) 黄金湛制表、郑沛基评论,《塑胶工业》(第十九期,一九七九年一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8-9。
35.)「香港玩具业的现状」,《塑胶工业》(第二十一期,一九七七年三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28-29。
36.)「电子推动塑胶业---新崛起的大厂」,《塑胶工业》(第六十四期,一九八二年十月号),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页28-29。
37.)「技术简易、新潮活泼的PVC吹气制品」,《香港塑胶电器电子业》,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塑胶工业月刊》编辑),1983年8月7日初版,页100-101。
38.) 硬胶短缺中看香港硬胶主要供应商---陶氏青衣化工厂」,《香港塑胶电器电子业》,香港: 世界贸易出版社(《塑胶工业月刊》编辑),1984年2月初版,页7-9。
39.) 香港塑胶业厂商有限公司,《香港塑胶业五十年》,香港 : 香港塑胶业厂商有限公司,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