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戏院昔日情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旧日戏院昔日情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战后粤语片院线


香港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粤语片恢复制作,产量渐增。至1948年,两条院线已初步组成,分别以新世界戏院和太平戏院为首。二十多年间,粤语片院线历经转变,合纵连横,始终着眼于生意契机。


五十年代初,环球和金陵两家大型戏院启业,各自连结地区戏院,成为粤语片两条主线,即「太环线」与「金国线」。后来又有「纽大线」、「环中线」、「中央线」等。至六十年代「第四线」产生,这也是粤语片产量最高峰的时期。


跨过六十年代中,粤语片的制作隐忧浮现,产量逐步下降。1969年至1970年,仅有数出粤语片公映。粤语片戏院无法维持一条恒常的院线,转投国语片院线,甚至放映日本电影。


院线一般由一、两家龙头大戏院,伙同地区戏院组成。戏院组合不时有变,以1965年1月1日为例,四条粤语片院线的戏院组合如下:


院线戏院主要放映片种公司及明星
太环线太⁠平⁠、环⁠球⁠、北⁠河⁠、油⁠麻⁠地⁠、域⁠多⁠利⁠、龙⁠城文⁠艺⁠、伦⁠理「四大公司」中⁠联⁠、华⁠侨⁠、光⁠艺⁠、岭光及邵氏粤语片组

吴⁠楚⁠帆⁠、白⁠燕⁠、张⁠活⁠游⁠、张⁠瑛⁠、谢⁠贤⁠、嘉⁠玲⁠、丁⁠莹⁠、林⁠凤
金国线金⁠陵⁠、国⁠民⁠、金⁠华⁠、明⁠声⁠、新⁠舞⁠台粤⁠语歌⁠唱⁠、神⁠怪大⁠成⁠、志⁠联⁠、植⁠利⁠、丽⁠士

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余⁠丽⁠珍⁠、吴⁠君⁠丽⁠、胡⁠枫
纽大线纽⁠约⁠、大⁠世⁠界⁠、中⁠央⁠、皇⁠宫⁠、真⁠光⁠、金⁠星⁠、永⁠乐歌⁠唱⁠片⁠、武⁠打⁠、喜⁠剧桃⁠源⁠、电⁠懋(粤语片组)、立⁠达⁠、永⁠茂

任⁠剑⁠辉⁠、白⁠雪⁠仙⁠、罗⁠艳⁠卿⁠、关⁠德⁠兴⁠、上⁠官⁠筠⁠慧
第四线香⁠港⁠、新⁠世⁠界⁠、英⁠京⁠、华⁠乐⁠、国⁠际⁠、美⁠丽⁠宫⁠、筲⁠箕⁠湾粤剧电影、神怪武侠信⁠谊⁠、新⁠艺⁠、粤⁠艺⁠、九⁠龙

麦⁠炳⁠荣⁠、凤⁠凰⁠女⁠、林⁠家⁠声⁠、南⁠红⁠、陈⁠宝⁠珠⁠、萧⁠芳⁠芳


太环线形成


战后,太平戏院老板源詹勋延聘袁耀鸿管理院务。环球戏院由袁耀鸿堂兄袁德甫创办,二人的亲属关系缔造了太平和环球两院合作的机会,两家戏院组成「太环线」。


金国线变化


1940年,关家柏、关家余兄弟建立国民戏院。随着关家旗下的金陵戏院、金华戏院于五十年代落成,「金国线」确立。关氏家族同时经营大成、志联等电影公司,制作电影供院线放映。六十年代末,粤语片产量急降,1967年底,金陵、金华等戏院加入「双丽线」(即丽华、丽都两院),转映国语片。


纽大线出现


大世界戏院和纽约戏院先后于1952年及1955年启业,起初放映西片。院主张观凤夫妇同时拥有伦敦、丽宫、好世界等戏院。1956年11月1日,纽约和大世界两院转映粤语片,结合原「环中线」部分戏院组成「纽大线」,维持逾十年。纽约和大世界两院曾于1964年下半年转映日本片,当时「纽大线」暂停,至年底重组。


第四线组成


1960年4月14日,「第四线」以中央戏院、香港戏院为首成立,首映《正德皇牡丹亭戏凤》,其他戏院包括真光、光明、皇宫和华乐等,见证粤语片产量攀上高峰。1964年底,「第四线」随着「纽大线」重组,戏院略有变动,由中央戏院、新世界戏院为首组成「新四线」。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战后粤语片院线


香港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粤语片恢复制作,产量渐增。至1948年,两条院线已初步组成,分别以新世界戏院和太平戏院为首。二十多年间,粤语片院线历经转变,合纵连横,始终着眼于生意契机。


五十年代初,环球和金陵两家大型戏院启业,各自连结地区戏院,成为粤语片两条主线,即「太环线」与「金国线」。后来又有「纽大线」、「环中线」、「中央线」等。至六十年代「第四线」产生,这也是粤语片产量最高峰的时期。


跨过六十年代中,粤语片的制作隐忧浮现,产量逐步下降。1969年至1970年,仅有数出粤语片公映。粤语片戏院无法维持一条恒常的院线,转投国语片院线,甚至放映日本电影。


院线一般由一、两家龙头大戏院,伙同地区戏院组成。戏院组合不时有变,以1965年1月1日为例,四条粤语片院线的戏院组合如下:


院线戏院主要放映片种公司及明星
太环线太⁠平⁠、环⁠球⁠、北⁠河⁠、油⁠麻⁠地⁠、域⁠多⁠利⁠、龙⁠城文⁠艺⁠、伦⁠理「四大公司」中⁠联⁠、华⁠侨⁠、光⁠艺⁠、岭光及邵氏粤语片组

吴⁠楚⁠帆⁠、白⁠燕⁠、张⁠活⁠游⁠、张⁠瑛⁠、谢⁠贤⁠、嘉⁠玲⁠、丁⁠莹⁠、林⁠凤
金国线金⁠陵⁠、国⁠民⁠、金⁠华⁠、明⁠声⁠、新⁠舞⁠台粤⁠语歌⁠唱⁠、神⁠怪大⁠成⁠、志⁠联⁠、植⁠利⁠、丽⁠士

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余⁠丽⁠珍⁠、吴⁠君⁠丽⁠、胡⁠枫
纽大线纽⁠约⁠、大⁠世⁠界⁠、中⁠央⁠、皇⁠宫⁠、真⁠光⁠、金⁠星⁠、永⁠乐歌⁠唱⁠片⁠、武⁠打⁠、喜⁠剧桃⁠源⁠、电⁠懋(粤语片组)、立⁠达⁠、永⁠茂

任⁠剑⁠辉⁠、白⁠雪⁠仙⁠、罗⁠艳⁠卿⁠、关⁠德⁠兴⁠、上⁠官⁠筠⁠慧
第四线香⁠港⁠、新⁠世⁠界⁠、英⁠京⁠、华⁠乐⁠、国⁠际⁠、美⁠丽⁠宫⁠、筲⁠箕⁠湾粤剧电影、神怪武侠信⁠谊⁠、新⁠艺⁠、粤⁠艺⁠、九⁠龙

麦⁠炳⁠荣⁠、凤⁠凰⁠女⁠、林⁠家⁠声⁠、南⁠红⁠、陈⁠宝⁠珠⁠、萧⁠芳⁠芳


太环线形成


战后,太平戏院老板源詹勋延聘袁耀鸿管理院务。环球戏院由袁耀鸿堂兄袁德甫创办,二人的亲属关系缔造了太平和环球两院合作的机会,两家戏院组成「太环线」。


金国线变化


1940年,关家柏、关家余兄弟建立国民戏院。随着关家旗下的金陵戏院、金华戏院于五十年代落成,「金国线」确立。关氏家族同时经营大成、志联等电影公司,制作电影供院线放映。六十年代末,粤语片产量急降,1967年底,金陵、金华等戏院加入「双丽线」(即丽华、丽都两院),转映国语片。


纽大线出现


大世界戏院和纽约戏院先后于1952年及1955年启业,起初放映西片。院主张观凤夫妇同时拥有伦敦、丽宫、好世界等戏院。1956年11月1日,纽约和大世界两院转映粤语片,结合原「环中线」部分戏院组成「纽大线」,维持逾十年。纽约和大世界两院曾于1964年下半年转映日本片,当时「纽大线」暂停,至年底重组。


第四线组成


1960年4月14日,「第四线」以中央戏院、香港戏院为首成立,首映《正德皇牡丹亭戏凤》,其他戏院包括真光、光明、皇宫和华乐等,见证粤语片产量攀上高峰。1964年底,「第四线」随着「纽大线」重组,戏院略有变动,由中央戏院、新世界戏院为首组成「新四线」。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