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电影广告画与画师的时代命运

从前,大型手绘电影广告画是戏院提供放映资讯的重要工具,多挂于戏院的大门两侧和外墙。最初只有手写戏名、导演和演员名字及放映场次,及后慢慢演变成一幅幅巨型宣传画,集手工和创意于一身,尤其当高挂戏院外两、三层楼高的外墙,颇能引起途人注目,大收宣传之效。只要一窥几幅广告画的排列,就知晓那部戏「即日公映」,那些是「下期放映」或「不日放映」。
广告画师与戏院等级
旧式戏院不但建筑设计各有特色,其外墙悬挂一幅幅相似又不尽相同的人手绘画电影广告画,更突显每家戏院独一无二。市区龙头戏院的广告画手工特别精细,与偏远地区的戏院广告画高下立见。
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业蓬勃,不但国、粤语片平均年产量超过二百部,发行公映的西片也超过三百部,平均一、两星期就有新片上画,然而从事电影油画广告的技工才一百多人,名气较大技术较高的油画师傅则不过十人,可以想像他们的工作量是何等巨大。油画师的薪酬由一百至千元不等,视乎画工及年资而定;个别资深的老师傅更获片商或导演指定绘制广告画,报酬可比正常高几倍。而优秀的画师,通常都获罗致为市区的重点戏院绘图,如普庆、东方、海运、乐声、娱乐等戏院。
学师制传承技术
戏院广告画与旧日很多行业一样,沿用师徒制。初入行的徒弟多处理最基本的工序──用白油打底色、以颜料调色等。练熟了基本功,才获师傅逐步委派去起草稿、写字、画小场景图。如三、四年后能独当一面,便可独立负责一幅电影广告画。香港第一代电影广告画师,多是1949年前由内地来港的艺术人才,曾接受艺术专科训练,例如陈克纯和马瑞章,他们分别以画国语片和西片闻名;另外有从外地回流的专才,如李兼。而第二代画师则由「师徒制」出身,如六十年代在业界冠为「四大天王」的黄金、刘伟棠、余福康和利杨,均是名师的高徒,亦培养出第三、第四代传人。画师有时将电影公司提供的海报图「搬画过板」,有时则依据数幅剧照重组,创作一幅广告图。绘画戏院广告画讲求技术之余,也需要创意。画师除了绘画,同时要兼写戏院内一切文字告示,例如场次表、片期表等。
从兴旺到没落
戏院外墙的电影广告画一般是12呎乘30呎或12呎乘48呎,因戏院的大小规模有别。而巨型油画由二十块至三十二块4呎乘6呎的木板组合而成。在没有电脑科技协助的年代,一切讲求实力、观察力、毅力、体力。在小型画室通宵达旦分散绘画数十块小画板,再组合出一幅挂在外墙的大型广告画,实在考验功力。
一般来说,戏院内外的电影广告画费用由院方负担。如果片商有额外要求,例如加大外墙广告画、在大堂内增放独立宣传画板等,费用则需另行「加码」,通常只有大片才有此礼遇。而每逢星期二傍晚六点,都是戏院「上画」的时分,院内不同岗位的壮丁如杂工、场务、领班、司理等,合力帮手「上画」。几位男士没有任何安全配备,攀爬到外墙的铁架上,其余就在架下送递画板,齐心合力将二十多块4呎乘6呎的小画板组合成大型广告画,过程毋需画工和画师参与。这个「上画」、「落画」的繁重工序,在电影业兴旺时,几乎每星期一次。
不过随着八十年代中大型戏院逐步改建为迷你戏院,并移迁至大型商场内,加上电脑喷画技术日益先进,戏院减省成本,广告画行业因而慢慢式微。至2000年,全港戏院完全弃用传统手绘广告画,于是手绘广告画的年代正式结束。
电影广告画与画师的时代命运

从前,大型手绘电影广告画是戏院提供放映资讯的重要工具,多挂于戏院的大门两侧和外墙。最初只有手写戏名、导演和演员名字及放映场次,及后慢慢演变成一幅幅巨型宣传画,集手工和创意于一身,尤其当高挂戏院外两、三层楼高的外墙,颇能引起途人注目,大收宣传之效。只要一窥几幅广告画的排列,就知晓那部戏「即日公映」,那些是「下期放映」或「不日放映」。
广告画师与戏院等级
旧式戏院不但建筑设计各有特色,其外墙悬挂一幅幅相似又不尽相同的人手绘画电影广告画,更突显每家戏院独一无二。市区龙头戏院的广告画手工特别精细,与偏远地区的戏院广告画高下立见。
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业蓬勃,不但国、粤语片平均年产量超过二百部,发行公映的西片也超过三百部,平均一、两星期就有新片上画,然而从事电影油画广告的技工才一百多人,名气较大技术较高的油画师傅则不过十人,可以想像他们的工作量是何等巨大。油画师的薪酬由一百至千元不等,视乎画工及年资而定;个别资深的老师傅更获片商或导演指定绘制广告画,报酬可比正常高几倍。而优秀的画师,通常都获罗致为市区的重点戏院绘图,如普庆、东方、海运、乐声、娱乐等戏院。
学师制传承技术
戏院广告画与旧日很多行业一样,沿用师徒制。初入行的徒弟多处理最基本的工序──用白油打底色、以颜料调色等。练熟了基本功,才获师傅逐步委派去起草稿、写字、画小场景图。如三、四年后能独当一面,便可独立负责一幅电影广告画。香港第一代电影广告画师,多是1949年前由内地来港的艺术人才,曾接受艺术专科训练,例如陈克纯和马瑞章,他们分别以画国语片和西片闻名;另外有从外地回流的专才,如李兼。而第二代画师则由「师徒制」出身,如六十年代在业界冠为「四大天王」的黄金、刘伟棠、余福康和利杨,均是名师的高徒,亦培养出第三、第四代传人。画师有时将电影公司提供的海报图「搬画过板」,有时则依据数幅剧照重组,创作一幅广告图。绘画戏院广告画讲求技术之余,也需要创意。画师除了绘画,同时要兼写戏院内一切文字告示,例如场次表、片期表等。
从兴旺到没落
戏院外墙的电影广告画一般是12呎乘30呎或12呎乘48呎,因戏院的大小规模有别。而巨型油画由二十块至三十二块4呎乘6呎的木板组合而成。在没有电脑科技协助的年代,一切讲求实力、观察力、毅力、体力。在小型画室通宵达旦分散绘画数十块小画板,再组合出一幅挂在外墙的大型广告画,实在考验功力。
一般来说,戏院内外的电影广告画费用由院方负担。如果片商有额外要求,例如加大外墙广告画、在大堂内增放独立宣传画板等,费用则需另行「加码」,通常只有大片才有此礼遇。而每逢星期二傍晚六点,都是戏院「上画」的时分,院内不同岗位的壮丁如杂工、场务、领班、司理等,合力帮手「上画」。几位男士没有任何安全配备,攀爬到外墙的铁架上,其余就在架下送递画板,齐心合力将二十多块4呎乘6呎的小画板组合成大型广告画,过程毋需画工和画师参与。这个「上画」、「落画」的繁重工序,在电影业兴旺时,几乎每星期一次。
不过随着八十年代中大型戏院逐步改建为迷你戏院,并移迁至大型商场内,加上电脑喷画技术日益先进,戏院减省成本,广告画行业因而慢慢式微。至2000年,全港戏院完全弃用传统手绘广告画,于是手绘广告画的年代正式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