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平安上樓──徙置大廈
石硤尾大火後一年内,政府在火災原址興建了八座樓高六層的H型徙置大廈,為香港第一個徙置區。至1963年,共29座樓高六至七層的H型徙置大廈相繼建成,名為石硤尾邨。與寮屋比較,徙置大廈不但租金較低廉,而且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環境。
石硤尾邨是全港最早建造的公營房屋屋邨,是香港公營房屋的先驅。其後在1954至1961年間,同類型的徙置區亦陸續在港九各地落成,例如李鄭屋、大坑東、黃大仙和柴灣等。政府從興建石硤尾邨中累積經驗,並因應社會的發展及居民的需要,令房屋的設計變得多樣化:樓層數量不一;備有不同面積的單位。及至1965年,公共屋邨人口已達到一百萬。
隨着時間過去,徙置大廈的流弊日漸浮現:大廈單位擠迫,五位成人的家庭方只可編配約120平方呎的單位;室内欠缺獨立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公共衞生環境惡劣。由於這類大廈乃應急而建,設計並不理想。自1970年代起,政府開始分階段全面重建徙置大廈,首階段便是在石硤尾邨進行。
平安上樓──徙置大廈
石硤尾大火後一年内,政府在火災原址興建了八座樓高六層的H型徙置大廈,為香港第一個徙置區。至1963年,共29座樓高六至七層的H型徙置大廈相繼建成,名為石硤尾邨。與寮屋比較,徙置大廈不但租金較低廉,而且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環境。
石硤尾邨是全港最早建造的公營房屋屋邨,是香港公營房屋的先驅。其後在1954至1961年間,同類型的徙置區亦陸續在港九各地落成,例如李鄭屋、大坑東、黃大仙和柴灣等。政府從興建石硤尾邨中累積經驗,並因應社會的發展及居民的需要,令房屋的設計變得多樣化:樓層數量不一;備有不同面積的單位。及至1965年,公共屋邨人口已達到一百萬。
隨着時間過去,徙置大廈的流弊日漸浮現:大廈單位擠迫,五位成人的家庭方只可編配約120平方呎的單位;室内欠缺獨立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公共衞生環境惡劣。由於這類大廈乃應急而建,設計並不理想。自1970年代起,政府開始分階段全面重建徙置大廈,首階段便是在石硤尾邨進行。

