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關於特藏

隨着政府在1906年舉行公開賣地,又於1910年代進行多次填海,開闢道路,深水埗逐步走向城市化,在交通方面也逐漸與九龍市區相連。深水埗發展成爲新社區,容納大量人口。
約於1920年代,深水埗區内的房屋大多是唐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新移民湧港,唐樓不敷應求,居民因此自建木屋。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政府開始興建徙置大廈,石硤尾邨便是香港第一代公營房屋;同時志願組織亦出資興建廉租屋,為寮屋居民提供其他選擇。直至19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中產市民數量增加,對房屋有新的需求,全港首個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邨隨後落成。1970至1990年代間,區内的公營房屋逐步重建。在「居者有其屋」計劃的推行下,區内的居屋亦於1980至2000年代相繼落成,為深水埗區房屋注入不同特色。
在深水埗區内,各類型房屋式式俱備,見證着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狀況。「此處是吾家:深水埗區房屋發展歷史圖片展」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於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舉行,透過介紹區内早期主要的房屋種類,呈現二十世紀深水埗區房屋的發展進程。
本特藏展示展覽的內容和資料,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隨後的補充資料,期望更多讀者重溫深水埗房屋發展的故事。
關於特藏

隨着政府在1906年舉行公開賣地,又於1910年代進行多次填海,開闢道路,深水埗逐步走向城市化,在交通方面也逐漸與九龍市區相連。深水埗發展成爲新社區,容納大量人口。
約於1920年代,深水埗區内的房屋大多是唐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新移民湧港,唐樓不敷應求,居民因此自建木屋。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政府開始興建徙置大廈,石硤尾邨便是香港第一代公營房屋;同時志願組織亦出資興建廉租屋,為寮屋居民提供其他選擇。直至19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中產市民數量增加,對房屋有新的需求,全港首個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邨隨後落成。1970至1990年代間,區内的公營房屋逐步重建。在「居者有其屋」計劃的推行下,區内的居屋亦於1980至2000年代相繼落成,為深水埗區房屋注入不同特色。
在深水埗區内,各類型房屋式式俱備,見證着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狀況。「此處是吾家:深水埗區房屋發展歷史圖片展」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於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舉行,透過介紹區内早期主要的房屋種類,呈現二十世紀深水埗區房屋的發展進程。
本特藏展示展覽的內容和資料,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隨後的補充資料,期望更多讀者重溫深水埗房屋發展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