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也斯生平列表
1949
广东出生,同年随父母至香港。四岁,父病故。
1963
开始在《中国学生周报》发表诗作。
1968
于《香港时报》撰写专栏「文艺断想」。
1970
香港浸会学院(现香港浸会大学)外文系毕业。
于香港《快报》副刊(刘以鬯编)撰写专栏「我之试写室」及「书与街道」,至1978年。
出版作品:
——《当代法国短篇小说选》(编译,与郑臻合编),台北:晨钟出版社。
1971
出版作品:
——《美国地下文学选》(编译),台北:环宇出版社。
1972
创办文学杂志《四季》(1972-75),是第一份翻译及深入讨论加西亚.马盖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等拉丁美洲文学大师的中文刊物。
任《文林》文学艺术杂志编辑。
出版作品:
——《灰鸽早晨的话》(散文集),台北:幼狮文化公司。也斯第一本散文集,收录青少年时期作品,「青年也斯从香港带来全新的文学语言」(编辑痖弦语)。
——《当代拉丁美洲小说选》(编译),台北:环宇出版社。
1973
与小说家吴煦斌结婚。
任《中国学生周报》「诗之页」编辑,鼓励生活化及香港题材诗作。
1974
儿子梁以文诞生。
1975
创办《大拇指周报》(1975-1987),是继《中国学生周报》后深具影响力的综合文艺刊物。任总编辑至1978年。
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讲授中国现代诗与小说,至1978年。
1977
于《星岛晚报》撰写专栏「喝一口茶」,至1978年。
编写及导演舞台剧《老鼠》,香港艺术中心演出,《大拇指》各编辑负责幕前及幕后工作。
1978
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修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出版作品:
——《雷声与蝉鸣》(诗集),香港:大拇指半月刊。也斯第一本诗集,收录十六岁至廿九岁诗作,对年轻诗人影响甚深。
——《神话午餐》(散文集),台北:洪范书店。
——《大拇指小说选》(小说选集,与范俊风合编),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79
出版作品:
——《养龙人师门》(小说集),高雄:民众日报出版社。也斯第一本小说集,幽默而充满想像力。
——《香港青年作家小说选》(小说选集,与郑臻合编),台北:民众日报出版社。
1981
出版作品:
——《山水人物》(散文集,刘以鬯主编),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
1982
出版作品:
——《剪纸》(小说),香港:素叶出版社。1977年在《快报》连载,是第一本具有魔幻写实元素的中文小说,借两个相似又相反的女子写出个人在传统与现代交汇间对爱情的执着和迷乱。2003年重版,2012年三版,2014年四版。
1983
1982-1983年夏短暂回港。开始写「莲叶组诗」(1983-1999),刻划香港当时的政治处境(中英联合声明、回归……)及人在狭缝中的感情起伏。秋天回美完成学业。
1984
自美国毕业回港,毕业论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1936-1949《抗衡的美学: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1936-1949)》是研究中国现代诗的重要文献。
于进念举办「游诗」诗画展。
1985
女儿梁安文诞生。
于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系任教至1997年。
编舞家彭锦耀改编《游诗》成现代舞演出《舞文.游诗》。
与版画家骆笑平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游诗」诗画展。
出版作品:
——《游诗》(诗画集,骆笑平铜版画),香港: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
——《山光水影》(散文集),香港:博益出版集团。
——《书与城市》(评论集),香港:香江出版公司。
1986
与蔡仞姿、彭锦耀就「莲叶组诗」合作《诗舞画的对话》,在香港大学艺术系的工作室演出。
1987
港台电视部「小说家族系列」改编短篇〈李大婶的袋表〉为电视剧播映。
出版作品:
——《城市笔记》(散文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岛和大陆》(小说集),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写游离于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香港人的故事。
1988
出版作品:
——《三鱼集》(小说集),香港:田园书屋。收入三篇中篇小说。
1989
与蔡仞姿、梅卓燕、游静多人举办「东西游戏」诗画舞装置展,一连三晚,从咏物诗开始,悼念六四逝去的人、思考压抑与自由。
出版作品:
——《梁秉钧卷》(选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选录诗、小说、散文及论文。
——与梁家泰合作《梁家泰中国影像:一至廿四》(诗与摄影集),香港:CAMERA22LTD。
1990
与李家升在香港大会堂举办诗与摄影展。
获香港歌德学院基金访问柏林及东欧。
出版作品:
——《山即是心:史耐德诗文选》(编译,与林耀福合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
——《布拉格的明信片》(小说集),香港:创建出版公司。写东欧面对新的政治变化,反思中国和香港的转变。
1991
《布拉格的明信片》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获亚洲文化协会基金,往纽约半年从事文化研究。
出版作品:
——《昆明的红嘴鸥》(散文集),香港:突破出版社。写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八零年代,从地方和民生去体会变化中的中国,至突变的1989年。
1992
获「艺盟」香港作家年奖。
出版作品:
——City at the End of Time《形象香港》(英译诗集,与Gordon T. Osing合编合译),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及曙光图书公司。表达回归前香港种种急剧变化和不安。李家升的封面《在时间尽头的城市》为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收藏。
1993
拍摄《北角汽车渡海码头》(录像作品,四十七分钟),一出混合虚构情节的纪录片,带出北角层层的历史,种种消逝和人事记忆。
出版作品:
——《香港的流行文化》(评论集,主编),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原名《烦恼娃娃的旅程》,1983年在《快报》连载,写也斯离港多年后带着替人解决烦恼的「烦恼娃娃」经三藩市、纽约和巴黎再回到香港途中遇到的故事,是《奥德塞》的变奏。
1994
与舞蹈家梅卓燕合作跨媒介作品《花影》,改编自《剪纸》。
参与‘Art in June’(联展),香港艺术中心。
参与「香港六十年代 —— 身份、文化认同与设计」展览,何庆基、田迈修策划,探讨六十年代香港人如何利用设计建构身份认同。
出版作品:
——《六十年代文化剪贴册》(编辑),香港:香港艺术中心。
——《寻找空间》(小说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任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访问教授,讲授香港文学及中国文学。
参与‘Camera Work’(联展),香港艺穗会。
出版作品:
——《游离的诗》(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也斯离家时写的诗,他感觉诗没地方发表,亦没有家。
——《浮藻》(诗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香港文化》(文化评论),香港:香港艺术中心。
——《半途:梁秉钧诗选》(诗集),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6
《半途:梁秉钧诗选》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诗奖。
任《文化视野丛书》编辑(1996-2001),出版二十本香港作家创作及有关文化研究的书刊。香港:青文书屋。
与艺术家林罡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办「参与传统Ⅱ:历史的徙置」新诗及装置展览,对博物馆内的中国古文物、破碎残件作出回应,有些诗是以残件的角度看历史。
出版作品:
——《博物馆》(诗集),香港:香港艺术中心。
——《香港文化空间与文学》(文化评论),香港:青文书屋。
——《越界书简》(散文集),香港:青文书屋。写东方到西方的越界感受与文化思考。
——《烦恼娃娃的旅程》(小说集),桂林:漓江出版社。写也斯离港多年后带着替人解决烦恼的「烦恼娃娃」经三藩市、纽约和巴黎再回到香港途中遇到的故事,是《奥德塞》的变奏。是为《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1993)之再版。
1997
拍摄《搬家》(录像作品,二十五分钟),描绘面对九七回归的复杂感受。1997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及伦敦电影节放映。
与梅卓燕、龚志成、梁小卫、何庆基等合作跨媒介作品《阴魂不散》,获邀请到柏林演出。
参与王禾璧在艺术中心策划的「诗与视觉探索」香港计划,以诗作与摄影师探讨香港新界不同地区的面貌与变化,成果在艺术中心「九七影情」展览并出版摄影集《九七影情》。
与李家升合办ʻFoodscape’诗及摄影展览,多伦多Art speak Gallery。用食物探讨文化和历史,回答九七种种问题。
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1997-2013)。
任《现代中文文学学报》总编辑。学报1997年创刊,中英双语,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出版,是研究现代中文文学的重要刊物。
出版作品:
——Food scape《食事地域志》(英译诗影像集,张佩瑶翻译,李家升图像),香港:The Original Photograph Club Limited。
1998
获DAAD研究基金任驻柏林作家,研究德国历史与文化,后出版《在柏林走路》(2002)。
与李家升合办ʻFoodscape II’诗及摄影展览,香港歌德学院。
与凌颖诗合作「伪时装展」ʻClothink’「衣想」,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主办,探讨流行文化的种种问题。
出版作品:
——Clothink《衣想》(诗及装置艺术展览场刊,凌诗颖服装及图像,闵福德[John Minford]、唐文等翻译),香港:青文书屋出版。
——《香港短篇小说选:六十年代》(编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0
与李家升合办‘Foodscape III’诗及摄影展览,Tokyo Rou-un-ki Aki-ex Gallery。
与李家升合办‘Foodscape IV’诗及摄影展览,Munich Ruffini Kultur。
在柏林举行个人诗朗诵会。
与音乐家龚志成及录像艺术家麦安举办跨媒体表演《花鸟志异》,香港歌德学院。
出版作品:
——Seltsame Geschichten von Vögeln und Blumen《花鸟志异》(德译诗集,顾彬[Wolfgang Kubin]翻译),香港:歌德学院。
——Von Politik und den Früchten des Feldes《蔬菜的政治》(德译诗集,顾彬[Wolfgang Kubin]翻译),柏林:DAAD Berliner Künstlerprogramm。
——《东西》(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越界的月亮》(散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布拉格的明信片》(映象小说集,1991年版本增订版,朱德华等摄影、麦安编辑),香港:青文书屋。
2001
任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教授,讲授香港文学。
出版作品:
——Îles et Continents《岛和大陆》(法译小说集,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编译),巴黎:Gallimard。
2002
参与新视野艺术节靳埭强和刘小康策划的装置艺术展览「亚洲的滋味」,八位亚洲艺术家创造了八款最能代表他们国家菜色的小「食物盒子」,也斯写相关的诗放在盒内,探讨食物与文化的关系。
出版作品:
——Travelling with a Bitter Melon《带一枚苦瓜旅行》(1973-1998年英译诗选,张佩瑶主编,周蕾序),香港:Asia 2000。
——《在柏林走路》(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新果自然来》(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街巷人物》(《山水人物》扩充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昆明的除夕》(《昆明的红嘴鸥》扩充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山光水影》(再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岛和大陆》(再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养龙人师门》(再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书与城市》(再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再读张爱玲》(论文集,与刘绍铭、许子东合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3
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教授,讲授香港文学及都市文学。
举办「食物与城市」摄影展览,香港外国记者会。
举办「香港二三事之一:李家升、梁秉钧、黄炳培作品」诗与装置展览,香港城市大学城大艺廊。
出版作品:
——《在柏林走路》(散文集),北京:三联书店。
——《剪纸》(再版,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4
任瑞士苏黎世大学访问教授,与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教授合办跨文化跨学科的神话研究工作坊,领学生到阿尔卑斯山上研讨山中传说,后与洪安瑞教授编成《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传说》(2009),收录苏黎世大学中文系学生中译的七十五个神话故事。
与李家升、陈敏彦合办「香港食境诗:文字图像装置」新诗、摄影及装置展览,香港文化博物馆。
舞蹈家梅卓燕、作曲家Frédéric Blin、歌唱家梁小卫改编「莲叶组诗」成音乐、舞蹈作品《流莲欢》,在新视野艺术节演出。后获邀请到德、法表演。
举办‘East West Matters’摄影展览及诗朗诵会,瑞士伯尔尼房间画廊。
举办‘East West Matters’摄影展览,德国法兰克福工艺美术馆。
诗朗诵会,巴黎。
诗朗诵会,瑞士苏黎世Reitberg博物馆。
演讲,日内瓦图书馆。
出版作品:
——《蔬果说话》,李家升设计,梁秉钧诗作〈青菜沙律〉跟李家升252幅照片对话,是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食境诗:文字图像装置」的一部份。
2005
举办「都市.人物.食物」摄影展览,香港三联书店展览厅。
出版作品:
——《也斯的香港》(散文摄影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现代汉诗论集》(论文集,与陈炳良、陈智德合编),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
——《香港文学电影片目1913-2000》(片目,与黄淑娴合编),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
2006
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荣誉勋章。
获美国Fulbright Fellowship到哈佛大学研究。
任南法驻尼斯沙可慈修道院作家。
举办诗与摄影展览(李家升影像),南法尼斯沙可慈修道院。
参与柏林「百布广场问答」,全球100位作家受邀请参与百布广场之讨论,纪念1933年5月10日纳粹焚烧二万册书籍企图压抑思想自由。
任粤剧《还魂记梦》文学顾问,故事描绘汤显祖撰写《牡丹亭》经过。
出版作品:
——De ci de là des choses《东西》(法译诗集,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编译),巴黎:Youfeng。是2004年与李家升在法国尼斯展览的成果。
——《蔬菜的政治》(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东亚文化与中文文学》(论文集,与许旭筠合编),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
出版作品:
——Islands and Continents《岛和大陆》(英译小说集,闵福德[John Minford]、Brian Holton、陈虹庄翻译及主编),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8
再任南法驻尼斯沙可慈修道院作家,与女儿同行,写出大量「阳光与花瓣」的诗作,后收进《普罗旺斯的汉诗》(2012)。
诗朗诵会,德国杜塞尔夫。
诗朗诵会,瑞士巴塞尔。
诗朗诵会,瑞士苏黎世。
出版作品:
——《往复书简いつも香港を见つめて》(《视线中的香港:往复书简》书信集,与四方田犬彦合著,池上贞子翻译),东京:岩波书店。讨论港日两地的文化现象。
——《胡金铨电影传奇》(评论集,与胡维尧合编),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书写香港@文学故事》(评论集,梁秉钧策划,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香港文学研究小组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获2008年「香港书奖」。
——《跟白先勇一起创作:岭大文学创作坊笔记》(梁秉钧策划,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2009
参与「瑞士 —— 中国文化交流(2008-2010)」,瑞士Pro Helvetia主办。
参与跨媒体剧场系列「形.体.澎湃」,担任作品《三段》之导演,从「身体」的角度,探讨现代的运动及形体文化。
出版作品: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从食物、从爱情的角度,以喜剧甚至荒诞的手法写九七之后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种种变化。
——《雷声与蝉呜》(复刻版,诗集),香港:文化工房。
——《越界的行程》(小说选集),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
——Von Jade und Holz《碧玉与木头》(德译诗集,顾彬[Wolfgang Kubin]翻译),克拉根福特:Drava Verlag。
——Shifting Borders《变化的边界:梁秉钧诗集》(英译诗集,与客远文[Kit Kelen]、宋子江、苏慧琼合译),澳门:澳门故事协会。
——Hong Kong Urban Culture & Urban Literature《香港都市文化与文学》(评论集,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特刊,与许旭筠、李凯琳合编),香港:香港故事协会。
——Legends from the Swiss Alps《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传说》(瑞士苏黎世大学中国语文系学生翻译小说集,与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合编),香港:MCCM Creations。2004年夏天,也斯在苏黎世大学和洪安瑞教授办了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神话研究工作坊,由苏黎世大学中文系同学翻译传说故事,出版成书。
2010
获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
参与斯洛文尼亚国际文学节及诗朗诵。
参与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之「承传与创造 —— 艺术对艺术」联展,十九位香港艺术家参展,梅卓燕舞蹈、龚志成音乐、也斯诵诗。
出版作品:
——Amblings《游诗:梁秉钧诗选》(英译诗集,客远文[Kit Kelen]、宋子江、苏慧琼、樊星合译),澳门:澳门故事协会。
——《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论文集,与谭国根、黄劲辉、黄淑娴合编),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电影中的香港故事》(评论集,梁秉钧策划,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香港文学研究小组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Artichaut《雅枝竹》(法文诗画集Paul Magendie作画,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翻译),巴黎:Nihil Obstat。
2011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参与诗画展「多城对话」,李家升画廊INDEXG举行,七位多伦多艺术家对也斯的诗作出回应。
参与罗马尼亚国际诗歌节。
出版作品:
——《人间滋味》(散文摄影集),香港: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也斯看香港》(散文摄影集),广州:花城出版社。
——《アジアの味:也斯诗集》《亚洲的滋味》(日译诗集,池上贞子翻译),东京:思潮社。
——《香港文学的传承与转化》(论文集,与陈智德、郑政恒合编),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合集选:小说卷》(小说选集,与叶辉、郑政恒合编),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及新加坡:新加坡青年书局。获「香港书奖」。
——《西新界故事》(岭南大学中文系学生创作集,梁秉钧策划,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也斯作品评论集(小说部份)》(论文集,陈素怡编),香港:香港评论出版社。辑录各家对也斯四十年小说创作的评论,凡400页。]
2012
获选为「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举办「人文对话」展览,回顾个人创作道路。
获瑞士苏黎世大学文学院颁授名誉博士学位,以表扬也斯丰富的创作成绩、以及对现代中文文学研究的贡献。
瑞士苏黎世Reitberg博物馆举行诗朗诵会。
《人间滋味》获「香港书奖」。
参与英国「2012利物浦双年展」,以诗作回应周俊辉、梁美萍及区区肥皂之艺术创作。
与何庆基合办「鬼节」,包括舞台表演、电影播放及研讨会。
出版作品:
——《灰鸽试飞:香港笔记》(散文集,重印1972年版《灰鸽早晨的话》),台北:解码出版社。
——《东西:梁秉钧诗选》(诗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昆明的除夕》(散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小说集,2012年增订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小说集,韩文译本,宋珠兰译),首尔:ZMANZ。
——《剪纸》(小说,继1982、2003后第三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书与城市》(评论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香港文化拾论》(评论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City at the End of Time《形象香港》(再版英译诗集,与Gordon T. Osing合译,张美君编),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Fly Heads and Bird Claws《蝇头与鸟爪》(英译诗集,Christopher Mattison编辑,Brian Holton、闵福德 [John Minford] 等英译,刘掬色插画),香港:MCCM Creations。关于东西文化、沉思及友情的诗作。
——Sichtbares und Verborgenes《显与隐》(英、德译诗集,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编译,Helen Wallimann英译),香港:MCCM Creations。
——En ces jours instables《在不安定的日子》(法译诗集,Camille Loivier编译),香港:MCCM Creations。
——Mapa Refeito《重画地图》(葡译诗集,Beatriz Brasil翻译),澳门:澳门故事协会。
——《香港文学与电影》(论文集,与黄淑娴、沈海燕、郑政恒合编),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及香港大学出版社。
——《刘以鬯作品评论集:第一集》(评论集,与黄劲辉合编),香港:香港文学评论出版社。
——[《僭越的夜行:梁秉钧新诗作品评论资料汇编》(评论集,陈素怡编),香港:文化工房。辑录各家对也斯五十年诗创作的评论,上下两册,凡600页。]
——《普罗旺斯的汉诗》(诗集,叶晓文插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收录在南法沙可慈修道院创作及修订的诗作,充满「阳光与花瓣」,是也斯最后一本诗集。
2013
1月5日,也斯于香港仁安医院因肺癌安然辞世。
香港大学于图书馆举办「梁秉钧:良朋、香港」诗与摄影展,展出梁秉钧诗作、摄影及九位香港摄影师的相关作品。
出版作品:
——《城与文学》(评论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也斯的五〇年代:香港文学与文化论集》(评论集,黄淑娴、沈海燕、宋子江、郑政恒编),香港:中华书局。探讨五零年代的香港文学、电影、文化身份等课题。
——《守望香港:香港 —— 东京往复书简》(也斯与四方田犬彦书信集,韩燕丽翻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是2008年日文《视线中的香港:往复书简》的中文版,讨论港日两地的文化现象。
——《浮世巴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也斯最后编选的散文集,写人文风景与文学艺术。
2014
《也斯的五〇年代:香港文学与文化论集》获「香港书奖」。
一月,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和艺穗会为也斯举办了一个大型的诗与艺术展览,名「回看,也斯」,展出了他百多首诗,以及与五十多位艺术家朋友几十年来合作的相关画作、铜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录像和装置艺术,以展示他的诗观、他对香港和世界的理念及内心的想望,并出版了一本260页的同名纪念诗画集《回看,也斯》。
九月,前进进戏剧工作坊改编也斯小说《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中的三个短篇成《后殖民食神之歌》,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
出版作品: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也斯卷》(诗、散文、小说、评论选集),香港:天地图书。
——《梁秉钧五十年诗选》(诗集,收录梁秉钧五十年来诗作),台湾:台大出版中心。
——《游离的诗》(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东西》(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蔬菜的政治》(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普罗旺斯的汉诗》(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烦恼娃娃的旅程》(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剪纸》(再版,小说),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梁秉钧五十年诗选》获2015年「香港书奖」。
出版作品:
——《也斯影评集》(评论集,郑政恒编),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辑录也斯1967-2012四十多年间在报章杂志写的影评。
——《也斯的散文艺术》(评论集,曾卓然编),香港:三联书局。辑录各家对也斯四十多年散文创作的评论,凡340页。
——《喝一口茶》(散文集),香港:文化工房/大拇指出版社。也斯1977-1978年的早期散文。
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协助整理
也斯生平列表
1949
广东出生,同年随父母至香港。四岁,父病故。
1963
开始在《中国学生周报》发表诗作。
1968
于《香港时报》撰写专栏「文艺断想」。
1970
香港浸会学院(现香港浸会大学)外文系毕业。
于香港《快报》副刊(刘以鬯编)撰写专栏「我之试写室」及「书与街道」,至1978年。
出版作品:
——《当代法国短篇小说选》(编译,与郑臻合编),台北:晨钟出版社。
1971
出版作品:
——《美国地下文学选》(编译),台北:环宇出版社。
1972
创办文学杂志《四季》(1972-75),是第一份翻译及深入讨论加西亚.马盖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等拉丁美洲文学大师的中文刊物。
任《文林》文学艺术杂志编辑。
出版作品:
——《灰鸽早晨的话》(散文集),台北:幼狮文化公司。也斯第一本散文集,收录青少年时期作品,「青年也斯从香港带来全新的文学语言」(编辑痖弦语)。
——《当代拉丁美洲小说选》(编译),台北:环宇出版社。
1973
与小说家吴煦斌结婚。
任《中国学生周报》「诗之页」编辑,鼓励生活化及香港题材诗作。
1974
儿子梁以文诞生。
1975
创办《大拇指周报》(1975-1987),是继《中国学生周报》后深具影响力的综合文艺刊物。任总编辑至1978年。
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讲授中国现代诗与小说,至1978年。
1977
于《星岛晚报》撰写专栏「喝一口茶」,至1978年。
编写及导演舞台剧《老鼠》,香港艺术中心演出,《大拇指》各编辑负责幕前及幕后工作。
1978
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修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出版作品:
——《雷声与蝉鸣》(诗集),香港:大拇指半月刊。也斯第一本诗集,收录十六岁至廿九岁诗作,对年轻诗人影响甚深。
——《神话午餐》(散文集),台北:洪范书店。
——《大拇指小说选》(小说选集,与范俊风合编),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79
出版作品:
——《养龙人师门》(小说集),高雄:民众日报出版社。也斯第一本小说集,幽默而充满想像力。
——《香港青年作家小说选》(小说选集,与郑臻合编),台北:民众日报出版社。
1981
出版作品:
——《山水人物》(散文集,刘以鬯主编),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
1982
出版作品:
——《剪纸》(小说),香港:素叶出版社。1977年在《快报》连载,是第一本具有魔幻写实元素的中文小说,借两个相似又相反的女子写出个人在传统与现代交汇间对爱情的执着和迷乱。2003年重版,2012年三版,2014年四版。
1983
1982-1983年夏短暂回港。开始写「莲叶组诗」(1983-1999),刻划香港当时的政治处境(中英联合声明、回归……)及人在狭缝中的感情起伏。秋天回美完成学业。
1984
自美国毕业回港,毕业论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1936-1949《抗衡的美学: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1936-1949)》是研究中国现代诗的重要文献。
于进念举办「游诗」诗画展。
1985
女儿梁安文诞生。
于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系任教至1997年。
编舞家彭锦耀改编《游诗》成现代舞演出《舞文.游诗》。
与版画家骆笑平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游诗」诗画展。
出版作品:
——《游诗》(诗画集,骆笑平铜版画),香港: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
——《山光水影》(散文集),香港:博益出版集团。
——《书与城市》(评论集),香港:香江出版公司。
1986
与蔡仞姿、彭锦耀就「莲叶组诗」合作《诗舞画的对话》,在香港大学艺术系的工作室演出。
1987
港台电视部「小说家族系列」改编短篇〈李大婶的袋表〉为电视剧播映。
出版作品:
——《城市笔记》(散文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岛和大陆》(小说集),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写游离于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香港人的故事。
1988
出版作品:
——《三鱼集》(小说集),香港:田园书屋。收入三篇中篇小说。
1989
与蔡仞姿、梅卓燕、游静多人举办「东西游戏」诗画舞装置展,一连三晚,从咏物诗开始,悼念六四逝去的人、思考压抑与自由。
出版作品:
——《梁秉钧卷》(选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选录诗、小说、散文及论文。
——与梁家泰合作《梁家泰中国影像:一至廿四》(诗与摄影集),香港:CAMERA22LTD。
1990
与李家升在香港大会堂举办诗与摄影展。
获香港歌德学院基金访问柏林及东欧。
出版作品:
——《山即是心:史耐德诗文选》(编译,与林耀福合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
——《布拉格的明信片》(小说集),香港:创建出版公司。写东欧面对新的政治变化,反思中国和香港的转变。
1991
《布拉格的明信片》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获亚洲文化协会基金,往纽约半年从事文化研究。
出版作品:
——《昆明的红嘴鸥》(散文集),香港:突破出版社。写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八零年代,从地方和民生去体会变化中的中国,至突变的1989年。
1992
获「艺盟」香港作家年奖。
出版作品:
——City at the End of Time《形象香港》(英译诗集,与Gordon T. Osing合编合译),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及曙光图书公司。表达回归前香港种种急剧变化和不安。李家升的封面《在时间尽头的城市》为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收藏。
1993
拍摄《北角汽车渡海码头》(录像作品,四十七分钟),一出混合虚构情节的纪录片,带出北角层层的历史,种种消逝和人事记忆。
出版作品:
——《香港的流行文化》(评论集,主编),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原名《烦恼娃娃的旅程》,1983年在《快报》连载,写也斯离港多年后带着替人解决烦恼的「烦恼娃娃」经三藩市、纽约和巴黎再回到香港途中遇到的故事,是《奥德塞》的变奏。
1994
与舞蹈家梅卓燕合作跨媒介作品《花影》,改编自《剪纸》。
参与‘Art in June’(联展),香港艺术中心。
参与「香港六十年代 —— 身份、文化认同与设计」展览,何庆基、田迈修策划,探讨六十年代香港人如何利用设计建构身份认同。
出版作品:
——《六十年代文化剪贴册》(编辑),香港:香港艺术中心。
——《寻找空间》(小说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任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访问教授,讲授香港文学及中国文学。
参与‘Camera Work’(联展),香港艺穗会。
出版作品:
——《游离的诗》(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也斯离家时写的诗,他感觉诗没地方发表,亦没有家。
——《浮藻》(诗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香港文化》(文化评论),香港:香港艺术中心。
——《半途:梁秉钧诗选》(诗集),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6
《半途:梁秉钧诗选》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诗奖。
任《文化视野丛书》编辑(1996-2001),出版二十本香港作家创作及有关文化研究的书刊。香港:青文书屋。
与艺术家林罡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办「参与传统Ⅱ:历史的徙置」新诗及装置展览,对博物馆内的中国古文物、破碎残件作出回应,有些诗是以残件的角度看历史。
出版作品:
——《博物馆》(诗集),香港:香港艺术中心。
——《香港文化空间与文学》(文化评论),香港:青文书屋。
——《越界书简》(散文集),香港:青文书屋。写东方到西方的越界感受与文化思考。
——《烦恼娃娃的旅程》(小说集),桂林:漓江出版社。写也斯离港多年后带着替人解决烦恼的「烦恼娃娃」经三藩市、纽约和巴黎再回到香港途中遇到的故事,是《奥德塞》的变奏。是为《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1993)之再版。
1997
拍摄《搬家》(录像作品,二十五分钟),描绘面对九七回归的复杂感受。1997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及伦敦电影节放映。
与梅卓燕、龚志成、梁小卫、何庆基等合作跨媒介作品《阴魂不散》,获邀请到柏林演出。
参与王禾璧在艺术中心策划的「诗与视觉探索」香港计划,以诗作与摄影师探讨香港新界不同地区的面貌与变化,成果在艺术中心「九七影情」展览并出版摄影集《九七影情》。
与李家升合办ʻFoodscape’诗及摄影展览,多伦多Art speak Gallery。用食物探讨文化和历史,回答九七种种问题。
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1997-2013)。
任《现代中文文学学报》总编辑。学报1997年创刊,中英双语,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出版,是研究现代中文文学的重要刊物。
出版作品:
——Food scape《食事地域志》(英译诗影像集,张佩瑶翻译,李家升图像),香港:The Original Photograph Club Limited。
1998
获DAAD研究基金任驻柏林作家,研究德国历史与文化,后出版《在柏林走路》(2002)。
与李家升合办ʻFoodscape II’诗及摄影展览,香港歌德学院。
与凌颖诗合作「伪时装展」ʻClothink’「衣想」,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主办,探讨流行文化的种种问题。
出版作品:
——Clothink《衣想》(诗及装置艺术展览场刊,凌诗颖服装及图像,闵福德[John Minford]、唐文等翻译),香港:青文书屋出版。
——《香港短篇小说选:六十年代》(编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0
与李家升合办‘Foodscape III’诗及摄影展览,Tokyo Rou-un-ki Aki-ex Gallery。
与李家升合办‘Foodscape IV’诗及摄影展览,Munich Ruffini Kultur。
在柏林举行个人诗朗诵会。
与音乐家龚志成及录像艺术家麦安举办跨媒体表演《花鸟志异》,香港歌德学院。
出版作品:
——Seltsame Geschichten von Vögeln und Blumen《花鸟志异》(德译诗集,顾彬[Wolfgang Kubin]翻译),香港:歌德学院。
——Von Politik und den Früchten des Feldes《蔬菜的政治》(德译诗集,顾彬[Wolfgang Kubin]翻译),柏林:DAAD Berliner Künstlerprogramm。
——《东西》(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越界的月亮》(散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布拉格的明信片》(映象小说集,1991年版本增订版,朱德华等摄影、麦安编辑),香港:青文书屋。
2001
任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教授,讲授香港文学。
出版作品:
——Îles et Continents《岛和大陆》(法译小说集,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编译),巴黎:Gallimard。
2002
参与新视野艺术节靳埭强和刘小康策划的装置艺术展览「亚洲的滋味」,八位亚洲艺术家创造了八款最能代表他们国家菜色的小「食物盒子」,也斯写相关的诗放在盒内,探讨食物与文化的关系。
出版作品:
——Travelling with a Bitter Melon《带一枚苦瓜旅行》(1973-1998年英译诗选,张佩瑶主编,周蕾序),香港:Asia 2000。
——《在柏林走路》(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新果自然来》(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街巷人物》(《山水人物》扩充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昆明的除夕》(《昆明的红嘴鸥》扩充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山光水影》(再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岛和大陆》(再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养龙人师门》(再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书与城市》(再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再读张爱玲》(论文集,与刘绍铭、许子东合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3
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教授,讲授香港文学及都市文学。
举办「食物与城市」摄影展览,香港外国记者会。
举办「香港二三事之一:李家升、梁秉钧、黄炳培作品」诗与装置展览,香港城市大学城大艺廊。
出版作品:
——《在柏林走路》(散文集),北京:三联书店。
——《剪纸》(再版,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4
任瑞士苏黎世大学访问教授,与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教授合办跨文化跨学科的神话研究工作坊,领学生到阿尔卑斯山上研讨山中传说,后与洪安瑞教授编成《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传说》(2009),收录苏黎世大学中文系学生中译的七十五个神话故事。
与李家升、陈敏彦合办「香港食境诗:文字图像装置」新诗、摄影及装置展览,香港文化博物馆。
舞蹈家梅卓燕、作曲家Frédéric Blin、歌唱家梁小卫改编「莲叶组诗」成音乐、舞蹈作品《流莲欢》,在新视野艺术节演出。后获邀请到德、法表演。
举办‘East West Matters’摄影展览及诗朗诵会,瑞士伯尔尼房间画廊。
举办‘East West Matters’摄影展览,德国法兰克福工艺美术馆。
诗朗诵会,巴黎。
诗朗诵会,瑞士苏黎世Reitberg博物馆。
演讲,日内瓦图书馆。
出版作品:
——《蔬果说话》,李家升设计,梁秉钧诗作〈青菜沙律〉跟李家升252幅照片对话,是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食境诗:文字图像装置」的一部份。
2005
举办「都市.人物.食物」摄影展览,香港三联书店展览厅。
出版作品:
——《也斯的香港》(散文摄影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现代汉诗论集》(论文集,与陈炳良、陈智德合编),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
——《香港文学电影片目1913-2000》(片目,与黄淑娴合编),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
2006
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荣誉勋章。
获美国Fulbright Fellowship到哈佛大学研究。
任南法驻尼斯沙可慈修道院作家。
举办诗与摄影展览(李家升影像),南法尼斯沙可慈修道院。
参与柏林「百布广场问答」,全球100位作家受邀请参与百布广场之讨论,纪念1933年5月10日纳粹焚烧二万册书籍企图压抑思想自由。
任粤剧《还魂记梦》文学顾问,故事描绘汤显祖撰写《牡丹亭》经过。
出版作品:
——De ci de là des choses《东西》(法译诗集,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编译),巴黎:Youfeng。是2004年与李家升在法国尼斯展览的成果。
——《蔬菜的政治》(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东亚文化与中文文学》(论文集,与许旭筠合编),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
出版作品:
——Islands and Continents《岛和大陆》(英译小说集,闵福德[John Minford]、Brian Holton、陈虹庄翻译及主编),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8
再任南法驻尼斯沙可慈修道院作家,与女儿同行,写出大量「阳光与花瓣」的诗作,后收进《普罗旺斯的汉诗》(2012)。
诗朗诵会,德国杜塞尔夫。
诗朗诵会,瑞士巴塞尔。
诗朗诵会,瑞士苏黎世。
出版作品:
——《往复书简いつも香港を见つめて》(《视线中的香港:往复书简》书信集,与四方田犬彦合著,池上贞子翻译),东京:岩波书店。讨论港日两地的文化现象。
——《胡金铨电影传奇》(评论集,与胡维尧合编),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书写香港@文学故事》(评论集,梁秉钧策划,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香港文学研究小组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获2008年「香港书奖」。
——《跟白先勇一起创作:岭大文学创作坊笔记》(梁秉钧策划,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2009
参与「瑞士 —— 中国文化交流(2008-2010)」,瑞士Pro Helvetia主办。
参与跨媒体剧场系列「形.体.澎湃」,担任作品《三段》之导演,从「身体」的角度,探讨现代的运动及形体文化。
出版作品: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从食物、从爱情的角度,以喜剧甚至荒诞的手法写九七之后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种种变化。
——《雷声与蝉呜》(复刻版,诗集),香港:文化工房。
——《越界的行程》(小说选集),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
——Von Jade und Holz《碧玉与木头》(德译诗集,顾彬[Wolfgang Kubin]翻译),克拉根福特:Drava Verlag。
——Shifting Borders《变化的边界:梁秉钧诗集》(英译诗集,与客远文[Kit Kelen]、宋子江、苏慧琼合译),澳门:澳门故事协会。
——Hong Kong Urban Culture & Urban Literature《香港都市文化与文学》(评论集,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特刊,与许旭筠、李凯琳合编),香港:香港故事协会。
——Legends from the Swiss Alps《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传说》(瑞士苏黎世大学中国语文系学生翻译小说集,与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合编),香港:MCCM Creations。2004年夏天,也斯在苏黎世大学和洪安瑞教授办了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神话研究工作坊,由苏黎世大学中文系同学翻译传说故事,出版成书。
2010
获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
参与斯洛文尼亚国际文学节及诗朗诵。
参与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之「承传与创造 —— 艺术对艺术」联展,十九位香港艺术家参展,梅卓燕舞蹈、龚志成音乐、也斯诵诗。
出版作品:
——Amblings《游诗:梁秉钧诗选》(英译诗集,客远文[Kit Kelen]、宋子江、苏慧琼、樊星合译),澳门:澳门故事协会。
——《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论文集,与谭国根、黄劲辉、黄淑娴合编),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电影中的香港故事》(评论集,梁秉钧策划,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香港文学研究小组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Artichaut《雅枝竹》(法文诗画集Paul Magendie作画,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翻译),巴黎:Nihil Obstat。
2011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参与诗画展「多城对话」,李家升画廊INDEXG举行,七位多伦多艺术家对也斯的诗作出回应。
参与罗马尼亚国际诗歌节。
出版作品:
——《人间滋味》(散文摄影集),香港: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也斯看香港》(散文摄影集),广州:花城出版社。
——《アジアの味:也斯诗集》《亚洲的滋味》(日译诗集,池上贞子翻译),东京:思潮社。
——《香港文学的传承与转化》(论文集,与陈智德、郑政恒合编),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合集选:小说卷》(小说选集,与叶辉、郑政恒合编),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及新加坡:新加坡青年书局。获「香港书奖」。
——《西新界故事》(岭南大学中文系学生创作集,梁秉钧策划,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也斯作品评论集(小说部份)》(论文集,陈素怡编),香港:香港评论出版社。辑录各家对也斯四十年小说创作的评论,凡400页。]
2012
获选为「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举办「人文对话」展览,回顾个人创作道路。
获瑞士苏黎世大学文学院颁授名誉博士学位,以表扬也斯丰富的创作成绩、以及对现代中文文学研究的贡献。
瑞士苏黎世Reitberg博物馆举行诗朗诵会。
《人间滋味》获「香港书奖」。
参与英国「2012利物浦双年展」,以诗作回应周俊辉、梁美萍及区区肥皂之艺术创作。
与何庆基合办「鬼节」,包括舞台表演、电影播放及研讨会。
出版作品:
——《灰鸽试飞:香港笔记》(散文集,重印1972年版《灰鸽早晨的话》),台北:解码出版社。
——《东西:梁秉钧诗选》(诗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昆明的除夕》(散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小说集,2012年增订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小说集,韩文译本,宋珠兰译),首尔:ZMANZ。
——《剪纸》(小说,继1982、2003后第三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书与城市》(评论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香港文化拾论》(评论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City at the End of Time《形象香港》(再版英译诗集,与Gordon T. Osing合译,张美君编),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Fly Heads and Bird Claws《蝇头与鸟爪》(英译诗集,Christopher Mattison编辑,Brian Holton、闵福德 [John Minford] 等英译,刘掬色插画),香港:MCCM Creations。关于东西文化、沉思及友情的诗作。
——Sichtbares und Verborgenes《显与隐》(英、德译诗集,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编译,Helen Wallimann英译),香港:MCCM Creations。
——En ces jours instables《在不安定的日子》(法译诗集,Camille Loivier编译),香港:MCCM Creations。
——Mapa Refeito《重画地图》(葡译诗集,Beatriz Brasil翻译),澳门:澳门故事协会。
——《香港文学与电影》(论文集,与黄淑娴、沈海燕、郑政恒合编),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及香港大学出版社。
——《刘以鬯作品评论集:第一集》(评论集,与黄劲辉合编),香港:香港文学评论出版社。
——[《僭越的夜行:梁秉钧新诗作品评论资料汇编》(评论集,陈素怡编),香港:文化工房。辑录各家对也斯五十年诗创作的评论,上下两册,凡600页。]
——《普罗旺斯的汉诗》(诗集,叶晓文插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收录在南法沙可慈修道院创作及修订的诗作,充满「阳光与花瓣」,是也斯最后一本诗集。
2013
1月5日,也斯于香港仁安医院因肺癌安然辞世。
香港大学于图书馆举办「梁秉钧:良朋、香港」诗与摄影展,展出梁秉钧诗作、摄影及九位香港摄影师的相关作品。
出版作品:
——《城与文学》(评论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也斯的五〇年代:香港文学与文化论集》(评论集,黄淑娴、沈海燕、宋子江、郑政恒编),香港:中华书局。探讨五零年代的香港文学、电影、文化身份等课题。
——《守望香港:香港 —— 东京往复书简》(也斯与四方田犬彦书信集,韩燕丽翻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是2008年日文《视线中的香港:往复书简》的中文版,讨论港日两地的文化现象。
——《浮世巴哈》(散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也斯最后编选的散文集,写人文风景与文学艺术。
2014
《也斯的五〇年代:香港文学与文化论集》获「香港书奖」。
一月,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和艺穗会为也斯举办了一个大型的诗与艺术展览,名「回看,也斯」,展出了他百多首诗,以及与五十多位艺术家朋友几十年来合作的相关画作、铜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录像和装置艺术,以展示他的诗观、他对香港和世界的理念及内心的想望,并出版了一本260页的同名纪念诗画集《回看,也斯》。
九月,前进进戏剧工作坊改编也斯小说《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中的三个短篇成《后殖民食神之歌》,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
出版作品: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也斯卷》(诗、散文、小说、评论选集),香港:天地图书。
——《梁秉钧五十年诗选》(诗集,收录梁秉钧五十年来诗作),台湾:台大出版中心。
——《游离的诗》(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东西》(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蔬菜的政治》(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普罗旺斯的汉诗》(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烦恼娃娃的旅程》(再版,诗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剪纸》(再版,小说),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梁秉钧五十年诗选》获2015年「香港书奖」。
出版作品:
——《也斯影评集》(评论集,郑政恒编),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辑录也斯1967-2012四十多年间在报章杂志写的影评。
——《也斯的散文艺术》(评论集,曾卓然编),香港:三联书局。辑录各家对也斯四十多年散文创作的评论,凡340页。
——《喝一口茶》(散文集),香港:文化工房/大拇指出版社。也斯1977-1978年的早期散文。
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协助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