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簡介
1967年「香港週」以推廣「香港人用香港貨」為主要目的,但整體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更有「與眾同樂」的意味,除了手工藝展覽和產品統計比賽外,其他活動全屬文娛康樂性質,流行音樂、粵劇、雜技表演、時裝展、球賽、遊藝大會等,明顯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的興趣。
1969年至1973年三屆香港節的節目,承襲了「香港週」的方向,依然以文娛康樂為主。既然香港節以吸納全港民眾為目的,主辦當局自然要順應不同社群的興趣和品味,推行各種類型的活動,以多姿多采、包羅萬有來形容毫不誇張,短短一個星期內舉行幾百個活動,香港節猶如一個文化薈萃的大舞台。再者,不同的主辦者所舉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亦各有特色。
因此,重讀香港節活動的細節,可了解香港節活動的特色,亦可窺探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香港社會及文化的一些現象。
簡介
1967年「香港週」以推廣「香港人用香港貨」為主要目的,但整體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更有「與眾同樂」的意味,除了手工藝展覽和產品統計比賽外,其他活動全屬文娛康樂性質,流行音樂、粵劇、雜技表演、時裝展、球賽、遊藝大會等,明顯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的興趣。
1969年至1973年三屆香港節的節目,承襲了「香港週」的方向,依然以文娛康樂為主。既然香港節以吸納全港民眾為目的,主辦當局自然要順應不同社群的興趣和品味,推行各種類型的活動,以多姿多采、包羅萬有來形容毫不誇張,短短一個星期內舉行幾百個活動,香港節猶如一個文化薈萃的大舞台。再者,不同的主辦者所舉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亦各有特色。
因此,重讀香港節活動的細節,可了解香港節活動的特色,亦可窺探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香港社會及文化的一些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