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死亡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文武廟神輿
文武廟神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於1851年擴建至現今規模,及至1908年香港政府訂立《文武廟條例》,自此由東華管理。
文武廟供奉者,乃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鑾輿用木料製成,正面有獻送者名字,精工雕鏤,髹以真金色,極具氣派。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日期 | 1862年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
資料來源 | 東華三院 |
儲存地點 | 東華三院 |
授權說明 | 獲東華三院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twgh-0219 |
Copyright © 2012 Hong Kong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