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斲琴工序


製作古琴首重選材,用材講究「輕、鬆、脆、滑」,琴材以存放多年自然乾燥的舊杉、梧桐和梓木為首選。自然乾燥的琴材較少開裂,傳導聲音較佳。古琴的面板多選用杉或梧桐,底板則以梓木或其他較堅硬木料製作。琴材須紋理通順、寬度均勻、無節眼及蟲蛀等材質問題。


古琴式樣繁多,製琴第二步是在所選的琴材上繪畫琴式,通常是先擬好各部位尺寸位置,繪出紙樣,然後再複製在琴材上。要將面板修挖成琴坯,先得「大刀闊斧」鋸出琴型,再用斧頭斲出琴面大致形狀,然後用長刨修整琴面,依弧度卡尺為準刨出琴面弧度,再以短刨及蝴蝶刨仔細修整。琴底也須首尾平直,及修出輕微弧度。


面板的內部是槽腹,與底板合成共鳴腔。槽腹要求首厚尾薄,中軸線處略厚;兩側近邊成弧面,較中央薄。槽腹須以不同的鑿修挖,再用彎刨、平刨修整,使槽腹圓滑,同時保留納音、足池等部位。槽腹的厚薄弧度影響共鳴和音色,所以修挖槽腹要不時結合底板,上下左右敲叩琴體以查驗聲音虛實。底板內面也須稍修出弧度。


已修挖的琴坯須鑲嵌硬木配件如岳山、護軫、龍齦、雁足等。黏合劑多以生漆調和麵粉而成,也有用煮溶的動物膠,例如豬皮膠。岳山橫嵌在琴首用以架起琴絃,龍齦是琴尾中央承絃木。焦尾配件如冠角等都由硬木所製,既保護琴尾,又作裝飾。較佳的硬木有紫檀、紅木、花梨木和烏木。琴面上鑲有十三個「徽」,多用蚌殼製成,以七徽居中較大,兩邊依次縮小。「徽」位於琴絃的泛音震動節點,須按琴絃長度計算。「徽」一般在批好灰胎後才鑲嵌。


斲挖好的面板和底板,可用生漆調和麵粉,或以動物膠黏合。面、底板黏合後,須用生漆和麵粉調成的黏合劑,將麻布均勻黏上琴坯表面,以拉緊琴坯及防止日後面漆翹裂。有時,會在琴底兩側的額角、肩角、翅、腰、尾處,由底向面打入竹釘以固定琴體,而不用黏合劑的。


完成木胎製作,即可用牛角批髹上灰漆。灰漆是由生漆和鹿角灰調成。鹿角灰是經火炙的鹿角研成,分八百、一千二百、二千目等,目數越大,灰質越幼細。琴坯須分次上灰漆,從最粗的目數開始,待灰漆乾透後打磨平滑,如是者再重複上數次,灰的目數必須漸變幼細。灰漆乾透後成為灰胎,質地堅固,能保護木胎,而厚薄適中的灰胎能改善音色。灰胎乾透後自然呈栗殼色,混入烏煙變烏黑色,混入硃砂可調成朱紅、褐栗色;也有添加寶石屑、珊瑚碎等製造特別視覺效果,是為「八寶灰」。


打磨須依所髹上鹿角灰目數而選用粗幼不同的砂紙,配以乾磨或濕磨。底層的灰胎粗而薄,可用粗砂紙或磨石作乾磨。隨後的中灰胎用粗細相若的水砂紙打磨,後期的幼灰胎則用更幼細的水砂紙打磨,直至琴面平整均勻,光潔細膩。


已打磨灰胎的琴坯可髹漆。髹漆可強化灰胎,亦有益於音色及外觀。髹漆要薄而均勻,乾後須以最幼細水砂紙濕磨至平滑,再重複髹漆,直至琴身光滑亮麗。上漆最後一步是退光,可用熟漆髹飾數遍,再用幼灰代替砂紙打磨,以表現自然光澤。生漆在溫暖潮濕的天氣才容易乾透,所以灰漆的工序,大多在春夏間完成。漆工完成後,可以用鋼刀在琴背刻上琴名和銘文。


完成打磨面漆後,可用試音器測試琴音。如有雜音,表示琴面須再修整,或須重新上灰髹漆。及至完成上漆工序,就可張絃調音。上絃法是用連接琴底軫子的絲繩(絨扣),在岳山上扣緊絃端的蝴蝶結(蠅頭),再將琴絃另一端拉過龍齦纏穩在雁足上;然後旋動軫子就可調音。較粗的一至四絃與較幼的五至七絃分為兩組,分別纏結在右、左雁足;先上粗絃,後上幼絃。新蠶絲絃要多上幾次才會穩定。

圖片


  • 第一個斲琴工序:尋

  • 第二個斲琴工序:斲

  • 第三個斲琴工序:挖

  • 第四個斲琴工序: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