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流离失所──寮屋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香港的人口随着二次大战结束而上升,加上1945至1949年间中国内战爆发,导致大量人口从内地来港避难,房屋供不应求。由于不少唐楼在战争中已被破坏,房屋供应数量有限,使租金变得昂贵,新移民只好自行搭建或租赁寮屋栖身。当时深水埗区便建有大量寮屋,如大埔道村、白田村、福华村和石硖尾村等。
寮屋设计简陋,通常以铁皮为顶,木板建墙,故通称「木屋」。其基本设施非常贫乏,水电供应欠缺,生火器具简陋,而且房屋密集,建材易燃。居民还不时饱受水浸、山泥倾泻、火灾等威胁。1953年12月,石硖尾寮屋区发生大火,当时约四万人即时无家可归。政府为安置居民,于灾场附近筑建了多个单位相连的临时双层平房,并以当时的工务局局长包宁命名为「包宁平房」。此次事件促使政府积极处理寮屋问题,清理木屋,建立徙置区以安置居民。
流离失所──寮屋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香港的人口随着二次大战结束而上升,加上1945至1949年间中国内战爆发,导致大量人口从内地来港避难,房屋供不应求。由于不少唐楼在战争中已被破坏,房屋供应数量有限,使租金变得昂贵,新移民只好自行搭建或租赁寮屋栖身。当时深水埗区便建有大量寮屋,如大埔道村、白田村、福华村和石硖尾村等。
寮屋设计简陋,通常以铁皮为顶,木板建墙,故通称「木屋」。其基本设施非常贫乏,水电供应欠缺,生火器具简陋,而且房屋密集,建材易燃。居民还不时饱受水浸、山泥倾泻、火灾等威胁。1953年12月,石硖尾寮屋区发生大火,当时约四万人即时无家可归。政府为安置居民,于灾场附近筑建了多个单位相连的临时双层平房,并以当时的工务局局长包宁命名为「包宁平房」。此次事件促使政府积极处理寮屋问题,清理木屋,建立徙置区以安置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