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傳心授系列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瀏覽選項

最近瀏覽

{{removeNBSP(item.name)}}
口傳心授系列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瀏覽選項:
最近瀏覽
{{item.name}}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歷史

香港的道教信仰和儀式主要源自鄰近的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當中大致可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個派別。全真道堂是對現存香港全真道派道教團體的一個統稱,它們大多數是1920至1950年代由來自廣東的道門弟子成立,例子包括抱道堂(1921)、蓬瀛仙館(1929)、通善壇(1938)、雲泉仙館(1944)、青松觀(1950)和圓玄學院(1953)等,以及在1960年代以後在香港創建的新道堂。這些道教團體,傳承全真科儀經懺體系,以供奉「全真五祖」之一的呂純陽祖師為主,並認同自己歸屬「全真龍門派」。


道教儀式具備了靜態和動態元素,前者包括壇場佈置、法冠服飾、科書文檢等;後者則指法事中道士的「唱」、「念」、「做」。在「唱」、「念」的部分,道士會以特定的節奏和腔調朗讀或吟唱經文,有時更伴以樂器演奏,這些在道教儀式中使用的「聲樂」和「器樂」,道教中人泛稱「經韻」,而道外人士則稱之為「道教音樂」。這種「音誦」方式,一般認為源自北魏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謙之(365-448)編定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


香港全真道堂所使用的儀式音樂,主要承續自廣州三元宮、南海茶山慶雲洞、南海西樵山雲泉仙館和羅浮山等地的全真道觀,其傳統原本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當初香港科儀經懺的傳承,主要集中在侯寶垣、鄧九宜等幾位資深道長的身上,故現今香港各道堂音樂,皆有其共通之處。


隨着1950年代廣東全真道侶的南來,將其原有的法脈、組織、經典、儀式移植至香港,促成香港道教「經韻」發展的機緣。及後在香港幾十年的傳承過程中,又受到本地文化中粵劇、粵曲、廣東小曲等,以及儒、釋等其他宗教音樂的影響,漸次發展出具有香港地方色彩的道教音樂。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
{{browsingName}}
全部項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項結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項結果
檢視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歷史

香港的道教信仰和儀式主要源自鄰近的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當中大致可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個派別。全真道堂是對現存香港全真道派道教團體的一個統稱,它們大多數是1920至1950年代由來自廣東的道門弟子成立,例子包括抱道堂(1921)、蓬瀛仙館(1929)、通善壇(1938)、雲泉仙館(1944)、青松觀(1950)和圓玄學院(1953)等,以及在1960年代以後在香港創建的新道堂。這些道教團體,傳承全真科儀經懺體系,以供奉「全真五祖」之一的呂純陽祖師為主,並認同自己歸屬「全真龍門派」。


道教儀式具備了靜態和動態元素,前者包括壇場佈置、法冠服飾、科書文檢等;後者則指法事中道士的「唱」、「念」、「做」。在「唱」、「念」的部分,道士會以特定的節奏和腔調朗讀或吟唱經文,有時更伴以樂器演奏,這些在道教儀式中使用的「聲樂」和「器樂」,道教中人泛稱「經韻」,而道外人士則稱之為「道教音樂」。這種「音誦」方式,一般認為源自北魏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謙之(365-448)編定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


香港全真道堂所使用的儀式音樂,主要承續自廣州三元宮、南海茶山慶雲洞、南海西樵山雲泉仙館和羅浮山等地的全真道觀,其傳統原本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當初香港科儀經懺的傳承,主要集中在侯寶垣、鄧九宜等幾位資深道長的身上,故現今香港各道堂音樂,皆有其共通之處。


隨着1950年代廣東全真道侶的南來,將其原有的法脈、組織、經典、儀式移植至香港,促成香港道教「經韻」發展的機緣。及後在香港幾十年的傳承過程中,又受到本地文化中粵劇、粵曲、廣東小曲等,以及儒、釋等其他宗教音樂的影響,漸次發展出具有香港地方色彩的道教音樂。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
{{browsingName}}
全部項目
檢視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項結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項結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