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傳統節慶在香港
廖氏的先祖原籍福建,元末南遷,先定居屯門,約一三五○年移居上水。建於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的廖萬石堂為廖氏祖祠,乃三進兩院式建築,供奉開基祖廖仲傑等祖先。過去祠堂不許女性進入,隨著時代轉變,現已放寬,但本鄉婦女在祭祖期間則不會入內。
祭祀土地
從「社」字的寫法,可知有「祭祀土地」的意思。「社」在新界村民中又稱「大王」,與「伯公」同屬於土地神。大埔船灣有十一條客家村落,包括鴉山、井頭、洞梓、圍吓、散頭角、詹屋、李屋、陳屋、黃魚灘、蝦地吓和沙欄,自古以來便聯合起來,在農曆十二月十五日或前後舉行「酬神社」活動,而農曆正月十五日左右舉行「許神社」。
打醮起源
長洲打醮全名是「玄天上帝太平清醮」,「玄天上帝」即北帝,是長洲最重要的神靈。據說二百多年前,島上曾發生瘟疫,死亡枕藉,居民祈求北帝消災解難,獲指示聘請海陸豐喃嘸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軀除瘟疫,以佑合境平安。嗣後成為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最初只有酬神祭幽儀式,後來增加飄色巡遊、神功戲和搶包山等,吸引許多市民到來觀賞,發展至今已成為香港一年一度的盛事,且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誕日期
他在哪一年出生?不同派別有不同說法。1950年一群來自歐、美、亞洲的佛教領袖齊集於錫蘭(今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討論佛教徒當前任務和責任,並統一佛誕日期,商定佛陀於公元前623年誕生,公元前588年成道,在人世間活了80載,至公元前543年涅槃。佛曆由佛陀涅槃算起,每年佛誕加一年,2010年便是佛曆2554年。
不過,佛教徒對於佛陀誕生日仍有分歧。漢傳佛教(包括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奉行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韓國亦跟隨。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不丹、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孟加拉和印度部分地區,則以陽曆五月的月圓日為敬佛節(又名Vesak衛塞節),這天同時紀念佛陀誕生、成道和涅槃。
大王爺身份
元洲仔有一間大王爺廟,始建何時無從稽考,大王爺是何許人亦不得而知。有傳它是瘟神,曾經鎮壓鼠疫,使居民免受影響;亦有說它是漁民的保護神,令社區風調雨順,魚穫豐富。該大王爺共有三人,據說是三兄弟,因此亦有人認為可能是潮汕地區的三山國王。他們各有誕期,其後村民為了方便拜祭,以農曆五月初八為大王爺誕。
賀誕村民
元洲仔有五姓海陸豐漁民(石、鍾、蘇、徐、李),曾於清朝末年發起募捐重建大王爺廟,此後每年賀誕都由該五姓村民籌辦。一九七○年代末期,政府發展大埔新市鎮,把元洲仔填平,建屋築路。村民搬離家園,又缺乏地方活動,此後便改到大埔舊墟天后廟對面的風水廣場賀誕。
農曆五月初六,他們回到元洲仔的大王爺廟請神,以汽車送往風水廣場的神棚安奉,給善信上香祈拜。該處亦搭有戲棚,一連十日上演神功戲,前五天演出粵劇,後五天演出海陸豐白字戲,免費招待坊眾觀看。
採青和喝龍
活動舉行之前,他們先划龍舟到楊侯古廟後面的荒地「採青」,用斬下的青草拍打龍頭,再放入其口中,給龍舟賦予生氣。之後返回所屬的「龍躉」(臨時神棚),在龍頭綁上柚葉,又在龍身貼上神符。接著進行「喝龍」儀式,以元寶和柚葉水去穢,再用活公雞的雞冠血混和白酒灑在龍舟上,寓意龍精虎猛。
龍舟比賽
遊涌完畢後,三個漁業行會的神艇各自返回自己的龍躉停靠,剛才領航的三艘龍舟則在扒艇行的神艇前面進行表演賽,讓神明觀賞。在同一海域此時則舉行康樂性質的龍舟競渡,由於比賽過程較為激烈,故此對一般人來說更有吸引力。
盂蘭起源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中元勝會
巡遊結束後,晚上舉行祭小幽,以超渡幽魂,去除污穢。翌日(農曆七月廿二日)下午,居民將大士王像移至碼頭附近空地,是晚舉行祭大幽,地上擺放廿六份幽席,每席有水果和小食。深夜火化大士王後,居民即爭奪地上的祭品,認為進食祭祀過的東西會帶來平安。
乞求巧手
相傳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或七星娘娘,而七姐誕又名七夕節、乞巧節、七巧節和女兒節等。早在商周時期,已有牛郎、織女諸星的記錄,到漢朝出現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由此衍生出七姐信仰。
公元六世紀南朝梁人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有以下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意思指當晚如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可獲織女青睞,乞得靈心巧手。此習俗在廣東地區頗為流行,民眾稱織女為仙姐,並視之為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
七姐信仰
在香港供奉七姐的廟宇中,以坪洲的仙姊廟較為著名。該廟屹立於高台之上,只有一進,面積細小,殿內僅可容身兩人。殿前有一拜亭,給善信擺放供品。平日該廟香火不多,到七姐誕也只有數十居民前去拜祭,可見此風俗正走向衰微。
拜七姐通常在晚上舉行,坪洲人習慣在七姐誕的前夕,即農曆七月初六晚到仙姊廟賀誕。參拜者以中年婦女居多,有些帶同女兒到來,希望下一代維繫這個傳統。問她們心裏祈求什麼願望,大都說平安和順景,姻緣一事未宣之於口,不知道還是不是她們心中最主要的訴求。
儒家思想
孔子於公元前551年在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出生,是春秋時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後世尊稱他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等思想,被後世稱為儒家學說(又稱儒教或孔教)的創始人。他於公元前479年逝世,終年73歲。但其思想一直流傳下來,滲入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領域中,並影響鄰近的地區。
祭孔大典
根據史籍記載,皇帝祭孔始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地位。因此,流傳下來的祭孔儀式可見漢朝遺風。到了民國年間,祭孔儀式被簡化,但今天看來仍頗複雜,每項細節都表現得一絲不苟。
侯王身份
侯王究竟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據前清遺老陳伯陶考查,認為是南宋末代忠臣楊亮節,他生時封「侯」,死後封「王」,由於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而建廟供奉。但有學者持不同意見,有說侯王姓楊名侯,被尊稱為「楊侯大王」,亦有指他是醫治宋帝昺的楊二伯公。雖然身份未明,但無阻善信對侯王虔敬之心。
火龍的製造
大坑的火龍長220呎,加上龍頭和龍頭繩共長240呎。龍心(即龍身)分32節,全用珍珠草(又稱米仔草)包紮而成,最考功夫就是龍頭的造型,需用火焙籐枝使其彎曲,最後加上紙牙,插上電筒作眼,便大功告成。火龍每節由一人手持竹桿舞動,由於需要人手替換,因此每次動員三百多人,成為社區全民參與的活動。
風俗的意義
舞火龍是凝聚社區居民力量的一項節慶活動,但維繫傳統並不容易,紮作火龍的師傅年紀漸大卻後繼無人,參與舞火龍的大坑男性居民不多而要借助外援,大坑坊眾福利會方面表示考慮打破傳統,讓女性加入舞火龍的行列。
姚大聖母來歷
姚大聖母究竟是何方神聖?烈女宮正門牆上有一塊由僑港姚氏宗親於一九七九年致送的「羅陽姚烈女碑」(羅陽鎮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記載了一個傳說:明弘治年間,寧集都有一名芳齡十七歲的姓姚少女,因所住地方遭賊寇大肆搜掠,她潛匿山谷,寇追蹤至,她攀登懸崖,誓不受侮,投下殉節。皇帝感其貞烈,封她為「烈女」,並記載事蹟,留為後世典範。後來有人興建「烈女宮」拜祭,稱這女子為「姚大聖母」。
芙蓉山烈女宮
在香港的姚大聖母信仰,最先由一名姓鄧的客家婦人傳播開去。她與丈夫於戰後移居香港,住在荃灣馬閃排村,一九五九年起在家中供奉姚大聖母。其後政府收地,鄧婆婆選擇芙蓉山上一塊大石旁建廟,名為「烈女宮」,一九六六年落成。該廟的所在地現稱「新山村」。
華光傳說
相傳華光有三隻眼,是玉皇大帝之下的一位火神。一次凡間演出大戲,鑼鼓喧天,驚動了天庭,玉帝命華光下凡火燒戲棚。華光來到後,被伶人的唱腔和樂師的彈奏吸引,不忍加害,於是教戲班子弟焚香化寶,讓玉帝以為戲棚已燒。結果戲班逃過祝融之災,自此奉華光為行業神,尊稱為「先師」或「師傅」。
地藏王
地藏王又稱地藏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稱因受釋迦牟尼囑咐,在釋迦入滅後而彌勒成佛之前,要度盡六道眾生、拯救諸苦,然後才成佛。因此鶴佬(海陸豐人)稱地藏菩薩為「地藏王佛祖」,但他們卻習慣以民間宗教方式拜祭,視它為統率冥府的教主,希望令亡者在陰間得到解脫。
秀茂坪雞寮
翠屏道之前是秀茂坪雞寮徙置區,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有一名姓陳的海陸豐人從惠東家鄉將地藏王的香火請來香港,其後安奉在山坡上一個山洞。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香港受暴雨襲擊,雞寮發生山泥傾瀉,摧毀了數十間木屋,造成七十一人死亡。但供奉地藏王的山洞卻沒有遭淹沒,居民認為是地藏王顯靈,其後向政府申請在斜坡上重建地藏王廟,一九七六年落成。政府則在災區舊址興建秀茂坪紀念公園。
地藏王廟除了供奉地藏王外,還有城隍和三位祖師(趙太祖師、呂祖先師和達摩祖師)等神靈。該廟的下方位置則有伯公和眾多陰神的神位,包括獅山媽祖、榕樹公媽、本山先人公媽等,另有大士王鎮守。
關聖帝君
關羽,字雲長,三國時代河東郡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他為人義勇正氣,與劉備和張飛結義桃園,矢志復興蜀漢,後世感其忠義而立廟奉祀。明萬曆年間被冊封為「關聖帝君」,民間稱之為「關帝」。他是武將出身,又曾被追封為「協天大帝」,故有些關帝廟稱為「武帝廟」或「協天宮」。在《三國演義》小說中,關帝手持青龍偃月刀、策騎赤兔馬,在筲箕灣和深水埗的關帝廟門外,可見到這兩種關帝的象徵。
劉關張
筲箕灣關帝廟位於愛民街的山坡上,該處共建有六間廟宇,除了供奉關帝外,還有褔德、洪聖、觀音、劉備和張飛,是香港唯一同時奉祀劉、關、張的地方。那裏每位神靈都有誕期,當中只有關帝誕(農曆六月廿四日)和張飛誕(農曆十二月十九日)有出巡活動。
魯班師傅
傳說魯班原名公輸班或公輸般,出生於魯國(今山東),是春秋末期一名技術高超的工匠。他發明了許多工具,又訂定不少建造法則,此後從事建造行業的人都奉他為祖師。特別是三行工人(昔日指木匠、泥水匠和石匠),對他尤其尊重,後來搭棚業、油漆業、磚瓦業和紮鐵業的工人亦拜魯班為師,大家都尊稱他為「師傅」。
始於南朝
據宋代的史籍記載,水陸法會始於南朝梁武帝年間(五○二至五四九年)。相傳梁武帝獲神僧報夢:「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群靈?」隔天他問文武百官有關夢境意思,眾人皆不知道,只有寶誌禪師建議搜尋佛經。梁武帝廣邀梵僧披覽大藏經典,經三年終制成儀文,其後延請高僧於金山寺啟建水陸法會,為眾生普度懺罪。至宋代,這種活動已廣為流行。
歷時七天
位於昂平的寶蓮禪寺於一九○六年由來自江蘇的三位禪師創立,一九二四年正式命名。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九日,該寺都會啟建「水陸息災法會」,為期七晝夜。除了普施齋食外,還請許多僧侶前來誦唸各種佛經,超度「六道四生」水陸空之受苦眾生。同時祈求大家身心健康,社會繁榮安定,世界和平發展。
水陸法會是一項大型的普度儀式,除了具有宗教上的意義外,亦讓信眾趁此機會思親報恩,感謝前人留下的恩澤。在法會的第一天,寺方邀請國家宗教事務局代表、議員、政府官員和佛教團體成員等到來,在寶蓮大會堂出席開幕典禮,藉此宣揚該寺過去所做的慈善工作和萬佛寶殿的籌建工程。
北帝譚公廟
跑馬地過去有一條黃泥涌村,村民最初在今日養和醫院附近山坡興建了一間譚公廟,後因都市發展而拆卸。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黃泥涌的客籍居民籌款於藍塘道現址的山丘重建廟宇,並加奉北帝,取名「北帝譚公廟」,形成一廟兩神。後來又在廟後增建天后廟,三位神靈都屬水神。
玄天上帝
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原是北方七宿,以玄武(龜蛇結合)為象徵。後來北帝被說是奉玉皇大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稱為「玄天上帝」,至宋代因避諱而改稱「真武大帝」。由於北方在五行中屬水(顏色為黑色),而廣東居民與水為鄰生活,故此盛行供奉北帝,希望能鎮壓水患。
洪聖大王
洪聖是何許人?香港流傳的說法指洪聖是唐朝番禺刺史洪熙,是一名清廉好官,對天文地理和數學甚有研究,曾設立氣象台預測天氣,造福漁民和出海謀生的商人,可惜過勞早逝,為表其功績,皇帝追封他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
但內地的民俗專家則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洪聖是南海之神,即廣東民間的「火神」祝融,廣州一間始建於隋朝的南海神廟,就是祭祀南海之神。歷代皇帝為了籠絡南方人,曾不斷給此神加封,包括「廣利王」、「洪聖」等,民間遂稱之為「廣利洪聖大王」。無論如何,洪聖應為水神,在香港所見的洪聖廟原本都是位於海邊或河邊。
三山與國王
三山國王是何許人?傳說很多,其中一個較普遍的說法是︰他們為隋文帝楊堅麾下三位將軍,又是結拜兄弟,名叫連清化、趙助政及喬惠威,由於屢立戰功,死後被人供奉。到了宋朝,這三位將軍多次在潮州顯靈,助宋帝擊退敵人(哪位宋帝亦有不同說法)。當宋帝感謝他們時,卻不見其蹤影,只見遠處有三座大山。宋帝認為他們是山神所化,故封其為「三山國王」。那三座大山就是今日潮州饒平縣(昔日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的獨山、明山和巾山。
最早把這信仰由潮州帶來香港的是客家人,約十八世紀他們在牛池灣鄉建廟,廟內只供奉其中一位國王,據說是「三王爺」,深得附近不同省籍的社群祈拜,香火至今不衰。
借庫傳說
太平山街觀音堂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重建,第五代傳人鄧紀蓁說,早在香港開埠前已建有廟宇,是港島第一間觀音廟,後來遷至現址。由於年代久遠,已難考究何時開始觀音借庫活動,亦不清楚為何定在農曆正月廿六日,只知道祖先輩早年看見很多孩子無書可讀,於是根據一個與觀音有關的民間故事,以「借庫」形式籌集香油錢,幫助有需要的兒童。
孝子建橋
該故事名為「孝子修建洛陽橋」,講述一名孕婦乘船,遇上風浪,情況危急,她向觀音允諾如能脫險,誕下兒子,長大後定會建橋以利眾生。結果孕婦安然無恙,兒子蔡中興其後高中狀元,很想一完母親心願,奈何為官清廉無錢建橋。觀音受孝子感動,化身美女下凡,坐在他的船上徵婚,表示如有人用銀兩擲中她,即可娶她為妻,因而吸引了各路男兒大擲金錢,但無一擲中,銀兩堆滿船上,孝子收集後得以興建洛陽橋。該故事名為「孝子修建洛陽橋」,講述一名孕婦乘船,遇上風浪,情況危急,她向觀音允諾如能脫險,誕下兒子,長大後定會建橋以利眾生。結果孕婦安然無恙,兒子蔡中興其後高中狀元,很想一完母親心願,奈何為官清廉無錢建橋。觀音受孝子感動,化身美女下凡,坐在他的船上徵婚,表示如有人用銀兩擲中她,即可娶她為妻,因而吸引了各路男兒大擲金錢,但無一擲中,銀兩堆滿船上,孝子收集後得以興建洛陽橋。
由此故事產生了觀音借庫活動,每年正月廿六日子時大開庫房。因此在農曆廿五日晚上,便有大批善信在各區的廟宇外面輪候入內,希望上頭炷香,尤以紅磡觀音廟最為熱鬧,大概因為其借出的銀碼至為鉅大,最高達數億元,故能令許多人「如願以償」。但太平山街觀音堂讓善信抽取的東西卻不涉及銀碼,只有寫上賺錢意頭的利是,例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丁財兩旺」等。鄧紀蓁認為,觀音廟不是銀行或財務公司,不應提供大筆「金錢」外借。
借庫活動一直持續至廿六日傍晚,善信不斷入廟上香祈求,除了添香油外,亦購買各式各樣的吉祥物,如百寶袋、金錢、紙夾萬,鎮宅符,金銀錠、觀音金牌和「萬事勝意」旗等,因此為廟宇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29+1}}
- {{30+1}}
- {{31+1}}
- {{32+1}}
- {{33+1}}
- {{34+1}}
- {{35+1}}
- {{36+1}}
- {{37+1}}
- {{38+1}}
- {{39+1}}
- {{40+1}}
- {{41+1}}
- {{42+1}}
- {{43+1}}
- {{44+1}}
- {{45+1}}
- {{46+1}}
- {{47+1}}
- {{48+1}}
- {{49+1}}
- {{50+1}}
- {{51+1}}
- {{52+1}}
- {{53+1}}
- {{54+1}}
- {{55+1}}
- {{56+1}}
- {{57+1}}
- {{58+1}}
- {{59+1}}
- {{60+1}}
- {{61+1}}
- {{62+1}}
- {{63+1}}
- {{64+1}}
- {{65+1}}
- {{66+1}}
- {{67+1}}
- {{68+1}}
- {{69+1}}
- {{70+1}}
- {{71+1}}
- {{72+1}}
- {{73+1}}
- {{74+1}}
- {{75+1}}
- {{76+1}}
- {{77+1}}
- {{78+1}}
- {{79+1}}
- {{80+1}}
- {{81+1}}
- {{82+1}}
- {{83+1}}
- {{84+1}}
- {{85+1}}
- {{86+1}}
- {{87+1}}
- {{88+1}}
- {{89+1}}
- {{90+1}}
- {{91+1}}
- {{92+1}}
- {{93+1}}
- {{94+1}}
- {{95+1}}
- {{96+1}}
- {{97+1}}
- {{98+1}}
- {{99+1}}
- {{100+1}}
- {{101+1}}
- {{102+1}}
- {{103+1}}
- {{104+1}}
- {{105+1}}
- {{106+1}}
- {{107+1}}
- {{108+1}}
- {{109+1}}
- {{110+1}}
- {{111+1}}
- {{112+1}}
- {{113+1}}
- {{114+1}}
- {{115+1}}
- {{116+1}}
- {{117+1}}
- {{118+1}}
- {{119+1}}
- {{120+1}}
- {{121+1}}
- {{122+1}}
- {{123+1}}
- {{124+1}}
- {{125+1}}
- {{126+1}}
- {{127+1}}
- {{128+1}}
- {{129+1}}
- {{130+1}}
- {{131+1}}
- {{132+1}}
- {{133+1}}
- {{134+1}}
- {{135+1}}
- {{136+1}}
- {{137+1}}
- {{138+1}}
- {{139+1}}
- {{140+1}}
- {{141+1}}
- {{142+1}}
- {{143+1}}
- {{144+1}}
- {{145+1}}
- {{146+1}}
- {{147+1}}
- {{148+1}}
- {{149+1}}
- {{150+1}}
- {{151+1}}
- {{152+1}}
- {{153+1}}
- {{154+1}}
- {{155+1}}
- {{156+1}}
- {{157+1}}
- {{158+1}}
- {{159+1}}
- {{160+1}}
- {{161+1}}
- {{162+1}}
- {{163+1}}
- {{164+1}}
- {{165+1}}
- {{166+1}}
- {{167+1}}
- {{168+1}}
- {{169+1}}
- {{170+1}}
- {{171+1}}
- {{172+1}}
- {{173+1}}
- {{174+1}}
- {{175+1}}
- {{176+1}}
- {{177+1}}
- {{178+1}}
- {{179+1}}
- {{180+1}}
- {{181+1}}
- {{182+1}}
- {{183+1}}
- {{184+1}}
- {{185+1}}
- {{186+1}}
- {{187+1}}
- {{188+1}}
- {{189+1}}
- {{190+1}}
- {{191+1}}
- {{192+1}}
- {{193+1}}
- {{194+1}}
- {{195+1}}
- {{196+1}}
- {{197+1}}
- {{198+1}}
- {{199+1}}
- {{200+1}}
- {{201+1}}
- {{202+1}}
- {{203+1}}
- {{204+1}}
- {{205+1}}
- {{206+1}}
- {{207+1}}
- {{208+1}}
- {{209+1}}
- {{210+1}}
- {{211+1}}
- {{212+1}}
- {{213+1}}
- {{214+1}}
- {{215+1}}
- {{216+1}}
- {{217+1}}
- {{218+1}}
- {{219+1}}
- {{220+1}}
- {{221+1}}
- {{222+1}}
- {{223+1}}
- {{224+1}}
- {{225+1}}
- {{226+1}}
- {{227+1}}
- {{228+1}}
- {{229+1}}
- {{230+1}}
- {{231+1}}
- {{232+1}}
- {{233+1}}
- {{234+1}}
- {{235+1}}
- {{236+1}}
- {{237+1}}
- {{238+1}}
- {{239+1}}
- {{240+1}}
- {{241+1}}
- {{242+1}}
- {{243+1}}
- {{244+1}}
- {{245+1}}
- {{246+1}}
- {{247+1}}
- {{248+1}}
- {{249+1}}
- {{250+1}}
- {{251+1}}
- {{252+1}}
- {{253+1}}
- {{254+1}}
- {{255+1}}
- {{256+1}}
- {{257+1}}
- {{258+1}}
- {{259+1}}
- {{260+1}}
- {{261+1}}
- {{262+1}}
- {{263+1}}
- {{264+1}}
- {{265+1}}
- {{266+1}}
- {{267+1}}
- {{268+1}}
- {{269+1}}
- {{270+1}}
- {{271+1}}
- {{272+1}}
- {{273+1}}
- {{274+1}}
- {{275+1}}
- {{276+1}}
- {{277+1}}
- {{278+1}}
- {{279+1}}
- {{280+1}}
- {{281+1}}
- {{282+1}}
- {{283+1}}
- {{284+1}}
- {{285+1}}
- {{286+1}}
- {{287+1}}
- {{288+1}}
- {{289+1}}
- {{290+1}}
- {{291+1}}
- {{292+1}}
- {{293+1}}
- {{294+1}}
- {{295+1}}
- {{296+1}}
- {{297+1}}
- {{298+1}}
- {{299+1}}
- {{300+1}}
- {{301+1}}
- {{302+1}}
- {{303+1}}
- {{304+1}}
- {{305+1}}
- {{306+1}}
- {{307+1}}
- {{308+1}}
- {{309+1}}
- {{310+1}}
- {{311+1}}
- {{312+1}}
- {{313+1}}
- {{314+1}}
- {{315+1}}
- {{316+1}}
- {{317+1}}
- {{318+1}}
- {{319+1}}
- {{320+1}}
- {{321+1}}
- {{322+1}}
- {{323+1}}
- {{324+1}}
廖氏的先祖原籍福建,元末南遷,先定居屯門,約一三五○年移居上水。建於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的廖萬石堂為廖氏祖祠,乃三進兩院式建築,供奉開基祖廖仲傑等祖先。過去祠堂不許女性進入,隨著時代轉變,現已放寬,但本鄉婦女在祭祖期間則不會入內。
祭祀土地
從「社」字的寫法,可知有「祭祀土地」的意思。「社」在新界村民中又稱「大王」,與「伯公」同屬於土地神。大埔船灣有十一條客家村落,包括鴉山、井頭、洞梓、圍吓、散頭角、詹屋、李屋、陳屋、黃魚灘、蝦地吓和沙欄,自古以來便聯合起來,在農曆十二月十五日或前後舉行「酬神社」活動,而農曆正月十五日左右舉行「許神社」。
打醮起源
長洲打醮全名是「玄天上帝太平清醮」,「玄天上帝」即北帝,是長洲最重要的神靈。據說二百多年前,島上曾發生瘟疫,死亡枕藉,居民祈求北帝消災解難,獲指示聘請海陸豐喃嘸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軀除瘟疫,以佑合境平安。嗣後成為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最初只有酬神祭幽儀式,後來增加飄色巡遊、神功戲和搶包山等,吸引許多市民到來觀賞,發展至今已成為香港一年一度的盛事,且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誕日期
他在哪一年出生?不同派別有不同說法。1950年一群來自歐、美、亞洲的佛教領袖齊集於錫蘭(今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討論佛教徒當前任務和責任,並統一佛誕日期,商定佛陀於公元前623年誕生,公元前588年成道,在人世間活了80載,至公元前543年涅槃。佛曆由佛陀涅槃算起,每年佛誕加一年,2010年便是佛曆2554年。
不過,佛教徒對於佛陀誕生日仍有分歧。漢傳佛教(包括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奉行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韓國亦跟隨。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不丹、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孟加拉和印度部分地區,則以陽曆五月的月圓日為敬佛節(又名Vesak衛塞節),這天同時紀念佛陀誕生、成道和涅槃。
大王爺身份
元洲仔有一間大王爺廟,始建何時無從稽考,大王爺是何許人亦不得而知。有傳它是瘟神,曾經鎮壓鼠疫,使居民免受影響;亦有說它是漁民的保護神,令社區風調雨順,魚穫豐富。該大王爺共有三人,據說是三兄弟,因此亦有人認為可能是潮汕地區的三山國王。他們各有誕期,其後村民為了方便拜祭,以農曆五月初八為大王爺誕。
賀誕村民
元洲仔有五姓海陸豐漁民(石、鍾、蘇、徐、李),曾於清朝末年發起募捐重建大王爺廟,此後每年賀誕都由該五姓村民籌辦。一九七○年代末期,政府發展大埔新市鎮,把元洲仔填平,建屋築路。村民搬離家園,又缺乏地方活動,此後便改到大埔舊墟天后廟對面的風水廣場賀誕。
農曆五月初六,他們回到元洲仔的大王爺廟請神,以汽車送往風水廣場的神棚安奉,給善信上香祈拜。該處亦搭有戲棚,一連十日上演神功戲,前五天演出粵劇,後五天演出海陸豐白字戲,免費招待坊眾觀看。
採青和喝龍
活動舉行之前,他們先划龍舟到楊侯古廟後面的荒地「採青」,用斬下的青草拍打龍頭,再放入其口中,給龍舟賦予生氣。之後返回所屬的「龍躉」(臨時神棚),在龍頭綁上柚葉,又在龍身貼上神符。接著進行「喝龍」儀式,以元寶和柚葉水去穢,再用活公雞的雞冠血混和白酒灑在龍舟上,寓意龍精虎猛。
龍舟比賽
遊涌完畢後,三個漁業行會的神艇各自返回自己的龍躉停靠,剛才領航的三艘龍舟則在扒艇行的神艇前面進行表演賽,讓神明觀賞。在同一海域此時則舉行康樂性質的龍舟競渡,由於比賽過程較為激烈,故此對一般人來說更有吸引力。
盂蘭起源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中元勝會
巡遊結束後,晚上舉行祭小幽,以超渡幽魂,去除污穢。翌日(農曆七月廿二日)下午,居民將大士王像移至碼頭附近空地,是晚舉行祭大幽,地上擺放廿六份幽席,每席有水果和小食。深夜火化大士王後,居民即爭奪地上的祭品,認為進食祭祀過的東西會帶來平安。
乞求巧手
相傳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或七星娘娘,而七姐誕又名七夕節、乞巧節、七巧節和女兒節等。早在商周時期,已有牛郎、織女諸星的記錄,到漢朝出現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由此衍生出七姐信仰。
公元六世紀南朝梁人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有以下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意思指當晚如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可獲織女青睞,乞得靈心巧手。此習俗在廣東地區頗為流行,民眾稱織女為仙姐,並視之為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
七姐信仰
在香港供奉七姐的廟宇中,以坪洲的仙姊廟較為著名。該廟屹立於高台之上,只有一進,面積細小,殿內僅可容身兩人。殿前有一拜亭,給善信擺放供品。平日該廟香火不多,到七姐誕也只有數十居民前去拜祭,可見此風俗正走向衰微。
拜七姐通常在晚上舉行,坪洲人習慣在七姐誕的前夕,即農曆七月初六晚到仙姊廟賀誕。參拜者以中年婦女居多,有些帶同女兒到來,希望下一代維繫這個傳統。問她們心裏祈求什麼願望,大都說平安和順景,姻緣一事未宣之於口,不知道還是不是她們心中最主要的訴求。
儒家思想
孔子於公元前551年在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出生,是春秋時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後世尊稱他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等思想,被後世稱為儒家學說(又稱儒教或孔教)的創始人。他於公元前479年逝世,終年73歲。但其思想一直流傳下來,滲入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領域中,並影響鄰近的地區。
祭孔大典
根據史籍記載,皇帝祭孔始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地位。因此,流傳下來的祭孔儀式可見漢朝遺風。到了民國年間,祭孔儀式被簡化,但今天看來仍頗複雜,每項細節都表現得一絲不苟。
侯王身份
侯王究竟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據前清遺老陳伯陶考查,認為是南宋末代忠臣楊亮節,他生時封「侯」,死後封「王」,由於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而建廟供奉。但有學者持不同意見,有說侯王姓楊名侯,被尊稱為「楊侯大王」,亦有指他是醫治宋帝昺的楊二伯公。雖然身份未明,但無阻善信對侯王虔敬之心。
火龍的製造
大坑的火龍長220呎,加上龍頭和龍頭繩共長240呎。龍心(即龍身)分32節,全用珍珠草(又稱米仔草)包紮而成,最考功夫就是龍頭的造型,需用火焙籐枝使其彎曲,最後加上紙牙,插上電筒作眼,便大功告成。火龍每節由一人手持竹桿舞動,由於需要人手替換,因此每次動員三百多人,成為社區全民參與的活動。
風俗的意義
舞火龍是凝聚社區居民力量的一項節慶活動,但維繫傳統並不容易,紮作火龍的師傅年紀漸大卻後繼無人,參與舞火龍的大坑男性居民不多而要借助外援,大坑坊眾福利會方面表示考慮打破傳統,讓女性加入舞火龍的行列。
姚大聖母來歷
姚大聖母究竟是何方神聖?烈女宮正門牆上有一塊由僑港姚氏宗親於一九七九年致送的「羅陽姚烈女碑」(羅陽鎮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記載了一個傳說:明弘治年間,寧集都有一名芳齡十七歲的姓姚少女,因所住地方遭賊寇大肆搜掠,她潛匿山谷,寇追蹤至,她攀登懸崖,誓不受侮,投下殉節。皇帝感其貞烈,封她為「烈女」,並記載事蹟,留為後世典範。後來有人興建「烈女宮」拜祭,稱這女子為「姚大聖母」。
芙蓉山烈女宮
在香港的姚大聖母信仰,最先由一名姓鄧的客家婦人傳播開去。她與丈夫於戰後移居香港,住在荃灣馬閃排村,一九五九年起在家中供奉姚大聖母。其後政府收地,鄧婆婆選擇芙蓉山上一塊大石旁建廟,名為「烈女宮」,一九六六年落成。該廟的所在地現稱「新山村」。
華光傳說
相傳華光有三隻眼,是玉皇大帝之下的一位火神。一次凡間演出大戲,鑼鼓喧天,驚動了天庭,玉帝命華光下凡火燒戲棚。華光來到後,被伶人的唱腔和樂師的彈奏吸引,不忍加害,於是教戲班子弟焚香化寶,讓玉帝以為戲棚已燒。結果戲班逃過祝融之災,自此奉華光為行業神,尊稱為「先師」或「師傅」。
地藏王
地藏王又稱地藏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稱因受釋迦牟尼囑咐,在釋迦入滅後而彌勒成佛之前,要度盡六道眾生、拯救諸苦,然後才成佛。因此鶴佬(海陸豐人)稱地藏菩薩為「地藏王佛祖」,但他們卻習慣以民間宗教方式拜祭,視它為統率冥府的教主,希望令亡者在陰間得到解脫。
秀茂坪雞寮
翠屏道之前是秀茂坪雞寮徙置區,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有一名姓陳的海陸豐人從惠東家鄉將地藏王的香火請來香港,其後安奉在山坡上一個山洞。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香港受暴雨襲擊,雞寮發生山泥傾瀉,摧毀了數十間木屋,造成七十一人死亡。但供奉地藏王的山洞卻沒有遭淹沒,居民認為是地藏王顯靈,其後向政府申請在斜坡上重建地藏王廟,一九七六年落成。政府則在災區舊址興建秀茂坪紀念公園。
地藏王廟除了供奉地藏王外,還有城隍和三位祖師(趙太祖師、呂祖先師和達摩祖師)等神靈。該廟的下方位置則有伯公和眾多陰神的神位,包括獅山媽祖、榕樹公媽、本山先人公媽等,另有大士王鎮守。
關聖帝君
關羽,字雲長,三國時代河東郡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他為人義勇正氣,與劉備和張飛結義桃園,矢志復興蜀漢,後世感其忠義而立廟奉祀。明萬曆年間被冊封為「關聖帝君」,民間稱之為「關帝」。他是武將出身,又曾被追封為「協天大帝」,故有些關帝廟稱為「武帝廟」或「協天宮」。在《三國演義》小說中,關帝手持青龍偃月刀、策騎赤兔馬,在筲箕灣和深水埗的關帝廟門外,可見到這兩種關帝的象徵。
劉關張
筲箕灣關帝廟位於愛民街的山坡上,該處共建有六間廟宇,除了供奉關帝外,還有褔德、洪聖、觀音、劉備和張飛,是香港唯一同時奉祀劉、關、張的地方。那裏每位神靈都有誕期,當中只有關帝誕(農曆六月廿四日)和張飛誕(農曆十二月十九日)有出巡活動。
魯班師傅
傳說魯班原名公輸班或公輸般,出生於魯國(今山東),是春秋末期一名技術高超的工匠。他發明了許多工具,又訂定不少建造法則,此後從事建造行業的人都奉他為祖師。特別是三行工人(昔日指木匠、泥水匠和石匠),對他尤其尊重,後來搭棚業、油漆業、磚瓦業和紮鐵業的工人亦拜魯班為師,大家都尊稱他為「師傅」。
始於南朝
據宋代的史籍記載,水陸法會始於南朝梁武帝年間(五○二至五四九年)。相傳梁武帝獲神僧報夢:「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群靈?」隔天他問文武百官有關夢境意思,眾人皆不知道,只有寶誌禪師建議搜尋佛經。梁武帝廣邀梵僧披覽大藏經典,經三年終制成儀文,其後延請高僧於金山寺啟建水陸法會,為眾生普度懺罪。至宋代,這種活動已廣為流行。
歷時七天
位於昂平的寶蓮禪寺於一九○六年由來自江蘇的三位禪師創立,一九二四年正式命名。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九日,該寺都會啟建「水陸息災法會」,為期七晝夜。除了普施齋食外,還請許多僧侶前來誦唸各種佛經,超度「六道四生」水陸空之受苦眾生。同時祈求大家身心健康,社會繁榮安定,世界和平發展。
水陸法會是一項大型的普度儀式,除了具有宗教上的意義外,亦讓信眾趁此機會思親報恩,感謝前人留下的恩澤。在法會的第一天,寺方邀請國家宗教事務局代表、議員、政府官員和佛教團體成員等到來,在寶蓮大會堂出席開幕典禮,藉此宣揚該寺過去所做的慈善工作和萬佛寶殿的籌建工程。
北帝譚公廟
跑馬地過去有一條黃泥涌村,村民最初在今日養和醫院附近山坡興建了一間譚公廟,後因都市發展而拆卸。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黃泥涌的客籍居民籌款於藍塘道現址的山丘重建廟宇,並加奉北帝,取名「北帝譚公廟」,形成一廟兩神。後來又在廟後增建天后廟,三位神靈都屬水神。
玄天上帝
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原是北方七宿,以玄武(龜蛇結合)為象徵。後來北帝被說是奉玉皇大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稱為「玄天上帝」,至宋代因避諱而改稱「真武大帝」。由於北方在五行中屬水(顏色為黑色),而廣東居民與水為鄰生活,故此盛行供奉北帝,希望能鎮壓水患。
洪聖大王
洪聖是何許人?香港流傳的說法指洪聖是唐朝番禺刺史洪熙,是一名清廉好官,對天文地理和數學甚有研究,曾設立氣象台預測天氣,造福漁民和出海謀生的商人,可惜過勞早逝,為表其功績,皇帝追封他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
但內地的民俗專家則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洪聖是南海之神,即廣東民間的「火神」祝融,廣州一間始建於隋朝的南海神廟,就是祭祀南海之神。歷代皇帝為了籠絡南方人,曾不斷給此神加封,包括「廣利王」、「洪聖」等,民間遂稱之為「廣利洪聖大王」。無論如何,洪聖應為水神,在香港所見的洪聖廟原本都是位於海邊或河邊。
三山與國王
三山國王是何許人?傳說很多,其中一個較普遍的說法是︰他們為隋文帝楊堅麾下三位將軍,又是結拜兄弟,名叫連清化、趙助政及喬惠威,由於屢立戰功,死後被人供奉。到了宋朝,這三位將軍多次在潮州顯靈,助宋帝擊退敵人(哪位宋帝亦有不同說法)。當宋帝感謝他們時,卻不見其蹤影,只見遠處有三座大山。宋帝認為他們是山神所化,故封其為「三山國王」。那三座大山就是今日潮州饒平縣(昔日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的獨山、明山和巾山。
最早把這信仰由潮州帶來香港的是客家人,約十八世紀他們在牛池灣鄉建廟,廟內只供奉其中一位國王,據說是「三王爺」,深得附近不同省籍的社群祈拜,香火至今不衰。
借庫傳說
太平山街觀音堂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重建,第五代傳人鄧紀蓁說,早在香港開埠前已建有廟宇,是港島第一間觀音廟,後來遷至現址。由於年代久遠,已難考究何時開始觀音借庫活動,亦不清楚為何定在農曆正月廿六日,只知道祖先輩早年看見很多孩子無書可讀,於是根據一個與觀音有關的民間故事,以「借庫」形式籌集香油錢,幫助有需要的兒童。
孝子建橋
該故事名為「孝子修建洛陽橋」,講述一名孕婦乘船,遇上風浪,情況危急,她向觀音允諾如能脫險,誕下兒子,長大後定會建橋以利眾生。結果孕婦安然無恙,兒子蔡中興其後高中狀元,很想一完母親心願,奈何為官清廉無錢建橋。觀音受孝子感動,化身美女下凡,坐在他的船上徵婚,表示如有人用銀兩擲中她,即可娶她為妻,因而吸引了各路男兒大擲金錢,但無一擲中,銀兩堆滿船上,孝子收集後得以興建洛陽橋。該故事名為「孝子修建洛陽橋」,講述一名孕婦乘船,遇上風浪,情況危急,她向觀音允諾如能脫險,誕下兒子,長大後定會建橋以利眾生。結果孕婦安然無恙,兒子蔡中興其後高中狀元,很想一完母親心願,奈何為官清廉無錢建橋。觀音受孝子感動,化身美女下凡,坐在他的船上徵婚,表示如有人用銀兩擲中她,即可娶她為妻,因而吸引了各路男兒大擲金錢,但無一擲中,銀兩堆滿船上,孝子收集後得以興建洛陽橋。
由此故事產生了觀音借庫活動,每年正月廿六日子時大開庫房。因此在農曆廿五日晚上,便有大批善信在各區的廟宇外面輪候入內,希望上頭炷香,尤以紅磡觀音廟最為熱鬧,大概因為其借出的銀碼至為鉅大,最高達數億元,故能令許多人「如願以償」。但太平山街觀音堂讓善信抽取的東西卻不涉及銀碼,只有寫上賺錢意頭的利是,例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丁財兩旺」等。鄧紀蓁認為,觀音廟不是銀行或財務公司,不應提供大筆「金錢」外借。
借庫活動一直持續至廿六日傍晚,善信不斷入廟上香祈求,除了添香油外,亦購買各式各樣的吉祥物,如百寶袋、金錢、紙夾萬,鎮宅符,金銀錠、觀音金牌和「萬事勝意」旗等,因此為廟宇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 {{0 + 1}}
- {{1 + 1}}
- {{2 + 1}}
- {{3 + 1}}
- {{4 + 1}}
- {{5 + 1}}
- {{6 + 1}}
- {{7 + 1}}
- {{8 + 1}}
- {{9 + 1}}
- {{10 + 1}}
- {{11 + 1}}
- {{12 + 1}}
- {{13 + 1}}
- {{14 + 1}}
- {{15 + 1}}
- {{16 + 1}}
- {{17 + 1}}
- {{18 + 1}}
- {{19 + 1}}
- {{20 + 1}}
- {{21 + 1}}
- {{22 + 1}}
- {{23 + 1}}
- {{24 + 1}}
- {{25 + 1}}
- {{26 + 1}}
- {{27 + 1}}
- {{28 + 1}}
- {{29 + 1}}
- {{30 + 1}}
- {{31 + 1}}
- {{32 + 1}}
- {{33 + 1}}
- {{34 + 1}}
- {{35 + 1}}
- {{36 + 1}}
- {{37 + 1}}
- {{38 + 1}}
- {{39 + 1}}
- {{40 + 1}}
- {{41 + 1}}
- {{42 + 1}}
- {{43 + 1}}
- {{44 + 1}}
- {{45 + 1}}
- {{46 + 1}}
- {{47 + 1}}
- {{48 + 1}}
- {{49 + 1}}
- {{50 + 1}}
- {{51 + 1}}
- {{52 + 1}}
- {{53 + 1}}
- {{54 + 1}}
- {{55 + 1}}
- {{56 + 1}}
- {{57 + 1}}
- {{58 + 1}}
- {{59 + 1}}
- {{60 + 1}}
- {{61 + 1}}
- {{62 + 1}}
- {{63 + 1}}
- {{64 + 1}}
- {{65 + 1}}
- {{66 + 1}}
- {{67 + 1}}
- {{68 + 1}}
- {{69 + 1}}
- {{70 + 1}}
- {{71 + 1}}
- {{72 + 1}}
- {{73 + 1}}
- {{74 + 1}}
- {{75 + 1}}
- {{76 + 1}}
- {{77 + 1}}
- {{78 + 1}}
- {{79 + 1}}
- {{80 + 1}}
- {{81 + 1}}
- {{82 + 1}}
- {{83 + 1}}
- {{84 + 1}}
- {{85 + 1}}
- {{86 + 1}}
- {{87 + 1}}
- {{88 + 1}}
- {{89 + 1}}
- {{90 + 1}}
- {{91 + 1}}
- {{92 + 1}}
- {{93 + 1}}
- {{94 + 1}}
- {{95 + 1}}
- {{96 + 1}}
- {{97 + 1}}
- {{98 + 1}}
- {{99 + 1}}
- {{100 + 1}}
- {{101 + 1}}
- {{102 + 1}}
- {{103 + 1}}
- {{104 + 1}}
- {{105 + 1}}
- {{106 + 1}}
- {{107 + 1}}
- {{108 + 1}}
- {{109 + 1}}
- {{110 + 1}}
- {{111 + 1}}
- {{112 + 1}}
- {{113 + 1}}
- {{114 + 1}}
- {{115 + 1}}
- {{116 + 1}}
- {{117 + 1}}
- {{118 + 1}}
- {{119 + 1}}
- {{120 + 1}}
- {{121 + 1}}
- {{122 + 1}}
- {{123 + 1}}
- {{124 + 1}}
- {{125 + 1}}
- {{126 + 1}}
- {{127 + 1}}
- {{128 + 1}}
- {{129 + 1}}
- {{130 + 1}}
- {{131 + 1}}
- {{132 + 1}}
- {{133 + 1}}
- {{134 + 1}}
- {{135 + 1}}
- {{136 + 1}}
- {{137 + 1}}
- {{138 + 1}}
- {{139 + 1}}
- {{140 + 1}}
- {{141 + 1}}
- {{142 + 1}}
- {{143 + 1}}
- {{144 + 1}}
- {{145 + 1}}
- {{146 + 1}}
- {{147 + 1}}
- {{148 + 1}}
- {{149 + 1}}
- {{150 + 1}}
- {{151 + 1}}
- {{152 + 1}}
- {{153 + 1}}
- {{154 + 1}}
- {{155 + 1}}
- {{156 + 1}}
- {{157 + 1}}
- {{158 + 1}}
- {{159 + 1}}
- {{160 + 1}}
- {{161 + 1}}
- {{162 + 1}}
- {{163 + 1}}
- {{164 + 1}}
- {{165 + 1}}
- {{166 + 1}}
- {{167 + 1}}
- {{168 + 1}}
- {{169 + 1}}
- {{170 + 1}}
- {{171 + 1}}
- {{172 + 1}}
- {{173 + 1}}
- {{174 + 1}}
- {{175 + 1}}
- {{176 + 1}}
- {{177 + 1}}
- {{178 + 1}}
- {{179 + 1}}
- {{180 + 1}}
- {{181 + 1}}
- {{182 + 1}}
- {{183 + 1}}
- {{184 + 1}}
- {{185 + 1}}
- {{186 + 1}}
- {{187 + 1}}
- {{188 + 1}}
- {{189 + 1}}
- {{190 + 1}}
- {{191 + 1}}
- {{192 + 1}}
- {{193 + 1}}
- {{194 + 1}}
- {{195 + 1}}
- {{196 + 1}}
- {{197 + 1}}
- {{198 + 1}}
- {{199 + 1}}
- {{200 + 1}}
- {{201 + 1}}
- {{202 + 1}}
- {{203 + 1}}
- {{204 + 1}}
- {{205 + 1}}
- {{206 + 1}}
- {{207 + 1}}
- {{208 + 1}}
- {{209 + 1}}
- {{210 + 1}}
- {{211 + 1}}
- {{212 + 1}}
- {{213 + 1}}
- {{214 + 1}}
- {{215 + 1}}
- {{216 + 1}}
- {{217 + 1}}
- {{218 + 1}}
- {{219 + 1}}
- {{220 + 1}}
- {{221 + 1}}
- {{222 + 1}}
- {{223 + 1}}
- {{224 + 1}}
- {{225 + 1}}
- {{226 + 1}}
- {{227 + 1}}
- {{228 + 1}}
- {{229 + 1}}
- {{230 + 1}}
- {{231 + 1}}
- {{232 + 1}}
- {{233 + 1}}
- {{234 + 1}}
- {{235 + 1}}
- {{236 + 1}}
- {{237 + 1}}
- {{238 + 1}}
- {{239 + 1}}
- {{240 + 1}}
- {{241 + 1}}
- {{242 + 1}}
- {{243 + 1}}
- {{244 + 1}}
- {{245 + 1}}
- {{246 + 1}}
- {{247 + 1}}
- {{248 + 1}}
- {{249 + 1}}
- {{250 + 1}}
- {{251 + 1}}
- {{252 + 1}}
- {{253 + 1}}
- {{254 + 1}}
- {{255 + 1}}
- {{256 + 1}}
- {{257 + 1}}
- {{258 + 1}}
- {{259 + 1}}
- {{260 + 1}}
- {{261 + 1}}
- {{262 + 1}}
- {{263 + 1}}
- {{264 + 1}}
- {{265 + 1}}
- {{266 + 1}}
- {{267 + 1}}
- {{268 + 1}}
- {{269 + 1}}
- {{270 + 1}}
- {{271 + 1}}
- {{272 + 1}}
- {{273 + 1}}
- {{274 + 1}}
- {{275 + 1}}
- {{276 + 1}}
- {{277 + 1}}
- {{278 + 1}}
- {{279 + 1}}
- {{280 + 1}}
- {{281 + 1}}
- {{282 + 1}}
- {{283 + 1}}
- {{284 + 1}}
- {{285 + 1}}
- {{286 + 1}}
- {{287 + 1}}
- {{288 + 1}}
- {{289 + 1}}
- {{290 + 1}}
- {{291 + 1}}
- {{292 + 1}}
- {{293 + 1}}
- {{294 + 1}}
- {{295 + 1}}
- {{296 + 1}}
- {{297 + 1}}
- {{298 + 1}}
- {{299 + 1}}
- {{300 + 1}}
- {{301 + 1}}
- {{302 + 1}}
- {{303 + 1}}
- {{304 + 1}}
- {{305 + 1}}
- {{306 + 1}}
- {{307 + 1}}
- {{308 + 1}}
- {{309 + 1}}
- {{310 + 1}}
- {{311 + 1}}
- {{312 + 1}}
- {{313 + 1}}
- {{314 + 1}}
- {{315 + 1}}
- {{316 + 1}}
- {{317 + 1}}
- {{318 + 1}}
- {{319 + 1}}
- {{320 + 1}}
- {{321 + 1}}
- {{322 + 1}}
- {{323 + 1}}
- {{324 + 1}}
傳統節慶在香港
廖氏的先祖原籍福建,元末南遷,先定居屯門,約一三五○年移居上水。建於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的廖萬石堂為廖氏祖祠,乃三進兩院式建築,供奉開基祖廖仲傑等祖先。過去祠堂不許女性進入,隨著時代轉變,現已放寬,但本鄉婦女在祭祖期間則不會入內。
祭祀土地
從「社」字的寫法,可知有「祭祀土地」的意思。「社」在新界村民中又稱「大王」,與「伯公」同屬於土地神。大埔船灣有十一條客家村落,包括鴉山、井頭、洞梓、圍吓、散頭角、詹屋、李屋、陳屋、黃魚灘、蝦地吓和沙欄,自古以來便聯合起來,在農曆十二月十五日或前後舉行「酬神社」活動,而農曆正月十五日左右舉行「許神社」。
打醮起源
長洲打醮全名是「玄天上帝太平清醮」,「玄天上帝」即北帝,是長洲最重要的神靈。據說二百多年前,島上曾發生瘟疫,死亡枕藉,居民祈求北帝消災解難,獲指示聘請海陸豐喃嘸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軀除瘟疫,以佑合境平安。嗣後成為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最初只有酬神祭幽儀式,後來增加飄色巡遊、神功戲和搶包山等,吸引許多市民到來觀賞,發展至今已成為香港一年一度的盛事,且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誕日期
他在哪一年出生?不同派別有不同說法。1950年一群來自歐、美、亞洲的佛教領袖齊集於錫蘭(今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討論佛教徒當前任務和責任,並統一佛誕日期,商定佛陀於公元前623年誕生,公元前588年成道,在人世間活了80載,至公元前543年涅槃。佛曆由佛陀涅槃算起,每年佛誕加一年,2010年便是佛曆2554年。
不過,佛教徒對於佛陀誕生日仍有分歧。漢傳佛教(包括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奉行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韓國亦跟隨。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不丹、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孟加拉和印度部分地區,則以陽曆五月的月圓日為敬佛節(又名Vesak衛塞節),這天同時紀念佛陀誕生、成道和涅槃。
大王爺身份
元洲仔有一間大王爺廟,始建何時無從稽考,大王爺是何許人亦不得而知。有傳它是瘟神,曾經鎮壓鼠疫,使居民免受影響;亦有說它是漁民的保護神,令社區風調雨順,魚穫豐富。該大王爺共有三人,據說是三兄弟,因此亦有人認為可能是潮汕地區的三山國王。他們各有誕期,其後村民為了方便拜祭,以農曆五月初八為大王爺誕。
賀誕村民
元洲仔有五姓海陸豐漁民(石、鍾、蘇、徐、李),曾於清朝末年發起募捐重建大王爺廟,此後每年賀誕都由該五姓村民籌辦。一九七○年代末期,政府發展大埔新市鎮,把元洲仔填平,建屋築路。村民搬離家園,又缺乏地方活動,此後便改到大埔舊墟天后廟對面的風水廣場賀誕。
農曆五月初六,他們回到元洲仔的大王爺廟請神,以汽車送往風水廣場的神棚安奉,給善信上香祈拜。該處亦搭有戲棚,一連十日上演神功戲,前五天演出粵劇,後五天演出海陸豐白字戲,免費招待坊眾觀看。
採青和喝龍
活動舉行之前,他們先划龍舟到楊侯古廟後面的荒地「採青」,用斬下的青草拍打龍頭,再放入其口中,給龍舟賦予生氣。之後返回所屬的「龍躉」(臨時神棚),在龍頭綁上柚葉,又在龍身貼上神符。接著進行「喝龍」儀式,以元寶和柚葉水去穢,再用活公雞的雞冠血混和白酒灑在龍舟上,寓意龍精虎猛。
龍舟比賽
遊涌完畢後,三個漁業行會的神艇各自返回自己的龍躉停靠,剛才領航的三艘龍舟則在扒艇行的神艇前面進行表演賽,讓神明觀賞。在同一海域此時則舉行康樂性質的龍舟競渡,由於比賽過程較為激烈,故此對一般人來說更有吸引力。
盂蘭起源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早年大多從事苦力行業,由於無親無故,生活艱苦,因此同鄉之情濃厚,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亦稱兄道弟。當有同鄉不幸去世,他們為了慰藉心靈,便按家鄉習俗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超渡「好兄弟」(孤魂),同時拜祭神靈,向祖先表達孝道,希望獲得庇祐。
中元勝會
巡遊結束後,晚上舉行祭小幽,以超渡幽魂,去除污穢。翌日(農曆七月廿二日)下午,居民將大士王像移至碼頭附近空地,是晚舉行祭大幽,地上擺放廿六份幽席,每席有水果和小食。深夜火化大士王後,居民即爭奪地上的祭品,認為進食祭祀過的東西會帶來平安。
乞求巧手
相傳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或七星娘娘,而七姐誕又名七夕節、乞巧節、七巧節和女兒節等。早在商周時期,已有牛郎、織女諸星的記錄,到漢朝出現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由此衍生出七姐信仰。
公元六世紀南朝梁人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有以下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意思指當晚如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可獲織女青睞,乞得靈心巧手。此習俗在廣東地區頗為流行,民眾稱織女為仙姐,並視之為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
七姐信仰
在香港供奉七姐的廟宇中,以坪洲的仙姊廟較為著名。該廟屹立於高台之上,只有一進,面積細小,殿內僅可容身兩人。殿前有一拜亭,給善信擺放供品。平日該廟香火不多,到七姐誕也只有數十居民前去拜祭,可見此風俗正走向衰微。
拜七姐通常在晚上舉行,坪洲人習慣在七姐誕的前夕,即農曆七月初六晚到仙姊廟賀誕。參拜者以中年婦女居多,有些帶同女兒到來,希望下一代維繫這個傳統。問她們心裏祈求什麼願望,大都說平安和順景,姻緣一事未宣之於口,不知道還是不是她們心中最主要的訴求。
儒家思想
孔子於公元前551年在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出生,是春秋時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後世尊稱他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等思想,被後世稱為儒家學說(又稱儒教或孔教)的創始人。他於公元前479年逝世,終年73歲。但其思想一直流傳下來,滲入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領域中,並影響鄰近的地區。
祭孔大典
根據史籍記載,皇帝祭孔始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地位。因此,流傳下來的祭孔儀式可見漢朝遺風。到了民國年間,祭孔儀式被簡化,但今天看來仍頗複雜,每項細節都表現得一絲不苟。
侯王身份
侯王究竟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據前清遺老陳伯陶考查,認為是南宋末代忠臣楊亮節,他生時封「侯」,死後封「王」,由於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而建廟供奉。但有學者持不同意見,有說侯王姓楊名侯,被尊稱為「楊侯大王」,亦有指他是醫治宋帝昺的楊二伯公。雖然身份未明,但無阻善信對侯王虔敬之心。
火龍的製造
大坑的火龍長220呎,加上龍頭和龍頭繩共長240呎。龍心(即龍身)分32節,全用珍珠草(又稱米仔草)包紮而成,最考功夫就是龍頭的造型,需用火焙籐枝使其彎曲,最後加上紙牙,插上電筒作眼,便大功告成。火龍每節由一人手持竹桿舞動,由於需要人手替換,因此每次動員三百多人,成為社區全民參與的活動。
風俗的意義
舞火龍是凝聚社區居民力量的一項節慶活動,但維繫傳統並不容易,紮作火龍的師傅年紀漸大卻後繼無人,參與舞火龍的大坑男性居民不多而要借助外援,大坑坊眾福利會方面表示考慮打破傳統,讓女性加入舞火龍的行列。
姚大聖母來歷
姚大聖母究竟是何方神聖?烈女宮正門牆上有一塊由僑港姚氏宗親於一九七九年致送的「羅陽姚烈女碑」(羅陽鎮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記載了一個傳說:明弘治年間,寧集都有一名芳齡十七歲的姓姚少女,因所住地方遭賊寇大肆搜掠,她潛匿山谷,寇追蹤至,她攀登懸崖,誓不受侮,投下殉節。皇帝感其貞烈,封她為「烈女」,並記載事蹟,留為後世典範。後來有人興建「烈女宮」拜祭,稱這女子為「姚大聖母」。
芙蓉山烈女宮
在香港的姚大聖母信仰,最先由一名姓鄧的客家婦人傳播開去。她與丈夫於戰後移居香港,住在荃灣馬閃排村,一九五九年起在家中供奉姚大聖母。其後政府收地,鄧婆婆選擇芙蓉山上一塊大石旁建廟,名為「烈女宮」,一九六六年落成。該廟的所在地現稱「新山村」。
華光傳說
相傳華光有三隻眼,是玉皇大帝之下的一位火神。一次凡間演出大戲,鑼鼓喧天,驚動了天庭,玉帝命華光下凡火燒戲棚。華光來到後,被伶人的唱腔和樂師的彈奏吸引,不忍加害,於是教戲班子弟焚香化寶,讓玉帝以為戲棚已燒。結果戲班逃過祝融之災,自此奉華光為行業神,尊稱為「先師」或「師傅」。
地藏王
地藏王又稱地藏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稱因受釋迦牟尼囑咐,在釋迦入滅後而彌勒成佛之前,要度盡六道眾生、拯救諸苦,然後才成佛。因此鶴佬(海陸豐人)稱地藏菩薩為「地藏王佛祖」,但他們卻習慣以民間宗教方式拜祭,視它為統率冥府的教主,希望令亡者在陰間得到解脫。
秀茂坪雞寮
翠屏道之前是秀茂坪雞寮徙置區,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有一名姓陳的海陸豐人從惠東家鄉將地藏王的香火請來香港,其後安奉在山坡上一個山洞。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香港受暴雨襲擊,雞寮發生山泥傾瀉,摧毀了數十間木屋,造成七十一人死亡。但供奉地藏王的山洞卻沒有遭淹沒,居民認為是地藏王顯靈,其後向政府申請在斜坡上重建地藏王廟,一九七六年落成。政府則在災區舊址興建秀茂坪紀念公園。
地藏王廟除了供奉地藏王外,還有城隍和三位祖師(趙太祖師、呂祖先師和達摩祖師)等神靈。該廟的下方位置則有伯公和眾多陰神的神位,包括獅山媽祖、榕樹公媽、本山先人公媽等,另有大士王鎮守。
關聖帝君
關羽,字雲長,三國時代河東郡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他為人義勇正氣,與劉備和張飛結義桃園,矢志復興蜀漢,後世感其忠義而立廟奉祀。明萬曆年間被冊封為「關聖帝君」,民間稱之為「關帝」。他是武將出身,又曾被追封為「協天大帝」,故有些關帝廟稱為「武帝廟」或「協天宮」。在《三國演義》小說中,關帝手持青龍偃月刀、策騎赤兔馬,在筲箕灣和深水埗的關帝廟門外,可見到這兩種關帝的象徵。
劉關張
筲箕灣關帝廟位於愛民街的山坡上,該處共建有六間廟宇,除了供奉關帝外,還有褔德、洪聖、觀音、劉備和張飛,是香港唯一同時奉祀劉、關、張的地方。那裏每位神靈都有誕期,當中只有關帝誕(農曆六月廿四日)和張飛誕(農曆十二月十九日)有出巡活動。
魯班師傅
傳說魯班原名公輸班或公輸般,出生於魯國(今山東),是春秋末期一名技術高超的工匠。他發明了許多工具,又訂定不少建造法則,此後從事建造行業的人都奉他為祖師。特別是三行工人(昔日指木匠、泥水匠和石匠),對他尤其尊重,後來搭棚業、油漆業、磚瓦業和紮鐵業的工人亦拜魯班為師,大家都尊稱他為「師傅」。
始於南朝
據宋代的史籍記載,水陸法會始於南朝梁武帝年間(五○二至五四九年)。相傳梁武帝獲神僧報夢:「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群靈?」隔天他問文武百官有關夢境意思,眾人皆不知道,只有寶誌禪師建議搜尋佛經。梁武帝廣邀梵僧披覽大藏經典,經三年終制成儀文,其後延請高僧於金山寺啟建水陸法會,為眾生普度懺罪。至宋代,這種活動已廣為流行。
歷時七天
位於昂平的寶蓮禪寺於一九○六年由來自江蘇的三位禪師創立,一九二四年正式命名。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九日,該寺都會啟建「水陸息災法會」,為期七晝夜。除了普施齋食外,還請許多僧侶前來誦唸各種佛經,超度「六道四生」水陸空之受苦眾生。同時祈求大家身心健康,社會繁榮安定,世界和平發展。
水陸法會是一項大型的普度儀式,除了具有宗教上的意義外,亦讓信眾趁此機會思親報恩,感謝前人留下的恩澤。在法會的第一天,寺方邀請國家宗教事務局代表、議員、政府官員和佛教團體成員等到來,在寶蓮大會堂出席開幕典禮,藉此宣揚該寺過去所做的慈善工作和萬佛寶殿的籌建工程。
北帝譚公廟
跑馬地過去有一條黃泥涌村,村民最初在今日養和醫院附近山坡興建了一間譚公廟,後因都市發展而拆卸。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黃泥涌的客籍居民籌款於藍塘道現址的山丘重建廟宇,並加奉北帝,取名「北帝譚公廟」,形成一廟兩神。後來又在廟後增建天后廟,三位神靈都屬水神。
玄天上帝
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原是北方七宿,以玄武(龜蛇結合)為象徵。後來北帝被說是奉玉皇大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稱為「玄天上帝」,至宋代因避諱而改稱「真武大帝」。由於北方在五行中屬水(顏色為黑色),而廣東居民與水為鄰生活,故此盛行供奉北帝,希望能鎮壓水患。
洪聖大王
洪聖是何許人?香港流傳的說法指洪聖是唐朝番禺刺史洪熙,是一名清廉好官,對天文地理和數學甚有研究,曾設立氣象台預測天氣,造福漁民和出海謀生的商人,可惜過勞早逝,為表其功績,皇帝追封他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
但內地的民俗專家則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洪聖是南海之神,即廣東民間的「火神」祝融,廣州一間始建於隋朝的南海神廟,就是祭祀南海之神。歷代皇帝為了籠絡南方人,曾不斷給此神加封,包括「廣利王」、「洪聖」等,民間遂稱之為「廣利洪聖大王」。無論如何,洪聖應為水神,在香港所見的洪聖廟原本都是位於海邊或河邊。
三山與國王
三山國王是何許人?傳說很多,其中一個較普遍的說法是︰他們為隋文帝楊堅麾下三位將軍,又是結拜兄弟,名叫連清化、趙助政及喬惠威,由於屢立戰功,死後被人供奉。到了宋朝,這三位將軍多次在潮州顯靈,助宋帝擊退敵人(哪位宋帝亦有不同說法)。當宋帝感謝他們時,卻不見其蹤影,只見遠處有三座大山。宋帝認為他們是山神所化,故封其為「三山國王」。那三座大山就是今日潮州饒平縣(昔日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的獨山、明山和巾山。
最早把這信仰由潮州帶來香港的是客家人,約十八世紀他們在牛池灣鄉建廟,廟內只供奉其中一位國王,據說是「三王爺」,深得附近不同省籍的社群祈拜,香火至今不衰。
借庫傳說
太平山街觀音堂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重建,第五代傳人鄧紀蓁說,早在香港開埠前已建有廟宇,是港島第一間觀音廟,後來遷至現址。由於年代久遠,已難考究何時開始觀音借庫活動,亦不清楚為何定在農曆正月廿六日,只知道祖先輩早年看見很多孩子無書可讀,於是根據一個與觀音有關的民間故事,以「借庫」形式籌集香油錢,幫助有需要的兒童。
孝子建橋
該故事名為「孝子修建洛陽橋」,講述一名孕婦乘船,遇上風浪,情況危急,她向觀音允諾如能脫險,誕下兒子,長大後定會建橋以利眾生。結果孕婦安然無恙,兒子蔡中興其後高中狀元,很想一完母親心願,奈何為官清廉無錢建橋。觀音受孝子感動,化身美女下凡,坐在他的船上徵婚,表示如有人用銀兩擲中她,即可娶她為妻,因而吸引了各路男兒大擲金錢,但無一擲中,銀兩堆滿船上,孝子收集後得以興建洛陽橋。該故事名為「孝子修建洛陽橋」,講述一名孕婦乘船,遇上風浪,情況危急,她向觀音允諾如能脫險,誕下兒子,長大後定會建橋以利眾生。結果孕婦安然無恙,兒子蔡中興其後高中狀元,很想一完母親心願,奈何為官清廉無錢建橋。觀音受孝子感動,化身美女下凡,坐在他的船上徵婚,表示如有人用銀兩擲中她,即可娶她為妻,因而吸引了各路男兒大擲金錢,但無一擲中,銀兩堆滿船上,孝子收集後得以興建洛陽橋。
由此故事產生了觀音借庫活動,每年正月廿六日子時大開庫房。因此在農曆廿五日晚上,便有大批善信在各區的廟宇外面輪候入內,希望上頭炷香,尤以紅磡觀音廟最為熱鬧,大概因為其借出的銀碼至為鉅大,最高達數億元,故能令許多人「如願以償」。但太平山街觀音堂讓善信抽取的東西卻不涉及銀碼,只有寫上賺錢意頭的利是,例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丁財兩旺」等。鄧紀蓁認為,觀音廟不是銀行或財務公司,不應提供大筆「金錢」外借。
借庫活動一直持續至廿六日傍晚,善信不斷入廟上香祈求,除了添香油外,亦購買各式各樣的吉祥物,如百寶袋、金錢、紙夾萬,鎮宅符,金銀錠、觀音金牌和「萬事勝意」旗等,因此為廟宇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29+1}}
- {{30+1}}
- {{31+1}}
- {{32+1}}
- {{33+1}}
- {{34+1}}
- {{35+1}}
- {{36+1}}
- {{37+1}}
- {{38+1}}
- {{39+1}}
- {{40+1}}
- {{41+1}}
- {{42+1}}
- {{43+1}}
- {{44+1}}
- {{45+1}}
- {{46+1}}
- {{47+1}}
- {{48+1}}
- {{49+1}}
- {{50+1}}
- {{51+1}}
- {{52+1}}
- {{53+1}}
- {{54+1}}
- {{55+1}}
- {{56+1}}
- {{57+1}}
- {{58+1}}
- {{59+1}}
- {{60+1}}
- {{61+1}}
- {{62+1}}
- {{63+1}}
- {{64+1}}
- {{65+1}}
- {{66+1}}
- {{67+1}}
- {{68+1}}
- {{69+1}}
- {{70+1}}
- {{71+1}}
- {{72+1}}
- {{73+1}}
- {{74+1}}
- {{75+1}}
- {{76+1}}
- {{77+1}}
- {{78+1}}
- {{79+1}}
- {{80+1}}
- {{81+1}}
- {{82+1}}
- {{83+1}}
- {{84+1}}
- {{85+1}}
- {{86+1}}
- {{87+1}}
- {{88+1}}
- {{89+1}}
- {{90+1}}
- {{91+1}}
- {{92+1}}
- {{93+1}}
- {{94+1}}
- {{95+1}}
- {{96+1}}
- {{97+1}}
- {{98+1}}
- {{99+1}}
- {{100+1}}
- {{101+1}}
- {{102+1}}
- {{103+1}}
- {{104+1}}
- {{105+1}}
- {{106+1}}
- {{107+1}}
- {{108+1}}
- {{109+1}}
- {{110+1}}
- {{111+1}}
- {{112+1}}
- {{113+1}}
- {{114+1}}
- {{115+1}}
- {{116+1}}
- {{117+1}}
- {{118+1}}
- {{119+1}}
- {{120+1}}
- {{121+1}}
- {{122+1}}
- {{123+1}}
- {{124+1}}
- {{125+1}}
- {{126+1}}
- {{127+1}}
- {{128+1}}
- {{129+1}}
- {{130+1}}
- {{131+1}}
- {{132+1}}
- {{133+1}}
- {{134+1}}
- {{135+1}}
- {{136+1}}
- {{137+1}}
- {{138+1}}
- {{139+1}}
- {{140+1}}
- {{141+1}}
- {{142+1}}
- {{143+1}}
- {{144+1}}
- {{145+1}}
- {{146+1}}
- {{147+1}}
- {{148+1}}
- {{149+1}}
- {{150+1}}
- {{151+1}}
- {{152+1}}
- {{153+1}}
- {{154+1}}
- {{155+1}}
- {{156+1}}
- {{157+1}}
- {{158+1}}
- {{159+1}}
- {{160+1}}
- {{161+1}}
- {{162+1}}
- {{163+1}}
- {{164+1}}
- {{165+1}}
- {{166+1}}
- {{167+1}}
- {{168+1}}
- {{169+1}}
- {{170+1}}
- {{171+1}}
- {{172+1}}
- {{173+1}}
- {{174+1}}
- {{175+1}}
- {{176+1}}
- {{177+1}}
- {{178+1}}
- {{179+1}}
- {{180+1}}
- {{181+1}}
- {{182+1}}
- {{183+1}}
- {{184+1}}
- {{185+1}}
- {{186+1}}
- {{187+1}}
- {{188+1}}
- {{189+1}}
- {{190+1}}
- {{191+1}}
- {{192+1}}
- {{193+1}}
- {{194+1}}
- {{195+1}}
- {{196+1}}
- {{197+1}}
- {{198+1}}
- {{199+1}}
- {{200+1}}
- {{201+1}}
- {{202+1}}
- {{203+1}}
- {{204+1}}
- {{205+1}}
- {{206+1}}
- {{207+1}}
- {{208+1}}
- {{209+1}}
- {{210+1}}
- {{211+1}}
- {{212+1}}
- {{213+1}}
- {{214+1}}
- {{215+1}}
- {{216+1}}
- {{217+1}}
- {{218+1}}
- {{219+1}}
- {{220+1}}
- {{221+1}}
- {{222+1}}
- {{223+1}}
- {{224+1}}
- {{225+1}}
- {{226+1}}
- {{227+1}}
- {{228+1}}
- {{229+1}}
- {{230+1}}
- {{231+1}}
- {{232+1}}
- {{233+1}}
- {{234+1}}
- {{235+1}}
- {{236+1}}
- {{237+1}}
- {{238+1}}
- {{239+1}}
- {{240+1}}
- {{241+1}}
- {{242+1}}
- {{243+1}}
- {{244+1}}
- {{245+1}}
- {{246+1}}
- {{247+1}}
- {{248+1}}
- {{249+1}}
- {{250+1}}
- {{251+1}}
- {{252+1}}
- {{253+1}}
- {{254+1}}
- {{255+1}}
- {{256+1}}
- {{257+1}}
- {{258+1}}
- {{259+1}}
- {{260+1}}
- {{261+1}}
- {{262+1}}
- {{263+1}}
- {{264+1}}
- {{265+1}}
- {{266+1}}
- {{267+1}}
- {{268+1}}
- {{269+1}}
- {{270+1}}
- {{271+1}}
- {{272+1}}
- {{273+1}}
- {{274+1}}
- {{275+1}}
- {{276+1}}
- {{277+1}}
- {{278+1}}
- {{279+1}}
- {{280+1}}
- {{281+1}}
- {{282+1}}
- {{283+1}}
- {{284+1}}
- {{285+1}}
- {{286+1}}
- {{287+1}}
- {{288+1}}
- {{289+1}}
- {{290+1}}
- {{291+1}}
- {{292+1}}
- {{293+1}}
- {{294+1}}
- {{295+1}}
- {{296+1}}
- {{297+1}}
- {{298+1}}
- {{299+1}}
- {{300+1}}
- {{301+1}}
- {{302+1}}
- {{303+1}}
- {{304+1}}
- {{305+1}}
- {{306+1}}
- {{307+1}}
- {{308+1}}
- {{309+1}}
- {{310+1}}
- {{311+1}}
- {{312+1}}
- {{313+1}}
- {{314+1}}
- {{315+1}}
- {{316+1}}
- {{317+1}}
- {{318+1}}
- {{319+1}}
- {{320+1}}
- {{321+1}}
- {{322+1}}
- {{323+1}}
- {{324+1}}
廖氏的先祖原籍福建,元末南遷,先定居屯門,約一三五○年移居上水。建於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的廖萬石堂為廖氏祖祠,乃三進兩院式建築,供奉開基祖廖仲傑等祖先。過去祠堂不許女性進入,隨著時代轉變,現已放寬,但本鄉婦女在祭祖期間則不會入內。
- {{0 + 1}}
- {{1 + 1}}
- {{2 + 1}}
- {{3 + 1}}
- {{4 + 1}}
- {{5 + 1}}
- {{6 + 1}}
- {{7 + 1}}
- {{8 + 1}}
- {{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