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为香港印学研究奠基
香港是岭南篆刻的发展重地,尤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年代末,以黄牧甫为宗的「岭南派」延至香港,其渊源、传承及影响,皆是香港印学研究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题目。然而,九十年代迄今,香港印学尚未蔚为风气,发展重心转移内地,虽有个别印人活跃于本地印坛,也有院校或机构举辨展览、课程,但在发展上失去了连续性,形成断层现象。相对于中、日、台等地,当今印学在香港所受重视程度不高,研究成果匮乏,整体滞后,有待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香港篆刻的发展条件充足;本地公私所藏印章、印谱甚伙,为珍贵的印学研究材料,尤其岭南篆刻在近世备受重视的趋势下,引起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来港蒐集资料、或借鉴本地印学成果。若要进一步梳理岭南印学,香港艺术馆及其分馆藏印则是不可或缺;其所藏印总近一千枚,主要由罗桂祥基金慷慨捐赠,其他捐赠者有简经纶的学生王汉翘(1914–2005)、丁衍庸(1902–1978)后人刘秉衡(1915–2003)的遗孀冯丽鸿等,其中包括广东、香港篆刻近二百枚、涉印人约六十位,充分反映岭南印风的丰富多样,尤具价值,深入后可补足香港印史、以至于岭南印学之空白。
为香港印学研究奠基
香港是岭南篆刻的发展重地,尤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年代末,以黄牧甫为宗的「岭南派」延至香港,其渊源、传承及影响,皆是香港印学研究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题目。然而,九十年代迄今,香港印学尚未蔚为风气,发展重心转移内地,虽有个别印人活跃于本地印坛,也有院校或机构举辨展览、课程,但在发展上失去了连续性,形成断层现象。相对于中、日、台等地,当今印学在香港所受重视程度不高,研究成果匮乏,整体滞后,有待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香港篆刻的发展条件充足;本地公私所藏印章、印谱甚伙,为珍贵的印学研究材料,尤其岭南篆刻在近世备受重视的趋势下,引起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来港蒐集资料、或借鉴本地印学成果。若要进一步梳理岭南印学,香港艺术馆及其分馆藏印则是不可或缺;其所藏印总近一千枚,主要由罗桂祥基金慷慨捐赠,其他捐赠者有简经纶的学生王汉翘(1914–2005)、丁衍庸(1902–1978)后人刘秉衡(1915–2003)的遗孀冯丽鸿等,其中包括广东、香港篆刻近二百枚、涉印人约六十位,充分反映岭南印风的丰富多样,尤具价值,深入后可补足香港印史、以至于岭南印学之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