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战后工业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行业焦点

纺织行业的定义


一件衣服的制造,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纺」、「织」、「染」和「缝」。「纺」是纺织业工序的第一步,把棉花纺成棉纱。而棉纱交到第二步「织」的工序,利用针织或梭织的技术,编织成针织胚布(原色布)或梭织胚布。第三步是「染」,把针织或梭织的胚布交由染厂加工漂染。最后是「缝」的工序,把经过整理和染色的布匹交由制衣厂缝制成衣服。不同原料可编织成不同物料的衣物,例如:香港早期以生产棉织衣物为主,棉花纺成棉纱,继而织成棉布,再缝成棉质衣服;羊毛也可纺成毛纱,然后织成羊毛布,再制成羊毛衣物。


纺织业是多个工序部门组成的行业,由纺至缝的技术可追溯至古代工艺。将手工艺转为机械生产,便成为纺织及成衣工业。

 


先「纺」后「织」还是先「织」后「纺」?


纺织业按生产工序而言,应是先纺纱,后织布,然后再做后期加工和印染。工业国家的纺织行业通常先发展纺纱工业,有了纱线生产,继而发展织布的工业。香港纺织业早在战前开始,发展次序则是先「织」后「纺」。1930年代,香港的针织业和梭织业已有一定规模,可是当时香港没有一家纺纱厂生产纱线,针织厂和梭织厂需要从外地入口棉纱,再把棉纱编织成原色布,制成棉织袜、背心、土布、笠衫、毛巾等产品,供应本地需求,亦出口至内地、东南亚、欧洲及南美洲等地。


战前香港曾经有棉纱厂。1899年,渣甸洋行设立香港棉纺织染公司。该厂设于铜锣湾扫秆埔,将入口棉花织成棉线。1914年,渣甸因为缺乏熟练技工,又因电力与淡水供应不足,同时面对本港空气过湿不宜于纺纱,于是将工厂迁至上海经营。由此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织造业主要发展针织业和梭织业,而有先「织」后「纺」的情况。

 


战后纺织业的发展


当年香港唯一的棉纱厂结业后,工商界人士均认为香港气候潮湿、缺乏技术人员等问题不宜于经营棉纺事业。到1947年,上海商人李震之在香港创办大南纱厂,该厂生产棉纱时,发现机械运作产生的热力,能抵消空气中的水分,以致棉纱的品质没有因潮湿天气而受影响。大南纱厂的经验,鼓励更多厂商来港设厂,香港才开始有本地棉纱供应。


中国政局的变化也促进战后香港纺织业成长。内地企业家因国共内战及1949年政权变动而来港发展,尤其苏浙籍的厂家带来资金、机器和技术,令香港纺织业急速发展。1948年,半岛纱厂(后改组为香港纺织)、伟伦纱厂、南洋纱厂、九龙纱厂、南海纱厂、联泰纱厂及大元纱厂相继成立,随后大元纱厂、怡生纱厂、联泰纱厂、宝星纺织也陆续建立。1947年至1954年间,香港棉纱厂由1家增至17家,到1975年,本港有40家纺纱厂。当时的纱厂从生产规模、机器和管理方式,远较战前的织造厂庞大、进步,为香港工业带来新的气象。


战后初期,香港的棉纱工业主要供应本地布厂,而战后的香港布厂急速增长,促进棉纺业兴起。棉纺工业随后向外拓展市场,1950年代以亚洲国家为主,如南韩、巴基斯坦、缅甸、越南等;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外销市场以东南亚地区为主,香港的棉纱出口因享有英联邦特惠税之利,而远及锡兰、南非、英国、澳洲、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


不过,随着世界工业国家提高进口税、关税等制度保护本土工业,同时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南韩和台湾等积极发展棉纺工业,香港棉纱业的海外市场逐渐萎缩。自1976年华侨纱厂结束转营地产后,短短数年间,香港多家大型纱厂结业。至1985年,协和纱厂和新界纱厂结业,香港的纱厂已所剩无几。纱厂比其他轻工业的厂房规模庞大,厂地宽广,当年以低价在新市镇偏远地区建厂。1970年代,香港都市发展急速,许多大型纱厂基于厂房地值上涨,结业后都转营地产项目图利,有把原址出售,有把厂房清拆改建成工商业大厦、商场、大型屋苑等。例如:荃湾青山道至9咪半曾是纱厂及纺织厂的集中地,今日的丽城花园和湾景花园一带曾是南海纱厂、宝星纱厂、东南纱厂及会德丰纱厂的生产基地。


2000年代,香港只剩余2家纱厂仍生产棉纱,包括中央纱厂。中央纱厂在2011年也把机器搬迁至内地厂房,结束在港纺纱的工序。

 


针织品与梭织品的分别及销售市场


针织与梭织是将棉纱编织成胚布的技术,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针织布厂生产有弹性的胚布,可制成棉织背心、袜、汗衫等产品;梭织布厂生产没有弹性的布种,如绒布、麻葛布、斜布等,可制成恤衫、牛仔裤等衣服。香港早在1900年代和1920年代分别有针织厂和梭织厂创建,织出来的胚布可生产棉织背心、袜、土布、笠衫、毛巾等。香港的织造品初时只供应本地市场,到1930年代主要出口至内地、东南亚等地。战后,香港织造品以外销市场为主,本销市场只占少量。这一方面因为战后东南亚各地对织造品需求大增,使本港织造业接获大量订单,另一方面由于本地人多抱崇洋心态,认为「来路货」较本地制品佳,以致香港织造品本销市场较少。


1960年代后,香港织造品的销售市场渐渐发生变化,销售网由东南亚地区转移至欧美国家。这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本土纺织业兴起,尤以菲律宾、缅甸、巴基斯坦、泰国、印尼、南韩为主,更发展至出口,而东南亚国家又限制多种织造品输入。同时,香港织造品(包括棉纱、胚布、棉织品等)在东南亚的市场,面对日本和内地制品的竞争,需要开发远洋市场。本地针织布厂和梭织布厂为迎合国际市场的需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来加强竞争力,例如:增设新式电动机器,提高布料品质。有些小型布厂未能负担更新机器的成本,渐遭淘汰。


香港织造品随着出口市场转移,多元发展产品。以往棉织品外销至印尼、星马、泰国、中东等地,以中下价钱的汗衫为主,有些更以自创商标推广;1960年代后,织造品外销至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是新款式的反领恤、外套、童装、套装等,很少再以香港自家传统商标推销。

 


山寨厂的分工与大厂的一条龙生产


布匹要经过「染」和「缝」的生产工序,才可制成衣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已有「织」的针织厂和梭织厂、「染」的漂染厂及「缝」的车衣厂。大部分工厂的规模属于小型山寨厂,厂房只有少量机器和工人负责生产。1930年代,成衣的制造,基本上由针织厂和梭织厂入口棉纱,利用机器织成胚布后,交染厂染布,再运送到制衣厂把布匹缝纫成衣物。一间工厂负责一个工序的工业模式,是战前织造业一大特色。除了山寨厂外,当时也有少数大型织造厂,拥有一条龙生产线,例如:1927年在香港成立的周艺兴织造厂,设有「织」、「染」和「缝」的生产线,除了纺纱外,一手包办织布、染布和缝衣的生产操作,并设有门市销售产品。


后来有纺织公司采用由「纺」、「织」、「染」到「缝」一条龙的生产规模,更有香港纺织业厂家把一条龙生产模式延伸到其他地区,在西非、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等地设厂,由种棉花、纺纱、织布、印染到制衣,建立垂直生产架构,帮助降低成本,有效控制品质。

 


工厂北移的趋势


香港纺织业战后发展蓬勃,当时纱厂、针织厂、梭织厂和漂染厂分别于荃湾、深水埗、长沙湾、大角咀等地区设立,高峰期因劳工不足而需要输入外劳增添人手。1950年代至1960年代,纺织业是雇用最多劳工的行业。1950年,纺织业平均雇用30.5%制造业人口;1960年代,纺织业雇用的制造业人口比率下降至26.3%,但纺织业依然是雇用人数比例最高的行业。「有工无人做」的时代现不复再,许多纺织厂已陆陆续续结业或北移内地生产。


早在1980年代,香港纺织业已有北移的趋势。自中国推行开放政策后,内地生产成本,包括厂房地价、工资、原料价格等,较香港低廉,已吸引厂家北上发展,大厂在内地不同省市设立分厂,中小厂于珠三角地区设厂,香港生产线萎缩。


同时,香港政府关注工业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促使本地厂房北上发展。1989年,香港成立渠务署,推行排污措施,对纺织业尤其是漂染整理部门,有严重的影响。许多漂染厂未能建立污水处理站,因而结业或搬迁到内地发展。以中国染厂有限公司为例,该厂原设在荃湾,因必须建立污水处理站,在1992年把厂房迁移至元朗工业村;到2010年,更于重庆设立印染厂投入生产。

 


资料推介


政府于1957年就梭织布厂做问卷调查,研究该行业的生产、出口等情况。香港生产力促进中心于1970年代及1980年代出版工业资料摘要,为纺纱、纺织、漂染等行业提供统计数据。纺织商会如香港华商织造总会、香港棉纺业同业公会、香港棉织业同业公会、香港布厂商会和香港棉业商会等出版的特刊,收录多篇介绍当时纺纱、针织业和梭织业发展的文章。此外,香港记忆为纺织染业资深工业人做口述历史访谈,他们回顾香港纺织漂染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这些宝贵的资料有助认识香港纺织业。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行业焦点

纺织行业的定义


一件衣服的制造,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纺」、「织」、「染」和「缝」。「纺」是纺织业工序的第一步,把棉花纺成棉纱。而棉纱交到第二步「织」的工序,利用针织或梭织的技术,编织成针织胚布(原色布)或梭织胚布。第三步是「染」,把针织或梭织的胚布交由染厂加工漂染。最后是「缝」的工序,把经过整理和染色的布匹交由制衣厂缝制成衣服。不同原料可编织成不同物料的衣物,例如:香港早期以生产棉织衣物为主,棉花纺成棉纱,继而织成棉布,再缝成棉质衣服;羊毛也可纺成毛纱,然后织成羊毛布,再制成羊毛衣物。


纺织业是多个工序部门组成的行业,由纺至缝的技术可追溯至古代工艺。将手工艺转为机械生产,便成为纺织及成衣工业。

 


先「纺」后「织」还是先「织」后「纺」?


纺织业按生产工序而言,应是先纺纱,后织布,然后再做后期加工和印染。工业国家的纺织行业通常先发展纺纱工业,有了纱线生产,继而发展织布的工业。香港纺织业早在战前开始,发展次序则是先「织」后「纺」。1930年代,香港的针织业和梭织业已有一定规模,可是当时香港没有一家纺纱厂生产纱线,针织厂和梭织厂需要从外地入口棉纱,再把棉纱编织成原色布,制成棉织袜、背心、土布、笠衫、毛巾等产品,供应本地需求,亦出口至内地、东南亚、欧洲及南美洲等地。


战前香港曾经有棉纱厂。1899年,渣甸洋行设立香港棉纺织染公司。该厂设于铜锣湾扫秆埔,将入口棉花织成棉线。1914年,渣甸因为缺乏熟练技工,又因电力与淡水供应不足,同时面对本港空气过湿不宜于纺纱,于是将工厂迁至上海经营。由此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织造业主要发展针织业和梭织业,而有先「织」后「纺」的情况。

 


战后纺织业的发展


当年香港唯一的棉纱厂结业后,工商界人士均认为香港气候潮湿、缺乏技术人员等问题不宜于经营棉纺事业。到1947年,上海商人李震之在香港创办大南纱厂,该厂生产棉纱时,发现机械运作产生的热力,能抵消空气中的水分,以致棉纱的品质没有因潮湿天气而受影响。大南纱厂的经验,鼓励更多厂商来港设厂,香港才开始有本地棉纱供应。


中国政局的变化也促进战后香港纺织业成长。内地企业家因国共内战及1949年政权变动而来港发展,尤其苏浙籍的厂家带来资金、机器和技术,令香港纺织业急速发展。1948年,半岛纱厂(后改组为香港纺织)、伟伦纱厂、南洋纱厂、九龙纱厂、南海纱厂、联泰纱厂及大元纱厂相继成立,随后大元纱厂、怡生纱厂、联泰纱厂、宝星纺织也陆续建立。1947年至1954年间,香港棉纱厂由1家增至17家,到1975年,本港有40家纺纱厂。当时的纱厂从生产规模、机器和管理方式,远较战前的织造厂庞大、进步,为香港工业带来新的气象。


战后初期,香港的棉纱工业主要供应本地布厂,而战后的香港布厂急速增长,促进棉纺业兴起。棉纺工业随后向外拓展市场,1950年代以亚洲国家为主,如南韩、巴基斯坦、缅甸、越南等;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外销市场以东南亚地区为主,香港的棉纱出口因享有英联邦特惠税之利,而远及锡兰、南非、英国、澳洲、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


不过,随着世界工业国家提高进口税、关税等制度保护本土工业,同时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南韩和台湾等积极发展棉纺工业,香港棉纱业的海外市场逐渐萎缩。自1976年华侨纱厂结束转营地产后,短短数年间,香港多家大型纱厂结业。至1985年,协和纱厂和新界纱厂结业,香港的纱厂已所剩无几。纱厂比其他轻工业的厂房规模庞大,厂地宽广,当年以低价在新市镇偏远地区建厂。1970年代,香港都市发展急速,许多大型纱厂基于厂房地值上涨,结业后都转营地产项目图利,有把原址出售,有把厂房清拆改建成工商业大厦、商场、大型屋苑等。例如:荃湾青山道至9咪半曾是纱厂及纺织厂的集中地,今日的丽城花园和湾景花园一带曾是南海纱厂、宝星纱厂、东南纱厂及会德丰纱厂的生产基地。


2000年代,香港只剩余2家纱厂仍生产棉纱,包括中央纱厂。中央纱厂在2011年也把机器搬迁至内地厂房,结束在港纺纱的工序。

 


针织品与梭织品的分别及销售市场


针织与梭织是将棉纱编织成胚布的技术,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针织布厂生产有弹性的胚布,可制成棉织背心、袜、汗衫等产品;梭织布厂生产没有弹性的布种,如绒布、麻葛布、斜布等,可制成恤衫、牛仔裤等衣服。香港早在1900年代和1920年代分别有针织厂和梭织厂创建,织出来的胚布可生产棉织背心、袜、土布、笠衫、毛巾等。香港的织造品初时只供应本地市场,到1930年代主要出口至内地、东南亚等地。战后,香港织造品以外销市场为主,本销市场只占少量。这一方面因为战后东南亚各地对织造品需求大增,使本港织造业接获大量订单,另一方面由于本地人多抱崇洋心态,认为「来路货」较本地制品佳,以致香港织造品本销市场较少。


1960年代后,香港织造品的销售市场渐渐发生变化,销售网由东南亚地区转移至欧美国家。这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本土纺织业兴起,尤以菲律宾、缅甸、巴基斯坦、泰国、印尼、南韩为主,更发展至出口,而东南亚国家又限制多种织造品输入。同时,香港织造品(包括棉纱、胚布、棉织品等)在东南亚的市场,面对日本和内地制品的竞争,需要开发远洋市场。本地针织布厂和梭织布厂为迎合国际市场的需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来加强竞争力,例如:增设新式电动机器,提高布料品质。有些小型布厂未能负担更新机器的成本,渐遭淘汰。


香港织造品随着出口市场转移,多元发展产品。以往棉织品外销至印尼、星马、泰国、中东等地,以中下价钱的汗衫为主,有些更以自创商标推广;1960年代后,织造品外销至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是新款式的反领恤、外套、童装、套装等,很少再以香港自家传统商标推销。

 


山寨厂的分工与大厂的一条龙生产


布匹要经过「染」和「缝」的生产工序,才可制成衣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已有「织」的针织厂和梭织厂、「染」的漂染厂及「缝」的车衣厂。大部分工厂的规模属于小型山寨厂,厂房只有少量机器和工人负责生产。1930年代,成衣的制造,基本上由针织厂和梭织厂入口棉纱,利用机器织成胚布后,交染厂染布,再运送到制衣厂把布匹缝纫成衣物。一间工厂负责一个工序的工业模式,是战前织造业一大特色。除了山寨厂外,当时也有少数大型织造厂,拥有一条龙生产线,例如:1927年在香港成立的周艺兴织造厂,设有「织」、「染」和「缝」的生产线,除了纺纱外,一手包办织布、染布和缝衣的生产操作,并设有门市销售产品。


后来有纺织公司采用由「纺」、「织」、「染」到「缝」一条龙的生产规模,更有香港纺织业厂家把一条龙生产模式延伸到其他地区,在西非、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等地设厂,由种棉花、纺纱、织布、印染到制衣,建立垂直生产架构,帮助降低成本,有效控制品质。

 


工厂北移的趋势


香港纺织业战后发展蓬勃,当时纱厂、针织厂、梭织厂和漂染厂分别于荃湾、深水埗、长沙湾、大角咀等地区设立,高峰期因劳工不足而需要输入外劳增添人手。1950年代至1960年代,纺织业是雇用最多劳工的行业。1950年,纺织业平均雇用30.5%制造业人口;1960年代,纺织业雇用的制造业人口比率下降至26.3%,但纺织业依然是雇用人数比例最高的行业。「有工无人做」的时代现不复再,许多纺织厂已陆陆续续结业或北移内地生产。


早在1980年代,香港纺织业已有北移的趋势。自中国推行开放政策后,内地生产成本,包括厂房地价、工资、原料价格等,较香港低廉,已吸引厂家北上发展,大厂在内地不同省市设立分厂,中小厂于珠三角地区设厂,香港生产线萎缩。


同时,香港政府关注工业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促使本地厂房北上发展。1989年,香港成立渠务署,推行排污措施,对纺织业尤其是漂染整理部门,有严重的影响。许多漂染厂未能建立污水处理站,因而结业或搬迁到内地发展。以中国染厂有限公司为例,该厂原设在荃湾,因必须建立污水处理站,在1992年把厂房迁移至元朗工业村;到2010年,更于重庆设立印染厂投入生产。

 


资料推介


政府于1957年就梭织布厂做问卷调查,研究该行业的生产、出口等情况。香港生产力促进中心于1970年代及1980年代出版工业资料摘要,为纺纱、纺织、漂染等行业提供统计数据。纺织商会如香港华商织造总会、香港棉纺业同业公会、香港棉织业同业公会、香港布厂商会和香港棉业商会等出版的特刊,收录多篇介绍当时纺纱、针织业和梭织业发展的文章。此外,香港记忆为纺织染业资深工业人做口述历史访谈,他们回顾香港纺织漂染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这些宝贵的资料有助认识香港纺织业。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