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改善環境──廉租屋
石硤尾大火後,政府於1954年4月頒布房屋法令,成立半獨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以長遠地改善基層家庭的居住條件為本,負責廉租屋計劃的發展。
蘇屋邨屬香港早期的「廉租屋」,是該會興建的第三個公共屋邨。蘇屋邨在1955至1963年間興建,建築費超過五千萬港元,被形容為當時亞洲區内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雖然廉租屋的租金較徙置屋邨的高(四人單位租金約為48至66元),但邨内提供公共設施,如商舖、學校、郵政局及休憩場地等,讓鄰舍關係得以建立。這樣的環境還孕育了很多本地演藝人才,包括許冠文兄弟、Beyond樂隊的黃家駒和黃家強兄弟、林嘉華等。
此外,在1950年代,志願組織也積極參與廉租屋之發展,例如香港房屋協會興建全港首個「出租屋邨」──上李屋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出資興建私營屋邨,命名為大坑西邨。由此可見,面對大量住屋需求,私營廉租屋確實能與政府房屋計劃互補不足。
改善環境──廉租屋
石硤尾大火後,政府於1954年4月頒布房屋法令,成立半獨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以長遠地改善基層家庭的居住條件為本,負責廉租屋計劃的發展。
蘇屋邨屬香港早期的「廉租屋」,是該會興建的第三個公共屋邨。蘇屋邨在1955至1963年間興建,建築費超過五千萬港元,被形容為當時亞洲區内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雖然廉租屋的租金較徙置屋邨的高(四人單位租金約為48至66元),但邨内提供公共設施,如商舖、學校、郵政局及休憩場地等,讓鄰舍關係得以建立。這樣的環境還孕育了很多本地演藝人才,包括許冠文兄弟、Beyond樂隊的黃家駒和黃家強兄弟、林嘉華等。
此外,在1950年代,志願組織也積極參與廉租屋之發展,例如香港房屋協會興建全港首個「出租屋邨」──上李屋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出資興建私營屋邨,命名為大坑西邨。由此可見,面對大量住屋需求,私營廉租屋確實能與政府房屋計劃互補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