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慶在香港
最近瀏覽

華光先師誕

  • 農曆九月廿八日

    中國各地信奉的戲神略有不同,香港的粵劇戲班以華光先師為尊。每次演出之前,戲班人員必在後台設置神壇,供奉這位戲神,以求台前幕後一切順利。他們對華光的重視,亦反映在一年一度的華光先師寶誕上。

  • 華光傳說

    相傳華光有三隻眼,是玉皇大帝之下的一位火神。一次凡間演出大戲,鑼鼓喧天,驚動了天庭,玉帝命華光下凡火燒戲棚。華光來到後,被伶人的唱腔和樂師的彈奏吸引,不忍加害,於是教戲班子弟焚香化寶,讓玉帝以為戲棚已燒。結果戲班逃過祝融之災,自此奉華光為行業神,尊稱為「先師」或「師傅」。

  • 賀誕儀式

    農曆九月廿八日為華光先師誕,由香港粵劇從業員組織的八和會館,在前一晚十一時(即華光誕的子時)於油麻地的會址內舉行賀誕儀式。先由多名梨園子弟在華光先師像前演出三套吉祥例戲,包括《八仙賀壽》、《跳加官》和《仙姬送子》,之後八和主席聯同眾人上香拜祭和化寶。

  • 儀式過後,八和會館成員捧着華光先師的行身像和一眾神靈的神牌(刻有華光仙師、天后元君、譚公仙聖、田竇二師和張騫仙師),乘車到是年演戲的場地安奉,讓華光先師在正誕日觀戲。一如以往,不論是演出還是參與活動的人,都會先到神壇拜祭華光,祈求吉祥。

  • 香花山大賀壽

    每年華光誕,八和會館只演兩齣劇目,就是《香花山大賀壽》和《仙姬送子》。前者平日不輕易演出,因為要動用許多戲班人員,包括多位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和武生等,表現出梨園子弟的團結精神。劇中角色合共六、七十個,如八大仙、八仙女、四龍王、三聖母,還有觀音、孫悟空、大頭佛、降龍、伏虎、韋馱等。演出這個大型劇目,既顯示對華光先師的尊重,同時亦讓梨園子弟溫故知新,薪火相傳。

  • 《香花山大賀壽》的故事源於明代觀音傳奇劇《香山記》,是典型的吉慶劇,足本演五個小時,前半部講述觀音出世至得道,下半部是群仙向觀音賀壽。八和會館在華光誕只演出下半部,歷時近兩小時。戲玉是「觀音十八變」,她接受眾仙祝賀後,應要求一顯法術,先後化身龍、虎、將、相、漁、樵、耕、讀等八種形相,演出各種武術功架和粵劇排場。

  • 劉海灑金錢

    接着「錢仙」劉海出場,他向四面八方大灑銅錢,不論是台上的演員、站在虎度門的工作人員,還是台下的觀眾,都紛紛執拾搶奪,以求好運,掀起全場熱烈氣氛,同時令台上台下打成一片。之後有一顆大蟠桃推出台前,裏面走出一個「桃心」,他從百子千孫袋取出銅錢拋出,同樣大受歡迎。

  • 仙姬送子

    賀壽劇之後上演《仙姬送子》吉祥戲,平日在神功戲的場合,這套例戲由第二小生演出董永,第二花旦演七姐,但在華光誕的演出,則由文武生和正印花旦上場,令觀眾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