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A Partnership with the People: KAAA and Post-war Agricultural Hong KongBackground and MissionPost-war Hong Kong
特藏協力耕耘: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及戰後香港農業社會背景與使命戰後香港
戰後香港

新界貧農急增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內戰隨即爆發,大批內地難民湧到香港,連同戰後回港的市民,香港人口由戰爭剛結束60餘萬,急增至1950年逾200萬。當中有為日後工業發展提供動力的企業家和市區的勞動人口;但另一部分是農民,耕作是他們唯一謀生技能,於是他們選擇新界,冀繼續依靠土地過活。

政府嘉惠農業

香港郊區地勢陡斜,適合耕作的土地少。1950年代初,只有13.5%是農地,當中大部分是稻田,蔬菜和禽畜產量不多,不足以應付與日俱增的需求,食物供應主要來自內地。然而內地政權易手,令政府欲減少依賴內地進口。為了應付糧食需求、安置難民及保障糧食安全,政府開始積極扶腋農業。

慈善為懷

艾利.嘉道理爵士深信「財富是一份神聖信託,用以造福社會。」這也是嘉道理家族恪守的信念。的確,自1880年他到香港創業開始,家族便一直在香港、內地、印度、中東等地捐助學校和醫院。艾利的兩個兒子羅蘭士和賀理士,在香港及上海經商,深明中國以農立國。面對眼前嚴峻難民問題,他們決定將慈善工作,推展到這個新方向。

1951年,嘉道理兄弟遂成立嘉道理農業輔助會。



  • 新界農民 (1)

  • 新界農民 (2)

  • 新界農民 (3)

  • 嘉道理兄弟
背景與使命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