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景.山水情──黃般若藝術展
瀏覽選項

最近瀏覽

{{removeNBSP(item.name)}}
香港景.山水情──黃般若藝術展
瀏覽選項:
最近瀏覽
{{item.name}}

黃般若年表

黃大德編


1901 辛丑

生於廣東東莞茶山園頭鄉。名鑒波,字般若,號萬千。別署波若、波冶、波耶、曼千、若波。齋名:四無恙齋、小黃山館、黃石山房、黃石齋、竹平安館、款紅樓。


1903 癸卯

父病逝,留下一畝田,二分魚塘,族中有人欲趁機謀財害命,黃般若隨母逃至廣州,寄居叔父黃少梅家。


1910 庚戌
讀私塾三年,因貧失學。時黃少梅與潘達微、何劍士、鄭侶泉辦《時事畫報》,粵中畫人,亦常集黃少梅家,故黃般若自少受其革命思想影響及藝術薰陶。


同時,跟黃少梅習畫,花鳥畫是以華喦為本,山水則以石濤為師。早年賴以成名的還有佛像畫。佛像畫本從宋元入手,後來傾向於陳洪綬和揚州八怪中的金農和羅聘。並常看潘達微所編的《平民畫報》、《時事畫報》,以及上海出版的《點石齋畫報》。


1912 壬子
潘達微、黃少梅攜黃般若同往佛山,扮作乞兒,體驗生活。歸後潘達微、黃少梅作《流民圖》。


時得到潘達微、王薳、蔡守等的指導,並從潘王蔡三人口中得知黃賓虹的書畫、詩文及收藏,因此對黃賓虹心生敬慕。


1917 丁巳
透過蔡守求得黃賓虹山水小幅。


1919 己未
所作《秋趣圖》收入當年出版之《嶺南名畫》中。


1920 庚申
約於此年前後,與黃少梅為潘達微主持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告部工作,繪製煙包公仔紙及日曆畫,並協助編輯、出版南洋煙草公司的廣告專集,撰寫廣告術專文。開始研究廣告與美術。


1921 辛酉
參加第一次「廣東省美術展覽會」。


在潘達微、何劍士、鄭侶泉、黃少梅等的影響下,習寫漫畫,刊於香港《華字日報》每期的增刊上。


繪白描《十八美人圖》。


1922 壬戌
改名萬千。(岳丈)鄧爾雅為其刻「黃般若」印。


1923 癸亥
與潘致中、趙浩公、黃少梅、盧振寰、姚粟若、羅艮齋、盧觀海等八人組癸亥合作畫社於廣州。其後,鄧芬、盧子樞、黃君璧、張谷雛、何冠五、李瑤屏六人加盟。


參加潘達微在香港威靈頓街寶光照相館舉行的「時人書畫展覽會」。


1924 甲子
春,與鄧芬合作《秋林書屋圖》贈古應芬。


7月,癸亥合作畫社舉行第一次社展。黃般若展出《臨揚升山水》、《柳溪感舊》、《撫琴仕女》、《川泛》、《撲蝶》、《採蓮仕女》、《玩鵝圖》、《芭蕉仕女》、《松風》、《寫竹花遊絲詞意》,並與社友合作畫多幅。是次社展設參考畫室,展出古今名畫,展覽事務由黃般若負責。


開始搜集、研究廣東畫家蘇六朋、蘇仁山的作品。


時來香港,住在必烈者士街青年會,結識同住在這公寓的彭湘靈,並從彭湘靈處看到許多歐美名畫畫冊以及神州國光社出版的畫冊。黃苗子亦時來相聚,擴展眼界。


1925 乙丑
7月,癸亥合作畫社舉行第二回展覽。黃般若出品《洛神像》、《雪山圖》、《逍遙長嘯》、《龍從午夢》、《枕流亭》、《戰後》、《慈悲》、《聽蟀》、《翠竹黃花》、《眷秋圖》,並與社友合作畫多幅。


癸亥合作畫社擴充為國畫研究會。


其時廣東畫壇發生新(折衷派)與舊(傳統派)兩派之爭,黃般若主編《國畫研究會特刊》,附刊於《七十二行商報》上。黃般若先後撰《表現主義與中國繪畫》、《剽竊新派與創作之區別》等文,並組織了潘致中、李鳳公、張谷雛、黃賓虹等人的文章,探討中國畫學,並開始注重廣東畫史、畫學的研究。二十年代廣東畫壇新舊派之爭,由是揭開序幕。


11月,撰《廣告學雜談》,刊於廣州《七十二行商報》。


12月6日,赤社、國畫研究會在廣州第一公園開揮毫大會,到會者有溫幼菊、尹笛雲、高奇峰、姚粟若、盧觀海、宋順之、趙浩公、張谷雛、黃般若、潘致中、盧振寰、黃金海等數十人。


1926 丙寅
1月,以《七十二行商報》上的文章彙編成《國畫研究會特刊》出版,是為廣東民國以後最早的美術理論結集。


與潘達微、鄧爾雅在香港成立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並主其事。於同年11月10日,在香港《華星報》刊登《國畫研究會修正章程緒言》。


夏,為鄧爾雅作《棲霞同夢圖》。再請蔡守代向黃賓虹求畫,得《擬李晞古江寺圖》(香港藝術館藏品)。後到上海,與黃賓虹訂忘年之交,並結交張善子、張大千、吳湖帆、鄭午昌、易孺、陸丹林等。


在香港任《探海燈》三日刊編輯,並在《探海燈》、《工商報》、《華聲報》以「波」、「波若」、「千」、「萬」等署名,發表漫畫,風格頗受那時上海《晶報》漫畫家黃文農的影響。


嘗於李景康任校長的香港漢文中學教授國畫。該校一、二、三年級師範均設圖畫課。


1927 丁卯
1月,作《舍利佛》。


2月,高劍父授意方人定寫《新國畫與舊國畫》,指責傳統派「守舊」。3月1日,黃般若在《國民新聞》的「新時代」專欄上發表《新派畫是中國的衣冠嗎?》,撰文揭露高劍父等剽竊、抄襲東洋畫。廣東畫壇新一輪的論爭由此展開,史稱「方黃之爭」。筆戰持續半載,後由葉恭綽調解、論爭暫息。


5月,為黃冷觀作《仕女圖》。


浴佛節,國畫會香港分會在利園北山堂雅集,黃般若與潘達微等合作花卉圖,送贈利希慎。


同年編印國畫研究會會刊《國畫特刊》第一號。


再遊上海,並訪黃賓虹老。


1928 戊辰
任《非非畫報》編輯。


續任漢文中學教員,是年由《漢文中學戊辰季刊》刊其《松亭飛瀑》圖。


5月中旬,荷蘭畫家起士(A. Kets)來港,在香港大酒店展覽,黃般若與黎耦齋等前往拜訪觀畫。


黃賓虹到廣西講學前過港,黃般若陪伴黃賓虹遊香港,並寫生論藝。黃賓虹以所繪香港寫生兩幀及小品相贈。


8月,《國畫特刊》第二號刊行。


12月,與潘達微等在香港創辦《現眼報》,文圖並茂,闡揚佛學。


1929 己巳
與張谷雛、黃君璧、盧子樞、李研山等組榆社。


6月,香港皇后大道中商務印書館舉行學生圖畫成績展覽會,黃般若與鮑少游任佈署。


9月,與陳荊鴻合編《印象》雜誌。


11月1日,「中日現代繪畫展覽會」開幕。黃般若人物作品《意馬心猿》參展。


高奇峰贈花鳥畫軸給黃般若。


1930 庚午
作《芭蕉羅漢》。


2月,參加於般咸道西南女子中學舉行的「庚午書畫展覽會」。


3月,與邱代明、吳梅鶴等在香港籌設中華美術專門學院,教授國畫、洋畫、攝影等科,逢週六、日舉行遠足寫生。


遊江浙等地,到上海與黃賓虹論畫,黃賓虹以《桂林山水長卷》相贈。歸來後作《游江浙山水》。


張谷雛以廬山寫生畫數幀相贈。


8月15日,斑斕社在香港皇后酒店二樓舉行畫展。展出者包括:鄧爾雅、黃少梅、黃般若、黎耦齋及李研山等。


10月,與黃少梅等參加中華美術學院與震旦書畫會舉行之聯展。


10月,由葉恭綽徵集國內名家繪畫一百八十餘幅,展出於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的「中國美術展覽會」,黃般若作品獲銀牌奬。


11月,香港中華青年會發起全港美展,黃般若任宣傳主任。


1931 辛未
3月,參加「香港美術展覽會」,展出《古戰場圖》。


1932 壬申
8月,復遊上海。


潘飛聲以畫相贈。


1933 癸酉
1月,任「廣州展覽會」美術組專門委員。《國畫特刊──市展專號》刊黃般若參展作品《花鳥》。


2月,上海東北義勇軍後援會、中華民國救國團體聯合會、中國畫會聯合舉辦「全國藝術家捐助東北義勇軍作品展覽會」,與葉恭綽、何香凝、陳樹人、趙浩公等同任籌備委員。


秋,張大千過港,黃般若招遊太平山。張大千以畫相贈,題其《達摩》。


與黃苗子同遊太湖、蘇州、西湖。得小黃蠟石,形似黃山,遂以「小黃山館」顏其齋。張大千、吳湖帆合繪《黃石齋圖》以贈。鄧爾雅為其刻「小黃山館」印。


1934 甲戌
曾遊韶州、南華、丹霞。復遊桂林、羅浮。


得牛石慧《花卉圖(四無恙書畫頁)》,上有題跋:「生平願無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書,四曰名卉。」遂得「四無恙齋」之名。鄧爾雅為其刻印。


柏林舉辦「中國現代繪畫展覽會」,黃般若出品二幀。


在上海《良友》畫報刊其《初夏的玄武湖》,並配以攝影照片。


1935 乙亥
7月,黃賓虹再次經香港前往廣西講學。黃般若與唐天如、黎工佽、鄧爾雅等接待。黃居素邀遊港九。時黃般若習攝影,黃賓虹在港期間,所留照片皆其手攝。


黃賓虹自廣西返棹,再經香港,由李景康招待,並到沙田李景康的慧業山堂小飲,席間談藝,陳凡以其時論畫的記錄輯為《沙田答問》。


1936 丙子
7月15日,上海《良友》畫報刊其人體攝影《天涯海角》;9月15日又刊其《在水之湄》。


11月15日,《良友》畫報刊其《羅浮之秋》組照,分別為《五龍潭》、《黃龍觀》、《水簾洞》、《東坡亭》、《沖虛觀全景》。


1937 丁丑
徐悲鴻到廣州和香港開畫展,徐悲鴻以無款《朝元仙丈圖》卷請教。黃般若出示臨自另一版本之《朝元仙丈圖》,徐悲鴻大喜,欲以己畫易之。黃般若不允,遂絕交。


1938 戊寅
方人定在香港開畫展,由陸丹林引介,方人定、黃般若結交,遂成好友。


1939 己卯
10月,旅港文藝界人士成立中國文化協進會,黃般若任美術研究委員會委員。


1940 庚辰
1月14日,張大千由上海搬運藏畫回四川,途經香港,與葉恭綽、簡又文、許地山、黃般若等論藝。


任中國文化協進會理事。


4月24日,參與中國文化協進會舉辦的「廣東的繪畫」研討會。


10月,任中國文化協進會藝術研究委員會主任。


11月16日,與何冠五、嘉樂園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辦所藏明末四僧畫展,並主持「明末四名僧的畫」藝術研討會。


中國文化協進會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辦「廣東文物展覽會」,黃般若任執行委員兼總務主任,並借出藏品。展覽會結束後,與葉恭綽、簡又文、黃慈博、許地山、李景康合編《廣東文物》。


1941 辛巳
元旦,簡又文在九龍宴請柳亞子、許地山、黃般若、陸丹林等。


5月,參加「現代畫展觀賞展覽會」,籌組「東江兵賑書畫展覽會」,捐出《潘蘭史像軸》、《謝觀生山水軸》、《石濤山水軸》等藏品以籌款。


5月31日,與趙浩公、盧振寰在香港思豪酒店舉行「三友畫展」。


作《嫦蛾圖》、《花鳥》、《佛像》等。


11月,任中國文化協進會第三屆委員會理事、藝術研究委員會常委。


與葉恭綽、黃苗子等致力於整理、研究蘇仁山、蘇六朋的藝術,搜集二蘇之作品,編印專刊,準備展覽。但因日寇陷港,無法展出。


1942 壬午
作《羅漢》。


離開香港,逃難至粵北。10月,作《粵北江行所見》。


1943 癸未
作《雲火觀音》、《觀世音菩薩》、《紅葉小鳥》。


1945 乙酉
作《桃花源》,得鄧爾雅錄陶淵明《桃花源記》並詩於畫上。作《觀音大士圖》。


1946 丙戌
1月,廣東文獻館成立,黃般若任整理部幹事,主理藝術室、古物室。所主持之每月藝術觀賞會,譽為「文化之海的燈塔」。對散存民間的歷代文物展開調查,並徵集得圖書2792冊,歷代文物及名家書畫近6000件。


7月,在廣東文獻館主持葉因泉抗戰《流民圖》展覽,轟動廣州。


8月21至23日,攜《流民圖》赴香港,在中環必烈者士街中華青年會展覽。


11月17日,在廣州與趙浩公主持國畫研究會復會工作。


1947 丁亥
1月2日,與馮鋼百、胡根天、吳琬、李研山、黃君璧、趙浩公、陽太陽、楊秋人、王益論、譚華牧、羅艮齋、陳融、陸幼剛、盧振寰、陳語山、區季謀、譚亮宜、胡毅生、陳舒、鄭伯都等於廣州黃圖畫廊舉行美術展覽。


1月29日,與鄭德芬、潘熙三人發起「中國文物展覽會」在香港羅富國師範學院舉行,並主其事。撰《評黃大癡之畫》、《介紹幾幅好畫》、《陶瓷識款在考古上之價值》等文,刊於廣州《中山日報》、香港《工商日報》。


展畢,押運展品返廣州,遇所乘西安輪半夜大火,致展品多毁於火中,乃盡棄所攜之私人藏品,僅攜徵集參展中最有歷史價值之數張古畫(文同《墨竹》及趙子昂《龍王禮佛圖》)逃出火海,成為藝壇佳話。


9月,撰《大汕和尚自畫像》、《八大山人與牛石慧》,刊於廣州《中山日報》。


與葉恭綽、饒宗頤、容庚等任《廣東文物》編印委員會委員。


10月,在廣東文獻館舉行「黃般若近作及藏書畫展」。


10月,與趙浩公、胡根天、李研山、伍千里發起廣東美術協會、國畫研究會、市美同學會聯合畫展在廣州中山圖書館舉行。


11月,廣州市文藝界為中山圖書館籌募圖書經費舉行義展,黃般若為籌備委員會委員。


1948 戊子
任《廣東文物特輯》編輯。


5月,撰《蘇仁山的繪畫》、《蘇仁山的畫》,刊於香港《天下圖畫》、廣州《越華報》。


6月,撰《天然禪師臂閣鉻》,刊於廣州《越華報》。


8月15日,香港《星島日報》出版《黃君璧畫展特刊》,黃般若撰文《畫法與氣韻》。


10月,撰《介紹蘇六朋》,刊於廣州《大光報》。


與陸幼剛、李研山、盧振寰、林清霓、龍丹凌、李雲、林建同、黃修、伍聖初、葉炳森、余蔚子組元社畫會。10月16日,畫社同人在廣東文獻館舉行「元社國畫展覽會」。會中黃般若出品羅漢兩幀並《雪鳧》一幀。


借出全部展品予林建同赴台灣舉辦「廣東近代名畫展覽」。


12月13日,於香港《星島日報》出版之《趙浩公遺作展特刊》上,發表《品藝並高的趙浩公》。


1949 己丑
1月,羊社在《越華報》設「名書畫集」專欄,由黃般若選編並撰文。


與李研山、李育中等在廣州倡議籌辦元培美術學校。


2月,國民黨總統府遷廣州,國史館佔用廣東文獻館。黃般若辭去廣東文獻館職務,遷港定居。


4月,豐子愷赴港,黃般若與葉恭綽協辦豐子愷畫展於聖約翰副堂。


作《觀世音菩薩》。作《山水》贈吳灞陵。


1950 庚寅
元旦,與葉因泉於香港思豪酒店舉辦國畫聯展。


從1950年代初,開始參加香港「庸社行友」旅行,常作遠足寫生,踏遍港九新界離島,以香港地貌山形入畫,漸次形成獨特風格。


與徐東白長期租用思豪酒店房間作畫室及會客之所,並租用思豪酒店展覽廳作書畫陳列展銷。


1951 辛卯
5月,在《華僑日報》發表《人像與藝術──序徐東白油彩人像展覽》。


作《紅棉寫生》、《桃花源》等。


1952 壬辰
容庚受廣州市政府委託,專程到香港邀請黃般若回廣州參加廣東文物管理局工作,主持書畫部,黃般若婉拒。


1953 癸巳
作《莫天一先生小像》、《湯雨生先生小像》。


1955 乙未
7月8日,在《工商日報》發表《三十年來香港古文物展覽概述》。


1956 丙申
1950年代,見九龍木屋區經常發生大火,繪《木屋大火》、《木屋之火》、《九龍火舌圖》。


3月25日,參加庸社行友「登陸鴨洲」之旅,後作《鴨洲》。


4月1日,參加庸社行友「登陸螺蒲」之旅,遊蒲台島、螺洲。


夏,與余本、徐東白、鄭家鎮等應新華社香港分社之邀,往華北、東北觀光。


與鮑少游、丁衍庸、趙少昂、楊善深等組丙申社,並舉行畫展。


10月27日,參加庸社行友「夜攀鳳凰」之旅,後作《夜攀鳳凰》。


作《大嶼山》、《鳳凰嶺》、《太平山》、《香港仔》、《沙田春耕》等。


1957 丁酉
作《宋王臺》。


香港中國美術會舉辦「中國畫東南亞巡迴展」,黃般若獲聘為審查委員,並以《鳳凰山》一畫參展。


3月,與李研山、趙少昂、楊善深、李錫彭、丁衍庸、呂壽琨等組七人畫會,並於聖約翰禮拜堂舉行聯展。出品《太平山下》、《香港仔》、《避風塘》、《大澳》、《鴨洲》、《青山平遠》、《秋耕》、《布袋澳》、《調景嶺》、《宋王臺》等十幅作品。


1958 戊戌
從是年始,擔任庸社服務行友,直至1968年。


5月,與簡又文、吳灞陵同遊西貢天后廟,後作《佛堂門》。


作《太平山下》、《農村春色》、《農村秋色》、《蒲台》等寫生畫。又作《雨山漁艇》、《赭丘帆》、《香港夜色》、《流浮圖》、《水上人家》等。


1959 己亥
1月,參加港九美術界同人為支持籌建工人大會堂所辦聯合書畫展覽。出品《香港仔》等風景寫生作品。


10月,聯絡香港各藏家出品,籌辦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中國近代五大家畫展」,在香港中華總商會九樓展出,並出版特刊。撰寫《近代五大家旳畫風》一文。


1960 庚子
2月,撰《羅銘的寫生》。


3月,重遊中國各地。在廣州作《鎮海樓》。


3月23日,參加丙申社第四屆年展,展出《八仙嶺》數幀。


4月,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在聖約翰副堂舉行藝文展覽。黃般若以《布袋澳》、《香港》等攝影作品參展。


4月30日,應邀出席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宴會。


7月,與高貞白、鄧芬等三十多人發起「中國盆栽書畫展覽」。


8月22日,在聖約翰副堂舉行「香江入畫」展覽。展出作品存目者有:《木屋之火》、《八仙嶺》、《龍穴》、《大廟》、《再攀大洞》、《涌尾》、《鋼線灣》、《新浪潭之源》、《北佛堂》、《漁村小景》、《塔門奇石》、《中秋好》、《雨》等。


11月1日,在香港第六屆藝術節,作「中國畫之寫生」演講。


11月10日,在《大公報》發表《從吳榮光筆山談到石灣陶器》。


12月,與李凡夫、任真漢、鄭家鎮、李汛萍等舉行「十人國畫聯展」於聖約翰副堂。


參加庚子畫會。


自是年起,在《大公報》「藝林」及《華僑日報》等刊物上撰寫廣東畫壇史話,共數十篇。


1961 辛丑
往東北等地參觀寫生。


10月1日,與李凡夫、陳海鷹、黃潮寬等參加「祖國風光畫展」。展出《深圳水庫堤壩完成大會》及《撫順露天煤礦》等。


10月20日,主理《大公報》主辦「廣東名家書畫展」於中華總商會舉行。


參加《漫畫世界》舉辦的漫畫展覽,並參與漫畫界之雅集。


1962 壬寅
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黃般若獲委為顧問。


3月,「十人國畫第二次聯展」在香港舉行,黃般若出品《南丫島》、《頭陀像》等作品。


6月,撰《小畫家的天才》。


參加香港第二屆國際繪畫沙龍展覽。


1963  癸卯
作《香港景色》。


1964 甲辰
參加香港漫畫界人士聚會,共繪《漫畫人物春郊行樂圖》。


3月,參加港九名家為救童助學運動舉辦的國畫義展。


6月,為香港西區街坊福利會舉辦青年書畫訓練班第三期課程,義務任導師。


夏,應邀到國內觀光寫生。作《星湖》、《小鳥天堂》、《長城內外》等寫生。並遊北京,訪黃永玉、黃苗子等故友。


1965 乙巳
4月2至7日,與李凡夫、任真漢、李汛萍、鄭家鎮、黃潮寬、劉草衣、梁道平、伍步雲、吳耕、盧巨川,在香港大會堂八樓舉行「十一人繪畫展覽」。於展覽展出《長城內外》、《小鳥天堂》、《新安江》、《鼎湖慶雲》、《星湖攬勝》、《煤都》、《金雞嶺》、《景山》、《桐君山》十幅國內寫生作品。


1966 丙午
作《峭壁洲》、《風雨將至》、《漁村》、《平洲奇石》等。


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藝術研討會上演講,並即席示範。


1967 丁未
作《歸舟》、《漁舟》、《海灘》、《香港仔漁舟》、《漁村》等。


1968 戊申
作《牛群》、《船隊出海》等。


8月17日,因肝硬化及胃出血,病逝於香港。按其遺囑,所藏的廣東書畫及部分畫作捐贈香港博物美術館。


1969
香港博物美術館舉辦「黃般若紀念展覽」,刊行畫冊《黃般若》。


1971
12月,香港集古齋舉辦「黃般若先生遺作欣賞會」。《黃般若畫集》出版。


1995
12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黃般若的世界」展覽,並出版《黃般若的世界》。


畫作《香港寫生冊》、《太平山下》、《八仙嶺》、《宋王臺》等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1996
7月23至8月3日,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廣州美術館,在廣州美術館聯合主辦「黃般若的世界」展覽。


1997
9月9日,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州美術館聯合舉辦「黃般若的藝術世界」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黃般若美術文集》。同日,中國美術家協會主持召開「黃般若藝術座談會」。


2001
10月,廣東美術館舉行紀念黃般若誕辰一百周年的回顧展「黃般若的藝術」。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
{{browsingName}}
全部項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項結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項結果
檢視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黃般若年表

黃大德編


1901 辛丑

生於廣東東莞茶山園頭鄉。名鑒波,字般若,號萬千。別署波若、波冶、波耶、曼千、若波。齋名:四無恙齋、小黃山館、黃石山房、黃石齋、竹平安館、款紅樓。


1903 癸卯

父病逝,留下一畝田,二分魚塘,族中有人欲趁機謀財害命,黃般若隨母逃至廣州,寄居叔父黃少梅家。


1910 庚戌
讀私塾三年,因貧失學。時黃少梅與潘達微、何劍士、鄭侶泉辦《時事畫報》,粵中畫人,亦常集黃少梅家,故黃般若自少受其革命思想影響及藝術薰陶。


同時,跟黃少梅習畫,花鳥畫是以華喦為本,山水則以石濤為師。早年賴以成名的還有佛像畫。佛像畫本從宋元入手,後來傾向於陳洪綬和揚州八怪中的金農和羅聘。並常看潘達微所編的《平民畫報》、《時事畫報》,以及上海出版的《點石齋畫報》。


1912 壬子
潘達微、黃少梅攜黃般若同往佛山,扮作乞兒,體驗生活。歸後潘達微、黃少梅作《流民圖》。


時得到潘達微、王薳、蔡守等的指導,並從潘王蔡三人口中得知黃賓虹的書畫、詩文及收藏,因此對黃賓虹心生敬慕。


1917 丁巳
透過蔡守求得黃賓虹山水小幅。


1919 己未
所作《秋趣圖》收入當年出版之《嶺南名畫》中。


1920 庚申
約於此年前後,與黃少梅為潘達微主持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告部工作,繪製煙包公仔紙及日曆畫,並協助編輯、出版南洋煙草公司的廣告專集,撰寫廣告術專文。開始研究廣告與美術。


1921 辛酉
參加第一次「廣東省美術展覽會」。


在潘達微、何劍士、鄭侶泉、黃少梅等的影響下,習寫漫畫,刊於香港《華字日報》每期的增刊上。


繪白描《十八美人圖》。


1922 壬戌
改名萬千。(岳丈)鄧爾雅為其刻「黃般若」印。


1923 癸亥
與潘致中、趙浩公、黃少梅、盧振寰、姚粟若、羅艮齋、盧觀海等八人組癸亥合作畫社於廣州。其後,鄧芬、盧子樞、黃君璧、張谷雛、何冠五、李瑤屏六人加盟。


參加潘達微在香港威靈頓街寶光照相館舉行的「時人書畫展覽會」。


1924 甲子
春,與鄧芬合作《秋林書屋圖》贈古應芬。


7月,癸亥合作畫社舉行第一次社展。黃般若展出《臨揚升山水》、《柳溪感舊》、《撫琴仕女》、《川泛》、《撲蝶》、《採蓮仕女》、《玩鵝圖》、《芭蕉仕女》、《松風》、《寫竹花遊絲詞意》,並與社友合作畫多幅。是次社展設參考畫室,展出古今名畫,展覽事務由黃般若負責。


開始搜集、研究廣東畫家蘇六朋、蘇仁山的作品。


時來香港,住在必烈者士街青年會,結識同住在這公寓的彭湘靈,並從彭湘靈處看到許多歐美名畫畫冊以及神州國光社出版的畫冊。黃苗子亦時來相聚,擴展眼界。


1925 乙丑
7月,癸亥合作畫社舉行第二回展覽。黃般若出品《洛神像》、《雪山圖》、《逍遙長嘯》、《龍從午夢》、《枕流亭》、《戰後》、《慈悲》、《聽蟀》、《翠竹黃花》、《眷秋圖》,並與社友合作畫多幅。


癸亥合作畫社擴充為國畫研究會。


其時廣東畫壇發生新(折衷派)與舊(傳統派)兩派之爭,黃般若主編《國畫研究會特刊》,附刊於《七十二行商報》上。黃般若先後撰《表現主義與中國繪畫》、《剽竊新派與創作之區別》等文,並組織了潘致中、李鳳公、張谷雛、黃賓虹等人的文章,探討中國畫學,並開始注重廣東畫史、畫學的研究。二十年代廣東畫壇新舊派之爭,由是揭開序幕。


11月,撰《廣告學雜談》,刊於廣州《七十二行商報》。


12月6日,赤社、國畫研究會在廣州第一公園開揮毫大會,到會者有溫幼菊、尹笛雲、高奇峰、姚粟若、盧觀海、宋順之、趙浩公、張谷雛、黃般若、潘致中、盧振寰、黃金海等數十人。


1926 丙寅
1月,以《七十二行商報》上的文章彙編成《國畫研究會特刊》出版,是為廣東民國以後最早的美術理論結集。


與潘達微、鄧爾雅在香港成立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並主其事。於同年11月10日,在香港《華星報》刊登《國畫研究會修正章程緒言》。


夏,為鄧爾雅作《棲霞同夢圖》。再請蔡守代向黃賓虹求畫,得《擬李晞古江寺圖》(香港藝術館藏品)。後到上海,與黃賓虹訂忘年之交,並結交張善子、張大千、吳湖帆、鄭午昌、易孺、陸丹林等。


在香港任《探海燈》三日刊編輯,並在《探海燈》、《工商報》、《華聲報》以「波」、「波若」、「千」、「萬」等署名,發表漫畫,風格頗受那時上海《晶報》漫畫家黃文農的影響。


嘗於李景康任校長的香港漢文中學教授國畫。該校一、二、三年級師範均設圖畫課。


1927 丁卯
1月,作《舍利佛》。


2月,高劍父授意方人定寫《新國畫與舊國畫》,指責傳統派「守舊」。3月1日,黃般若在《國民新聞》的「新時代」專欄上發表《新派畫是中國的衣冠嗎?》,撰文揭露高劍父等剽竊、抄襲東洋畫。廣東畫壇新一輪的論爭由此展開,史稱「方黃之爭」。筆戰持續半載,後由葉恭綽調解、論爭暫息。


5月,為黃冷觀作《仕女圖》。


浴佛節,國畫會香港分會在利園北山堂雅集,黃般若與潘達微等合作花卉圖,送贈利希慎。


同年編印國畫研究會會刊《國畫特刊》第一號。


再遊上海,並訪黃賓虹老。


1928 戊辰
任《非非畫報》編輯。


續任漢文中學教員,是年由《漢文中學戊辰季刊》刊其《松亭飛瀑》圖。


5月中旬,荷蘭畫家起士(A. Kets)來港,在香港大酒店展覽,黃般若與黎耦齋等前往拜訪觀畫。


黃賓虹到廣西講學前過港,黃般若陪伴黃賓虹遊香港,並寫生論藝。黃賓虹以所繪香港寫生兩幀及小品相贈。


8月,《國畫特刊》第二號刊行。


12月,與潘達微等在香港創辦《現眼報》,文圖並茂,闡揚佛學。


1929 己巳
與張谷雛、黃君璧、盧子樞、李研山等組榆社。


6月,香港皇后大道中商務印書館舉行學生圖畫成績展覽會,黃般若與鮑少游任佈署。


9月,與陳荊鴻合編《印象》雜誌。


11月1日,「中日現代繪畫展覽會」開幕。黃般若人物作品《意馬心猿》參展。


高奇峰贈花鳥畫軸給黃般若。


1930 庚午
作《芭蕉羅漢》。


2月,參加於般咸道西南女子中學舉行的「庚午書畫展覽會」。


3月,與邱代明、吳梅鶴等在香港籌設中華美術專門學院,教授國畫、洋畫、攝影等科,逢週六、日舉行遠足寫生。


遊江浙等地,到上海與黃賓虹論畫,黃賓虹以《桂林山水長卷》相贈。歸來後作《游江浙山水》。


張谷雛以廬山寫生畫數幀相贈。


8月15日,斑斕社在香港皇后酒店二樓舉行畫展。展出者包括:鄧爾雅、黃少梅、黃般若、黎耦齋及李研山等。


10月,與黃少梅等參加中華美術學院與震旦書畫會舉行之聯展。


10月,由葉恭綽徵集國內名家繪畫一百八十餘幅,展出於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的「中國美術展覽會」,黃般若作品獲銀牌奬。


11月,香港中華青年會發起全港美展,黃般若任宣傳主任。


1931 辛未
3月,參加「香港美術展覽會」,展出《古戰場圖》。


1932 壬申
8月,復遊上海。


潘飛聲以畫相贈。


1933 癸酉
1月,任「廣州展覽會」美術組專門委員。《國畫特刊──市展專號》刊黃般若參展作品《花鳥》。


2月,上海東北義勇軍後援會、中華民國救國團體聯合會、中國畫會聯合舉辦「全國藝術家捐助東北義勇軍作品展覽會」,與葉恭綽、何香凝、陳樹人、趙浩公等同任籌備委員。


秋,張大千過港,黃般若招遊太平山。張大千以畫相贈,題其《達摩》。


與黃苗子同遊太湖、蘇州、西湖。得小黃蠟石,形似黃山,遂以「小黃山館」顏其齋。張大千、吳湖帆合繪《黃石齋圖》以贈。鄧爾雅為其刻「小黃山館」印。


1934 甲戌
曾遊韶州、南華、丹霞。復遊桂林、羅浮。


得牛石慧《花卉圖(四無恙書畫頁)》,上有題跋:「生平願無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書,四曰名卉。」遂得「四無恙齋」之名。鄧爾雅為其刻印。


柏林舉辦「中國現代繪畫展覽會」,黃般若出品二幀。


在上海《良友》畫報刊其《初夏的玄武湖》,並配以攝影照片。


1935 乙亥
7月,黃賓虹再次經香港前往廣西講學。黃般若與唐天如、黎工佽、鄧爾雅等接待。黃居素邀遊港九。時黃般若習攝影,黃賓虹在港期間,所留照片皆其手攝。


黃賓虹自廣西返棹,再經香港,由李景康招待,並到沙田李景康的慧業山堂小飲,席間談藝,陳凡以其時論畫的記錄輯為《沙田答問》。


1936 丙子
7月15日,上海《良友》畫報刊其人體攝影《天涯海角》;9月15日又刊其《在水之湄》。


11月15日,《良友》畫報刊其《羅浮之秋》組照,分別為《五龍潭》、《黃龍觀》、《水簾洞》、《東坡亭》、《沖虛觀全景》。


1937 丁丑
徐悲鴻到廣州和香港開畫展,徐悲鴻以無款《朝元仙丈圖》卷請教。黃般若出示臨自另一版本之《朝元仙丈圖》,徐悲鴻大喜,欲以己畫易之。黃般若不允,遂絕交。


1938 戊寅
方人定在香港開畫展,由陸丹林引介,方人定、黃般若結交,遂成好友。


1939 己卯
10月,旅港文藝界人士成立中國文化協進會,黃般若任美術研究委員會委員。


1940 庚辰
1月14日,張大千由上海搬運藏畫回四川,途經香港,與葉恭綽、簡又文、許地山、黃般若等論藝。


任中國文化協進會理事。


4月24日,參與中國文化協進會舉辦的「廣東的繪畫」研討會。


10月,任中國文化協進會藝術研究委員會主任。


11月16日,與何冠五、嘉樂園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辦所藏明末四僧畫展,並主持「明末四名僧的畫」藝術研討會。


中國文化協進會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辦「廣東文物展覽會」,黃般若任執行委員兼總務主任,並借出藏品。展覽會結束後,與葉恭綽、簡又文、黃慈博、許地山、李景康合編《廣東文物》。


1941 辛巳
元旦,簡又文在九龍宴請柳亞子、許地山、黃般若、陸丹林等。


5月,參加「現代畫展觀賞展覽會」,籌組「東江兵賑書畫展覽會」,捐出《潘蘭史像軸》、《謝觀生山水軸》、《石濤山水軸》等藏品以籌款。


5月31日,與趙浩公、盧振寰在香港思豪酒店舉行「三友畫展」。


作《嫦蛾圖》、《花鳥》、《佛像》等。


11月,任中國文化協進會第三屆委員會理事、藝術研究委員會常委。


與葉恭綽、黃苗子等致力於整理、研究蘇仁山、蘇六朋的藝術,搜集二蘇之作品,編印專刊,準備展覽。但因日寇陷港,無法展出。


1942 壬午
作《羅漢》。


離開香港,逃難至粵北。10月,作《粵北江行所見》。


1943 癸未
作《雲火觀音》、《觀世音菩薩》、《紅葉小鳥》。


1945 乙酉
作《桃花源》,得鄧爾雅錄陶淵明《桃花源記》並詩於畫上。作《觀音大士圖》。


1946 丙戌
1月,廣東文獻館成立,黃般若任整理部幹事,主理藝術室、古物室。所主持之每月藝術觀賞會,譽為「文化之海的燈塔」。對散存民間的歷代文物展開調查,並徵集得圖書2792冊,歷代文物及名家書畫近6000件。


7月,在廣東文獻館主持葉因泉抗戰《流民圖》展覽,轟動廣州。


8月21至23日,攜《流民圖》赴香港,在中環必烈者士街中華青年會展覽。


11月17日,在廣州與趙浩公主持國畫研究會復會工作。


1947 丁亥
1月2日,與馮鋼百、胡根天、吳琬、李研山、黃君璧、趙浩公、陽太陽、楊秋人、王益論、譚華牧、羅艮齋、陳融、陸幼剛、盧振寰、陳語山、區季謀、譚亮宜、胡毅生、陳舒、鄭伯都等於廣州黃圖畫廊舉行美術展覽。


1月29日,與鄭德芬、潘熙三人發起「中國文物展覽會」在香港羅富國師範學院舉行,並主其事。撰《評黃大癡之畫》、《介紹幾幅好畫》、《陶瓷識款在考古上之價值》等文,刊於廣州《中山日報》、香港《工商日報》。


展畢,押運展品返廣州,遇所乘西安輪半夜大火,致展品多毁於火中,乃盡棄所攜之私人藏品,僅攜徵集參展中最有歷史價值之數張古畫(文同《墨竹》及趙子昂《龍王禮佛圖》)逃出火海,成為藝壇佳話。


9月,撰《大汕和尚自畫像》、《八大山人與牛石慧》,刊於廣州《中山日報》。


與葉恭綽、饒宗頤、容庚等任《廣東文物》編印委員會委員。


10月,在廣東文獻館舉行「黃般若近作及藏書畫展」。


10月,與趙浩公、胡根天、李研山、伍千里發起廣東美術協會、國畫研究會、市美同學會聯合畫展在廣州中山圖書館舉行。


11月,廣州市文藝界為中山圖書館籌募圖書經費舉行義展,黃般若為籌備委員會委員。


1948 戊子
任《廣東文物特輯》編輯。


5月,撰《蘇仁山的繪畫》、《蘇仁山的畫》,刊於香港《天下圖畫》、廣州《越華報》。


6月,撰《天然禪師臂閣鉻》,刊於廣州《越華報》。


8月15日,香港《星島日報》出版《黃君璧畫展特刊》,黃般若撰文《畫法與氣韻》。


10月,撰《介紹蘇六朋》,刊於廣州《大光報》。


與陸幼剛、李研山、盧振寰、林清霓、龍丹凌、李雲、林建同、黃修、伍聖初、葉炳森、余蔚子組元社畫會。10月16日,畫社同人在廣東文獻館舉行「元社國畫展覽會」。會中黃般若出品羅漢兩幀並《雪鳧》一幀。


借出全部展品予林建同赴台灣舉辦「廣東近代名畫展覽」。


12月13日,於香港《星島日報》出版之《趙浩公遺作展特刊》上,發表《品藝並高的趙浩公》。


1949 己丑
1月,羊社在《越華報》設「名書畫集」專欄,由黃般若選編並撰文。


與李研山、李育中等在廣州倡議籌辦元培美術學校。


2月,國民黨總統府遷廣州,國史館佔用廣東文獻館。黃般若辭去廣東文獻館職務,遷港定居。


4月,豐子愷赴港,黃般若與葉恭綽協辦豐子愷畫展於聖約翰副堂。


作《觀世音菩薩》。作《山水》贈吳灞陵。


1950 庚寅
元旦,與葉因泉於香港思豪酒店舉辦國畫聯展。


從1950年代初,開始參加香港「庸社行友」旅行,常作遠足寫生,踏遍港九新界離島,以香港地貌山形入畫,漸次形成獨特風格。


與徐東白長期租用思豪酒店房間作畫室及會客之所,並租用思豪酒店展覽廳作書畫陳列展銷。


1951 辛卯
5月,在《華僑日報》發表《人像與藝術──序徐東白油彩人像展覽》。


作《紅棉寫生》、《桃花源》等。


1952 壬辰
容庚受廣州市政府委託,專程到香港邀請黃般若回廣州參加廣東文物管理局工作,主持書畫部,黃般若婉拒。


1953 癸巳
作《莫天一先生小像》、《湯雨生先生小像》。


1955 乙未
7月8日,在《工商日報》發表《三十年來香港古文物展覽概述》。


1956 丙申
1950年代,見九龍木屋區經常發生大火,繪《木屋大火》、《木屋之火》、《九龍火舌圖》。


3月25日,參加庸社行友「登陸鴨洲」之旅,後作《鴨洲》。


4月1日,參加庸社行友「登陸螺蒲」之旅,遊蒲台島、螺洲。


夏,與余本、徐東白、鄭家鎮等應新華社香港分社之邀,往華北、東北觀光。


與鮑少游、丁衍庸、趙少昂、楊善深等組丙申社,並舉行畫展。


10月27日,參加庸社行友「夜攀鳳凰」之旅,後作《夜攀鳳凰》。


作《大嶼山》、《鳳凰嶺》、《太平山》、《香港仔》、《沙田春耕》等。


1957 丁酉
作《宋王臺》。


香港中國美術會舉辦「中國畫東南亞巡迴展」,黃般若獲聘為審查委員,並以《鳳凰山》一畫參展。


3月,與李研山、趙少昂、楊善深、李錫彭、丁衍庸、呂壽琨等組七人畫會,並於聖約翰禮拜堂舉行聯展。出品《太平山下》、《香港仔》、《避風塘》、《大澳》、《鴨洲》、《青山平遠》、《秋耕》、《布袋澳》、《調景嶺》、《宋王臺》等十幅作品。


1958 戊戌
從是年始,擔任庸社服務行友,直至1968年。


5月,與簡又文、吳灞陵同遊西貢天后廟,後作《佛堂門》。


作《太平山下》、《農村春色》、《農村秋色》、《蒲台》等寫生畫。又作《雨山漁艇》、《赭丘帆》、《香港夜色》、《流浮圖》、《水上人家》等。


1959 己亥
1月,參加港九美術界同人為支持籌建工人大會堂所辦聯合書畫展覽。出品《香港仔》等風景寫生作品。


10月,聯絡香港各藏家出品,籌辦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中國近代五大家畫展」,在香港中華總商會九樓展出,並出版特刊。撰寫《近代五大家旳畫風》一文。


1960 庚子
2月,撰《羅銘的寫生》。


3月,重遊中國各地。在廣州作《鎮海樓》。


3月23日,參加丙申社第四屆年展,展出《八仙嶺》數幀。


4月,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在聖約翰副堂舉行藝文展覽。黃般若以《布袋澳》、《香港》等攝影作品參展。


4月30日,應邀出席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宴會。


7月,與高貞白、鄧芬等三十多人發起「中國盆栽書畫展覽」。


8月22日,在聖約翰副堂舉行「香江入畫」展覽。展出作品存目者有:《木屋之火》、《八仙嶺》、《龍穴》、《大廟》、《再攀大洞》、《涌尾》、《鋼線灣》、《新浪潭之源》、《北佛堂》、《漁村小景》、《塔門奇石》、《中秋好》、《雨》等。


11月1日,在香港第六屆藝術節,作「中國畫之寫生」演講。


11月10日,在《大公報》發表《從吳榮光筆山談到石灣陶器》。


12月,與李凡夫、任真漢、鄭家鎮、李汛萍等舉行「十人國畫聯展」於聖約翰副堂。


參加庚子畫會。


自是年起,在《大公報》「藝林」及《華僑日報》等刊物上撰寫廣東畫壇史話,共數十篇。


1961 辛丑
往東北等地參觀寫生。


10月1日,與李凡夫、陳海鷹、黃潮寬等參加「祖國風光畫展」。展出《深圳水庫堤壩完成大會》及《撫順露天煤礦》等。


10月20日,主理《大公報》主辦「廣東名家書畫展」於中華總商會舉行。


參加《漫畫世界》舉辦的漫畫展覽,並參與漫畫界之雅集。


1962 壬寅
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黃般若獲委為顧問。


3月,「十人國畫第二次聯展」在香港舉行,黃般若出品《南丫島》、《頭陀像》等作品。


6月,撰《小畫家的天才》。


參加香港第二屆國際繪畫沙龍展覽。


1963  癸卯
作《香港景色》。


1964 甲辰
參加香港漫畫界人士聚會,共繪《漫畫人物春郊行樂圖》。


3月,參加港九名家為救童助學運動舉辦的國畫義展。


6月,為香港西區街坊福利會舉辦青年書畫訓練班第三期課程,義務任導師。


夏,應邀到國內觀光寫生。作《星湖》、《小鳥天堂》、《長城內外》等寫生。並遊北京,訪黃永玉、黃苗子等故友。


1965 乙巳
4月2至7日,與李凡夫、任真漢、李汛萍、鄭家鎮、黃潮寬、劉草衣、梁道平、伍步雲、吳耕、盧巨川,在香港大會堂八樓舉行「十一人繪畫展覽」。於展覽展出《長城內外》、《小鳥天堂》、《新安江》、《鼎湖慶雲》、《星湖攬勝》、《煤都》、《金雞嶺》、《景山》、《桐君山》十幅國內寫生作品。


1966 丙午
作《峭壁洲》、《風雨將至》、《漁村》、《平洲奇石》等。


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藝術研討會上演講,並即席示範。


1967 丁未
作《歸舟》、《漁舟》、《海灘》、《香港仔漁舟》、《漁村》等。


1968 戊申
作《牛群》、《船隊出海》等。


8月17日,因肝硬化及胃出血,病逝於香港。按其遺囑,所藏的廣東書畫及部分畫作捐贈香港博物美術館。


1969
香港博物美術館舉辦「黃般若紀念展覽」,刊行畫冊《黃般若》。


1971
12月,香港集古齋舉辦「黃般若先生遺作欣賞會」。《黃般若畫集》出版。


1995
12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黃般若的世界」展覽,並出版《黃般若的世界》。


畫作《香港寫生冊》、《太平山下》、《八仙嶺》、《宋王臺》等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1996
7月23至8月3日,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廣州美術館,在廣州美術館聯合主辦「黃般若的世界」展覽。


1997
9月9日,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州美術館聯合舉辦「黃般若的藝術世界」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黃般若美術文集》。同日,中國美術家協會主持召開「黃般若藝術座談會」。


2001
10月,廣東美術館舉行紀念黃般若誕辰一百周年的回顧展「黃般若的藝術」。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
{{browsingName}}
全部項目
檢視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項結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項結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