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閨門旦演出
在《梁紅玉擊鼓退金兵》一劇中,吳君麗憑她的精湛武打功架,讓觀眾留下良好印象。但粵劇行內有所謂「文長武短」的說法,認為文戲比武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演武場戲太「傷氣」,會「壞嗓」,演出頻密便會影響唱功,所以學戲的多側重文戲。
吳君麗每次演出武場戲時皆全情拼搏,名編劇家唐滌生認為她如繼續這樣演下去,很快便會累垮,而且她的聲線優美,是「正宗子喉」,應該多演文戲,讓美妙動聽的子喉得以發揮。因此,唐滌生為吳君麗編寫了《香羅塚》一劇,吳在劇中飾演悲苦的林茹香,以悽婉的歌聲,成功感動觀眾,自此改變戲路,由「刀馬旦」改為主演「青衣」、「閨門旦」一類的角色。此後,唐滌生繼續為吳君麗編寫多齣名劇,《香囊記》中的邵貞娘和《白兔會》中的李三娘均是她演出文靜大方的苦情戲代表作。
吳君麗初以「刀馬旦」形象穩站粵劇界的當家花旦地位,後來她飾演正派的良家婦女,或生活貧苦,或遭遇厄困的「青衣」角色,或扮演大家閨秀一類的「閨門旦」角色時,亦能夠贏得觀眾的認同,可見她演技全面,文武皆宜,是不可多得的藝人。
青衣.閨門旦演出
在《梁紅玉擊鼓退金兵》一劇中,吳君麗憑她的精湛武打功架,讓觀眾留下良好印象。但粵劇行內有所謂「文長武短」的說法,認為文戲比武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演武場戲太「傷氣」,會「壞嗓」,演出頻密便會影響唱功,所以學戲的多側重文戲。
吳君麗每次演出武場戲時皆全情拼搏,名編劇家唐滌生認為她如繼續這樣演下去,很快便會累垮,而且她的聲線優美,是「正宗子喉」,應該多演文戲,讓美妙動聽的子喉得以發揮。因此,唐滌生為吳君麗編寫了《香羅塚》一劇,吳在劇中飾演悲苦的林茹香,以悽婉的歌聲,成功感動觀眾,自此改變戲路,由「刀馬旦」改為主演「青衣」、「閨門旦」一類的角色。此後,唐滌生繼續為吳君麗編寫多齣名劇,《香囊記》中的邵貞娘和《白兔會》中的李三娘均是她演出文靜大方的苦情戲代表作。
吳君麗初以「刀馬旦」形象穩站粵劇界的當家花旦地位,後來她飾演正派的良家婦女,或生活貧苦,或遭遇厄困的「青衣」角色,或扮演大家閨秀一類的「閨門旦」角色時,亦能夠贏得觀眾的認同,可見她演技全面,文武皆宜,是不可多得的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