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
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死亡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物件 | 牌匾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樂善不倦」牌匾
「樂善不倦」牌匾清咸豐七年(1857年)
東華三院藏
1851年,14名行業代表和商人倡議政府撥地興建義祠,用以暫時安放流落香港不幸身故的華人的神主牌,待日後轉送回鄉供奉。由於義祠是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姓氏者暫放神主牌的地方,故又稱為「百姓廟」。義祠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遂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關注華人的衞生和醫療問題,間接導致東華醫院的成立。
「樂善不倦」牌匾由義祠值事譚才等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送贈。樂善不倦出於《孟子.告子上》篇,意謂樂於做好事,從不感到疲倦。義祠倡建者譚才,廣東開平人,是早期華商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日期 | 1857年 |
物件 | 牌匾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20 |
Copyright © 2012 Hong Kong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