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改善环境──廉租屋
石硖尾大火后,政府于1954年4月颁布房屋法令,成立半独立的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前身),以长远地改善基层家庭的居住条件为本,负责廉租屋计划的发展。
苏屋邨属香港早期的「廉租屋」,是该会兴建的第三个公共屋邨。苏屋邨在1955至1963年间兴建,建筑费超过五千万港元,被形容为当时亚洲区内最大型的综合式住宅发展计划。虽然廉租屋的租金较徙置屋邨的高(四人单位租金约为48至66元),但邨内提供公共设施,如商铺、学校、邮政局及休憩场地等,让邻舍关系得以建立。这样的环境还孕育了很多本地演艺人才,包括许冠文兄弟、Beyond乐队的黄家驹和黄家强兄弟、林嘉华等。
此外,在1950年代,志愿组织也积极参与廉租屋之发展,例如香港房屋协会兴建全港首个「出租屋邨」──上李屋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出资兴建私营屋邨,命名为大坑西邨。由此可见,面对大量住屋需求,私营廉租屋确实能与政府房屋计划互补不足。
改善环境──廉租屋
石硖尾大火后,政府于1954年4月颁布房屋法令,成立半独立的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前身),以长远地改善基层家庭的居住条件为本,负责廉租屋计划的发展。
苏屋邨属香港早期的「廉租屋」,是该会兴建的第三个公共屋邨。苏屋邨在1955至1963年间兴建,建筑费超过五千万港元,被形容为当时亚洲区内最大型的综合式住宅发展计划。虽然廉租屋的租金较徙置屋邨的高(四人单位租金约为48至66元),但邨内提供公共设施,如商铺、学校、邮政局及休憩场地等,让邻舍关系得以建立。这样的环境还孕育了很多本地演艺人才,包括许冠文兄弟、Beyond乐队的黄家驹和黄家强兄弟、林嘉华等。
此外,在1950年代,志愿组织也积极参与廉租屋之发展,例如香港房屋协会兴建全港首个「出租屋邨」──上李屋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出资兴建私营屋邨,命名为大坑西邨。由此可见,面对大量住屋需求,私营廉租屋确实能与政府房屋计划互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